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TOC\o"1-3"\h\u56451.引言 6111351.1研究目的 6308041.2研究意义 6123231.3研究内容 6139811.4研究方法 7311991.5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716611.5.1研究现状 7198921.5.2文献综述 824906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965332.1相关概念 9194072.1.1乡村 9184792.1.2人居环境 9278452.1.3乡村人居环境 10306092.2理论基础 10236652.2.1人地系统理论 1044072.2.2人类聚居学理论 10120673.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概况 10116123.1无锡市概况 11175743.2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概况 11151244.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 1131604.1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12324034.2农村地区房屋建设布局零乱,缺乏科学规划 12109374.3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12161154.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参与不足 1252965.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317685.1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不强 1356045.2责任落实不够,部分人员不作为 14143945.3政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 1489086.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对策 14286796.1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472796.2完善土地法律法规,合理进行土地规划 15271616.2.1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1568876.2.2加强对土地的法制建设 15173566.3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市场参与 15156446.4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1517249结语 1712127参考文献: 1811955致谢 19
1.引言1.1研究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发展及乡村产业发展又将面对新一轮改革。在历经多年的政策导向下的,以产业经济为主导发展的当下,面对当今风云瞬变,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回望历史,评估当下,以期能更稳、更有效地发展,避免曲折和矛盾的出现。在本文中,尝试从整体观出发,综合分析人的生存及产业发展;以量化实证为主要方式,来探索当代乡村发展的现状及空间作用机制。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对于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及对策的探讨,有助于丰富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体系。通过对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特征的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城市郊区乡村具有可实现性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分析总结出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立足微观层面,对于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也可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1.2.2现实意义改善无锡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构建美丽宜居和谐的乡村,有助于无锡地区乡村的发展,从国家层面上说,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农村社会进步与文明和谐。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中心区域生活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选择迁移到乡村地区。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工作地点在城市地区,所以城乡结合部区域的乡村便成了这些市中心人的去处。一方面,这些地区人口不断增加,但道路、住房、公共交通等配套措施尚未及时跟进,因而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视。本文将无锡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寻找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尽可能的为无锡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思路与依据。1.3研究内容本文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从无锡地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无锡市各地区年鉴,无锡市各区发展公报等来源中,获取研究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结合人地关系理论、人类聚居学等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总结规律,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为今后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接着介绍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最后是阐明了当前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定义了本文中提到的相关概念,并对本文进行研究时所根据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三章主要说明了无锡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以及现阶段的大致情况。该部分一是简述了无锡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二是详细的介绍了无锡地区人居环境的现状。第四章主要根据前面的研究调查及相关论述,提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所发现的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生态环境、房屋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五章则针对上一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主体方面和外部政策等方面来谈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六章主要是解决对策。该部分该部分基于前文对于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对无锡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有一些启发。1.4研究方法1.4.1定性与定量结合法本文通过对各项指标数据的搜集与计算,采用定量的方法的出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结论,在研究的背景、意义、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等处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阐述与分析。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能更好的推进本研究的有效进行。1.4.2文献分析法本文所涉及的数据量较大,研究之初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如统计年鉴、公报、行业专题报告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取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到研究的基础数据。同时要分析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学习经验与方法,提炼前人的研究综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1.5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1.5.1研究现状我国近代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较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才逐渐兴起了对人居环境的研究。