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1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_第1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1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_第2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1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_第3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1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_第4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1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康有为:托古改制,维新变法■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第一讲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导入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背景1、清王朝走向没落

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3、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祸害不轻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鸦片输出作为工具。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4、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部分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勇敢地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学术衰而人材坏”,“术愈精而愈无用”

——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以经术为治术”。——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调了解敌情,以便知己知彼。

二、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一生最光辉的业绩是和禁烟、反抗外国侵略联系在一起的。他是清王朝禁烟派的实际领袖。在反侵略斗争中,他是地主阶级中坚定的抵抗派和主要的实践者。1、严禁鸦片,团结人民以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林则徐上奏道光说:鸦片“迨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软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若概之绝,则觖望之后,转易联成一气,勾结图私。”

积极备战,整顿海防,修筑炮台,购置西洋火炮,添造战船,日夜操练水师。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坚垒固军”、“以守为战”的正确策略。他认识到在反侵略斗争中“民心可用”。

2、注意了解西方和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思想

开始把“经世致用”的方向从国内转向海外。他招致一批有才干的人和留心海防事务的人才,商议洋事,“侦探夷情,查访汉奸”。又指示通事、买办、引水等和外国人直接往来的人员,随时报告洋人的动向。他招集通晓英文的翻译人才入幕,组织翻译外国出版的书报。林则徐探求西方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时事。二是关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主要是军事方面的知识。他组织编译了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使用西洋大炮。积极收集西洋各式战船的图样,进行研究。在探求西方军事科学的基础上,林则徐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舰和大炮,并加以仿造。

“补天派”的“忠臣”

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他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和毁誉,挺身而出,坚定地进行禁烟和反侵略斗争,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林则徐学习西方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有进步意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魏源的概括和提倡,启发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导致了近代西学的传播和新学的产生。

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和那些顽固官僚不同,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国人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做翻译工作。他成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书翻译小组”,成员有亚孟、袁德辉、亚林、梁进德等人。其中亚林早年留学美国,先于号称“留学第一人”的容闳20年。翻译小组选译的最著名的书是瑞士法学家华达尔的《各国律例》,内容涉及战争和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等。他还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由英国人慕瑞写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夷氛纪闻》一书引《澳门月报》的文章说:“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

——《人民论坛》2005年第七期

1840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在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人物评价林则徐任官期间被民众誉为“林青天”。“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美国学者马士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林则徐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

英国人包令曾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述》说他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三十六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

费正清博士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对林则徐的评价是:“他的经历清白无瑕。他有着一个从未犯过错误的人的强烈信心。他为人处世很讲道德,有强烈责任感。”三、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1844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这部书在当时的中国和东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1、“以夷攻夷”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出的反抗侵略的两大纲领。即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以牵制其力量,学习西方的“长技”,使中国在军事上赶上西方。他在《海国图志》中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特别是英国的情况。魏源看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企图加以利用的思想是可贵的,但他的认识和策略却是肤浅、幼稚的。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魏源认为外夷之长技主要在武器装备、部队的训练管理等军事方面。魏源提出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广东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并聘请外国技师和工匠,“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

第二,“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第三,淘汰老弱闲散无用之兵,尽裁冗滥兵饷,用以提高士兵待遇。

第四,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凡能制造战舰、火轮船以及其他新式武器的人,都作科甲出身。第五,严立船炮修造和水师训练章程。

2、主张变革内政,提倡经世致用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以实事求实功,以实功从实事”。用重视和联系社会实际的态度、方法来治学办事,救国救民。理学是“庸儒”,“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清疆圉,下不足苏民困”,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俗学”。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魏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贡献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开眼睛看西方的第一人,魏源则是林则徐之后的集大成者。魏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师夷”的内容和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停留在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养兵练兵之法”的低水平上和狭隘范围内。评价魏源(1794-1857)

魏源故居位于湖南邵阳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魏源全集》(全20册)书影魏源塑像(湖南邵阳魏源广场)《魏源传》书影《魏源评传》书影《海国图志》书影魏源《海国图志·火轮船说》插图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地理

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和历史西方技艺

其中包括军事技术等西方文化

如西洋的历法、语言、宗教等《海国图志》意义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内容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海国图志》推进了日本变革,使日本逐渐摆脱西方列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为什么《海国图志》在当时对中国的影响甚小,对日本却影响颇大?中国日本历史原因自傲、自大的消极性向外学习的长处和民族忧患意识闭关锁国政策长期推行闭关政策西方自然科学一直影响着日本的知识分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缺少接受西方新思想的主体力量经济相对开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因而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易被日本接受,引起巨大反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涵义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王韬:“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薛福成:“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郑观应:“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李鸿章:“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二、“中体西用”论的二重性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所谓“旧学”即“中学”指的是四书五经,即以孔孟之道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主要是指纲常名教、封建道德。所谓“新学”即“西学”,就是他所提出的西艺与西政。西艺包括算术、绘图、矿冶、医学、物理、化学等等。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地理、财政、武备、律例、通商、工业等等。

