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_第1页
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_第2页
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_第3页
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_第4页
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说明一、规划理念篇一、项目背景布达拉宫广场的扩建详细规划项目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中心,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南侧,项目用地东至康昂东路;南临自治区党委政府大院;西靠药王山山麓;北界北京中路。地块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680米,总面积约18公顷,其中广场净用地15.5公顷。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位于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宽谷地带,平均海拔3670米。市区常住人口约20万,市域总人口约50万,其中藏族约占总人口的85%。市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吐蕃时期松赞干布将首府迁至逻娑(今拉萨),在此修筑宫殿、道路,距今已有约1300余年。1982年,拉萨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7.4°C,一月平均气温-2.2°C,七月平均气温15.1°C;日照强烈,年日照时数高达3021.6小时,素有“日光城”之称。雨热同季,夜雨率高达85%。年平均降水量444.8毫米,降水80%集中于6—9月份。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山之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它依据红山的自然地形由南麓梯次修到山顶,主楼高出地面117.9米,东西长约360余米,南北宽约140米,建筑群占地约36万多平方米,集宫殿、城堡、寺院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集中了西藏建筑、宗教、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之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后遭雷击、战乱被毁。公元1645年由五世达赖喇嘛主持重修,历时三年完成主体建筑。公元1682年,第巴﹒桑结嘉措主持修建了红宫。十三世达赖时期进行了部分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高踞于红山之上,体量庞大,外部颜色主色是白、红、黄三色,并用黑色点缀。在高原清澈的蓝天、环绕的绿色树木的衬托下,在明艳的阳光照耀下,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视觉震撼力,对拉萨全城的统领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在布达拉宫周围地区,甚至远达10公里之外都能看见它。布达拉宫广场是布达拉宫的外延部分,与布达拉宫的视觉形象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是布达拉宫建筑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布达拉宫北侧的龙王潭公园构成其一南一北两片紧邻的景观环境空间。而且广场东西可直通拉萨另两处著名的景点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如此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景观面貌直接影响到布达拉宫的整体环境和对布达拉宫的保护,更是影响整个拉萨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2004年,自治区政府决定下大力气整治布宫周围的环境,决定拆除现集会广场至药王山一带的建筑,对广场地区进行扩建规划设计。二、布达拉宫广场的历史历史上布达拉宫南侧地区(现广场一带)并无任何建筑,拉萨河的一条支流由东北至西南穿过,地下泉水在多处汩汩涌出、汇入河流,其中由药王山脚下涌出的一股泉水,因其水质清冽,口感好,被老百姓称为神泉。这一带林木丛生,禽鸟栖息,有松树、柏树、杨树、榆树、马兰花、红柳等植物,是著名的“秀赤林卡”(宝座林卡)。1963年,在这里建起了劳动人民文化宫。1964年兴建了自来水厂,大量抽取地下水,泉水从此绝迹。1974年前后在康昂东路西侧修筑了南、北两个人工水池。1975年又在此建自治区歌舞团。