1993年,吴良镛正式提出了人居环境理论。在充分研究了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基础上,吴良镛提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与生产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本次会议上,“人类聚居环境”首次作为正式的学术用语出现。此后,国内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吴良镛最先提出关于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的思路与理论,构建了人居环境研究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2007年,雷振东、刘加平等人运用整合与重构的方法,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形态结变迁进行剖析、,揭示传统村落随着经济转型出现的问题、本质和规律,并探索其健康发展的适宜方向。2017年,赵万民以特定的山地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将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的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山地人居环境的管控措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偏向于乡村类型研究、乡村区位分析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分析等研究,研究点多为乡村土地、乡村聚落以及乡村空间。1.5.2文献综述乡村地理学是国外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究的最初的研究点。这个时期,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研究内容便是乡村聚落形态与乡村地理环境。1826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杜能率先提出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他将经济学与地理学相结合,分析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间距离关系,得出经典的“杜能圈”理论。1841年德国科尔首次对聚落的形成进行系统的阐述,对城市、乡镇与村庄等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了对比分析。1993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问世,该理论为乡村地理学和乡村空间聚落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国外学界更加专注乡村社区演变与重构、乡村矛盾冲突等问题。20世纪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开始不断增加。西方国家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渐出现了人口由城市转向乡村的现象。这个阶段,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重点开始由乡村聚落的研究蔓延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更广阔的领域。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教育、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同时进行迁移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托马斯从英国农村的交通问题着手,认为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农村服务基金来承担农村服务设施的建立,建设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后城市化时代后,城郊乡村开始依托附近的城市寻求与城市的共同发展的路径,但总体乡村人居环境却因各种问题矛盾一再压缩而恶化。此阶段国际社会开始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世界人居日上,联合国明确提出这一时期务必重视乡村转型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倡导开放性的乡村空间。此后国外学术界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乡村聚落研究方面,2013年,N.V.Zubarevich等分析了1959-2010年的乡村聚落数据,分析了自然、经济、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2015年,A.A.Chibilev等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俄罗斯奥伦堡州的乡村聚落格局进行分析,结合现有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等因素,探索乡村聚落可能的发展模式。2017年,Mohammad·Rashid等从农民的感受与需求出发,深入调查了印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农民对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部分的感受。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居环境思想蕴含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另一方面,风水学里面也蕴含着人居环境的思想。从古至今,我国民间都有从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两方面来选取居住地的习俗,这也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对人居环境的一种探索。我国近代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较少,90年代后期,才逐渐兴起了对人居环境的研究。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本次会议上“人类聚居环境”首次作为正式的学术用语出现。此后,国内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建筑学领域和城市规划学领域的学者针对乡村聚落、乡村住宅区以及乡村发展规划展开探究。吴良镛最先提出关于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的思路与理论,构建了人居环境研究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国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2007年,李昌浩等研究了人居环境中乡村住宅区规划方法,提出在乡村建立循环型社区,注重合理规划,打造宜人的人居环境。2017年,赵万民以特定的山地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将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的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山地人居环境的相关措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偏向于乡村类型研究、乡村聚落规模与形态研究、乡村区位分析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分析等研究:,研究点多为乡村土地、乡村聚落以及乡村空间。2015年,赵明月等从乡村土地配置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空心村的治理,提出空心村整治的实质是兴村土地的有序流动以及优化配置。社会学更加关注乡村政治发展、社会变迁。1998年,陈玉平在乡村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乡村转型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2003年,朱康对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村的影响,认为乡村文化转型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2007年,周世亮对研究村庄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分析,论证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对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影响。2018年,周锦等人提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国家的大力支持,提高乡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完善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为重组乡村文化结构提供条件。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包含诸多的要素,涉及到较多的概念与理论。