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招聘必看的七套试卷_第1页
2023年教师招聘必看的七套试卷_第2页
2023年教师招聘必看的七套试卷_第3页
2023年教师招聘必看的七套试卷_第4页
2023年教师招聘必看的七套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教师招聘必看(划线的为答案共7套)(第一套)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B)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的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足说明了(

D)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限度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一方面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具体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课程设立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派

D.学年编制

10.教师劳动的发明性重要是由(

C

)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动方式

11.奖励和处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

A.比较法

B.楷模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B

)。

A.引导法

B.楷模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D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

B

)。

A.发明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爱好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

A.活动课时制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

D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技能课

D.综合课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

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哺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C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C

)作用。

A.基础

B.关键

C.导向和动力

D.物质基础二、填空题14.在拟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在我国,课程重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教材。17.德育一般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重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简答题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有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平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有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成最优化的限度。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四、论述题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悲观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悲观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规定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悲观因素;②善于发明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陷。

(第二套)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爱好小组,重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专长

D.充足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档教育结构(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实现中档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档专业教育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在(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8.教学的教育性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足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

B.楷模示范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

D.长期性13.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对的舆论

D.拟定了班级工作计划二、境空题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涉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的的具体化。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规定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互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三、简答题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惜。(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四、论述题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对的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结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套)一、选择题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在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C.教育经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由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测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6.我国目前重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发明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结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发明性C.间接性

D.示范法二、填空题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反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规定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三、简答题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涉及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涉及: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别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四、论述题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拟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重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套)一、选择题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初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3.下列说法不对的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经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经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4.体育的主线任务是(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成德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估11.班级授课制的实行在我国始于(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观测法

B.问卷法C.谈话法

D.调查法二、填空题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足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互相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互相制约的规律。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哺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三、简答题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内容。①旧式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也许;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规定?(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本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四、论述题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干,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足发挥其学习积极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对的地结合起来。

(第五套)一、选择题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提倡“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假如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管他们的前辈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C.发明性

D.积极性7.教材涉及(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规定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二、填空题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涉及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结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17.美育的实行途径重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行美育;通过大自然实行美育;通过社会平常生活实行美育。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涉及: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三、简答题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对的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在感性结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如何的知识素养?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②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由于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④教师应具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涉及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重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也许与社会规定相一致,也也许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规定相一致。四、论述题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结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自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干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连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六套)一、选择题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规定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4.我国初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192023

B.192023C.1957年

D.1958年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2023

B.192023C.192023

D.192023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性,这规定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发明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与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发明性C.主体性

D.长期性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第七套)

一、单选题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由于()。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同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测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拟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结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对的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足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结识的()。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管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二、多选题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的分类学应当涉及的重要部分是()。A.认知领域

B.平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重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毕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涉及()。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档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盼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三、名词解释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重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故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系统性社会活动。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拟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大纲。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四、简答题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线因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白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的的关系。一方面,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定,而培养目的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培养目的的拟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的而实现。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成了一定限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五、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有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有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行。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教育能把也许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认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1、《窃读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急忙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重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的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拟定为:1、结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ﻫ

2、能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ﻫ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的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贯彻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拟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为了完毕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ﻫ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足激发学生的思维。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ﻫ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朴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爱好之后揭示课题。ﻫ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ﻫ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的,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ﻫ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规定,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不久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惊”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爱好。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ﻫ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ﻫ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ﻫ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仿佛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快乐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慕。ﻫ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仿佛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ﻫ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如同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ﻫ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ﻫ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ﻫ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快乐

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并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由于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规定,充足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走遍天下书为侣

说课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教材的P9―11,其中P9―10为课文内容,P10―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ﻫ本组课文涉及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ﻫ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围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而孤寂的路程,作者毫不踌躇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爱慕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3.编者意图ﻫ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规定是“能理解课文重要内容,领略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因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白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方等表达效果,增长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ﻫ4.教学目的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ﻫ①结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等九个生字;

②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爱慕的语句,背诵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重要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因素,感悟读书方法。ﻫ5.教学重、难点ﻫ重点:ﻫ①把握文章重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同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

