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2古诗三首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介绍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名字叫《芙蓉楼送辛渐》的诗,这个题目中心词是什么?是“送”。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朋友间送别的诗。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什么是边塞诗呢?指的是: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强调,通过背景我们知道送别时的两位人物是王昌龄和辛渐。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习字词跟着老师读两遍古诗。注意把不熟悉的生字词注上音。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二、学习生字(一)芙蓉洛单砚乾坤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2)认识多音字单chán单于dān单位单个(3)我会写芙蓉洛壶雁砚乾坤

(4)识字方法壶字源识字法加一加:芙减一减:洛(5)指导书写壶上边不要写成“土”雁里面不要只写一个“亻”(6)识字游戏芙蓉砚台洛阳单于逃遁乾坤(二)词语解释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平明:天刚亮。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孤:孤影。楚山孤:比喻友人离开后自己像楚山一样孤独。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自然纯真的心。朗读、思考、圈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自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感知:1.朗读指导:在唐朝,古人读诗都有一种规律,就是讲究声调。主要注意的是词语后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的字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如果是三、四声的字,就读短一点。而且读的时候,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诗吧!咱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停顿。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短)∕连江(长)∕夜入吴(长),平明(长)∕送客(短)∕楚山孤(长)。

洛阳(长)∕亲友(短)∕如相问(短),一片(短)∕冰心(长)∕在玉壶(长)。2.我会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地点人物事件分析:辛渐是诗人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诗人的同乡。此次他将从芙蓉楼回到东都洛阳。那里有诗人关系密切的亲朋。诗人这时正在江苏南京任职,特意赶来为他送行。4.重点赏析(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赏析:寒雨即是秋雨,渲染凄凉的氛围。“连”“入”表现雨下得连绵,渲染凄凉的氛围。“孤”表现“自己”的形影单只。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叙事。(2)难点质疑:楚山为何会孤?其实孤的不是楚山,而是诗人。自己的友人去了远方,从此相隔两地,不知何时能重逢,不免心生离愁,孤独感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把这种看似写景,实为表达心情的手法叫:借景抒情。(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自比冰壶,暗指自己的清廉和高洁。表白胸襟。(4)难点质疑:“冰心在玉壶”是什么含义?当时正值诗人王昌龄被贬官离京任,正处于重口毁谤的恶劣出境之中。但他看到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所以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诗人看淡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这一部分是强调重点、表明心志。三、主旨归纳(1)淡写朋友的离别情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2)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寂的出山,后两句自比冰壶。(3)淡泊名利,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志。四、拓展延伸类似这样的送别诗题,你还知道哪些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已知知识进行及时回顾,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结实的基础。关键词赏析,能够有效地抓住重点。让学生走进诗文情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小结

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作者永葆纯洁品质、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正是我们所学习的吗?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课文内容布置作业选一选。“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是:()A.明天B.清晨2.“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的意思是:()A.纯洁的心B.冰做的心默写《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品格。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2古诗三首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复习《芙蓉楼送辛渐》。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中作者自比冰壶,不会因为官场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这节课,我们继续徜徉在诗人的笔墨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怀。

让学生按照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古诗明确学习内容:《塞下曲》和《墨梅》第一部分:《塞下曲》1.什么是边塞诗?这类作品多是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2.解题:“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尝试对照拼音读准诗歌。3.根据上节课所学诗歌的朗读技巧,再练读诗歌。4.介绍作者:卢纶(748-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做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5.出示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重点理解“夜遁逃”,它表明可见敌人已经全线崩溃。6.出示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后两句诗意: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重点赏析“欲将轻骑逐”和“满”,感受天气寒冷、环境恶劣和将士们威武的气概。7.古诗赏析:读诗句通过联想和想象,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当时的场景吗?示例:我看到将士们拿着弓箭策马奔腾准备追击的场面……我看到他们骑在马上拉起弓箭,箭在弦上就要射出去了……学生模仿或自编都可以。8.表现手法的学习:夜遁逃和大雪满弓刀的对比、反衬表现战士们的英勇善战。