旧学为体,即旧学为立国之根本;新学为用,即新学为巩固根本的权宜手段,不得混为一谈。“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三纲五常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教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就在于有三纲五常。

“西学为用”,就是在确保封建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兴治西学,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近来万国辐凑,风气日开,其溺于西人之说,喜新攻异者,固当深诫。然其确有实用者,亦不能不旁收博采,以济时需。”

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中主张变法。在经济上全面学习西法进行生产,同时大谈其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办报纸、倡农工商学。

在学习西学方面,张之洞是地主阶级当权派中具有改革倾向的开明人士,较之深闭固拒的封建顽固派要开通明智得多。张之洞心目中所要的西学是以不触动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基础——孔孟之道为界限的。

“中体西用”论却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封建旧学张本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出身于官僚家庭。1863年中探花,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劝学篇》产生于洋务运动行将破产、变法维新运动即将兴起之时。张之洞为了辟维新派的“邪说”,维护封建道统和纲常名教,向光绪帝进呈了《劝学篇》。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理论上概括了整个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

《劝学篇》书影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三、“中体西用”论的产生原因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传播,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利用各种渠道纷纷登陆于中国,各国传教士带来了大量西方书籍、刊物、器物,并在通商口岸,特别是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纸、兴办学堂,医院及其它文化设施,将西方文化猛烈地推到中国人面前。同时,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本质暴露无遗,以及封建官吏与西方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的直接交锋,都引起了他们思想上的极大震动,促使人们睁眼看世界,认真查找和探索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从而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二是农民战争的强大力量,是迫使清朝统治阶级产生“中体西用”思潮的直接原因。到19世纪60年代,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衰亡时期,清朝国势日蹙,国力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着地主阶级顽固势力,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同时,太平天国大量地购买和使用洋枪洋炮,还在苏州设置制造西洋枪炮的军事工厂,这些都迫使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地主不得不改用洋枪洋炮来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不得不学习西方的东西。三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体西方”产生的外部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的炮舰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神威,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去了一片又一片领土,攫取了一个又一个主权,西方商品犹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市场,尤其是罪恶的鸦片贸易,使得大批白银流入西方国库。西方列还强蛮横干涉中国内政,直接损害了中国皇权与尊严。面对这种现实,清朝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思想较开明的官僚,感到自己的刀矛剑戟远不如西方的洋枪洋炮,感到“天朝上国”其实已经落后于“蛮夷亡国”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和认识,他们开始了向西方学习造炮制船技术,采用近代生产技术和方法搞洋务运动。四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步解体,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体西用”思潮的产生准备了经济前提。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封建经济母体内的商品经济正日益发展时,外国资本主义大规模地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而且给中国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③鸦片战争后,随着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手中,同时还出现了特殊的阶层—买办商人,他们受雇于洋人,在为洋人推销洋货和代购中国土特产等各项商业活动中发了大财,这些人将巨额财富都逐渐转化为兴办近代机器工业的资本,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经历了30余年时间,这个过程随着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技”认识的深化而前进。五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中体西用”思潮产生重要因素之一。儒学作为中国封建思想的核心,数千年经久不衰,这与它本身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有密切的关系。洋务派官僚大多自幼熟读经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谙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因此,他们的变革必然要从传统的儒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在学习西方的过程始终未放弃儒学思想,使“西用”成为辅助地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六是早期封建地方阶级的改革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潮形成的先导。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派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向西方学习及其改革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从变易观念上看,洋务派李鸿章所说的“天下事穷则变,则通”的思想和变局观,与早期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变易观是一脉相承的;洋务派初期对西方“长技”的认识,是以早期改革派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三长技为基础,基本上停留在直观的“船坚炮利”水平上。由此可见,早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变易观,学习西方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对的“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以“中体西用”为总纲的洋务思潮的直接思想先导。四、“中体西用”论的历史影响