1995年,在自治区政府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对广场中部和东部进行了改建,对中心集会广场进行了花岗岩铺装,兴建了莲花大喷池、升旗台等构筑物,并对东面两个水池进行了堤岸处理。2002年,在集会广场最南端建造了高37米的和平解放纪念碑。2003年,拉萨市园林局又对东部两个水池一带进行了改造,从而形成了布达拉宫广场地区现在的面貌。三、布达拉宫广场的现状本次规划的布达拉宫广场由东侧和西侧两部分组成。东部已建成,是自治区政府成立三十周年大庆时所建,包括一片硬质广场和两片池面及环池树林。西侧部分为本次工程重点规划建设内容,占地约8公顷,规划范围内包括劳动人民文化宫、自治区歌舞团、总工会、自来水厂、蕃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目前正在逐步拆迁。1.存在问题目前广场存在诸多问题:1)由于历史原因,布达拉宫广场西区被大量无特色的建筑充斥,与布达拉宫极不协调,破坏了布达拉宫的整体环境。2)布达拉宫广场已建成部分,尤其是硬质广场部分现有景观面貌缺乏特色,与布达拉宫的风貌及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称。3)、广场缺乏必要的设施和空间吸引人们在此驻留,难以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休闲场所和旅游者的目的地。这些,将作为规划设计改造的重点问题,在总体构思中着重思考和解决。2.优势和潜力1)布达拉宫广场位于城市中心,面朝布达拉宫,东邻宇拓路商业文化街、大昭寺,西连罗布林卡,有着独特的空间区位和景观优势。2)集会广场东侧的两片水面和池边高大茂盛的林荫带,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景观基础和人气。3)药王山山势挺拔,半山腰的查拉鲁普石窟历史悠久,名声远扬,人流较集中。石窟建筑色彩强烈、民族特色浓厚。石窟北侧尚存一些摩崖石刻。这些都可成为广场的特色和亮点。4)区域内有大量的保留树木,其中不少是古树名木,为广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基础。5)广场独特的历史文脉可以为规划设计提供丰厚的文化源泉。四、规划设计出发点本次规划着重着眼于如何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这成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1、如何看待和处理布宫广场与布达拉宫的关系布宫广场紧邻布达拉宫,广场设计必须与布达拉宫在文化上有较强的延续、呼应和补充关系,并在视觉美学有较强的衬托、谐调和融合的关系。因受条件限制,参观布达拉宫有一定的门槛,我们希望在广场设计上,用概念化的设计手法来体现布达拉宫文化的部分特点,让公共、开放的广场成为布达拉宫文化的外延部分,展示布达拉宫的文化和风采。2、如何看待和处理布宫广场与拉萨城市的关系布达拉宫是现代拉萨城的“心”。集中了城市和地区文化的精华。在强日照、干燥的高原气候条件下,在城市中心区保存和发展绿地、湿地对城市的整体景观形象、市民使用、调节气候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作为灾害发生时的安全疏散场地,又有利于对布宫等古代建筑的保护。3、如何看待和处理布宫广场和居民生活的关系西藏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林卡”中休闲、娱乐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每年藏历五月十五前后,人们阖家、聚伴而出寻找一块林木茂盛、花草繁茂的场所嬉戏、打牌、歌舞作乐、野宴。这一活动在拉萨犹为盛行,甚至延续整个夏季。布宫广场作为拉萨的中心广场,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基本功能不应被忽略。拉萨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者如果能在布达拉宫领略了古代文化奇迹之后,在广场感受一下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体味一下当地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将会丰富他的旅游内容、延长逗留时间。4、如何看待和处理布宫广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布达拉宫广场与其存在的生态环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广场设计应服从和取得与总体环境的协调统一,使广场融入原生环境,又从局部见整体,适当反映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具体设计中,因势就导、突出自然,集中反映西藏地区湿地、树林、草原的典型自然风貌。