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_第1页
如何评价鲁迅_第2页
如何评价鲁迅_第3页
如何评价鲁迅_第4页
如何评价鲁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评价鲁迅

主讲人:1如何评价鲁迅鲁迅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他,直到今日。这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作家。2但如何评价鲁迅呢?对鲁迅的评价,学术界一直沿用毛泽东的论断: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

我虽然也同意这一评价,但总觉得这一评价:1.太政治化;2.太抽象,缺少个性内涵。(因为,人类文学史上一切被称为“伟大文学家”的人,也可以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曹雪芹等)。

4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后,又有学者对鲁迅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位学者的评价:一位是王富仁;一位是汪晖。

王富仁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汪晖认为:鲁迅是具有“中间物”意识到最清醒的人。5这两位著名学者对鲁迅的评价尽管很有深度,并带着悲剧般的崇高性。但同样也存在局限:1、过于精神化、思想化、知识化与圣化。2、不是对鲁迅“全人”的评价。总之,其评价的致命之伤在于:忽视了鲁迅的感性生命形式与内容。6

那么,应怎样评价鲁迅呢?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个性特征何在呢?

我认为:

7孤寂的巨人

8

我的评价,不在于否定“三个伟大”,而在于赋予这一评价以个性内容;同样,也补充王富仁与汪晖对鲁迅的评价。同时由此来解释鲁迅生前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行为。我评价的落脚点是“巨人”;我评价的着眼处是鲁迅的“孤寂”。为什么说鲁迅是“孤寂“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9

1.从个人生活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至于左联时期的所谓“同道”,如周扬、夏衍,或因思想差异,或者因人格的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私交。虽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在“左联”中,鲁迅都唱着主角,那主要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并非是“朋友”之谊使然10

五四时期,他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与他都没关系;他倡导过“语丝社”等,其中多数人与他关系都很一般。至于像高长虹之类,接受过他的无私的帮助,却反过来攻击他,更使他感到人心的难测,所以他不合群。11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12鲁迅与内山完造13瞿秋白

14鲁迅与内山完造结识得很晚(28年)。瞿秋白,鲁迅曾送给瞿秋白一幅清人何瓦琴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回怀视之。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就被国民党抓住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15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加重了他的孤独。16

1923年,兄弟失和,周作人与鲁迅绝交,鲁迅搬出家,另觅房子居住,就是北京砖塔胡同61号,即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秋夜》就写于此。其孤寂之感溢于言表。17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许是为发表的原因,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与鲁迅交往时间最长,相处最熟,感情最要好的女学生是许羡苏。1920年相识,鲁迅写给许羡苏的信件,比《两地书》多多了。见马蹄疾著:《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18

2.从情感世界看: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身心。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19

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

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

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20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正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一样“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21

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看重,是符合人性的。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见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第55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2

3、从思想境界看

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的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23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的伟大和巨人风范。24

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25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的与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到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26正如他1933年《题<彷徨>》一诗中所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27(如,对复古派学衡与甲寅的论争中,鲁迅在《估〈学衡〉》中分析他们的翻译,说他们将“乌托邦”译为“乌托之邦”;说他们的文章《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文且未亨,理将安托,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在《答KS君》中说甲寅主帅章士钊的文章,“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况’之类”。)28

既然,在同辈人中找不到思想的共鸣者,所以,孤寂的鲁迅将目光转向了青年。他一生那么热情地帮助、奖掖青年人,如殷夫、柔石、叶紫、萧军、萧红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在此。29(还可从鲁迅的文学创作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到艺术都是伟大的,无人能比的,同时,在当时不仅没有人达到,甚至也被有的人误解,如成仿吾等。伟大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