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博的“信息茧房”趋势探析
微博打拐、“随手拍”、“免费午餐”……近年来,微博以风驰电掣之速,嵌入大众的公共生活。毋庸置疑,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介质的“微革命”正日益兴起,在改变着传统的世俗形态。因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征,微博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自媒体平台。随着微博的蔚为兴盛,“微博助推进步,围观改变中国”的论断,流传广远。微博的作用,动辄被称作“颠覆性”、“爆炸式”的。李开复还出了本书,书名叫做《微博:改变一切》。与此同时,不少人对微博抱以质疑:微博成了谣言的“发源地”,话语暴力的大本营,埋葬了个人隐私,甚至变得“公厕化”。按照公众想象,微博是个信息集纳地、观点市场,网民们能从中吸收多元化、异质性的内容。认为微博是“包罗万象的信息超市”的观点,正基于此。可美国学者桑斯坦通过对网络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却发现:网络虽能供给丰富的信息,制造的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而是密闭化的空间。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网络“开放多元”的固有认知,成为研究新媒体时重要的逻辑依托和理论“外挂”。在微博上,“信息茧房”效应体现得愈加明显: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定制模式等,与“茧房”生成内在嵌合。微博对于网民,也许不是各类信息的熔炉,只是“坐井观天”的井口。而这,对微博上的公共话语、群体产生了攸关影响。一、微博“信息茧房”化的现状“信息茧房”的提法,不乏思想渊源。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于促成个人主义的生成,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推广而扩散[1]。受此启发,桑斯坦认为,网络化虽带来更多资讯选择,看似更加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的理念下,势必蕴藏着对自由的潜在破坏。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共和国》中,他对“个人日报”现象作了描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会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2]。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QQ、网络购物等工具,印证了该论断。在QQ上,人们会跟气味相投的人聊天;网络购物时,公众会依据口味选择中意的商品。从微观角度看,网民在制造着“信息茧房”,作茧自缚;宏观来看,是“网络巴尔干化”——美国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和埃里克提出,互联网分裂成了无数小群体,它们“人以类聚”,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征。小群体中的人,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交流领域,与兴趣相合的人聚谈,经过时间累积,逐渐形成了趋同的风格;而各个群体间,则有话语隔阂、沟通障碍,分化明显,认同困难。由于小群体里的人持“需求逻辑”——只看我喜欢的,我不感兴趣的就不关心,内部交流极易促成“群体极化”,产生“群体盲思”,即不管小群体内散布什么消息,哪怕是流言、猜测、臆断,他们都无意识地追随。他们志同道合,即便是些谣传信息、偏激见解,也能找到知音。而茧房外的声音,则被拒斥于外,难以撼动那些群体性成见。若在网络发展初期,“茧房化”只是现出端倪,那到了微博时代,“信息茧房”日益成型。在微博上,族群化表现得极为明显。毫无疑问,微博填补了互联网时代咨询量化分享的空缺,速写特性、裂变式传播[3],成了微博的优势。在鱼龙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微博形成了糅合新旧媒体渠道的“微传播力”。在微博“广场”上,信息扩散、居间联络十分便利;名人与草根、政府与平民等二元格局,依照话语、利益的相关度重新组合和分类。微博上,碎片化显而易见。网友依据口味相似性而类聚,共同关注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心时事的,会相互转发、评论时事新闻;喜欢音乐的,会关注某些歌手,“织围脖”与音乐有关;爱好摄影的,常交流美图……“圈子化”现象,很是盛行。正因如此,新浪微博上有了“微群”,形同于QQ上的“讨论组”。志趣相投的网民,会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谈论或转发。形形色色的“微群”,不啻为“信息茧房”的具象化体现。喧腾一时的“辟谣联盟”,就颇具代表性。“辟谣联盟”,是窦含章、吴法天、点子正等一伙人创立的“辟谣”组织,用以澄清“网络谣言”,以正视听。