9.诗歌内容总结: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究竟结果如何?令我们遐想呀!10.再读诗句,读出边塞将士的英勇。第二部分《墨梅》(一)合作学习读准断句和声调。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4.什么是咏物诗?这类作品多是那些以“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发情感的诗歌。5.出示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重点分析“淡”,隐含淡泊之意。6.出示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重点分析隐含清高之意。7.古诗赏析:读诗句通过联想和想象,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吗?示例:洁白无瑕的天地,梅花傲然开放……清雅高洁梅花不畏严寒,一朵朵绽放在枝头……8.主旨归纳:这首诗表面是对梅花的夸赞,实际上是诗人自喻“不求索取、永为人间留香”的高尚品格,这种“借物喻人”的描写手法是这首诗的亮点。9.再读诗句,读出梅花的淡然、骄傲,注意红字部分要重读。10.脉络梳理11.主题交流:《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友人离去的伤感以及作者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塞下曲》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手法。《墨梅》表达了不求索取、永为人间留香的高尚品格,体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二)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课堂练习:1.试一试,根据提示写诗句。(1)《塞下曲》表现边塞将士英勇善战的句子是:(2)《墨梅》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2.想一想,这些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1)单于夜遁逃(2)欲将轻骑逐(3)只留清气满乾坤3.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4.这三首诗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诗?连一连。《芙蓉楼送辛渐》咏物诗《塞下曲》边塞诗《墨梅》送别诗5.你知道“岁寒三友”吗?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朗读、思考、圈注从诗歌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讲解句子的意思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交流探究对诗句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释疑能力。理解诗歌的分类会让学生很快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一种知识的延伸。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知识的拓展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法,也是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一种方法。课堂小结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总结全文,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升华读加深对古诗的审美欣赏。板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凄冷、孤寂感高洁清廉塞下曲边塞生活大雪纷飞充满智慧英勇搏杀墨梅梅树颜色好清香迷人高洁有内涵布置作业背诵《塞下曲》和《墨梅》。我们还学过梅花的什么诗呢?你能默写下来吗?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3“诺曼底”号遇难记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重点识记生字、朗读课文。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示例:我看到邮船即将沉入大海了。我听到人们痛苦的嘶喊声。2.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夜晚,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维克多.雨果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2.作者介绍雨果19世纪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谈话导入,课件展示遇难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字词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悉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借助课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弥漫山脉剖开半裸哭泣汹涌维持酣睡机械可卑岗位主宰调遣读准多音字的字音。注意读准“脉”“载”(2)指导书写课件出示:伦、腹、剖、窟窿、混、嘶、维、秩、卑、岗、宰、措、遣、践行。重点指导生字“遣”。“遣”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右边的最后五笔的笔顺:竖横折横横折横。2.识字方法:加一加月+复=腹口+斯=嘶减一减脾-月=卑换一换轮—伦准—维错—措3.易错字指导:(1)“卑”字注意笔画穿插。巧计:白人少一捺,“十”字堵嘴巴。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和词。(2)“窟窿”注意字的偏旁。“窟窿”就是小穴,字义联系偏旁。4.识字游戏—划船去救人。5.词语解释(1)惊恐万状:形容害怕到了极点,相当害怕。造句:炸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他们一个个惊恐万状。(2)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山洪吼怒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沟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汹涌湍急:形容水流猛烈地向上涌,快速向前翻滚。造句:涨潮了,海浪汹涌湍急,势不可挡。(4)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来到。造句:一个大榴莲猝然而至,我直接被砸晕了。(5)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造句:他一个人失魂落魄地走着,孤独而又无助。(6)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造句:小朋友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接水喝。(7)镇定自若: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沉着镇静。造句:通过演习训练,消防员在出现火灾时能镇定自若,及时排除各种险情。朗读、思考、圈注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理解词语意思,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1.在文中找到形容出事前的诺曼底号航船的词语或句子。学法提示:回读文章,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展示如下: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年轻”,它才七岁。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吗?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3.