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教材研讨太原36中关静2011版“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道德·心理健康·国情法律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我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权利与义务》新旧课标对比旧课标有7条内容,新课标整合为5条内容。这五个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其行使的要求,进而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消费者权益,并促使其履行相应的义务。(旧)3.1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新)3.1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说明: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观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权利,是主体生存发展的条件,表达观点、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权利都不珍重,你还能指望谁呢?人不能光有所得、光有权利、光做自己喜欢的事,还得感恩于他人和社会,得付出,得做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这就是尽义务和责任。自觉履行义务,才是真正的远离动物的人,才是快乐的人。(旧)3.3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3.4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3.5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新)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说明:这三条都属于公民的“人身权利”,把这三条分开陈述并与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并列,在逻辑上不顺。在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中,与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原标准3.2)在一个层面的是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自由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批评权和建议权)、经济权利与义务(含财产权利\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消费者权益、依法纳税的义务等)、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等。所以将这三条合并,以“人身权利”列出。人身自由权利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所以放为3.2。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依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①认真研究课标。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找准三者之间的连接点,依据标准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解读,做到心中有标准,眼中有学生,使教材达到最优化。②从学生实际出发。思品不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教育人,要开发更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资源,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核心。③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可根据课标,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并分享学习结果。充分吃透教材,并学会用教材“教”●思品教材空间更大。对教材烂熟于心,教学才会如鱼得水。但这“烂熟于心”有两种理解:
——教学: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考试:用教材原理答,不是答教材原话●这就要求对基础概念和原理,教师要讲,且要讲透,深入浅出,而不是把教材奉为经典,让学生机械记忆,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或者说,对教材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仅靠学生自己看和相互讨论,是难以理解到位的,教师必须适当进行讲解,特别是国情部分。
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开发课程和考试资源●思品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不论考试还是教学,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倡导并不矛盾。
譬如,教材中法律知识学扎实了,目的是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那么,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法律案例,自然就是最主动的课程资源,正如第6题所展示的那样。●毫无疑问,教材之外的考试和课程资源是广泛而丰富的,工夫在诗外,关键是如何开发,并与教材结合。解读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对基本概念做出解释;对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对陈旧内容进行更新;对欠缺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内容做出调整;对凌乱知识缕清联系。……新旧教材之对比根据新修订的法律,补充、完善、增加相关规定。(P54相关链接)修改、增加适应现代发展的较新事例、数据。(P63;P111相关链接)所选案例典型,但是和现在有较远的时间,因此作了略微的调整。(P25;P72活动)修改个别措辞、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教材73页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罚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依据2011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教材91页第2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立法惯例,明确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个人信息得到保护权、监督权等多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经营者的多项义务。教材96页因经营者不依法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致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些途径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3年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教材7页活动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依据: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教材87页相关链接消费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为维持生命延续和种族繁衍所占的消费比重在逐步降低,其中尤为明显的是食品支出比重在降低,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所占的消费比重则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教材88页相关链接我国从1983年开始,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发展迅速,不仅于1984年建立了全国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中国消费者协会,而且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各级消费者协会。198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被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接纳为正式会员。此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日益发展壮大,“3•15”宣传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日益增强。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2012年,全国县以上消费者协会已达3270个,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31个。在农村乡镇,城市街道设立的消协分会,在村委会,居委会,行业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厂矿企业中设立的监督站,联络站等各类基层网络组织达15.6万个,义务监督员,维权志愿者10万余名。中国消费者协会一诞生就受到国际消联(CI)的关注,并于1987年9月被吸收为正式会员。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同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组织建立联系,就促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课题交换意见,并努力寻求与海外消费者组织以及专门机构间的合作。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ConsumersUnions,IOCU,简称ConsumersInternational,CI)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非政治性的组织。1960年,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五个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发起成立,在荷兰登记,总部设在荷兰海牙,亚太地区分部设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其他版本教材相关内容鲁人版七年级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第4课知识让人生更美丽一、学习—成才的阶梯二、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三、学会学习鲁人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第7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一、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第8课伴我们一生的权利一、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二、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9课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一、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二、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三、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公民享有的种种合法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都予以维护。