一是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30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现了一大批开明人士,他们著书立说、反对侵略、呼吁向西方学习,“商战固本”要求革除税弊等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二是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影响下,以及清楚地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所以,洋务派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制造新式枪炮与轮船,创建军事企业,并仿照西法训练海陆军。当时出名的军事企业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一大批,它们都采用了较先进的机器,进行生产,推动了旧中国生产力的进步。洋务派为了巩固国防,在举办军事企业的同时,还积极训练陆军,筹建海防,特别是北陆海军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建立了一支与传统水师不同的海军,大大地增强了海防和防御力。三是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在兴办军事企业的过程中,洋务派遇到了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紧张和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同时也意识到了发展民用企业的意义。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将兴办洋务的重心转向开矿、织布、修铁路以及通讯建设等“求富”的近代化经济建设。他们进口西方机器,以“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当时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铁路公司等民用企业,洋务派积极引用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近代工业经济新时代,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四是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认真研究了西方的先进东西,认为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至关重要。在1863年,李鸿章即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招收学徒,专门学习西方“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及外国语文,培养科技外语翻译人才。此后,李鸿章等人又在天津、上海、旅顺等地创办了电报、水师、武备、医学、水雷、外语等20多种技术专科学堂。洋务派还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872年,清政府率先派30名幼童赴美学习,此后的20年间,派赴欧美的留学生达200人之多。这些留学生摒弃八股制艺而学习近代军政、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是中国第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实业人才,他们回国后,他们充实了本国的技术力量,打下了近代中国技术发展的基础。洋务派为了学习西方的东西,还注意在国内延揽技术人才,促使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在洋务运动中发生了分化,其中一部分转而从事技术研究,其中华蘅芳、徐寿、李善等都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学习传播科学技术方面都超过一定的作用,在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引进了一批外来人才,并通过外来人才的教习,也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人才。五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使商品市场扩大,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的可能条件;洋务派利用官僚资本举办近代企业,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设了重要条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利用手中积累的货币财富学习西方开办企业,同时,少数原有的手工工场开始转变生产式,采用机器生产,成为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不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是在中国社会开始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条件下产生的,走站不同西方的独特道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就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一开始也就分为早期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六是进一步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也逐渐形成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期比中国资产阶级早些,但近代企业的纷纷上马,大批的农民呼吁工业者迅速加入了无产阶级行列,壮大了近代无产阶级队伍。

虽然“中体西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大的局限,但是它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评价

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是被动中的无奈之举,是洋务人士的“应急之作”,它历史性地圈定了西学传入的范畴和规模。当运动一旦突破“器物”层面,突破“中体西用”设定的框架,必然就会导致运动的夭折。正如曹锡仁先生分析的,“功利的文化态度虽然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却不能从长远上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机制。”理论随着运动的深入,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严复(1854~1921)严复为《天演论》写的序言

(1896年)严复所译之书的书影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天演论》的主要内容一、确认进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说明生物不是自古不变的,而是沿着进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大力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反对赫胥黎后半部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他认为人类的天良、同情心、团结互助等特点并非人类的天性,而是“天演”的结果和产物。三、宣扬“任人为治”、“与天争胜”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依靠人的主观努力,“任人为治”,“以人持天”,生死存亡,其权在我,目的在于激励弱者与强者竞争,使人们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中华民族振作起来,奋发图强,中国不但可以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还可以逐渐走向独立富强。《天演论》的特点《天演论》的思想精华,就在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胜。”十六个字。严复再三强调“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这个观点,跟达尔文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有天壤之别,跟斯宾塞放任人类个体自生自灭“任天为治”的观点也不相同。

严复不仅是翻译家,而且对西方近代理论具有真知灼见,他把西方近代的政治文化精辟地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在严复看来,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他认为,西方讲“天赋人权”,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的权利,这为真正实现“黜伪崇真”和“屈私为公”迈出了第一步。在西方,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严复集》

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突破了“中体西用”说,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一、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的理论基础一、西方近代民主思想1.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2.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3.亚达·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4.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5.西方其他自由民主思想严复翻译的著作及原作者1.《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2.《原富》(即《国富论》)/亚达·斯密/1901年3.《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4.《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5.《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6.《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7.《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8.《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认为它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常被利用来强调人种差别和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不可避免等。约翰·穆勒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穆勒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的第二章专门探讨了言论自由问题,标题就叫《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这部分论述对报刊自由主义影响最大。约翰·穆勒的经典之作《论自由》被认为是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社会中弥漫着的强制性道德主义的反抗。在中西文化比较方面,严复认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

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二、中西文化对比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余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之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三、体用关系的辩证分析二、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的主要内容严复认为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役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1、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严复将“自由”作了二分法:“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1)群己权界之一:小己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2)群己权界之二:国家公权力以公民私权利为界。(3)群己权利孰轻孰重,不是非此即彼。2、群己自由思想(1)小己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

