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西方史学思潮评析
一、法国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掀起的变革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史学革命,大体可分为三代:
1.第一代:代表史家布洛赫与费弗尔
1929年1月,跨学科的史学季刊《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现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问世。
(1886-1944)法国乡村史(法文版)
布洛赫(MarcBloch),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封建社会》、《法国乡村史》、《会魔术的国王》、《历史学家的技艺》等。
※杂志创办人布洛赫与费弗尔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总体史”意味着各学科间的综合,也意味着不能机械地将社会生活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还意味着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布洛赫与费弗尔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历史在他们那里不再意味着只是描述事实,一些史学家认为他们为旧历史学转向新历史学开辟了道路。
可参考《〈历史学家的技艺〉导读》
(1878-1956)
《一种命运:马丁路德》(法文版)
费弗尔(LucienFebvre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一种命运:马丁·路德》、《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大地与人类演进》、《菲利普二世和弗朗什孔泰》等。
2.第二代:代表史家布罗代尔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年鉴学派逐渐成为法国史学的主流,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被许多史学家认为是西方史学变革的标志。
※布洛赫和费弗尔的方法论的潜在可能性在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布罗代尔的划时代著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情势短时段(个人时间)——事件
布罗代尔更尊崇长时段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但并不否认瞬时性。他说:
马克思的影响经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时间地理时间以世纪计社会时间10—50年个体时间编年史历史结构史(构造史)长周期结构情态史(动态史)中周期局势事件史短周期事件内含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心态经济史社会史国家史文化史政治变动人物、外交立法战争
时段理论是从历史学出发提出的理论,对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也有着很大影响。※以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体系的确立
1947年,费弗尔提请政府批准设立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单从名称上看不到“历史学”,但正是在这一名称下,历史学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和野心。史学始终是该部的核心,学科间的对话和交流皆以史学为核心。在布罗代尔的领导下,1975年,第六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实体——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表明以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体系已经完全确立。从1979年的教学看,这一体系起码包括下列11个方面:
——人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地理学
——生活科学人的科学
——跨学科研究
——历史学
——历史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人种志人种学(民族学)
——经济学
——语义学符号学语言学
——心理学
——社会学参见姚蒙《当代法国史学主流》
(1902-1985)《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文版)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法国著名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著有《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资本主义的动力》、《法兰西的特性》、《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计量史学
19世纪已出现相当数量的价格史研究,然而,真正使之成为一种潮流,要从年鉴学派的努力算起。布罗代尔认为,事态的历史学本质上是“数学化的历史学”,即记载着人口变化、生产和价格运动以及各种类似的曲线和图表的历史学。拉布鲁斯《18世纪法国价格运动与财政论稿》是计量史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被誉为“近二十年来法国刊行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关于计量史学,可参考前面的PPT
3.第三代:代表史家拉杜里、勒高夫
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第三代史家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但他们不再像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
(1924—)《圣路易》(法文版)
勒高夫(JacquesLeGoff),法国著名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英雄与奇观》、《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心态史: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圣路易》等。
※关于集体心态的研究集体心态的研究是年鉴学派的一个传统,第一代史家布洛赫的《会魔术的国王们》(1924)、费弗尔的《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1942)都是这方面的优秀论著。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勒高夫的《圣路易》(1996)是第三代年鉴学派的重要作品。
(1929—)《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法文版)
拉杜里(EmmanuelLeRoyLadurie),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朗格多克的农民》、《什一税产品的变动》等。4.总结:年鉴学派的核心观念