读完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填上合适的词语。这是一场()的灾难。这是一场()的灾难。这是一场()的灾难。引导: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概括。一是当时的场面,一是人们的表现,一是船长的表现。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课堂小结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雨果先生一道目睹了一场灾难的发生,船上的人如何获救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课文内容布置作业一、抄写词语。汹涌湍急惊恐万状势不可当惊慌失措井然有序巍然屹立小心翼翼镇定自若1.用来形容海水气势的词语、。2.用来形容人们恐惧的词语、。3.用来形容船长镇定的词语、。二、形近字组词。峡()栽()湍()狭()载()喘()三、填上合适的词语。()的邮船()的壮举()的灵魂()的人员()的众人()的雕像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难点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复习检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了解了遇难轮船上有60人成功逃生,只有船长被海水吞没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课文,了解这位英雄的船长。2.检查字词:弥漫山脉剖开汹涌酣睡可卑主宰鱼腹秩序3.检查课文的朗读,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诺曼底号”被“玛丽号”撞坏了,船长在指挥船上的人有序撤离,唯独自己被海水淹没了。)复习检查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学习课文二、想象品读。1.师:快速阅读第一至五自然段,这是“诺曼底”号是遇难的原因,圈画出关键词。(生自由回答)环境描写,“夜”、“雾”为海难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师:自由朗读六至九自然段,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发生灾难的过程。示例:“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船要沉了,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逃生。最后履行了一个船长的职责:人在船在、船毁人亡。2.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师:从句中的哪些词能看出情况的危急?生自由回答:“全速”“撞过去”“剖开”等。3.一场令人恐惧的灾难(1)师:细读这一段话,你从句中哪些词或句子看到人们的恐惧?示例: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分析①我找到表现人们恐惧的词语是:可怕极了、半裸着、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混乱。②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师:火炉能被呛着?还能喘着粗气?明确:拟人句,表现当时的情况危急。(2)你还能在文章中找到表现人们恐惧的词语吗?示例:你推我搡、疯了似的、失魂落魄。三、细读品味,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师:当人们惊恐万状的乱做一团时,哈尔威船长是如何表现得呢?请大家接着读课文,并用笔圈画出能表现船长的词语或句子。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分析:“听命令”“必须”让我们感受到船长的威严。“放、先走、跟上、断后”又表现出船长的组织救援有条理。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沉着威严的船长。2.(1)师:文中有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三人之间的对话。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补充语言(对话)描写的知识。指导朗读: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对话的简短有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注意读出船长的威严、船员们的紧张。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临危不乱的船长。(2)补充知识——对比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惊慌失措的人们。这就是“对比”,大家可以说说对比的好处。3.二十分钟到了,船上的人终于得救了,此时哈尔威船长作出怎样的选择?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1)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表现出船长临死前依然镇定自若。(2)……犹如……比喻句,造句练习。(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①环境描写,烘托悲壮的气氛,也说明这场灾难留在人内心的恐惧感。 ②把黑色的雕像比喻船长,凸显出船长誓死与船同在的决心。③“凝视”换成“看”行吗?不行。凝视体现了船长誓死与船同在的决心震撼着人们,并对他充满无限敬仰之情。(4)有可能逃生的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船共沉?因为他是船长,这艘船是他的心爱之物,船就是他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船长他遵循着这样一句诺言:船在人在,船毁人亡。4.齐读最后三节,红字部分加重语气。(出示课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哈尔威船长是位英雄?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通过哈尔威船长,我觉得他是英雄。总结:哈尔威是一位沉着威严、临危不乱视死如归、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长。的正直、善良、真诚与无私,深深震撼着我们。所以这也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船长。朗读、思考、圈注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灾难到了时,人们的万分惊慌的心情。细读品味环节,借助课件的展示,体会哈尔威船长惊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由于文章较长,段落又零碎,以一幅幅画面展现,这样分析较为有整体感。总结倾诉心声,总结全课1.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涤。在这次灾难当中,最令我们感动,最令我们敬佩的人是谁?(哈尔威船长)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里和老师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拿起笔,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生写话,汇报。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人物的高尚人格,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写话环节提升了学生对船长的感情,升华了主题,训练了学生写话的能力。主题升华这篇课文讲的是:一艘名为“玛丽”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表现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课文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轮船在大海中航行是这样,人生的航线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你要冷静,临危不惧;你要沉着,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使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受到好的教育,启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4黄继光教学设计课题24黄继光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役、屡”等6个字,理解词语。