5、如何看待和处理布宫广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布达拉宫广场历史上是一片自然状态的林地,水系纵横部分恢复原貌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广场规划设计中运用各中手法将现有元素融入整体设计中是对现状的理解和利用。广场设计在满足现在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规划的延续性,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余地,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设计空间。五、规划设计理念基于以上思考,规划确立了以下几点设计理念:1、整体协调将已建成的部分与扩建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整个广场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同时考虑广场与布达拉宫的协调,考虑广场与周边景观、甚至整个城市和城市的外围环境的协调,使广场自然地融入周边环境,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2、以次托主布达拉宫区域的主角是布达拉宫,广场设计要考虑与布达拉宫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应以次托主,为布达拉宫添色。3、人本关怀广场应成为人性和公民性的体现,为人们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的城市生活平台,满足市民集会、休闲、娱乐、交往、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注重人性化场所的营造,使之成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日常生活空间。4、生态再造规划设计应,强调水土保持、自然原生态的恢复再造,以植物景观为主题,同时考虑在广场中能集中反映西藏典型的自然景观。5、体现文脉从拉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广场的历史演进过程、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场地的地脉特征等方面寻找设计源泉,力图用各种设计手法精练地反映出这些内容。6、共享开放规划力求打破用地界限,强化广场空间对周边的开放性和广场的可进入性,使之成为人们共享的绿色大厅。7、动静结合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广场的集会功能和休闲、生态、文化功能的结合,协调动与静的关系,空间上既要保证整体性和连续性,又要考虑独立性和封闭管理的可能,兼顾大规模集会和平时使用的双重需要。二、总体规划篇一、总平面图二、总体规划结构在充分尊重广场现状的基础上,规划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和完善了广场的整体空间结构。1.绿色空间的拓展在广场的整体空间结构上,我们认为,西侧广场的扩建应以绿化为主,这样可以形成东西两片绿色空间簇拥中心广场空间的整体格局,从而摆正和强化了与布达拉宫的空间关系,与布达拉宫北侧的龙王潭公园形成其南北两片大规模的绿色空间,提升了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品质,并强化了广场的生态功能,大大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生态景观环境。2.水系恢复和沟通为强化广场三部分在空间和景观上的联系,规划通过水系的营造,在空间上形成一条水景通道,将三者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并在西侧形成湿地景观,这将极大地恢复这一地区的历史面貌,唤起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而且,这一水系将与不远处的现状河道相通,成为整体城市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3.空间景观通道的组织为强化广场和城市的整体空间联系,规划在广场西侧开辟了一条步行景观通道,与东侧两湖之间的林荫通道形成两条主要的空间走廊,分别由东西两个方向将城市人流引入核心广场区,并交汇于由布达拉宫、主席台、国旗、纪念碑所形成的景观主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广场的整体空间联系,同时也强化了三个重要的标志景观物——布达拉宫、白塔、纪念碑之间的关系。并且,这还便捷地——联系了广场由东至大、小昭寺和向西至罗布林卡的城市通道,成为城市整体观光旅游路线的一部分。三、功能景观分区整个广场根据不同的景观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区:集会广场区——这里是广场的核心部分,为大规模集会提供空间,平时可作为观光、游玩、摄影留念的场所。