※历史客体建构理论从常识来看,历史客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与历史研究的主体(历史学家)无关。布洛赫则指出,人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对象,也是历史研究的主体。人的意识的复杂性,使得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能脱离人的因素。
历史客体并非与研究主体无关,这并非年鉴学派的原创,早在之前,西方已有不少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如克罗齐,参见《〈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导读》)深刻地阐述过这一观点。如果说布洛赫有贡献的话,就在于他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一些新方法。
※问题史学○“问题”是建构历史客体的有效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味着过去不是像常识所认为的那样与研究主体全然无关,也意味着历史学的研究与表述方式不再只是叙述,而充满了许多解释。
※时限的辩证法年鉴学派对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时间的阐释。第一代史家马克·布洛赫对时间曾有精彩的论述(参考《〈历史学家的技艺〉导读》),布罗代尔的三个时段理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总体历史二、历史人类学
1.“历史人类学”是在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上提出来的,它并不意味着一块特定的研究范围或某种特定的研究对象。
法国年鉴学派的安德烈·比尔吉埃尔认为,“以所用材料的类型来界定历史人类学”并不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同样的材料可以是经济史、政治史或者是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当历史学家在处理这些材料时,进行了人类学思考的研究,才能成为历史人类学。由此,历史人类学并不具有特殊的领域。
2.人类学角度的历史人类学
※西方学者对何谓“历史人类学”的见解并不一致,大致上可分为从历史学的角度予以说明者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明者两大类,而每一大类内部又存在不同的看法。
※从人类学角度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学者有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萨林斯,其核心是“文化界定历史”。
所谓“文化界定历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每一人群均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人群的历史表达均由自己文化的“历史性”(Historicity)来决定。在各自的历史性中,时间与记忆各不相同,从而各自的历史观不同,对自己历史的言说亦不一致。对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群来说,没有一个“西方中心”或者“东方中心”下的被各人群的一致认同的历史表达;虽然在我们看来,历史按我们的理解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着。
不过,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人来说,各自都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客观的历史过程与各自的历史理解是不一致的。文化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并透过历史性决定了不同人群的历史表达。透过对不同人群的历史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深入地认识不同的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在人类学家看来,历史人类学仍然是人类学本位的,他们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透过历史来展示文化的差异性而不是历史本身。
可参考《历史人类学综述》
补充:何谓历史性台湾人类学家黄应贵认为,历史人类学所谓“历史性”,“不仅是指被研究文化的历史观必须由其对于过去的意识与再现来了解以回答‘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是指由其历史意识与再现,方可了解当时的人真正意识到的时代问题是什么。这种了解自然也凸显出他们对时代问题的理解与反应方式。”
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对于历史人类学之我见》,《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4月。也许我们可以用大家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个比喻来理解它,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最终由经济因素所决定,我们对历史的解释最终都可以追根到经济因素。这大体上可以认为是我们的“历史性”,即我们这一群人对自己历史的解释依据。“历史性”基本上就是每一人群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解释所凭依的这一类深层结构中的东西。
3.历史学角度的历史人类学
※从历史学角度提出的“历史人类学”,目的是透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更好地认识人们的历史。最具代表性者为法国年鉴学派,延续了法国年鉴学派总体史学的理想。勒高夫:或许是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三门最接近的社会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关于这一学科,保罗·韦纳称其为“社会学史学”,而我则更倾向于用“历史人类学”这一名称。
※把集体行为及其变更,与文化模式联系起来;集体行为体现着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赋予集体行为以意义。处理集体行为并非历史学的传统,在与社会科学日益深入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集体行为逐渐纳入历史学关注的范围。这种关注必然要借鉴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理论模式。例如,当历史学家将阶级引入历史研究领域,阶级这个概念本身以及相关的理论都是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是文化,当历史学关注集体行为与文化模式时,不可避免地要向人类学学习。
※历史人类学可能讨论习俗、习惯,可能讨论集体的行为,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集体史等,在讨论小题目时,往往显示出一种以小见大、滴水见海的研究旨趣。
○卡罗·金斯堡:《奶酪与蠕虫:一个16世纪磨工的宇宙》
《奶酪与蛆虫》描写了一位意大利农民了解到他(梅诺乔)的所读所言,他的思想和他的感情——恐惧、希望、嘲讽、愤怒、失望。金斯堡利用大量的史料将研究聚焦在一个历史中的小人物身上,用显微镜去放大和解读这个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对创立“微观史学”(Microstoria,即Microhistory)作出了很大贡献。“微观史学”这个词,用来界定这样一种“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1939—)