2.抓住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通过学习,认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伟大意义,体会英雄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重点学会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1.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黄继光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资料介绍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参加了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板书:黄继光)通过介绍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了解人物,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学习新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解决字词。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悉的生字词多读几遍!2.出示战役、屡次、摧毁、胸膛、冰雹、晕倒等词语。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4.学习多音字—晕(晕倒、头晕)(光晕、色晕)5.识字方法:加一加扌+崔=摧雨+包=雹6.摧毁:用强力破坏。造句:每次战争都会摧毁很多建筑物。三、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讲: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龄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事迹。2.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步步展开故事情节。(二)浏览课文,思考问题。1.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1)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分析:时间紧迫,战斗很激烈,任务很艰巨。(2)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多次突击,没有成功。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枪弹的多、密,可以看出战斗非常激烈。(3)“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分析:敌人的枪林弹雨就在战士身边爆炸,浓烟烈火充斥周围,战争的惨烈。2.为什么要描写战役的激烈呢?为后文黄继光的艰难中请战和牺牲做铺垫。(三)品读课文,思考问题。1.黄继光为什么要挺身而出?2.品读黄继光完成任务的过程,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示例: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分析:语言描写,表现黄继光必胜的决心。3.请同学们分别找出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做简单的分析。(在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尤其是动作描写,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的动词,来体会人物的情感。)4.指导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出示课件)5.讨论交流: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分析: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尤其第二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已经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4.请大家看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它们对表现黄继光的英雄壮举有什么作用?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通过分析:表现出此次任务的艰难,为后文黄继光的牺牲埋下伏笔。(四)主旨交流本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五)拓展延伸: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朗读、思考、圈注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黄继光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通过抓关键词谈感悟的方法,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课堂总结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通过课堂延伸,更好地理解升华主题板书设计24、黄继光神态描写:愤怒坚定自我牺牲的精神动作描写:张开、猛扑、堵住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可以在网络上搜一搜《英雄儿女》,看一看。作业布置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役(yìmò)屡(lǔlǚ)摧(cuīchuī)膛(fánɡtánɡ)二、想一想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2.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三、填空。黄继光是一个的人。四、积累词语。赞美英雄的词语有哪些?舍己为人雄姿英发顶天立地宁死不屈奋不顾身正气凛然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学设计课题自我介绍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重点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难点学会在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1.谈话导入,提出任务。师导入:老师这里有两个孙悟空的自我介绍,但侧重点不同。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自我介绍分别用于什么时候呢?(课件出示:自我介绍)2.小组讨论,明确要求。(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明确本堂课的交际内容。(2)同桌讨论交流自我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师指名交流。(3)师指名读要求。本次口语交际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讨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互动,能把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按要求去交流。同时,有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目标与要求也落实到了每位同学的心里,使交际活动有所成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学设计课题自我介绍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向别人介绍自己。