任何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机关和团体寻求法律保护。如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提起诉讼等途径,依法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法律也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怎样行使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怎样履行义务?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怎样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1.当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2.要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内容。人格尊严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公民的荣誉不受非法剥夺)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珍视公民资格第6课公民的权利第1站我们是公民第2站公民的基本权利第7课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第1站我们的权利第2站正确对待权利第8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站认真履行义务第2站培养守法精神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感受法律权威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1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第2站适用法律一视同仁公民的含义: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受该国法律保护的人。公民取得国籍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国籍,这种出生国籍也称原始国籍,也就是说一个人刚刚出生在某国时即具有了某国法律赋予的国籍成分;二是继有国籍,也就是一个人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某国的国籍。继有国籍的取得方式很多,如因近亲属关系取得、因婚姻关系取得、因经济关系取得、因收养关系取得等。公民的范围:我国公民是指我国社会的一切成员。公民身份的意义:公民身份意味着我们对国家的归属、对民族的依附和对文化的认同,意味着我们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会受到国家的帮助与保护。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国籍,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组织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人身自由权利通信自由权受教育权除了上述权利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公民还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利,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权利。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还享有一些特殊权利;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等,都应该受到尊重。)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也要受到保护。未成年人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保护。(我们享有知悉真情权、公平交易权、保障安全权,以及损害求偿权等等。)如何正确对待权利?珍视自己的权利我们应采取合法手段获得权利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我们应在合法范围内采用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八下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1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权利平等。义务平等。第2站适用法律一视同仁在法律适用方面,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歧视。教学疑难问题探讨教师难以把握、处理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P4)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党的事业就是工人阶级的事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工人阶级的前途命运。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即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对人民的理解人民是政治概念,是相对“敌人”而言的。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的范畴较过去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P4)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等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对敌人的理解(P5)我国现阶段的敌人是指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以及严重破坏经济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如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杀人犯、经济生活中的贪污犯、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法轮功”分子和坚持“台独”“疆独”“藏独”的分子等等,都属于此类人。
困惑:罪犯是否都是敌人?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范畴的是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②正在监狱服刑的人员③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商国是”的意思(教材5页活动)不可写为“共商国事”国是是指国家大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国事不必特意指大事“是”字有“法则”的意思,“国是”即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含义。(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所谓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P5)理解物质保障。例如:公民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提问: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个说法可以吗?(P5)依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现国家性质。权利是公民权利,在我国,公民享有包括政治、经济等在内的广泛的权利。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区分开权利和权力,公民和人民的概念。单项选择题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后,我们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被侵害的权利,惩罚侵权者,讨回公道。这说明,公民的权利具有
A.立法保障
B.司法保障
C.法律保障
D.社会保障我们享有的权利,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P6——P7)法律保障包含核心——宪法,主要内容——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平等权(教材9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八下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1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权利平等。义务平等。第2站适用法律一视同仁在法律适用方面,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歧视。政治权利和自由(教材9页)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2014山西省中考)13.小伟同学习惯将疑问记在一个小本上,下面是其中的几个问题,请你帮助解答。(6分)(1)上学不交学杂费,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什么特征?(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3)除选举法和被选举法外,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还有哪些?(答出两种)(4)新课标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删除,可老师说这句话的原理还在教材中。这个原理所说的内容包括些什么?(答出两种)【第13题解读】●此题前两问: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强制性、统一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实为给分题。●后两问有一定难度,(3)问的政治权利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的权利(6种)
——监督权(批判建议权—打击报复—申诉控告权)
——宗教自由(宪法规定;北师大版)(4)“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问原理包括什么?就是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答分配制度也可1分)
第13题第3问的争议原题: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还有哪些?答案:①政治自由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②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③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争议:宗教信仰与政治有联系,但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治权利是否分属两个范畴,政治权利不应该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吧?