金斯堡(CarloGinzburg),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微观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乔凡尼·列维(GiovanniLevi)《继承的权力:一个魔法师的故事》
意大利史学家列维的《继承的权力》一书,同样是以一个人物而展开的微观史研究,但不同于金斯堡在《奶酪与蠕虫》中自始至终围绕主人公的心态、命运为中心的做法。在列维笔下,教区牧师乔万·巴蒂斯塔深深地缠在各种社会结构之网中。列维并不停留在对牧师个人的兴趣,而是企图进而揭示乡村权力关系的模式。在他看来,这种权力关系不能仅仅通过经济因素和政治机构来理解。他认为,要理解农民世界,关键是看两样不可捉摸的和象征性的东西(指权力和威信)是如何维护的和转移的。三、全球史(globalhistory)强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1.不同理解
※历史研究单位的转变
※世界史
※新世界史
2.基本取向
※把全球化历史化追溯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人们,首先是西方人,越来越热切地想要了解世界一体化的起源与过程,这种热切的要求促使史学家从一体化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新的观察与思考。西方国家的学校课程设置一向注重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全球史首先被当作“教学内容”,然后才逐渐发展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这一过程表明,全球史是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产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两卷本《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从“全球历史观”出发,描述了1500年以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
※把历史学全球化体现了全球史的学术立场。后现代主义思潮构成了全球史产生最重要的学术背景。后现代主义从批判现代社会的弊端出发,颠覆了现代主义“神话”,进而对以解释“现代主义神话”为己任的西方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反思。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全球史学者指出,当前学术的任务不是“解释”,而是“重新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因为“解释”是从既定的理论框架出发,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历史;而“重新理解和认识”则意味着突破旧框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西方人类学家对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视和平等对待异质文化的主张对全球史学者也有重要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东西方之间学术交流扩大,西方学者对非西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明显加深,这为他们破除成见、将非西方历史文化纳入研究视野提供了条件。由于以上种种,全球史学者将自己的学术任务确定为:在阐述全球史的同时,建立“全球普适性的历史话语系统”,“使历史学本身全球化”。
※否定了“国家本位”,以“社会空间”而不是“国家”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元。以国家为基本单元存在两个明显缺陷:(1)、物种(包括农作物、动物等)传播、疾病蔓延、气候变化等“超越国界”的现象被忽略,而这些现象对全球历史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2)、每个社会都是全球的组成部分,但每个社会都不是孤立存在,社会与社会之间互为发展条件,相互之间的竞争、交融、碰撞以及力量对比关系都是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这些动力不发生在国家政治框架之内,因而长期被忽视。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从全球出发,将资本主义的历史放在世界性的体系中去认识,认为资本主义从其萌生之时起,就不是某个国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他不是研究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是将“世界体系”作为研究的单位。他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萌芽、产生,到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
I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作者认为:到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
(1930—)
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TheModernWorld-System,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DeclineofAmericanPower
等。
※关注大范围、长时段的整体运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公元600年以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将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甚至东非等文明区连为一体的“环印度洋网络”,以及从生态变化和物种交流角度重估地理大发现意义的“哥伦布交流说”,就是由全球史学者提出的引起较大反响的见解。
※从学理上破除“欧洲中心论”○全球史学者通过宏观综合分析指出,所谓“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从中挖掘“普适性”的“文化特质”只能是制造神话。○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突出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淡化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殊性,这样也就淡化了欧洲国家的榜样作用。○全球史的内容决定了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传统的世界通史的研究方法不同,主要使用跨学科的比较方法。
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理解全球化和“全球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民族的历史;另一个是世界性的历史。