规划通过拆除原有的喷水池,拓展了广场的尺度,为庆典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疏林草坡区——在广场西北营造一片大尺度的绿化草坡,在视觉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了广场的尺度,同时通过对缓坡地形的艺术化处理营造美妙自然的大地景观,用简洁、低调的手法衬托出布达拉宫的雄伟和华美,同时也反映了藏北草原壮美的自然景色。林地休闲区——以大面积的生态林地营造一片树荫下的休闲活动空间,为人们过林卡、休憩提供理想场所,同时展现丰富的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科普教育的功能,也反映了藏东林地秀美的自然景观。生态湿地区——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在增强广场生态多样性的同时,营造富有特色的景观。既是这一地区历史的片段再现,又是——西藏高原湿-地景观的缩影。文化走廊——既是从西侧进入广场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承载西藏人文历史的景观走廊。文化休闲广场——为各种文化休闲活动的进行提供场所,同时也可以起到疏解人流的作用。五彩广场带——拓宽沿北京中路南侧的步行空间,形成两条绿化广场带,并可用具有韵律感的五彩花卉灌木组合成“五色风马”图案,形成----缤纷的沿路景观。同时隔开了人与车,拉大人与布宫的距离。林荫湖景区——在基本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湖滨岸线进行局部改造,增加一些亲水台阶,提高其可驻留性和滨水景观的丰富性。文化建筑区——在广场西侧预留一片区域,今后可在这里建设文化宫和自然博物馆等,为广场增添文化的吸引点。四、交通组织广场地处城市核心区,东侧、北侧临城市主干道。加之布宫(及附近的大昭寺、罗布林卡)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造成广场周边的人流、车流的集中和拥塞。布达拉宫广场本身具有很强的集会功能(全自治区的中心集会广场),因此,本规划中重点考虑了人流和车流的组织。规划对外围交通的考虑主要有:修建过境公路,将过境交通分流。适当分离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控制私车,公交优先。改造药王山北侧的交叉路口,加大道路的通过能力。周边的城市道路可修建地下人行通道,以减少行人对车流的干扰。远期将广场附近的一些城市管理功能迁到外围,以减少与之相关的交通。从而保证广场周边的交通顺畅,特别是大型集会时人流车流聚集和疏散的顺畅。广场在整体上以步行区域为主,强调步行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景观性,以步行广场、林荫步道、滨水步道、生态绿化漫步道、步行桥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步行空间形成完整通达的步行体系,并在各种步行流线的交织转换处设置一系列人流集散的节点广场,结合标识和景观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和组织人流。规划疏通广场西侧的现状道路,将其加宽到6m,在南侧规划一条宽6m的道路,通向中心集会广场,并力争疏通西南角出入口班禅小道,使之可与金珠路相通,主要用于组织广场西南文化建筑的车行交通。沿中心集会广场两侧和东西两侧进入广场的通道设置临时的服务性车辆和紧急车辆(消防、抢救)通道,在形式上与步行空间融为一体。布达拉宫西南侧现有两处停车场,可基本满足广场停车要求,将车流阻断在广场外围。广场内在西南文化建筑之间设置一些地面停车场,满足其停车要求。在广场的东北侧和东侧规划设置了两处地下人行通道的位置,可在今后根据需要进行修建。五、绿化系统绿化设计整体上强调人工与自然状态的对比和融合,力求形成多层次的绿化体系,主要可分为7种不同的类型:1.礼仪性广场绿化在核心广场上以整齐大方的绿化种植,强调其礼仪性景观功能。2.休闲性广场绿化在各个休闲广场上市民游客驻留休憩的需要,进行人性化的绿化景观布置。3.疏林草坡以大面积的景观草坪结合移栽古树,形成开阔、疏朗又不乏点睛之笔的绿化景观。4.五彩花卉可通过五色花卉和灌木的搭配,营造出具有“五色风马”和哈达意象的绿化景观。5.生态林地以繁茂的乔木和草坡的有机结合,营造出大尺度的自然林地,提供宜人的树下活动空间。6.湿地绿化以大大小小的绿岛与水体相互渗透穿插,种植水生植物,营造富有野趣的原生态绿化景观。7.滨湖林荫环湖保留原有的树木,强化原有的林荫硬质场地空间。在植物配置上,规划尽力保留现状树木,尤其是古树,并将保护古树与景点设计结合考虑。在新栽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当地及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乔灌木、花卉草坪等。同时注意植物种类的季相搭配和变化,以营造四季变化丰富的景观。