有关第13题3问争议的解释:
因为北师大版明确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公民的政治权利。
而且,事实上人人都涉及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理由是你信仰是权利,不信仰也是权利。
同时,宪法中也明确公民有宗教信仰的基本权利,归类就应该属于政治权利。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组织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人身自由权利通信自由权受教育权除了上述权利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公民还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权利,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权利。公民权利、基本权利、具体权利的关系所谓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我国的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
公民权利与公民的基本权利权利基本权利休息权(教材9页活动)关于“休息权”,《法学词典》的解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和休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人们行使休息权的基本范围主要是休整权、休假权、休闲权、安宁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休假是较长时期的“休整”,休闲在“休整”或“休假”期间进行,安宁权则是指自然人在休整、休假或休闲时禁止干涉和骚扰。不过,休整权强调的是“歇息”,休假权强调的是“假期”;休闲权强调的是“休养”;安宁权强调的则是“不受骚扰”。如何理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P10)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经济才会发展,人民也就能跟着一起富强。
但不能理解为完全一致,二者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国家利益代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16页)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国家生存和国家管理必须依赖于公民基本义务的履行。对国家来说,公民的基本义务就是国家的权利,国家有权要求其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如果个别公民不履行义务或不忠实地履行义务,为了全社会的利益,国家和社会有权予以谴责、处分和制裁。公民不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的行为,通常都是依照普通法律予以制裁的,因为普通法律都是根据宪法规范制定的,包含了对基本义务的详细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是指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第一,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第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三,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
保守国家秘密国家秘密是指在国家活动中,不应公布和向外透露的一切秘密文件、秘密资料、秘密情报和秘密情况。保守国家秘密就是要严格保护国家秘密不被泄露,防止国内外敌对分子侦探、偷盗国家机密,防止各种人员泄露、遗失国家机密,经济机密,交通、邮电、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秘密,以及检察、审判等方面的秘密。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我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了对泄露国家机密的犯罪行为予以制裁的原则和刑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祖国安全是指: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国家各项机密得以保守,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祖国的荣誉是指: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信誉不受破坏;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受侮辱。祖国的利益包括的范围很广,对外主要是指全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荣誉等方面的权利与利益;对内主要是指相对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而言的国家利益。其他方面的义务
除教材16页谈到的公民六项基本义务外,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四项义务(1)劳动的义务。(2)受教育的义务。(3)计划生育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凡是已婚的有生育能力的公民,夫妻双方都有责任依照宪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4)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赡养义务,《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整合归纳履行义务的原因和作用(1)忠实履行法定义务的原因——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权利与义务共同构筑了法的“大厦”,是我国法律的主要内容。(人教版八下13、15页)(2)必须履行法定义务的原因——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具有强制性。不履行法定义务就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八下14页)(3)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原因作用——履行法定义务,是我们的“天职”,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下13、16、17、19页)(4)忠实履行义务的原因——必须履行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联系和区别联系——联系密切,许多道德义务已经被确认为法定义务,如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等。异同——形成不同,法定义务由国家法律来规定,而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实施手段不同,法定义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而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的自觉自愿来履行;约束范围和力度不同,道德义务的约束范围大,而法定义务的约束力度强。分析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P14)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P17)
社会成员、公民和人民社会成员公民人民公民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法律义务≠法定义务法律义务鼓励做积极做自觉履行(宪法法律规定)要求做必须做禁止做决不做必须履行法律义务、法定义务和基本义务法律义务法定义务基本义务法定义务基本义务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教材19页)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有没有是法律上的义务,却不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呢?比如作为民事诉讼的被告人,他有应诉的义务,但这不关道德的事。(20页活动)
再比如对于公安机关不立案,检察院要求其立案,公安机关就有了必须立案的义务,这也不关道德的事。
总的来说,很多程序法意义上的义务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与道德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不要说道德的要求了。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产生交集的圈,任何一个也不会包含另一个。
而法律上的义务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只是一句格言,是激励人用的,并没有任何的逻辑性在里面。就好像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样,只是一句格言,没有逻辑性,并不是成功一定要经历失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权利和人权能等同吗?