本章阐述了研究涉及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支撑,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经验,为本研究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2.1.1乡村乡村一般被定义为主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人口分布较比较稀疏分散的区域。部分外国学者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分散、较为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尤其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乡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看,乡村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未来型乡村。本文所定义的乡村不仅是一个农民聚居的空间范围,而且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有机整体,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独立活动的性能,是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的空间载体。2.1.2人居环境对人居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学术界认为人居环境也可称为人类住区,一般是指人类开展有组织的活动的地域范围,重点强调人类主体是其核心。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内容涵盖了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多重要素,如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生活习惯与习俗等各方面。本文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劳作、生活居住、休闲游憩和社会交际的空间场所。其研究对象是以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的人类聚居区在内的空间范围。2.1.3乡村人居环境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乡村人居环境有着不同的诠释。有的专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住宅等建筑与所在的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地表系统的总称。有的专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复合系统。还有一些专家认为理想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物质丰富与精神满足相统一的理想状态。本文所定义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乡村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体,除了人类的日常的居住环境外,还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与农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2.2理论基础2.2.1人地系统理论人地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人地系统衍生于地球系统,与地球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地球系统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生物圈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会通过大气污染、土壤退化、物种灭绝等形式反作用于地球系统。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也可以看作人地系统在特殊范围内的缩影,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局部地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可以依据人地系统理论,来研究与分析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2.2.2人类聚居学理论人类聚居主要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的总称。人类聚居学理论认为人类聚居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包括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网络。人类聚居按照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15级层次单位,而这15级单位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在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时,要重点对乡村聚落进行研究,人类聚居学的理论对指导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重要的指导意义。3.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概况3.1无锡市概况无锡市:明无锡县属常州符,1724年(清雍正二年)在无锡县东境析置金匾县,两县都属常州府。1912年并金匾县入无锡县,属江苏省。1912年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县解放,析无锡县城区设无锡市,实行市、县分治;无锡市为地级市,由苏南行署直辖。1952年无锡市(地级市)改由江苏省直辖。1983年3月以来,无锡市辖锡山、江阴及宜兴3个县级市。2001年江苏调整行政区划,锡山市更名为无锡市的锡山区。现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无锡作为苏南城市,其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在追随上层政策导向下,审时守势地推行发展,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职位升迁的机会成本。1997年,在1979-1980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前,江苏就争取到了财政包干权。1994年,国家针对乡镇企业发展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出台政企分开等系列改革文件,苏南又率先进行经济结构改制,转向外资引进的工业园区模式。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指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新时代,体现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精神,事关农村发展的12个一号文件,有8个文件的主题围绕着农村产业农业发展展开。3.2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概况无锡很早就明显地察觉到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因而,甚早进行乡村的现代产业发展布局。在2006年国家战略开始提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无锡以此为契机,提出推进农业综合创新试点;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六大农业经济发展措施。并在2011年就争取入围全国首批101个现代农业示范城市,走上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但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乡村经济再发展,在产业经济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并体系化、在国际经济竞争的氛围下,在市场需求相对饱和的当下,希望能像当年的“苏南模式”一蹶而就地成功突围地开创产业新路径是不太现实的。从近几年无锡的经济发展趋势,就可以预料到它正在艰难转型升级的关卡上。在国内外市场普遍疲软的现况下,以发展产业经济来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有效提升发展则是值得深思探讨的。谋而后动,为迈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步伐,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4.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居住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人居环境问题也越发得到了关注。当前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城市地区,很多都忽视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人居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并日益丰富的情况下,逐渐的开始重视生活环境的建设。