尤其在组成“五色风马”和哈达的花灌木植物的选择上,注意花色和花期的组合,尽量选择花色鲜艳、花期较长的品种,以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树种选择:落叶乔木主要有:左旋柳、水曲柳、藏青杨、银叶杨、白榆、黄榆、大叶榆、槭树、山定子、山楂、槐树等常绿乔木主要有:高原松、雪松、侧柏、云杉、圆柏、洒金柏等灌木主要有: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黄檗、小叶榆、红柳等草:高羊茅、紫羊茅、黑麦草、芦苇、竹等花卉:月季、张大人花、大丽花、太阳花、马兰花、菊花、迎春、金银花等三、节点设计篇一、白塔广场广场西北角的三座白塔,巍然矗立,曾是拉萨古城的西大门,现在是北京路上的标志性景观,——是人流的聚集地之一。——规划在此处设置一片广场,既为人们提供了开阔的集散空间,又可以烘托出白塔的形象,同时这一广场还成为从西北角进入布宫广场的入口。广场在设计上力求简洁朴实,以硬质铺地为主。在均质平整的铺装中,以白塔为中心,嵌入五条呈放射状的毛石条,在形式上隐喻“阳光普照”之意。同时,这些毛石条也指引着进入广场的方向。在其中嵌入地灯,在夜晚呈现星星点点的灯光效果,恰似千万盏酥油灯点燃,更强化了其作为入口广场的景观标志性。二、哈达迎宾文化走廊是从西侧进入广场的主要通道,将白塔和纪念碑在空间景观上联系起来,因此它成为连通历史与现在,承载西藏人文历史的景观走廊。道路南侧布置以马兰花为主的花带,象征飘动的“哈达”,引导和欢迎人们进入广场。两侧堆放一些自然形态的石块,可供人休憩小坐,有些则可通过石刻艺术成为诉说历史的载体,展示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反映西藏的石文化。三、五色祝福“五色风马”是藏区最普遍的民俗景观之一,反映了藏民族朴素的色彩观和宇宙观,布宫建筑、绘画、装饰等常蕴涵“五色”的设计思想。规划在北京中路南侧以“五色风马”为设计主题,布置了五组五色种植带,每一组种植带中各配置红、黄、白、绿、蓝紫五种颜色的花卉灌木,形成超大尺度的“五色风马”,成为布达拉宫广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地景观,同时也为布达拉宫、为拉萨、为西藏人民送来幸福吉祥。种植带周围留有较大步行空间,既可作为观光停驻空间,又可作为庆典游行时的观览通道。四、疏林草坡在广场的西北侧,规划布置了一片开阔疏朗的疏林草坡,从而使得整个广场大规模人流活动的空间向东得以极大地拓展,同时,以大尺度的草坡表现藏北草原的壮美风光,极具地域特色。草坡上可以移植一些大树,零星点缀其中,与之相互映衬,增强其景观效果,并为人们撑起一片荫凉的天空。草坡呈中间高、南北两侧低,北侧坡度缓、南侧坡度陡的整体坡势,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高差不超过1.8米,北坡大部分坡度控制在3%以内,既可形成一定的坡度效果,又不至于过于阻断视线。南坡局部可以进行艺术化的地形塑造,模仿西藏山形的褶皱美感,营造波浪状流动起伏的地景,与周围的群山遥相呼应,使之仿佛成为红山和药王山的余脉,为布达拉宫创造壮阔而大气的俯瞰景观。五、山前祥云广场西侧正对着药王山上的查拉鲁普石窟,水系的开挖为从中心广场上眺望这一古迹开辟了一条通道,而在这条通道的尽端,规划设置了一座小广场,作为收头。在石窟前形成一片较为开敞的空间,将其凸现出来。广场的形式采用了藏族传统的祥云图案。以周边的绿篱休闲座椅和中心的草坪带勾勒出祥云的轮廓。广场铺装以渗水性的嵌草砖为主,使之既可以满足活动的需要,又与周围的绿化融为一体。这里将成为市民进行小型聚会和文艺活动的理想场所。六、海螺迴唱西侧广场中南部有两棵数百年历史的左旋柳,规划对其加以保护,营造一片以藏族传统吉祥八宝之一的白海螺为造型的休闲广场,广场以呈现层层叠叠的绿化台地状,竖向上的丰富变化是一大特色。以毛石砌筑的台阶勾勒出海螺的形态,恰到好处地将两棵左旋柳纳入其中,作为树林中的一片开敞空间。在设计风格上,追求自然随意、粗犷而富有野趣,如同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般,让人们在古树下聚集,为小型文娱、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片宜人的场所。广场北侧通过亲水台阶,与小溪、湿地亲密对话。七、生态湿地在广场西侧营造的生态湿地,是对这一地区历史面貌的恢复和再造,也是对——西藏的河谷、湿地景观的浓缩化表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广场的生态景观价值,成为整个广场中最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水系在这里形成网状的小溪,分割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砂石滩涂,在其上种植高山草甸类植物,溪畔种植花灌木,局部还保留和种植了一些高大乔木,从而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在湿地边缘设置碎砂石小径,并可设置一些木质栈道伸入湿地中,通过涧石汀步在其间穿行,可让人们深入其中,近距离欣赏这幅原生态的湿地景观画卷。八、文化广场规划拆除了原有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在这里开辟一处小型的文化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在室外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舞台。