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 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 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解析: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时间不符。答案:B2.列宁在谈到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他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战争”“余粮收集制”,即可判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答案:B3.(2023·辽宁沈阳二中月考)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所以答案选A项。答案:A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A项时,革命的国家政权尚未建立。C项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D项也是在时间与材料内容上不符合。答案:B5.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6.(2023·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月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采用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C、D两项与保尔的认识不符。答案:A7.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项。答案:D8.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答案:D9.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即可排除C项,苏联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二战,此后一直处于和平之中。苏联之所以农业产量落后,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业,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虽为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答案:B10.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介绍赫鲁晓夫以行政命令手段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虽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产量不理想,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也不涉及农、轻、重发展比例问题,排除A、D两项。B项表述与材料相反,排除。答案:C11.(2023·山东邹城一中月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体制设立的目的是尽快的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体制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的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选C项。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B项说的是列宁时期的政策;D项是斯大林之后的改革。答案:C1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答案:D13.(2023·山东日照一中月考)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C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D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不正确。答案:C1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解析:由题干中的“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虽触及斯大林体制,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答案:B15.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所以“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本身均是错误的说法,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的意图都是想改变“斯大林模式”,所以“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才是正确的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6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8分)(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6分)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答案:(1)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6分)(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8分)(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6分)17.(2023·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波浙江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属事业单位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天津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卫生健康事业单位招聘6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卫洁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电视产品市场拓展与销售代理合同
- 2025年度仓单质押与仓储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合同
- 科技公司如何用数据提升客户满意度
- 二零二五年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 社区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 物业公司个人工作计划
- 金工实训教学-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加工
- 设计公司组织架构(结构)图
- 工学一体化教学参考工具体例格式8:学习任务考核方案
- 建函201521号 广铁集团建管处关于发布《邻近营业线施工物理隔离防护办法》的通知
- 写作必备制造悬念的145个方法
- 一年级下册劳动教案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大同大学综测细则
- 生活会前谈心谈话提纲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第十二章课件
- 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