在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乡村生活环境的“脏乱差”,公共服务的落后,基础设施的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不仅与农民群众对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的期盼有较大差距,也成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通过研究调查,目前无锡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一直以来,“白色”污染是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隐患,农村里基本没有垃圾收集站,这不但极大浪费了农村可回收资源,还污染了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在生活用水上,不经处理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江河湖海,造成河流湖泊富营养化。除了生活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农业生产中农用地膜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地膜覆盖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在调研中发现,农膜随意丢弃的现象普遍。据科学研究显示,塑料大棚1亩残膜可达100公斤,而残膜要100-200年的停留才能在自然界里完全降解,而从农膜中分解出的有害物质不仅使农作物减产,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此外,农药仍然是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一种化学制剂,虽然农药可以有效缓解害虫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但是由于长期使用,会让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土地肥力下降。4.2农村地区房屋建设布局零乱,缺乏科学规划目前农村地区的各方面配套设施还比较落后,难以指导村镇建设;有的村镇不按规划搞建设,布局凌乱,导致住、工、商等功能区混杂分布,干扰居民生活。农村住宅缺少统一的规划,建房选点随意,滥占地,以至村庄道路狭窄曲折,严重影响日常交通。而随着城乡公路的建设,距公路较近的村庄出现了沿公路两侧建设的现象,形成了沿路而建的长条状村庄。建新房不拆旧房,不仅浪费村庄建设用地,且形成“空心村”。“空心村”里部分住房破旧,更有甚者还有危房的存在,且杂草丛生、蚊绳乱飞、垃圾成堆,居住环境非常差。4.3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设施、电网覆盖及改造、饮水工程等项目,投资规模较小,很多地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是村民集资,政府投资较少且分散维护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我国服务型基础设施,如教育设施、基本医疗卫生条件、金融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不全,未形成产业体系。农村存在着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的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大部分农村的教育水平低,广大农民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也比较低,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普遍不足。此次调查的村镇里,这些文化站普遍存在面积小、条件差,功能不全等问题。二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数量有限,甚至许多农村地区基本没有开展过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目前农村地区暴露出的文化设施福射功能差,发挥作用难,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4.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参与不足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垃圾清运处理能力弱。全市大部分县区垃圾清运采取统一收集和转运,但是垃圾的收集点和中转站覆盖率低,垃圾处理能力弱。二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部分乡镇未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即使建有污水处理厂也未配套雨污分离的设备,无法做到雨水、污水分离处理,污水处理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推进难度大,整村推进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农村的公路、公交客运服务水平低,公路、公交的发车间隔时间长,农民出行等公交车的时间长,公交运行速度慢的情况普遍。再就是公交线路欠合理布设、优化。农村客货运设施管理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最后是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不够。农村交通建设不完善不仅影响村民出行,还极大限制农村机械发挥作用,这对影响了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与农产品的出售。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乃国之根本。可是农业的发展却很滞后。上得不到政府的投入,下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困难。由于农村生产没有成规模更没有机械化,人工成本种植成本较高,农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由于交通运输网络程度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产品定价不能与市场行情相结合,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水利灌溉不便利,农产品的收成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看天吃饭”的境地;由于农村的科技水平落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尤为困难,城乡差距不能得到根本缓解。从政府支持方面分析,国家支持力度小,很多乡镇政府财政收入低,难以支付巨大的建设资金,造成很多利民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废弃,或建设周期拖长。一些已办成的项目直接归属于政府,由政府管理,村民参与度及积极性受到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大多是非盈利性的,少量盈利性项目因农村的消费水平低而收入受限,社会投资者比较在意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高低,因此基于获取利润的考量,社会上的投资者不愿意介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是以政府兴办为主,市场的参与度极低。5.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5.1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农民传统生活陋习积重难返,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粪污乱堆、畜禽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群众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十分欠缺,对政府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人居环境的直接受益主体,部分民众为了一己私利往往还会对人居环境造成破坏。尽管当前部分村庄的环境建设与规划情况比较可观,然而由于一些民众缺乏科学的保护理念,对人居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部分群众在思想层面想优化环境,但在行动方面却并没付诸实践,存在相互推诿等现象。还有部分群体为了改变村庄的人居环境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受到专业技能以及学识等方面的制约,发挥的效益也十分有限。5.2责任落实不够,部分人员不作为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乡镇、村、户。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生态环保、国土资源、城管、住建、卫健等多个部门,部门协调难度大,有推诿扯皮现象,工作合力不够。随着农村的发展,无锡地区农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诸如乱占用耕地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由此也会引起生存环境的改变。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无锡市缺乏行之有效的土地规划政策,政府过于强调发展经济,忽略了农村土地的整体规划工作。