广场略微抬高,两侧为水面所包围,几片毛石墙插入水中,上面可以创作文化浮雕。而墙内侧可设置休憩座凳。广场为格网状硬质铺装为主,其上可以布置树阵和地灯,为人们营造一片树荫下的宜人活动空间。文化广场西侧为恢复历史上的泉眼开挖了一片较大的水面,湖畔可以布置一些平坦的巨石,形成一个自然的表演舞台,其东北两侧根据保留的现状柳树的位置设置亲水平台和观演看台,从而营造一个颇有特色的水上表演空间。九、日月同辉——现状中心集会广场,规划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主要是拆除原莲花状喷水池。“日月同辉”是藏族的传统吉祥图案,反映藏族人民对团结、安定生活的向往。布宫建筑群中就有“东为太阳,西为月亮,日月同辉”之说。中心集会广场设计采用“日月同辉”的设计思想反映传统与现在的协调、新西藏的社会主旋律。广场北侧的升旗台(国旗)象征太阳,纪念碑前弧形展开喷泉浅水池象征月亮。水池深度仅为40厘米左右,并且由北至南设置台阶状跌水,并布置弧形组合喷泉,形成广场上灵动的景观界面,平时可以分隔过大的广场空间,集会时可放干水,为集会提供尺度更大、更为完整的空间。同时,为了打破原广场铺砖的单调,规划局部替换一部分广场铺地,用另一种质感或色彩协调的花岗岩铺砌成纵横数条分隔带,增加铺地的变化,并且在这些分隔带下可以布置水管、暗渠、线路等,方便东西水系的沟通和线路的敷设开辟通道。十、莲池溢香广场东侧的环池林荫已经具有了有良好的绿化和水景条件,但沿池边设置了铁质围杆,缺乏人性化的滨水空间,大面积的硬质场地过多,也没有宜人的滨水驻留场所和街道家具可供市民和游客休憩和使用。因此需要在细节上加以改进。规划将现有树木完全保留下来,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原来完全是硬质驳岸的做法,在西北角设置一小段亲水台阶,提高池面的亲水性。在池中可种植莲花等水生景观植物,提高水面的景观性。另外,今后还可以在环湖林荫增添一些草坪灌木等绿化空间和休息座凳人性化设施,使之更适合人们驻留休闲。南边池中的湖心岛改混凝土地面为自然覆土,给岛上的几棵古树留出自然生长的空间。四、市政工程规划篇给排水规划(一)规划现状规划区现状水源一部分来自龙王潭人工湖,另一部分来自于拉萨市自来水公司。规划区东部两潭的水源来自龙王潭人工湖,给水管从龙王潭人工湖沿康昂东路接入北潭北侧,埋置深度为康昂东路面向下140厘米(管底),管径为DN500;来自拉萨市自来水公司的水源沿北京中路接入,埋置深度为100厘米(管底),管径为DN150。(二)规划目标给水规划满足布达拉宫广场(以下简称广场)对用水量的需求。给水工程规划应考虑一、二期结合,超前做好规划区建设准备,与周边地区协调考虑,增强供水能力。(三)给水量规划广场规划用水指标为:行政管理、办公建筑10升/m2·日商业服务建筑12升/m2/·日道路广场、绿化用地用水20m2/ha·日消防用水考虑15升/秒·次管网漏失水量已计入用水量指标之中,未预见用水量按上述总量的5%计。则广场总用水量为800m3/日。时变化系数采用1.2,广场设计总用水量为12升/秒。(四)水源规划根据现状,由龙王潭人工湖接入水源的供水量和拉萨市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基本能满足广场用水需要。(五)管网布置围绕广场布置环形给水管网,以保证供水安全,然后由枝状管通至广场各用水点。具体管线排布和管径见给水规划图。给水管一般布置在广场道路下,埋深为1米,为保证消防用水,给水管管径至少为DN150,最小覆土为0.8米。二、排水规划(一)规划现状现状北京中路路面下东侧布置有管径为1000mm的污水管,同时布置了雨水管。------中心集会广场和东部双潭休闲区均布置了雨水管----------。(二)规划目标结合道路及广场规划,在排水(雨水和污水)系统上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最终经济、安全将污水、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排放。(三)排水体制因拉萨市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故广场采用合流制的排水体制。(四)污水量预测广场污水量以广场总用水量(道路和绿化用水除外)的80%计,则总污水量为28.8m3/日。————(五)污水设施及管网布置广场污水主要来自于西区公厕、公共活动和办公用房。公厕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北京中路城市下水道。公共场所活动和办公用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人防办下水道。污水管布置在广场道路下,埋深控制在1.0~2.5米。具体污水管线走向和管径见污水工程规划图。(六)雨水量预测雨水量计算采用拉萨市暴雨强度公式:q=670(1+0.75lgP)/t0.596暴雨流量公式:Q=ΦFq参数选用:重现期:P=1年集水时间:t=10+2L2径流系数:休闲办公用地Φ=0.70,绿化Φ=0.15(七)雨水设施及管网布置雨水排入采取就近排放的原则,管网布置采取分散布置。西区新建区雨水排入以自然排放为主,除在7m宽的西入口设置雨水口和雨水管外,其它道路的雨水都通过绿地排入水域。