该联盟成立不久,就在舆论质疑中分崩离析。原因即是,吴法天等,多为舔痔而肥的“御用文人”,是网民常说的“五毛党”,立场极左,罕有公信力可言。而许多网络谣言,正是利用“群体盲思”的短板,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蔓延开来。譬如说,“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就在未经证实的情境下,被知名记者闾丘露薇转发,此后经无数次转发,很快传遍网络。盲信并转发,难逃以讹传讹的“原罪”。微博“茧房化”,是网络巴尔干化的缩影。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之下,微博将“去中心化”演绎到极致[4],生成了圈子化、局域化的舆论场。一个转发、一句评论,或许就是小群体内的交互传播方式,也将一律化价值撕裂成了“碎片”。二、微博“茧房”的生成原因微博演变为“信息茧房”,其来有自:微博的个性化特征,网民的心理因素,都助推了微博中的“群体极化”趋势。(一)微博的个性化特征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5]”,微博的自媒体定性,势必让其呈现出个性化、便捷化的特征,对接起个体化的话语需求,成为你我他的“个人话筒”。微博的精髓,在于“微”——140个字符的限制,让信息篇幅简短化,满足了人们速食化的阅读习惯。较之博客,它能调动网民互动参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微博的使用门槛,让网络工具更“自我”。微薄的@(信息提示)、转发等功能,也让居间联络和信息传播更实时快捷。微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虽然方便,却以屏蔽开阔的信息视野为代价。微博作为新型社交平台,是通过“follow”来为用户定制信息,这必然导致公众关注的信息面很狭隘。北京大学新闻学副教授胡泳说:“微博的关注功能,洞察到了人的两种基本需求,将‘自我表达’和‘关注他人’结合在一起,围观也就涵盖了彼此看见的意义,包含着见证与记忆的作用[6]”,而“彼此看见”,往往是趣味相通者的“共振”、互动。在微博上,“V博”常常是微场域的意见领袖。他们粉丝甚众,拥趸成堆,比普通用户掌握更广阔的话语资源。“加V”与否,也被成了精英、草根非严格性的分界。精英微博,常成为“小圈子”的带头人,在关注者的转发、跟随下,“内部话语”逐渐成形。他们的共鸣性话题,会受到精英们的话语牵引。个性化机制,之所以能促成网民对“信息茧房”的依赖,既源于微博在设计之初,就虑及民众“寻找群体认同、归依”的意绪;也跟信息掌握上的差异化休戚相关,人际的信息差距,会造成网民内部的分节化、层级化,加速了“人以群分”的局面。麦克卢汉认为,每种新的媒体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微博的个性化特征,催生“茧房”化的势头;而被困在信息茧房里,视野受局限,也打照出社会生活样态的嬗变。(二)网民的心理因素桑斯坦认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群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跟原来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7]。网民的无意识,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观点相吻合:“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8]”。个体偏颇的观点、失真的消息,因“茧内交流”的封闭性,而被放大化,变为群体共识,折射了群体心理的同化机能。马克·塞奇曼尝写道:“我们假定世界上的一小撮人共同持有同样一种奇怪的信念,比如说月亮是绿干酪做成的。通过一个自选过程,他们会彼此来到同一个论坛……很快他们就会觉得人人都持有这种信念”,形象地说明了群体心理的演化轨迹。提及微博,许多人会本能地觉得,它是个“集思广益”的地方,意见会自由流通。但置于“结群”很普遍的情境下,信息间也许会存在壁垒。在小群体中,网民看到认同某个观点的人多,难免会影响独立判断,自觉参与进来,助推了观点的扩散效果。德国学者诺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或能解释这现象:在媒体讯息的耳濡目染下,人自然会具备“准统计官能”,也即感知外在氛围的能力,察觉到主流意见,并向之靠拢;若个人意见与群体观念不合,则会被孤立[9]。她将群体中的意见分布情况,称作“意见气象”。在意见气候的影响下,人们渐渐“思想高度统一”起来。在信息超负荷的环境中,对信息择取的晕头转向,易导向人云亦云的取向。独立价值缺失,让随波逐流更普遍化:鲁迅就曾借小说《阿Q正传》,批判国人求同心太重,容易形成文化盲从,并高呼“向庸众开战”[10]。而这种盲从,加剧着信息茧房的态势。三、微博成“信息茧房”的利弊“微博存知己”,是不少网民使用微博的初衷所在。微博的“圈子化”,也让网民在小群体中找到知心,觅得认同感、归属感。日前,几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均推出了“位置交友”的功能,以定位服务来满足网民的交友需求。而“解救单身男女”等活动,也在现实之外,拓展了人们的交友渠道。在微博“茧房”里,人们获取类似信息的时间、路径,都大为缩短;个体捕捉信息、感知事物,也有了方向性,不复无所适从。