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主观要件_第1页
第五章+主观要件_第2页
第五章+主观要件_第3页
第五章+主观要件_第4页
第五章+主观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主观要件内容要点:

主观要件的内容犯罪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行为人的认识错误第一节主观要件概述主观要件:刑法规定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故意、过失(合称罪过),以及动机和目的。罪过是必要要件,目的是选择要件,动机不是犯罪成立的要件,但能够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主观要件示例四个场景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第二节犯罪故意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犯罪故意的种类: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故意《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认识要素:明知

①“明知”是指概括性明知。

②必须要认识到构成要件的内容。

案例:2002年辽宁某幼女与多人发生性关系案

③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认识

行为人的罪过内容应当对规范性构成要素存在明知,关于明知的判断标准,大陆法系采取的理论是行为人所属的外行人的平行判断规则。

案例:天价葡萄案(2003)(2)意志要素:希望或者放任

直接故意:明知、希望

间接故意:明知、放任

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通常有三种表现模式:

①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目的的发生。

②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一个犯罪目的的发生。

③冲动性犯罪

案例:北京崔英杰案(2006)、沈阳夏俊峰案(2009)崔英杰案被告人崔英杰于2006年8月11日17时许,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号桥东南侧路边无照摆摊经营烤肠食品时,被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的执法人员查处。此前崔英杰已经被城管收缴过一辆三轮车,这次被收缴的是向同事借了1000元买的新三轮车,因而极不情愿。在求告无效后,崔英杰以持刀威胁的手段抗拒执法。最后,执法人员还是将崔英杰经营烤肠用的三轮车扣押并装上执法车,崔英杰进行阻拦,后持刀猛刺该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海淀分队的现场指挥人员李志强(男,殁年36岁)颈部一刀,致刀柄折断,后逃离现场。李志强因被伤及右侧头臂静脉及右肺上叶,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夏俊峰案夏俊峰是沈阳一小商贩。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夏俊峰称,自己在勤务室被申凯、孙旭东两名城管队员殴打,一时激怒拿刀乱刺。但辽宁省高院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夏俊峰“遭到了明显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行为。”且由于目击证人被禁止进入法庭,夏俊峰的自卫杀人一说成为孤证,终审法庭未予采纳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间接故意则是放任,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犯罪的示例被告人,赵某,男,32岁,某车队汽车驾驶员

2009年3月13日下午六时许,赵某驾驶“东风”牌货车由溆州前往扬州,至苏皖界碑皖方3公里120米处,农民谢某因急事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过马路,赵某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刹车,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谢某左腿碾断。事故发生后,赵某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无人目击现场,遂将昏迷不醒的谢某拖至路旁约2米深的护路沟内,自己开车迅速离去。次日晨,谢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受害人谢某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问:赵某对于谢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第三节犯罪过失

过失犯罪概述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二)过失犯罪的特征

1.实际认识和认识能力相分离。

2.应为行为和实际所为不一致。

3.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矛盾。疏忽大意的过失(二)疏忽大意的过失

(一)定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又称无认识过失,“不意误犯谓之失”。

(二)构成要件要素:应当预见。应当预见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有责任预见并且有能力预见。如果根本不应当预见,主观上就没有罪过,也就没有刑事责任。应当预见包括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两方面内容。

(1)预见义务。有两类:一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一是习惯、常理所要求的义务

(2)预见可能性。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如果不能预见,也不负刑事责任。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预见能力,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三种主张。司考的观点是折中说,即以主观说为标准,以客观说为参考.即先考察行为人所属一般人是否预见,然后根据行为人的预见水平判断。

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一)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特征

1.已经预见。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因素。但实质上仍然是没有预见。这是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的前提,是其区别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明显标志。

2.轻信可以避免,即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行为人自恃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他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而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自信这种结果不会发生,但事他过高地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因素,过低估计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这就是“轻信”。案例张友(男,45岁)驾驶本公司乐山牌大客车,从沐川县载客14人驶往仁寿县,途中又上乘客6人。当日12时许,当车行至国道213线1340公里处时,遇洪水猛涨,已将全长34.4米、宽6.7米的桥面淹没近0.5米深。张友即停车等候,后见有两辆东风牌大货车顺利通过,就驾车过桥,致使车驶出桥外,坠入桥下8.5米深的洪水中,造成11人泥水死亡,3人轻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后张友上岸到交警大队投案。故意与过失的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否采取防止措施相同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同点:

1.认识因素上: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即明知这样确实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他没有想到靠什么办法来避免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假定可能性。行为人过高估计了有利因素,过低估计了不利因素的作用,行为人对于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行为人主观和客观不一致。

2.意志因素上: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反对、排斥危害结果发生。示例1、被告人甲,男,24岁,工人被告人甲与乙有隙,乙提出进行比武较量,甲表示同意。二人写了“生死状”,声称:“甲、乙两人比武较量,若有伤亡,互不负责任,生死由天。”二人来到野外比武,甲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朝乙的腹部猛刺一刀,随即拔刀逃离了现场。乙因腹膜、大网膜及胃被刺破,失血过多而死于现场2、(2006.卷二.单选.3)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无罪过事件《刑法》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无罪过事件包括两种情况:

①意外事件

②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条件:(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意外事件(二)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发生了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不同之处在于: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但没有预见;在意外事件中,根据行为人的自身状况和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可能预见。因此,是否应当预见、是否能够预见,是区分二者的关键。不可抗力定义: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力。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条件:(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没有罪过;(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行为人遇见了自身所不能控制和排除的外来力量,即使他要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避免。刑法上的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概念

错误指人们主观对客观现实的错误反映与认识,即主观和客观不一致。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又称为刑法上的错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他的主观认识同行为的事实情况或刑法上对该行为的评价不相符合。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般分为两类,即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对事实的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定义: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应受到什么样的刑事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表现形式:假想的犯罪(幻觉犯)假想的不犯罪(加大证明责任、公民有守法的义务)(安全与自由)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德国的标准是不可避免原则日本的标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对于自然犯不起作用,但是对于法定犯会起作用。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事实认识错误定义: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认识与行为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表现形式:根据通行刑法理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可分为两类:

①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同一个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不影响故意的成立)存有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犯罪既遂。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同一个犯罪构成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②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跨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有可能影响故意的成立)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打击的错误甲本欲杀乙,但由于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导致丙的死亡,法定符合说认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对象认识错误对象甲与对象乙属于同一构成要件,成立犯罪既遂工具的错误(迷信犯)1、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16年52)

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狭义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结果的发生不是按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情况(甲为了使乙溺水而将乙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乙摔死在井中)事前的故意:行为人误以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甲想杀死乙,一刀下去乙昏迷,甲以为乙死,就抛尸到河中,其实乙是淹死的)

结果的提前发生: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想的结果(甲准备使乙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绞死,但甲还没有实施绞杀行为时,乙由于吃安眠药死亡)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对象甲与对象乙不属于同一构成要件一般成立想像竞合犯打击的错误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超出了同一构成要件(本欲杀人,但却击中身边的宠物)处理规则:法定符合说第一句:从主观出发,触犯什么罪(是否既遂)。第二句:从客观出发,触犯什么罪(是否既遂)。第三句:如果是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本节练习题1、(2011.卷二.单选.5)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

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

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2、养花专业户甲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3、(2012.卷二.多选.52)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