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1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2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3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4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组成部分。一般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建党时期,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1.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犯了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遵义会议后,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领导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6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7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1938年)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意味着抛弃或贬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帝国主义战争时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

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继续发展成熟初步形成萌芽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形成时期: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1927-1935)成熟时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1976)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

方法的理论,等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概括了以上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之后,进而把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并把它具体展开为三个基本方面: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1929年6月,毛泽东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过程(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930年5月,毛泽东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反对本本主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分析。

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首先,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其次,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最后,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1

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当今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搞清实际,不仅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实践的结果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要求我们把实践当作最高的权威,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理论,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4.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