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无锡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在农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民在富裕后大多都考虑新建、扩建住宅,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了“弃旧建新”现象,这就带来了非法抢占耕地、无序私建房屋、旧房闲置等后果,而废弃房屋不但成为蚊虫孳生、病菌繁殖的场所,影响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而且占用了稀缺的农村土地资源,影响农村整体布局规划和景观。5.3政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一方面,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单纯依靠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划拨的资金过日子,这些资金也就仅够给村干部发发工资,再剩下的也就不多了,根本无力承担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治理的幵支。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再加之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不高导致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较少,导致这些干部在思想政治觉悟上仍然存在偏失,在环境整治上不重视、不积极,不主动,认为其是“软任务”,对环境整治的认识非常不到位。在服务上不少人都缺乏服务意识,在基层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于农民的诉求不够了解,有些或许了解但是未能付之行动,这些现象在我们调查中还是有不少的。6.无锡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对策6.1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条件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的关键。在国内的相关实践经验中,无论是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还是农村规划由农民全程参与,都表明“农村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的基本意愿,并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落实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好住房,并执行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景观更美丽。农村地区的综合废物管理应以清洁工程为基础,支持诸如沼气技术等项目;利用沼气技术实现农村生产和家庭废水处理的权力下放或集中化,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也可以增加发电量。能源利用、沼气处理技术可减少家庭废水和垃圾,而清洁能源,如沼气可用于做饭。农业食品,必须坚持废物管理,鼓励农民建设天然气分配站,使农村的粪便、腐烂的水果和蔬菜,垃圾等固体废物得到良好的处理,这些垃圾可以作为废物和垃圾填埋场的道路建设。这些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农村生活环境实行有力的保护和改善。6.2完善土地法律法规,合理进行土地规划6.2.1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集中管理工作,改革并完善现存的土地管理制度与规划体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前提之一,针对部分村庄随意开展建设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在源头上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立调节指标。此外,对于规划指标,要结合土地利用激励机制,细分为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6.2.2加强对土地的法制建设土地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处理各类土地资源被随意乱占、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及规划土地浪费等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和河南省实际相应的地方法规,严厉打击损毁、破坏、私占耕地等违法行为,使得耕地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6.3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市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要和居住环境进行整体布局,综合配套,这就要求我们对农村住宅设计、规划加强指导;在建设规划中,要把严格控制农户住房占地和控制庭院用地界线要结合起来,要把非农建设用地审批指标应将其纳入到土地利用审批程序中来。针对农村地区道路不通、系统性不强等现状,我们可按照合理治理原则,整合现有的道路,利用现有的条件再结合功能的分区,全力打造畅通的交通网格和便捷的道路环境。乡镇企业一直是苏南地区吸纳、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尽管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但是,第二产业仍是苏南农村的支柱产业,将继续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无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意义,况且发展高效农业也离不开乡镇企业。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看到这一优势,利用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的政策,吸引这些企业就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只靠政府的力量。6.4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强化农村服务人员水平,着力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民转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只有具有高视野,有远见,且有创造性的人员才能管理好农村。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年纪轻身体好、眼界宽、信息灵,他们是最适合在新农村建设中直到带头人的作用,发挥生力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经调查2011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不足40%,无形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对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非常不利。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有志在农村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到农村工作,这不但提升了服务农村人员的素质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支持基层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战略。目前选派大学生当村干部的制度已经实施,但是基本每个村只有一名大学生,这个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建设的需要,如果条件允许可在每个村至少安排有2-3名大学生村干部最好,县乡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餐厅品牌特许经营合同(含2025年度广告宣传支持)3篇
- 2025版假离婚协议起草、审核、咨询、调解、法律援助、风险防范及服务合同
- 2025版钢结构工程节能环保技术合同
- 2025年度宝钢集团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预案合同3篇
- 宝鸡中北职业学院《羽毛球教学理论与实践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宝鸡文理学院《公共政策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税率调整与合同风险评估报告3篇
- 2024年适用劳务合作补充合同版B版
- 2024房地产商的补充协议
- 2025年智能社区安防监控设备维护与升级服务合同范本2篇
- 购物广场项目成本与支出分析
- 期末测评(基础卷二)-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深圳大学《数值计算方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NPI流程简介》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附答案
- 服装厂安全培训
- 2024年9月时政题库(附答案)
- 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2024年氯化工艺作业模拟考试题库试卷(含参考答案)
- 2024售后服务年终总结
- 中学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