但微博分化为一个个小群体,会让人的视域狭隘,产生盲目自信,想法也极端化:认为自个意见是真理,拒斥其他观点“侵入”;更有甚者,在事态未按预想发展时,他们或做出偏激之举[11]。再者,群际的隔膜,会让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会造成分歧加剧、共识钝化,甚至于底线共识破裂。信息茧房,有如画地为牢,局限了人的认知。评论人宋志标曾慨叹,微博既给人一种振作的技术,同时也给人一种懈怠和疏远的理据。“当微博越来越深入社会和人心,它是否正在结成某种行动的牢笼,把我们框定得愈加狭窄?……我们活在微博的牢笼里,却把它想象成全世界,这种虚妄是否也是微博时代的反讽?”[12]而谣言、臆测的疯长,亦加重着微博上的鱼龙混杂。有人甚而认为,微博是种倒退而非“革命”,将微博说成“垃圾信息工厂”,是“一汪具有蝴蝶效应的口水之啸”[13]。对微博持乐观态度的桑斯坦,则谨慎地说,“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他担心,若群体中的信息聚合和文化判断失当,人们会失去理性,乃至变成暴徒。四、微博上“群体极化”的对策在网络茧房的防范措施上,桑斯坦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监管——通过积极监管,让各类信息均匀散播,让网民接受到广泛的有用信息,拓宽视野,消减极化、片面的思想。在《信息乌托邦》里,他用“回音室”隐喻了网络时代传播的局限:因新技术带给了人无限过滤的能力,个人能依照癖好,定制消息;网络也以“协同过滤”的方式,提供消费者偏爱的信息,投其所好,自动隔离了别的意见。如此内闭化的信息环境,就像是“回音室”,人们设定了话题、观点,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遏制“回音室”倾向,需建构网络的“人行道”模式——在桑斯坦看来,无论是物理空间的街道、公园,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都属于公共领域,都应像“人行道”一样,可能会遇到种种非计划(unplanned)和不想要(unwanted)的情景,不同的人群会体认到新鲜体验;那些未经事先筛选而遭遇的情状,会引发人们的言行互动[14]。若按照桑斯坦的思路,大众媒体、微博等,都应变成“公共论坛”,通过提供某些人“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他们参与到体验或争辩中,避免群际孤立,减少“偏于一端的误导”。毕竟,规避“群体极化”,关键在于:加强信息的对称性。鉴于微薄的碎片化等,简单粗暴的屏蔽、筛选,显然不是良策。在舆论平台上铺展均衡化的信息,涵盖全面、真实、客观的内容,拓展网民的见识,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认知“广角”,跳出“小圈子”的价值窠臼,才是正确导向的题中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故意渲染“假丑恶”的意见气候,必将带动偏激情绪;信息聚合得当,则能纾解“先入为主”“价值先行”的思维恶习,让公众眼光更冷静、理性,不至于轻易受到“极端情绪”的感染。当然,“自我设限”,也是公众的选择自由,不可强力矫正。这在“信息真实全面”外,提出了又一重命题:要提高网民明辨是非、独立判断的能力。群体极化,跟网民判断力畸弱也撇不清干系。因缺乏理性审思,被“激情”主导,网民不择良莠的“转发”,很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传电视摄像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三位大跷板开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超硬合金分切上圆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瑜伽瘦身课程设计
- 幼儿园食欲节气课程设计
- 组合机床动课程设计
- 碱法脱硫课程设计
- 竹竿舞教学课程设计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
- 生理发展课程设计
-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数学试卷
- 2024年山东临沂市恒源热力集团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9人重点基础提升难、易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房屋顶账协议模板(二篇)
- 2024专升本英语答题卡浙江省
-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姓名+工号)
- 直通法国-阅读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岛大学
- 2024年巴西手游市场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云南昆明市公安局直属部门缺勤务辅警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码头建设报批程序
- (正式版)JBT 11517-2024 刮板取料机
- 商务数据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