“自人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2)国家公权力以公民私权利为界

国家权力管辖的主要是涉及公共领域范畴的行为,而不应干预、侵犯纯属私人自由的领域,特别是不得以恶法来惩罚人民。“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其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其国可以有权也。”

“国家之安全非他,积众庶小己之安全以为之耳,独奈何有重视国家之安全而轻小己之安全者乎?”“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3)群己权利孰轻孰重,不是非此即彼严复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高于国权。他说,人民之所以爱国,甚至可以舍身为国,是基于其国有可爱之处,即人民爱国主要是爱主权在民的国家及其所承载的对人民自由的保障。

严复将民主视为自由的现实前提,争自由者必争民主,这一主张在严复的“三自论”(自利、自由、自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自利是人性的本质规定;自由是自利的人性外在化的表现;自治则是自由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合理延伸。严复:“富强者,不外利民之政也,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能自治者,必其能恕、能用挈矩之道者也。”3、“三”自思想在理论逻辑上,三自的顺序应该是从自利到自由、再到自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过程来看,三自的顺序正好相反,是从自治到自由再到自利。没有自治的民主法制状态,自由也就无法得到保障;自由得不到保障的人,等于丧失了自利能力。严复深刻了解中国的现实,不指望一步到达自由之域,而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理论为根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4、“三民”理论如何“鼓民力”?他认为中国当时对人民体质“害效最著”的,是吸食鸦片和女子缠足两件事。因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那么国家要富强,先要人民体力强健,才可以和外族竞争。因为一切兵战学术都需要强健的体魄。当年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孜孜不倦日夜苦读,以图来日谋生报国。直到50多年后,严复犹忆起当年苦读情景:“同学仅百人,学旁行书箦,其中晨夜伊毗之声与梵呗相答。”据记载,第一届105名学生中就有6人在学期间病逝。在外籍教师印象中,“他们是虚弱孱小的,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这自然是由抚育的方式所造成的,他们在课余只是各处走走发呆,或是做他们的功课,从来不运动。”

严复认为,中国民力已竭的首要原因在于“法制之罪”。这是考证中外历史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在封建专制主义法制下,人为奴隶,身无自由。孟德斯鸠曾说过:“在一切时代里,亚洲人民叫做刑罚的,欧洲人民则叫做暴行。”此话虽然不无偏激。却揭露了封建主义刑罚的非人道性质。严复主张废除侵害人身自由的封建法律制度,提倡保障人身自由权的近代人道主义法律原则。沈家本等人在清末修律活动中接受西法影响而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严复得知消息后异常高兴地说:“近者,中国尝饬有司,更定刑律,乃去凌迟、枭示诸极刑……所当感激歌颂无己者。”

而“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要点有二:一是要废除科举旧制,包括八股、策论等等,把设学堂、讲西学与士子的前途结合起来。二是要像西方那样“其教子弟也,必使自竭其耳目,自致其心思,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严复对科举这种扼杀精神,禁锢智虑的制度深恶痛绝,无比愤慨。他从“锢智慧”、“坏心术”、“兹游手”等方面揭露了八股制度的弊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愚民政策。他痛斥八股制度“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不冥味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严复所谓民智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国民精神、智力、知识技术、思想意识等等。民智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思想表现自由的重要尺度。民智的发达与否是与思想表现自由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的。

而新民德,则首先要确立国民以私为本的治国之道。他说:“富强者,不外利民之政也,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能自治者,必其能恕、能用挈矩之道者也。”

他认为中土民德薄的显著标志就是“恤私”“作伪”和“无耻”。他分析道:“民所恤私之恤者,法制教化使之然,于天地无可归狱也。夫泰西之俗,凡事之不逾于小已者,可以自由,非他人所可过问。而一涉社会,则人人皆得而问之。乃中国不然,社会之事,国家之事也。国家之事,惟君若吏得以问之,使民而图社会之事,斯为不安本分之小人,吏虽中之以危法可也。”在封建专制的强权之下,人民失去了政治上、思想上的自由,就必然会以谎言、作伪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君王、圣人的意志、善恶是非为标准,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当这种人格分化,作伪习气在社会蔓延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就堕落了。由此,严复得出结论说,民德薄的根源不在于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不是因为“三纲五常”受到冲击造成的。相反,这正是千百年来封建纲常名教实施的必然结果。

严复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历代统治者剥夺了人民的天赋人权。“自秦以降,为政虽有宽苛之异,而大抵皆以奴虏待吾民”。人民处于“奴虏”一般的社会地位,自然“以自营为唯一之义务”,“舍己私之外,又安所恤?”“夫上既以奴虏待民,则民亦以奴虏自待”。外在的奴化压制转化成内在的奴性。