人权不同于“公民权”,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公民,一般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所谓公民权,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对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行使某种权利和行为自由的确认。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人权和公民权基本上是一回事。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第一,人权的主体更广泛,如在中国的外国人并不是中国公民,但他们也是人权的主体;第二,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而公民权就是公民个人的权利;第三,人权的实现不仅靠国内法保障,还靠国际法保障,尤其是集体人权的实现更需要国际保护,而公民权的实现只需依靠一国的宪法和法律来保障。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教材24页——25页)人格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是人们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人身权,包括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教材35页)教材83页“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2014山西省中考)6.某班学习法律知识时,设立了模拟法庭。下列哪一个案件,小法官判得不正确()
A.小王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年底因老板故意欠薪水,且态度蛮横,他一怒之下将老板打成重伤,造成老板右臂严重骨折。
——小王犯故意伤害罪
B.某学校保安见一位同学在校门口随意停放自行车,便上前劝阻。该同学态度不好,保安便当众对其侮辱谩骂。
——这位保安侵犯了该同学的荣誉权
C.广东某企业与山西的一位农民发明家合作,生产新型农用机械。可将对方的图纸拿走后,该企业便偷偷回广东批量生产,盈利颇丰,并抢先申请了这项专利。
——该企业主侵犯了农民发明家的知识产权D.某旅行社用低价吸引游客,私下却偷偷改变旅行线路,过多安排购物时间。后来,导游还嫌大家购物不积极,公开羞辱游客司机故意将大客车“坏”在半路。
——这家旅行社侵犯了游客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和人格尊严权等【第6题解读】●呈现现实情境——模拟小法庭小法官断案,集中判4个案件,有1个判错了。增强兴趣与现实感。●A项中的故意伤害罪,课标不提,教材也没有提,属于教材自然延伸,实际带探究或应知应会。
B项(答案)的荣誉权,与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5大权利均属于人格尊严权,此题有故意掰清的倾向,因为荣誉权容易看出来。诸如对“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的剥夺和侵犯才是侵犯荣誉权。
C项的知识产权源于央视节目,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日本连小饭馆放首歌都要交相应的费用)
D项的消费者维权是中考较少涉及的,但却是中国进入旅游时代后问题最多的领域,考点体现难度略大。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别概念不同: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而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是某些公民、法人通过努力获得的。享有范围不同:名誉是每个公民或法人都享有的,具有普遍性;而荣誉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取得,只有某些做出了突出贡献或取得重大成果的公民才会获得荣誉称号,因而具有专属性。取得的方式不同:名誉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与法人的,其取得不需要履行任何程序、手续;而荣誉权的取得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由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以给予表彰的方式授予。客体内容不同:名誉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生活作风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而荣誉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的一种褒扬和嘉奖。消灭的要求不同:名誉权无法被剥夺或受到限制;而荣誉权通常可以由授予单位基于法定事由给予剥夺,如因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因触犯刑法等因素而被剥夺荣誉称号。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共表现为四类: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侵犯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如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造谣中伤等。侮辱与诽谤存在以下两点区别:诽谤方式一般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而侮辱还包括行为;诽谤通常是无中生有,而侮辱不限于此,还包括扩散、传播名誉权人真实的缺陷(身体和精神上的)致人名誉受损。此外还有诬告陷害,如捏造事实控告他人,移花接木陷害他人。诬告陷害也是诽谤,是向行政部门或者执法司法部门表达的对被侵权者的诽谤,有更明显的致人不利处境的意图。还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对名誉的侵害。未成年人做什么工作算是勤工俭学,做什么工作又算是做童工呢?在我国,年满16周岁可以打工,这是法律允许的。年满16周岁而不到18周岁的,法律上还是未成年人,在工作安排上工作量不能太大,时间上不能太长,也不能从事有害健康的工种。不到16周岁的人参加工作称为童工,这是法律禁止的,从法律上来说是不可以的!但是在生活中要看是打的什么工,像到KFC打暑期工等,只要不是长期的在一个地方固定的工作,并形成长期雇佣的那种方式还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行为还是属于勤工俭学。当然,学校组织的那种体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街上卖报纸等都还是允许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包括未经同意将公民的肖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也包括超越公民同意的范围使用公民的肖像,如改变使用用途和范围;二是擅自创制他人的肖像,如偷拍他人照片等;三是故意以侮辱的方式毁损他人的肖像或破坏他人肖像的完整性,如涂抹他人肖像、践踏他人肖像等。允许合理使用公民肖像的六种情况善意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公众人物的肖像。公众人物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并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多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他们的活动往往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为报道其事迹而使用其肖像,虽未经其本人同意,但并不构成侵权。