※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在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基础上有了“世界的”历史。4.两个值得注意之处
※欧洲中心论不易被真正破除“欧洲中心论”本质上是学术话语权的问题,是现代话语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无法改变欧洲国家在当代世界的强势地位,只要资本、市场、帝国等一系列与现代性相关的概念依然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知识界感知、解释和评价世界的基本出发点,那么就不可能彻底摆脱“欧洲中心论”。所以美国学者查克拉巴迪悲观地预言,既然整个现代知识体系都是欧洲人确定的,并且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那么彻底改造历史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就是无法想象的。
※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
讨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史家,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中国史时,一直都是采用西方的理论与观点(马克思主义也是西方的),由此可见,中国史研究也没摆脱欧洲中心论,请问你如何看这种观点。四、环境史
1.何谓环境史环境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率先兴起。“环境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纳什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提出。虽然对何谓环境史尚不能达成一致看法,但可以明确:环境史着重探讨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还研究以自然为中介的各种社会关系。
纳什(RoderickNash),美国著名学者,第一位把环境史搬上大学讲台的美国教授,著有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
,TheAmericanEnvironment:ReadingsintheHistoryofConservation
,TheRightsof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alEthics等。
2.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环境史研究注重环境整体性和有机性。其研究内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通过重构过去的自然环境,以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上的自然界的情况。“自然环境”并非仅仅是自然史的内容,除了生态、动植物的内容之外,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类的活动,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某一个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如资源保护运动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等。
※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3.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
※环境史的理论是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环境史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回答人与环境关系变化的因果律。
※环境史是一门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态学本身就是一门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从最初局限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扩展到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在战后尤其明显,并衍生出人类生态学这一分支学科。
※环境史涉及自然与人,牵涉到信念、价值观、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如何与环境互动,因此天然就属于跨学科的研究,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考古学、生物学、气象学、化学等许多学科汲取洞见。
※环境史研究近年明显表现出和比较方法、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环境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学叙述的基本特点,落脚点一定是历史学,保持历史学的学科特征。4.环境史的意义
※环境史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世界史编撰思想形成了强大挑战,人类并非历史研究的唯一对象。环境史学家克罗农指出:“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
※环境史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和教育警示功能。○其所以如此,首先是与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有密切关系。○其次是环境史学的批判色彩和教育警示功能与环保运动的主张也一脉相承。
5.一些环境史的代表性作品纳什:《荒野和美国精神》
唐纳德·沃斯特: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克莱夫·庞廷:《绿色的世界历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941—
沃斯特(DonaldWorster),美国著名的环境史与农业史专家,著有ARiverRunningWest:TheLifeofJohnWesleyPowell,Nature’sEconomy:AHistoryofEcologicalIdeas,AnUnsettledCountry:ChangingLandscapesoftheAmericanWest,DustBowl:TheSouthernPlainsofthe1930s等。
五、西方历史哲学
1.两种历史哲学
“历史”的第一层涵义: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思辨的历史哲学针对的,正是这个层面上的历史。思辨的历史哲学关心的问题是发现整个历史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在《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英国哲学家沃尔什将此称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或者我们所说的关于历史本体的哲学。
沃尔什(WilliamH.Walsh,1913—1986),英国哲学家。除AnIntroductiontoPhilosophyofHistory(即《历史哲学导论》)外,沃尔什还著有ReasonandExperience,Metaphysics,HegaelianEthics,KantsCriticismofMetahysics等多种著作。