二是民众贫困到了无法讲求道德的地步。他说:“吾国一切之弊,皆可自贫以求其因。其智之不渝,以贫故;其力之不奋,以贫故。问何污秽而不蠲,贫也;问何作伪而售欺,贫也。”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此时向人民作道德教化,要求他们尽社会义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那是不现实的。

新民德也要求建立崭新的权利和义务观。严复强调道德责任要以意志自由为前提,义务要以自主之权为前提。他说:“义务者,与权利相对待而有之词也。故民有可据之权利,而后应尽之义务生焉。无权利,而责民以义务者,非义务也,直奴分耳。”权利和义务相对而言,义务要以权利为前提,国民有了社会权利,才会尽社会义务;没有自主之权,只要求他尽义务,不是真的尽义务,而是当奴隶。

他要求道德教育要将义统一于利,以满足个人自身的私利为起点,“积私以为公”,利用人的利己之心以推广社会公德,形成爱国救国的观念。严复把合理利己主义视为重建中国道德的基础,提倡一种人我两利、义利合的新道德,这对于封建禁欲主义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他的“新民德”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他主张用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新的道德观念,来重塑国民的道德风范,培养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发扬爱国精神,树立新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状况,建立一个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富强的新中国。这一学说为中国近代的道德重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严复认为:“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如俄国所为是已。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三、严复思想的发展历程1、甲午战争以前,是其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时期。2、甲午战争至戊戌政变以前,成为出色的维新理论家。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3、戊戌政变至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伦理学著作,介绍并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继续作出贡献。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4、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辛亥革命以后,严复担任了几个月的北京大学校长,他虽然在所著文章及致亲友的书札中还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思想上,已走上保守的道路。严复晚年思想何以倾向保守?四、严复思想评价1、主要历史功绩第一,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严复以其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著述与译著,一方面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提醒人们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又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告诉人们只要奋发图强,变法维新,就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895年先后发表《论民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及《辟韩》四篇重要论文,向封建专制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其中《原强》全面地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辟韩》则对封建主义专制政治提出了最尖锐、最严厉的抨击。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大大激发了人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维护民族利益的热情;开启了一代人的思维,从而起到了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称赞严复:“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毛泽东把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提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鲁迅曾说:“进化论对我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第二,与政治变革相适应,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也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严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介绍到中国来,满足了渴望向西方学习救国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要求,丰富和扩大了中国的文化知识领域。

他翻译《天演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他创办《国闻报》,与当时梁启超在上海所办的《时务报》南北响应,风行全国,成为宣传变法的重要阵地。他将中西方哲学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融合的方法与观点,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从理论基础到思维模式的全新框架,为资产阶级世界观体系奠定了基础;他对封建旧学的批判,对西学的引进与倡导,这些令人耳目一新又充满着科学精神的思想,给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严复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坚持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生物进化一样,应该是“一任天演之自然”。所以他不但没有亲自参加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反而非议这种积极主动地变革中国社会的行动未免过于激烈,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当循序渐进”,“不宜以人力强为变迁”。严复虽然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理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他却始终没有把废弃封建君主,彻底地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直接的政治目标。严复主张中国应该继续维持“圣君贤相”秉政的政治体制,反对立即在中国“兴民权”。严复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运动彻底失败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际,就堕落成为顽固反对革命的封建复古主义者了,公开反对自己曾大力宣传过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主张复古倒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转向对西学的完全否定,“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宇”。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严复故居是1920年10月严复从北京回故里时,其好友、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赠送给他的。严复在福州三坊七巷之郎官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年。严复故居正堂的字画对联(福州市西南郊的盖山阳岐村)(福州市西南郊的盖山阳岐村)

严复祠堂

严复墓康有为:托古改制、维新变法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首领。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支持光绪帝“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迫逃亡海外。1899年组织“保皇会”。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其一生著作甚丰,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万木草堂丛书》等。一、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1、君主立宪乃强国之制。国家的盛衰强弱决定于其政治制度和政体是否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康有为为实行君主立宪制设计了改变现行封建政体的具体方案:第一,选“议郎”,设议院”。第二,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第三,设立制度局与十二局。制度局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通过各种法律制度。

2、发展工商业乃“立国之本”。康有为主张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就要与之进行经济竞争。“以富国为先”,即制定“惠商劝工”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提出了“以工立国”的纲领和一整套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具体方案:采用机器、奖励发明、开矿筑路、办工厂、造船舶。