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像。例如,各种集会、游行、仪式、庆典等活动往往具有新闻报道价值,任何人参加此类活动均不得主张其肖像权。为公民本人利益而使用其肖像。例如,公民因亲人走失对外发布寻人启事而使用其亲人的肖像。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而强制使用公民的肖像。例如,公安机关因发布通缉令而使用犯罪嫌疑人的肖像,司法人员收集司法证据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拍照。为社会新闻报道而使用公民的肖像。例如,为弘扬社会正气或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基于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目的而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公民的肖像。例如,出于临床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目的而在特定场合或专业报刊上展示病人照片等。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权(教材44页)
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名称权人本人同意,擅自以该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从事不利于姓名权人、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冒用他人姓名是指冒名顶替,亦即行为人完全以姓名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冒用他人姓名由于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进行活动,故其危害往往甚于盗用他人姓名。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的区别在于:
1、盗用他人姓名是未经他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的行为。例如自称是某名演员的弟子,以吸引观众,擅自以某名教授的名义为自己的作品作序,以蒙惑读者等。盗用他人姓名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或牟取其他利益。2、冒用他人姓名就是冒名顶替,即是用他人姓名并冒充该人参加民事活动或进行其他行为。李楠以王芳的名字领了王芳的工资,这是冒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的区别还在于:前者侵权人妄称自己既是某人,侵权人完全以姓名权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后者侵权人是用他人的名义为一定行为,不妄称自己就是某人。关于隐私权我国宪法没有隐私权或私生活权利这一概念,涉及隐私权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项:宪法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而隐私权正是人格权的一种。宪法规定: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直至目前为止,我国民法通则也尚未对隐私权作为具体人格权作出明确的保护规定,但确认了名誉权。司法中对隐私权的保护适用于法律对人格尊严、名誉权、住宅权、通信自由权的保护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包括的内容
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我国宪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j基本权利(有益于个人),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有益于国家)。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初等教育中的受教育权区别于高等教育中的受教育权。初等教育中受教育权的价值理念是平等,高等教育中受教育权的价值理念是自由。对国家而言,初等教育中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需要国家履行积极的给付责任,包括制定法律,拨付经费,提供设施,免除学费等;对公民而言,在国家履行了这些积极责任之后,公民有接受强制教育的义务。因此,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又是义务是指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而言的。只有在这一阶段,受教育才可称得上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育的作用(教材59页——60页)(1)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是每个人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生存的需要)②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革新和提高自己,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发展的需要)③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幸福生活的需要)教育对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2)对民族、国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对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财产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股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自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有物享有的物权。所有权是唯一的自物权,因此自物权就是所有权,自物权又称所有权,是指所有人(自物权人)在合法范围内能够对标的物进行全面的、自主的支配,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标的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排除他人干涉。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包括四项权能,即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财产使用权与处分权(教材70页)财产使用权是指民事主体按照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对财产进行有效利用或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等等某种需要的权利。简言之,公民利用财产的权利就是使用权。处分权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决定财产命运的权利,即决定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命运的权利。包括资产的转让、消费、出售、封存处理等方面的权利。区分的主要依据是公民的某一行为是否涉及财产所有权的消失或转让,而只是对财产的有效或超值利用,就是行使使用权;反之,如果公民的行为产生了财产所有权消失或转让的后果,就是行使处分权。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教材69页)除了包括生活资料、文物图书,以及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等等之外,还包括法律允许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生产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公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法的生产资料,不少农村专业户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拥有汽车、拖拉机等等生产工具。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也是合法的私有财产。这些都允许继承。此外,个人承包应得的收益,如承包后种的庄稼、栽的树、养的鱼,承包企业取得的个人收入等,也都属合法财产。