他强调,这种历史哲学因为要询问历史的意义,因此它必定与整个历史过程有关,不可能只涉及局部的历史。历史的第二层涵义:对过去人类活动的叙述或说明。批判的(又称为分析的)历史哲学针对的,正是这个层面上的历史。
英国哲学家沃尔什认为,对于批判的历史哲学而言,问题可以分成四组:第一组由有关历史思维的基本问题构成,例如历史学是什么?它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什么关系?第二组问题围绕着历史中的真理性和事实展开;第三组问题涉及历史的客观性;第四组问题探询历史解释的性质。批判的历史哲学探讨的是历史认识论问题。
2.思辨的历史哲学家
※18世纪,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
维科认为人类有着某种共同的本性,如“各族人民的本性最初是粗鲁的,以后就从严峻、宽和、文雅顺序一直变下去,最后变为淫逸”。当人性在时间中按这样的规则变化时,人类历史也要遵循共同的规律,即“每个民族在时间上都要经历过这种理想的永恒历史,从兴起、发展、成熟以至衰败和灭亡”。维科在书中力图说明人类如何从神的时代,经过英雄时代,进入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语言、诗、政治和法律。这就是他所找到的人类历史的规律。(1668—1744)
维科(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美学家。他最主要的作品《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简称《新科学》,在历史哲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维科之后,到20世纪之前: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赫尔德、黑格尔都可以划入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之列。他们都像维科一样希望赋予整个人类历史过程某种终极意义。正如沃尔什指出的,在那些哲学家眼里,历史好像是由一连串散漫的或偶然联系在一起的事件组成,人们在其中看不到任何计划或模式。因此,思辨的历史哲学就是想赋予历史一条可以得到理解的线索。
※20世纪之后,德国的斯宾格勒、英国的汤因比堪称思辨历史哲学家的代表。○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和西方文化8种文化。每一种文化在结构上都表现为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生物学上的有机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不可颠倒、不可跨越。就西方文化而言,它经历过成熟期后,等待它的是衰落和死亡的宿命。
(1880-1936)
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德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所著theDeclineoftheWest是思辨历史哲学的重要作品。
8种文化各自构成一个子系统。由于它们具有同构性,因而代表着8种精神。这八种精神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价值。○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延续了斯宾格勒的思想,他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在此,社会也可称作“文明”,但它与斯宾格勒所说的文明有些区别。
汤因比认为,在20世纪,这样的社会还有五个,剩下的只是过去已经消逝的社会的遗迹,而这种社会随着汤因比研究范围的扩大,数目最终增加到30多个。对于每一个文明而言,它都有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动力,来自文明面对环境“挑战”而进行的“应战”。
汤因比对西方文明的未来,并不像斯宾格勒那么悲观。他认为,西方文明周围的文明都到了垂死的边缘,它本身仍在独自挣扎。如果西方文明有办法重新点燃体内的创造性神火,它就可以重新振兴,实现人类努力的目标。
(1889—1975)
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TheDestructionofPoland:AStudyinGermanEfficiency,GreekHistoricalThought,WarandCivilisation,AStudyofHistory等,其中AStudyofHistory的影响最为深远。○斯宾格勒、汤因比与前辈思辨历史哲学家的差别。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创伤,使欧洲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和文明的缺陷,不再抱有那么强烈的优越感与自信心。体现在斯宾格勒、汤因比二人的著作中,那就是:欧洲中心论色彩的淡化;对欧洲未来的担忧。
※对思辨历史哲学的评价○思辨历史哲学为我们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它可以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世界观的表现方式。○相对于整个世界历史而言,思辨历史哲学家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他们想为整个人类找出规律,难免会将许多抽象的逻辑甚至是想像凌驾于历史事实之上,经不起严格的实证推敲之处是非常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想的主流趋向于多元化,去中心化,整个人类历史体现出一套规律的思想不再有市场。加上上述第二点,思辨的历史哲学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对历史学特殊性的强调
19世纪末德国的德罗伊森、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可以归入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之列,他们强调历史学迥异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及特殊方法。他们的成果,对实证主义史学造成了巨大冲击。3.批判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出现的时间较晚,从逻辑上讲,只有历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对它的有系统的反思,所以批判的历史哲学19世纪末才兴起,那时历史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