3、废科举,倡新学,“养有用之才”。

主张要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就必须要废除科举,广泛设立各级各类的新式学校,大力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的思想渊源康有为深受今文经学派“通经致用”“微言大义”的启示,以“托古改制”为旗帜,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重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论。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的代表作,其基本观点是:1.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经学是刘歆为迎合王莽篡权而造的“伪经”,它阉割了孔子始作经书的真谛;2.惟西汉时的今文经学才是孔子创作的“微言大义之真经”。这部书从学术上批判了古文经学派的陈腐教条和守旧学风;从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恪守祖训”和“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保守思想。

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梁启超评价此书其影响有两点:

1、清学正统之立足点,根本动摇;

2、一切古书,借须重新检查估计。

“此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封建顽固派攻击其目的是:

“欲黜君权,伸民力”

《孔子改制考》它是以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论证维新变法的继承性与合理性。其基本观点是:1.孔子既是“创法立制”的“素王”,又是“托古改制”的鼻祖。这样就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依据。2.阐发了“通三统”“张三世”的社会进化历史观,论证了实现君主立宪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所谓“通三统”,即夏、商、周三代是分别“承顺天命”、独成一“统”的国家,每个新王朝都曾变革过先朝旧制,并不全部承袭旧制。所以,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充满生机的朝代、国家,都必须因时改制,根本不必“恪守祖训”,“莫可言变”。所谓“张三世”,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历史阶段。康有为运用“微言大义”的传统方式,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阐发了“张三世”说,使之成为具有中国传统理论色彩的历史进化观点。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基本观点:孔子的学说主要是关于改革国家制度的理论,关心政治和改革是孔子学说的主旨。

公羊学派的三世学说:

“据乱、升平、太平”

康有为的新解释:据乱世—

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

君主立宪时代

太平世—

民主共和时代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的原因:

“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法,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梁启超的评价:

“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

…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先生者,孔教之马丁路得也。”反对派的评价:“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

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他强调“三世”是由乱而治、愈演愈进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停滞不前,又不能超越。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光绪帝、康有为像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康有为《孟子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作)康有为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英国、日本等君宪国似乎有共同之处,比如都有君主制的漫长历史,人民都有崇拜君主的传统心理,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都很神圣,但在这貌似的表象背后却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政治文化传统差异,使得中国与这些君宪国的君主的神圣性实际上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从而也就决定了君主立宪在中国必然要遭遇完全不同于在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命运,后者的君主制能与立宪政治和谐并存,而中国的君主制却几乎是先天注定了只能与专制独裁政治为伴。从政治文化角度解读天皇的神圣地位是在日本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之中逐渐形成的,与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神道教是天皇制度的宗教支撑,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在这样的宗教传统之下,君主的地位不是靠君主自己打江山得来的,而是通过某种宗教性质的传统仪式、习俗等程序,所以其神圣性就具有深厚的宗教性基础,能得到社会民众的真诚认同和信仰,成为公认的神的化身,其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也无人敢于替代。至于英国,尽管1688年“光荣革命”时其君主的产生也经历了一场政变,但却完全不同于中国式的宫廷政变,它不是新君主与老君主之间的夺权式政变,而是议会由于对现存君主不满意而更换一个新君主,新君主不是自己打江山夺权登极的,而是被议会邀请到英国来的。这就决定了新君主不可能以中国式的“打天下者坐江山”的姿态凌驾于议会或国家之上,而只能是一个接受议会制约的权力有限的虚君。我认为,就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世俗禀性而言,最现实的选择恰恰不是向没有灵魂的君主乞灵招魂,而以民意为号召、以大众参与为特征的现代民主政治比起君主制来更可以为民族国家政治重建奠定真实的合法性基础,因为民主政治契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世俗气质,而且有利于消除传统政治文化中关于统治合法性的虚假神性谎言,从而切切实实地把世俗的政治生活合理化,用理性的权力产生、运作、交接程序代替延续数千年的成王败寇的丛林规则,这才是正道。

来源:网易历史作者:《书屋》-阙光联

康有为故居(位于南海市丹灶镇)康有为书法三、康有为变法思想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首先,康有为不承认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劝告”人们不要怨恨帝国主义。其次,康有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主张还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他既主张“兴民权”“自主自立”,但又主张保留封建政权。只是要求“君权”与“民权”并存,建立起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而已。再次,康有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还陷于沉重的封建儒家理论的束缚之中。他在否定了古文经学的神圣经典地位的同时,却又奉今文经学为圣尊正统,并立孔子为教主。康有为坚持其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观点,只承认人类社会必须缓慢而渐进地发展,而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飞跃与突变。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人物也……且其性质亦有实不宜于现时者乎,以故动辄得咎,举国皆敌。无他,出世太早而已。”——梁启超评价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学生及“公车上书”发起人之一,“百日维新”主要参与者。1896年在上海办《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创办大同译书局,1925年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1876—1929)一、梁启超与戊戌变法(1898——1911)