继承误区知多少?误区一:养子女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可见,由于收养关系的建立,养子女也就失去了对生父母遗产的继承权。只不过根据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如被收养人对养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时又对生父母尽义务较多的,可以适当分得生父母的遗产。误区二:继子女只能继承一家财产。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子女和生父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不因父母的离婚或再婚而消除,无论是与继父还是与继母一起生活,与生父、生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都存在。所以,继子女在继承了继父母遗产后仍可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误区三:丧偶再婚的儿媳、女婿不能继承公、婆或岳父、岳母的遗产。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无论儿媳、女婿是否再婚,只要尽了主要赡养义务,都享有继承公、婆,岳父、岳母遗产的权利。只有在与其他继承人尽了同样义务时不享有继承权,但可按规定分得适当遗产。误区四:胎儿不能继承遗产。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胎儿只要出生存活,就能取得继承主体资格。误区五:隔代不能互相继承。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许多家庭中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共同生活,互相抚养、赡养。法律规定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互有继承权。误区六:亲兄弟姐妹之间才能相互继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养子女与生子女之间、养子女与养子女之间可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权,因继兄弟姐妹之间的抚养关系而发生。没有抚养关系的,不能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继承了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亲兄弟姐妹的遗产。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知识产权的内容(教材82页)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专利权,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实施权。商标权,即商标注册人或权利继受人在法定期限内对注册商标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商业秘密权,即民事主体对属于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网络侵权网络侵权行为按主体可分为网站侵权(法人)和网民(自然人)侵权,按侵权的主观过错可分为主动侵权(恶意侵权)和被动侵权,按侵权的内容可分为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也有同时侵犯的情况)网站侵权多为主动性侵权,即网站转载别的网站或他人的作品既不注明出处和作者,也不向相关的网站和作者支付报酬,这就同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为大多数网站都是赢利性质的经济组织,利用别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牟利而又不支付报酬,其非法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大量存在着,很多网站把属于别人的软件、文章、图片、音乐、动画拿过来放在自己网站上供用户浏览、下载,以此向用户收费或者吸引广告主的资金投入。当然,侵权人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并不影响侵权的构成。网站的被动侵权主要是指在网站所不能控制的领域内本网站的用户有侵权行为的发生,经著作权人向网站提出警告后网站仍不将侵权作品移除的情况。由于网站信息的海量和自由度较大的特征,决定了网站不可能审查所有上传信息的合法性,当网络用户有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发生时,网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此时,权利人不能追究网站的侵权责任。但网站负有配合著作权人查明侵权人信息(一般的网站都实行注册用户管理)的义务,并在著作权人提出证据证明侵权行为确实发生并向网站提出警告后及时将该作品移除,否则即构成共同侵权。
网民的侵权多为被动性侵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论坛或者博客等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文章)的领域,大多数网民并不知道自己使用别人的作品(图片、文章、音乐、动画等)还要注明出处和作者,甚至还要向作者支付报酬,虽然大多数网民主观上是没有恶意的,但确实已经构成了侵权行为。当然,如果是复制了别人的作品以自己的名义发表那就是主动的和恶意的侵权了,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抄袭。中国著作权法同时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声讯服务合同
- 纸制抹布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慈善活动大巴车租赁运输合同
- 2024年度南京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 2024年度保险合同及其理赔流程
- 2024年度智能安防系统建设及运维合同
- 2024年度YZA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服务合同
- 04版影视版权购买与授权合同
- 羊绒衫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城市公共照明设施维护合同
- 新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全册奥数(含答案)
- 药品生产技术生涯发展报告介绍职业发展规划实现职业目标
- 售前解决方案部门管理规章制度
- 创新智能家居行业的创业计划书2
- 高技术在军事上应用
- 砂石安全生产培训课件模板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评课稿
- 能源托管可行性报告
- 物业工程部岗位职责与要求
- 《后浇带施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