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第1页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第2页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第3页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第4页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对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二、 传播过程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三、 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

(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3、传播模式的特点传播模式的特点是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郭庆光,1999,p64)4、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在对传播模式进行评价时主要应考虑一下几点: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Who1sayswhat1Inwhichchannel1towhom1Withwhateffect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控制分析)“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内容分析)“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效果分析)评价: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发展而来。不足:1、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2、似乎暗示着存在一个传播者和一个有目的的讯息。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重点)接收到讯息 信号的信号 讯息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t噪源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冗余”)。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而且这一模式仍然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用它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传播行为。数学模式虽然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它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这些缺点同时也是直线传播模式所共有的。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同上),提出了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大众受众”一许多接收者,“大众受众”一许多接收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码一各个接收者从属于某一薛休,在此欝体内对讯恩进行再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等的输入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1、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2、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接,又通过大量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3、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五、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重点)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B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信息。F表示反馈。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BC是受众B向媒介组织C表达的反馈。C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的反馈的影响。FCA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发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的意图。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又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的特殊重要性,在于强调了大众传播组织在调整和控制社会信源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的模式还从传播是一个并不直接面向已知或特定接受者的连续过程的角度出发,弥合了强调有目的的传播的早期基本模式和表面上无目的的大众传播流动间的差距。在这个模式中,大众传播者充当接受者的代理人以及需求和兴趣的解释者的角色。根据这种观点,受众的需要在部分程度上成了传播者意图的替代物。(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plO)不足:1、 含有一种假设:这样的一个关系体系是自我调节的,而且对所有的参与者是互惠互利的。2、 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3、 过分强调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六、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是在香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特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的所起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七、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重点)讯息初级群傩iRBC二传熾者尺=爱传哦胡级群休紺级胖库讯息初级群傩iRBC二传熾者尺=爱传哦胡级群休紺级胖库讯息初纸聊体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赖利夫妇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对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来说,它们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则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因此,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八、马来茨克模式自舞印飙的人51詐律删者的It会齢境删宕的廉自摟收杆的自JE反馈客的透择与加丄c来自讯恩的醐舛弼口堰介的压力敦制约来自搜介的圧力或冊豹艸荐的沌柴或怵能对媒介的印缺自舞印飙的人51詐律删者的It会齢境删宕的廉自摟收杆的自JE反馈客的透择与加丄c来自讯恩的醐舛弼口堰介的压力敦制约来自搜介的圧力或冊豹艸荐的沌柴或怵能对媒介的印缺传播释紂受企的印銀对蝶弁内習的选择二亠三zd®=■”1■"'・'■■「二介二:接收后的接犢弄的人耦鲂枸接毗展所处时曼金眸体来乌盘炊的压力•或制幼量諡開传揭押的印毛推收希的秋推环埴C=Wffi?fM=IR.yR捲收抒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