1898年,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器物层向制度层转变的关键点。就是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梁启超作为这场运动的发动者之一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和思想界的一颗明星。

(一)梁启超成为戊戌变法领导者主客观条件:

第一,出生于盛产社会变革家的广东。

第二,天资聪慧,思想活跃,有名师引导——秀才老师,举人学生传为佳话梁启超的评价: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人物也。”

“大刀阔斧,开辟事业,此先生所长也。”

“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也。其所执主义,无论何人,不能动摇之。”

“先生脑筋最敏,读一书,过目成诵;论一事,片言而决。”

“先生之达观,真不可及也。”

“先生为进步主义之人,夫人而知之。”

“要之世人无论如何诋先生,罪先生,敌先生,而先生固众目之的也,现今之原动力也,将来之导师也。”

———见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

第三,处于中华民族遭受西方侵略陷入危机的时代,也是中国呼唤变革家的时代。

1896年初春,二十二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在北京参加科考,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梁启超更是悲愤难平,他写到"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

中国向何处去?在举国之内,似乎对中国的未来素手无策。

当时,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外国的侵略,将中国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东邻日本已通过改良变法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改变中国命运的探索,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已告失败。

事实告诉中国人,要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在社会制度上加以改变。

在此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师徒提出了他们的救国方案-——变法。

变法的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样子,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或者就如日本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从而改变几千年来束缚中国的封建专制,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达到富强。

(二)梁启超为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奋斗十余年。

1、大力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前夕,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主笔上海的《时务报》;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时务学堂花明楼湖南省

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2、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断发走扶桑,继续坚持立宪的主张

死者——谭嗣同行者——梁启超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要梁启超作“行者”,自己做死者。谭嗣同在梁启超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依然坚持变法的原因:第一,日俄战争的影响

第二,朝廷被迫开始考虑立宪了

革命——迫使朝廷搞立宪——五大臣出洋考察,革命党人的暗杀行动,使这次立宪契机丧失。

梁启超得知五大臣被炸,痛心疾首,他写文章抨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

梁启超的观点:“中国民智未开,鼓动民气,进行革命,其结果只能引起‘暴民骚动’,‘杀人盈野’”。

3、曾一度赞同孙中山的共和主张,在立宪与革命之间摇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与孙中山有了直接交往。梁启超一度赞成革命,还写信给老师康有为,说“国事败坏至此”除了共和政体,都救不了国。”

对此,康有为得信后勃然大怒,骂梁启超"结识无赖"、"叛逆"。

梁启超反驳道:孙中山与光绪帝没有恩义,按照各国文明公理,驱逐满人不是“叛逆”。皇上如果真能得到民众的爱戴,将来革命成功,大家可以选他当总统,至于老师您呢,可以“息影林泉”养老去了。

梁启超对于孙中山的这种态度也表明了他不断探索的精神。

4、与革命派发生冲突,继续坚持立宪主张。第一,美国之行,改变了他对革命的看法。革命公式:革命——动乱——专制。立宪的公式: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第二,革命派向梁启超发起挑战,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1903年《民报》第三期向梁发起挑战双方的论战: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其主将是章炳麟、陈天华、胡汉民、汪兆铭等人轮番上阵;

章炳麟

立宪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只有梁启超一人。

革命派说:要自由,就得流血牺牲。梁启超说,暴力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得专制"。革命派说:日本、英国搞君主立宪,也要流血。梁启超说:法国大搞革命,动乱80年,血流成河,其他欧洲15国,君主立宪,都和平完成转型。共和当然最好,但鉴于中国现实,只能从立宪做起。

革命派说,既然立宪是过渡,共和是最终目标,为什么把时间耽误在过渡上?有人说:孙中山发动革命是想走捷径的,孙中山他们认为中国必须要要走一次暴力的革命。梁启超说:因为渐进改革损失小。

通过和革命派的论战,梁启超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国言论界骄子的地位,他替代康有为成为了立宪派新的精神领袖。

第三、因为促成清政府的立宪之举而遭到革命党的痛殴。

1906年,被炸弹中断的五大臣出洋考察终于踏上了行程。考察团于1906年7月回国,他们将考察报告交到慈禧手上,称,"东西洋各国所以强盛,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这份考察报告实际出自梁启超之手。