二、电力工程规划一、电力工程现状现有的配电房建于1995年,至今已10年。配电房内变压器不是高原型产品,使用效率较低。随着负荷的增加,不能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变压器需要更换;配电房内所选的配电屏均为PGL型,现已是淘汰产品。且配电屏的出线回路不够,负荷分配不均匀,线路有损坏现象,整个低压配电系统需重新设计。二、电力负荷根据广场的用电现状,并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中规划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确定广场用地的用电力:纪念碑用电70KW主席台用电100KW喷泉用电200KW庭院景观用电50KW两池休闲用电50KW庭院灯用电120KW文化宫用电100KW娱乐场所用电100KW自然博物馆用电100KW本项目计算容量890KW计算系数1.0三、电源规划·考虑到广场以休闲和集会用地为主,为保证广场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在广场东南地块建设10KV变电站一处,容量为1250KVA。·现状高压部分由不同变电所引来两回路电源至变配电所,可作为二级负荷电源,并增加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一级负荷电源的备用电源,以确保广场的供电安全。·根据地块的划分和用电负荷的分布,将广场分为9个供电分区,每个分区由单独回路供电。四、电力网络规划·广场内的电力线路均采用直排管孔敷设。·电力电缆敷设在距绿化控制线0.5~1.0米。五、夜景照明1、通过夜景照明再现广场的构筑风貌。2、体现人文色彩,增加亲和感。(一)、构思1、整个广场根据景观平面图设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西侧新建区以水道、各休闲小广场及古树、乔木、满铺的草地为主;东侧以已建成的双池休闲区为主;中间则以建成的纪念碑、升旗台、待建的扇形喷水池为主,在夜景照明设计上以景观平面的基本布局,个体展开设计。2、根据整个广场的构景元素的亮度分布以布达拉宫的平均亮度设定为1,纪念碑与布达拉宫对景且相互呼应,其平均亮度为2,广场周围的其它建筑和景物平均亮度按比例降低,这样的亮度分配可以突出主体,再现个体,使整个照明环境具有层次感。3、在注重广场设计照明为面的同时,不忽略周围绿化带,道路这条线,在中心广场、在东侧的两池休闲区、西侧的园林景观中再找出该部分的点,配以不同的灯光和色彩,营造出一幅主题突出,光色兼备,层次丰富、动静结合、互相辉映、错落有致、气势恢弘、非常壮观的节日广场立体画面。(二)、规划设计1、中心广场部分(1)中心广场南侧的纪念碑已建成,并配以夜景照明,在整个广场构景元素中,该部分保持原貌不变,不做整改,从视觉感受看,该部分在夜景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庄严雄伟、晶莹剔透。(2)和平解放纪念碑前面的喷池作为整个广场构景元素中新增设的部分,为了使喷的水柱在夜景下显得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在水池底部及周边也配以水下灯、投光灯、串灯、彩虹灯等动态照明。(3)中心广场中间的升旗台未配照明设备,建议对基座部分设小瓦金卤灯一圈,突出国旗杆基座的亮度,庄严和肃穆、成为视觉的一个集中点。(4)广场中心东西两侧草坪处已设置的二排由12根莲花瓣灯柱构成的“灯光长廊”,造型美观大方,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广场美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通过光环境增加广场的平均照度,建议对所设12根莲花瓣灯柱的光源进行调换。(5)广场北侧的布达拉宫的夜景照明系统已配备。据市民反映,当布达拉宫的夜景照明开启时,整个布达拉宫显得亮丽而雄伟。(6)位于布达拉宫与升旗杆中间段的路灯照明与广场中的莲花瓣灯柱相连,造型相同,向东西两侧一直延伸,形成连续的整体,统一、和谐。该部分已修成,不在改造之列。2、西侧园林景观和东侧的两池休闲区部分。(1)对西侧园林景观区的草地和小路配以草坪灯和庭院灯,色调主要以小瓦数冷色调的日光灯为主,给人安静、祥和之感。(2)对东西两侧的景观中通往湖水的台阶处,配以不同数目的射灯,以增加水池色彩的丰富性。(3)北京路南侧贯穿整个广场以体现“五色风马”五色种植带内设以反映五种植物本色的射灯,通过阴影的变化增加层次感。(4)对东西两侧中的乔木,配以投射灯,小型树阵配以小型泛光灯,已显大树的挺拔高大、小树的小巧婀娜。(5)对新建的自然博物馆,文化宫,配以暖色调的泛光灯,再配以白光点缀,通过明暗及色彩的变化,再现外墙面的特征和结构构造的特征,使其在西侧园林景观设计中成为一个新的视觉点。(6)对东侧两池休闲区除已建的路灯外,在周边增设一些低杆庭院灯,已便满足人们的休闲要求。(7)在各休闲小广场处,在周边配以低杆庭院灯,以便满足市民举行小型娱乐、休闲之用。(8)西入口白塔广场处除已建的路灯外,在导向性的铺装条块下设置较集中的、酥油灯意向的地灯,映照着三个白塔,成为颇具民族特色的导向性景观。3、各类灯具造型要突出个性和地域、民族特色。