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7课戊戌变法_第1页
初中第7课戊戌变法_第2页
初中第7课戊戌变法_第3页
初中第7课戊戌变法_第4页
初中第7课戊戌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化探索之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公车——举子、举人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1、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2、组织强学会

强学会也吸引了一些官僚的赞助和入会,比如,张之洞和袁世凯也捐钱。当时,李鸿章也想捐钱两千两,遭到拒绝,因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名声太臭。可见,当时强学会影响力之大。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慈禧太后像袁世凯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死是否值得呢?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京居既久,茫然一无所依。平日所学,竟无以所冀,顾目相觑,徒具深悲。”

——谭嗣同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3、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4、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5、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意义: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换我了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发展1、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揭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18952、发展: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二、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光绪帝颁布变法法令:1898年6-9月

2.失败顽固派:慈禧太后谭嗣同课堂练习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创刊C.“公车上书”D.保国会的成立2.强学会属于()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CC3、维新派的主要阶级力量是()A、农民阶级B、地主阶级C、工人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4、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DD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A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C7、百日维新的诸措施中,反映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的是()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D、创办京师大学堂A梁启超的9个子女皆才俊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