梁启超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作为宪政报告的底本。

1906年9月1日,慈禧发布上谕,确定了实行立宪的基本国策,准备仿行立宪。

9月4日,"南方报"称赞上谕是"诚古今未有之创举";

9月16日,"申报"称:"中国立宪矣!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9月18日,"时报"说:"我中国以四五千年旧船,当此过渡时代,天昏地暗,何幸一道光明从海而生。"

梁启超放弃了与革命派的论战,于1907年10月17日在东京成立了政闻社,指导立宪派配合清政府实施立宪。正当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时,革命党人张继、陶成章等赶到会场,痛殴梁启超。

第四,皇族内阁搞假立宪,梁启超大失所望。

清廷害怕立宪成功失去权力,满人权贵担心还权于民将威胁自己的特权。在1911年5月18日组成的新内阁中,内阁成员仍以皇族为主,这个组阁办法,完全违背了皇族不能充任国务大臣的立宪原则。

英国《泰晤士报》说“这个新内阁,不过是旧军机处的化名而已”。各省咨议局的立宪派人士大失所望,纷纷倒向支持革命,推翻满清。

此时的梁启超不得不对立宪失望了。

二、梁启超与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初,梁启超担心革命会造成天下大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他从中国历史中悟到的规律:改朝换代必然带来多年大乱。梁启超有些坐不住了。一方面,他感觉形势可用,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革命会让天下大乱。

(二)袁世凯破坏了梁启超实施立宪的最后一次机会,他的理想彻底化为泡影。

袁世凯1911年11月6日,梁启超乘日本轮船“天草丸”驶向了阔别13年的故国,他准备亲自指导北方清军首领中主张改良的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反对皇族内阁的政变。

这次政变被袁世凯破坏。

梁启超双脚一踏上故国就得知他一施抱负的计划全部落空,只得黯然返回日本。上述情况表明,君主立宪在中国已无可能,严酷的现实要求他做出新的调整。

(三)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拥护共和。武昌起义后,在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梁启超做出了惊人的选择。

1、拥护共和,应袁世凯之邀回国

梁启超从来没有反对过共和,他反对的是为了实现共和而采取暴力的手段。如果今天共和是多数国民的选择,梁启超便选择接受,不仅是接受,而且要为之继续奋斗。他写下《中国立国大方针商书》,提出中国应该有两大政党,一急一缓,逐步建立政党政治。

袁世凯也希望尝试新的制度,富强国家。于是,他写信给梁,夸他"抱爱国之伟想,具觉世之苦心",希望他回国"同扶宗邦"。梁启超始终认定,如今强邻环绕,如果中国发生大乱,就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在他看来,袁世凯无疑是使国家导向安定的唯一人选。所以只能认。

梁启超给袁回信说:“兵事你负责,言论我负责。项城若能与我推心握手,天下事大有可为。”

1912年11月,梁启超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自日本返国。2、袁倒行逆施,梁启超重做选择

民国初年,他模仿美国的两党制,组成了进步党与国民党在国会中抗衡。民国元年的国会选举是普选,由于多数民众不知道选举是怎么回事,所以基本是由别人包办投票,各地精英按他们的意愿选出了心目中的议员。

这时,占据地方的部分革命派人士迅速堕落为新权贵,各地行政混乱,土匪、帮会横行,中央政府统一不了财政。国民党占据着国会,袁世凯发现处处是坎,冲突不断,两方剑拔弩张。梁启超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袁世凯发现政党政治代价太大、什么都做不成时,便迅速抛开理想,拿出他驾轻就熟的本领:玩弄权术、军人干政。他赶走国民党,将自己选为终身大总统,解散了议会。

从1915年的年初,全国到处都在“尊孔复古”。袁世凯又改内阁总理为国务卿,大封诸侯。袁世凯越走越远,最后他想当皇帝了。厦门同文馆外景

梁启超告诉大家,如果复辟,那就是叛国,“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梁启超在北京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揭露袁世凯,袁世凯送20万大洋收买梁启超。

此时,袁世凯派人跟梁启超说:"你逃亡到外国,过着亡命的生活已有十多年了,此种艰苦的境况,你已经尝够了,又何必自找苦吃呢?“梁启超笑答:"我已是亡命的经验家了,宁愿以这种艰苦为乐,不愿苟且偷生于这种恶浊的空气之中。"3、与学生蔡锷合作共谋反袁,为再造共和而努力

蔡锷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蔡锷16岁曾入湖南时务学堂,拜梁启超为师,后追随梁启超东渡日本,是梁最为得意的门生。辛亥革命时他在云南发动新军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