(三)、控制系统根据以上灯具配置和回路划分,为了达到便于管理、控制、确保整个照明系统的整合性,建议配置“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各种不同场景及时间的自动控制。1、重大节日在夜幕降临时,系统会自动开启广场上的所有灯,并延长开灯时间到凌晨在节日间带来欢庆气氛。2、周末及节日在市民最多的时段系统开启所有灯,以烘托热闹的节日气氛,给休闲的市民提供好的娱乐氛围。3、平时(1)在傍晚时分在黄昏已逝,夜晚降临时,广场上休闲的市民多了起来,为满足休闲要求,除开草坪灯、庭院灯外、在中心广场也可开喷池照明灯或休闲娱乐的广场灯。(2)夜深时在平时市民较少,为满足照明需要,仅东西侧园林区的草坪灯或庭院灯,在中心广场仅开莲花灯中一组照明灯。五、音响系统广场音响系统经过多年使用,音质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清晰度不够,此次广场扩建进行重新改造,并增设一间专门的音响控制室。三、公共设施规划考虑到市民使用,广场上根据人流预测和服务半径规划了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公厕、垃圾箱、公用电话亭等,详见公共设施配置图。四、竖向设计规划区域内现状地形较为平坦,整体上东高西低。由于现状广场和基地东部的水面部分已成形,规划基本在现状基础上进行调整。布达拉宫广场地面竖向标高依照现状微调:东高西低,地面铺砌微向西倾斜;南北微高,向中部水系处倾斜。基地西部建设变化较大,规划拆除现状建筑物,人工挖河堆土,土方基本做到基地内部平衡;将原先较为平整的用地条件改造成为多层次的坡地景观、水文景观。地形塑造在原则上北侧较为平坦,南侧坡度起伏较为丰富。基地内主要道路的坡度保持在2‰——10‰之间;步行游道随坡上下,设台阶、坡道连接各场地标高。规划区域内中心水面与其他部分水面之间设橡皮坝以保持常年水位,不同水位间通过叠石跌水等形式将落差景观化。水面水位标高常年控制在44.60——44.80米左右。水源由雨水径流和北侧城市水系补充,由西南方位河道排洪。五、建设实施篇分期建设为了配合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需要,平衡使用、景观和投资运作的关系,规划对广场的整体扩建和改造分两期进行。一期:到2005年8月前,主要进行广场向西扩建的工程,建设面积为102000m2。完成疏林草坪、生态湿地、生态林地和若干个小广场的建设,并完成集会广场区的改造,以及沿北京中路南侧向两侧延伸的五彩广场带的建设。形成崭新的广场整体面貌,以满足庆典活动的要求。二期:主要进行广场的补充完善工程,建设面积为53100m2。完成东侧湖滨林荫区的环境改造,并在广场西南角建设劳动人民文化宫和西藏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同时还可以对一期建设的一些细节进行调整增补,使广场在整体环境和功能上更加完美和充实。为了保证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工程施工时可分区同时进行,建议分区详见图。二、规划设计经济技术指标1.中所指东侧西侧两部分用地以现状中心广场西侧路缘石为界。西侧部分为规划扩建区,东侧部分为保留改建区。2.西侧部分的规划建筑用地是预留发展用地。3.总绿化率的计算中包含了水面和零星绿化面积。1)广场设计及建筑指标项目面积(平方米)百分比(%)总用地183900100.0%外围城市道路2880015.7%规划净用地15510084.3%西侧部分规划广场硬地1870010.2%规划绿地4650025.3%规划水面45002.4%规划道路停车46002.5%规划建筑用地40002.2%合计用地7830042.6%东侧部分保留集会广场硬质场地3200017.4%保留其他硬质场地146007.9%保留水面150608.2%保留现状绿地116706.3%保留建筑用地34701.9%合计用地7680041.7%总建筑面积%其中规划建筑面积%保留建筑面积%总绿化率60.32%总容积率1)一期总用地102000西侧部分规划广场硬地16700规划绿地39440规划水面4280规划建筑用地0规划道路停车730东侧部分保留集会广场硬质场地32000保留其他硬质场地2440保留水面0保留现状绿地64102)二期总用地53100西侧部分规划广场硬地2000规划绿地7060规划水面220规划道路停车3870规划建筑用地4000规划建筑面积东侧部分保留硬质场地12160保留水面15060保留现状绿地5260保留建筑用地3470保留建筑面积三、投资估算1、本估算表编制依据为方案图纸及说明及类似已完工程造价。2、本估算未计入前期费用。3、本估算根据市场状况考虑了不可预见因素的预备费10%。4、本估算仅提供作投资参考。5、本估算包含保留区域内改造的工程。布达拉宫广场扩建详细规划投资估算表序

号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单位单价总价

(万元)备注(元)一工程费用5536.06Ⅰ第一期工程3663.26(一)种植411.02落叶乔木23.661古木移栽20.00棵3500.0016.002柳树100.00棵200.00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