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自我介绍,有礼貌地提出意见。重点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难点学会在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一、趣味导入,提出任务。1.(1)我来介绍螃蟹示例:八只脚,两把像剪刀似地大钳子,横着走路,常在水里吐泡沫。(2)我来介绍猪八戒示例:猪脑袋,大耳朵的呆子,圆圆的肚子,没事常哼哼,手持一把九齿钉耙。(课件出示)2.小组讨论,介绍它们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3.老师引入课堂内容:仔细观察下,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征。你是否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认识独一无二的你呢?4.板书:我的“自画像”5.明确学习任务。6.解题。选择情境,全班交流二、习作指导1.你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根据课文的自个要求来引导学生明确。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点,主要性格特点,最大的爱好和特长,还可以介绍其他情况,并用事例来说明。2.如何具体介绍这几个方面呢?(1)通过回顾《“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对哈尔威船长描写,归纳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即描写典型事例时,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凸显人物特点。(2)具体指导——外貌特点明确人物的外貌含义。包括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等)、神情(喜怒哀乐)、衣着(穿着打扮)、身材(高矮胖瘦)等。(3)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课件出示)她是我们班的美女,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挺神气。高高的鼻梁,挺翘的鼻子。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方法:①按照一定的顺序②抓住每部分的特点方法: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4)具体指导——性格特点如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幽默风趣、急躁易怒等。(5)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学习性格描写的方法。(课件出示)他呀,性格火爆。和他说话都得三思,不然,一句没说顺耳,他就能翻江倒海地怒吼起来。这不,他又被惹毛了。方法:①明确要描写的性格是什么。②围绕这个性格进行描写。③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6)具体指导——爱好和特长的描写如唱歌、跳舞、画画、武术、下棋等。(7)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学习爱好和特长的描写。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方法:①明确要爱好是什么。②围绕这个爱好进行多角度描写。③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8)具体指导——其他情况如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勤奋学习、勇敢坚强、珍惜时间、懒惰虚荣、自卑、依赖等。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学习。寒冷的冬夜里琴声悠扬,那是勤奋的小方正在弹奏钢琴。他的额头冒出一层薄薄的汗珠,他弹琴是多么的刻苦。(9)方法:①按照一定的顺序。②抓住每部分的特点。③明确要描写的性格是什么。④围绕这个性格进行多角度描写。⑤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3.关于这篇习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吗?我会采用一段一个特点的形式,按照顺序有层次地介绍,这样使文章内容既丰富,又不失条理性。我想用互动式结尾来加强别人对我的印象。我想使用风趣幽默语言,通过一个具体的事情,来了解我的性格特点。三、习作练笔1.习作要求(1)要介绍的人是谁?(2)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怎样介绍外貌特点?(4)主要特点是什么?通过什么具体事例来写明自己的主要特点?(5)打算拟定什么题目?2.试写习作提纲,并尝试把自己的写作方法写出来。3.习作例文通过师生共同赏析习作例文,感悟写作方法,为自己独立作文打下结实的基础。4.练笔《我的“自画像”》教学设计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单元7学科语文年级四下学习目标1.交流、总结怎样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2.在认读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3.学习一组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能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4.积累名言。重点1.积累古人求学的成语,感受人物品质。2.学写一组连续的动作。3.积累名人名言,了解大意。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平台1.回顾课文,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下面的几位人物,你能在横线上添上合适的词语吗?我认识了的车胤。我认识了的哈尔威船长。我认识了的黄继光。2.学习“交流平台”栏目。(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师导入:课文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呢?让我一起去“交流平台”看看吧!(课件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内容。(3)感受人物的品质。①师引导:从有关他们的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②示例:从哈尔威船长的话语中可以读出他镇定沉着、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③指导朗读,了解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4)方法拓展。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还有别的描写方法吗?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②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品质?示例: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分析:神态描写写出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站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分析:心理描写表现出黄继光深深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5)师小结: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同时也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3.实战演练:根据场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奶奶在厨房做饭。提示:奶奶做饭时的动作是什么?面对油烟,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她还会说什么呢?思考、回答、讨论本板块的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