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测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理解力、观测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解决信息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ﻫ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因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ﻫ“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身经验出发,感受课文内容。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当如何读书,结识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ﻫ2.合作探究法ﻫ新课标特别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课中应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一共分三个课时完毕。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第二课时,我会运用交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情感,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第三课时,我会在解决课后练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毕本课所有的教学目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我一共分了三个环节来说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我会用这样的导入语: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冰心先生童年时期读书的故事,到艾肯先生对读书的见解,都可以看出他们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到了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因素,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ﻫ〖我这样设计导入语的目的是以名人的事迹作铺垫,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新的课堂学习当中。〗

2.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是一个如何的人?”ﻫ〖这样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的“调”,即情感。〗

(二)体悟表达方式,品味情感ﻫ1.一方面,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将会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细读课文,在读书中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让学生学会在相关的语句上划上记号,在语句旁作好批注。

〖这样设计的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析作者用“假设”表达情感的手法。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相应得句子和段落,指导感受交流,如:第1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忠爱之情。

2.在分析本文“比方”的修辞手法阶段,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你爱慕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爱慕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让学生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把书比作伴侣的忠诚,把书比作朋友的密切,把书比作家的温馨,把书比作对故地的依恋。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比方的精妙。

3.在分析本文“反问”的修辞手法阶段,我运用交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反问”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我会让学生阅读语段:【你不会由于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乐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由于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让学生说出该语句的言外之意,认为到与书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ﻫ(三)朗读全文,回归整体ﻫ我会用激昂的语调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感受作者的表白吧!”通过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以及对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读好这篇课文也就变简朴了。

(四)扩展阅读,制定阅读计划ﻫ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会让学生朗读诗歌《神奇的书》,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针对诗中描绘的书的神奇作用,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发表感想。最后让学生制定并说出自己的读书计划,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ﻫ(五)作业设计1.背诵第7自然段.2.完毕课后“小练笔”.六、说板书设计:3.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是:伴侣、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读:一方面

然后

最后创设诗韵课堂——《泊船瓜洲》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程未测,表达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假如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干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3、教学目的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5、教学准备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二、说教学策略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用的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启动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三、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对的,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由于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的一。(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1、读“绿”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爱好,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2、悟“绿”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重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爱好。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1、学生写话、交流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的三,突出教学重点。(五)背诵全诗(六)、拓展延伸: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的,层层推动,不断设立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长相思》说课稿一、

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管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由于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二、说教学目的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的如下:1、能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略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用的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启动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四、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二)、读诗文知词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对的。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高读的规定,从读的实践中规定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三)悟诗情,想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醒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也许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绪。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抱负。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昂首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为了进一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抱负”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上完了这节课,觉得尚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性,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此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干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6、《梅花魂》一、先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他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气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文中细致的描写了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分爱祖国的情谊。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并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不难发现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在他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2、教学目的:⑴知识目的:结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⑵能力目的: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念祖国的情感。⑶情感目的: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二、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图文结合法:让学生通过观测插图中人物神情,勾画相应文本,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爱慕,对故土的眷念。联想理解法: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联系学生课外阅读的如王安石的《梅花》诗等名作,举例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读中品,品中悟:朗读是与文本对话的工具,教师运用深情并茂地朗读,用饱满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用情感驱动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秉性变成自己的,从而产生与主人公相同的思考和共鸣。2、学生学法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避免了教师教学的单一性,同时还不断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内容。圈点勾画,谈体会: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是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的体会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从圈点勾画的地方中产生的。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绪,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题文结合,写法呈现,课堂小结,课外拓展。(一)、初读课文,理清思绪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赠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创设是为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主线,同时又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精读铺垫。)(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提成三不来完毕第一步:品花,悟魂。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带领学生品梅花,为悟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积累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愈和3个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既是梅花的精神,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旨在让学生爱花,赞花,懂花。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由于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事情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将五件事归为“落泪、气愤、郑重其事”三种情绪表现,同时把“品落泪”作为重点。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次落泪。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下指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这一环节,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随着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此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对于文中其余两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勾画重点词句去独立领悟,同时提醒学生可以把两件事做一个对比,从差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能从“谴责、玷污、大发雷霆”等举措和用词中感受到外祖父的气愤,对比先前的慈爱,不难领略出对“梅花”图的爱惜,更能感受到老人对花的爱惜之情。后来,老人郑重地将心爱的珍藏赠与我时,孩子们回忆先前的严厉,再读老人对花的赞赏,那么自然清楚地理解了花与老人之间的情在何处。第三步,花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