(1833-1911)狄尔泰(WilhelmDilthey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人文科学导论》、《哲学的本质》、《黑格尔青年时期的历史》等。○狄尔泰认为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有个性的事物,他们没有普遍规律,不能用实证主义方法去研究,而应用“移情”方法,深入古人思想内部去考察。○文德尔班认为,自然科学是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归纳方法,旨在发现规律,是一种“规范的科学”。历史学是用记叙方法,摹写事物个别的属性,是一种“表意的科学”。表意的叙述怎样成为科学呢?这就在于历史学的价值判断。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判断主要是伦理上的,是否道德以及善恶,但文德尔班把它扩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所以历史学是属于“文化科学”。○李凯尔特认为,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即“普遍概念”。而“历史上的东西,从最广泛的意义说,就是那种仅仅出现一次的、件件都是个别的、属于经验范围的实际事物”。它既带有直观性,又带有个别性历史学的概念,不是从事物中直接抽象,而是经过“有意志的人,把这种历史事物同某种价值联系起来,于是就其独特性而言,这种历史事物同时已成了统一的现实事物”。这种现实事物,“它由于在纯理论上与某种一般价值发生联系,自相组合成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性的、统一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又分为本质性的和非本质性的成分,于是,历史就可以科学地表述它了。”
(1863—1936)
李凯尔特(Rickert,Heinrich),德国著名哲学家,历史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之一,著有《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限制》等。
李凯尔特还认为,历史是文化科学,只有具有文化意义的事件才是研究的对象。判定意义的标准是价值。文化价值不是个人意义的,而是社会意义的,是社会公认为有益于人们的,因而是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这种普遍性使历史概念的形成排除了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客观性’的依据。”
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克罗齐与柯林武德
克罗齐与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成就最大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他们与19世纪末德国历史主义有一脉相承之处。○克罗齐年轻时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德国历史主义色彩,他认为历史学属于艺术,而非科学,因而不能用研究科学的实证方法去研究。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直观认识,没有普遍规律,历史学之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只在于它要求真实。后来克罗齐修正了他的思想,认为历史学也是借助于概念并做出判断的,判断总是普遍的东西,但任何普遍性必须体现在个别之中,并进而将历史与哲学等同起来。克罗齐最著名的论段是“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话的涵义,前面我们已有讨论。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认为,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人们行动的过程,人们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不仅是指个人思想,如恺撒远征不列颠时的想法,也指“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灵”,如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潮。
(1889-1943)
柯林武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ReligionandPhilosophy,OutlinesofaPhilosophyofArt
,TheIdeaofNature,TheIdeaofHistory
等。在方法上,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家是
“自律”(即“自我授权”)的,因此他不是把经过考证后认为正确的史料拼凑在一起(兰克式的实证史学),认为这是依靠权威并非自律,是剪刀加浆糊,正确的方法是向史料提问,把史料(包括错误的史料)作为证据而进行推论(就像一位侦探不会简单相信任何一位证人的证词,而是要把所有的证据结合起来推理)。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960年代之后的转向
60年代之后,批判的历史哲学以历史叙述问题为中心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主张人们在理解一个历史文本时,必须考虑文本的语境不同造成的理解差异,表述文本的语言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语言的历史性等等问题,这样,研究者就需要重新思考历史叙述本身的性质。从叙述的角度考察史学性质的历史哲学家,最著名者是海登·怀特(HaydenWhite)。○海登·怀特怀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而对素材的理解和连缀就使历史文本具有了一种叙述话语结构,这一结构的深层内容是语言学的,借助这种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把握经过独特的解释过的历史。历史无法摆脱语言的叙述规律与策略,因此,历史与文学之间就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历史的深层结构因而是“诗性的”,是充满虚构想象加工的。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928-
海登·怀特(HaydenWhite),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所著Metahistory:TheHistoricalImaginationinNineteenth-CenturyEurope是从叙述的角度考察史学性质的最具代表性作品。
六、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1.后现代主义是难以界定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多变、多维、多样、怀疑、去中心、去本质,否认整体性、统一性。因此,凡是给出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本身就是违反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产业结构》课件
- 《放电加工机》课件
- 《防坠器培训》课件
- 《数位家庭影音标准》课件
- 《修订职业病防治法》课件
- 剥脱性唇炎的临床护理
- 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 孕期尿路感染的健康宣教
- 结节性脆发症的临床护理
- 材料力学课件:压杆的稳定性
-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附考核表
- 动物生物化学(华南农业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
- 安全6S年终总结
- 管理咨询服务实施方案
- 全员营销具体实施方案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线段和最值问题(有答案)
-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导学案
- 厂区快餐配送方案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