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和秦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动荡不安的政局。在佛教文化全面传入中国的新形势下,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艺术从内外两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内是指在汉代美术基础上继续深化传统艺术的表现性,外是指吸收、消化佛教、祅教的外来艺术精华,开创空前未有的审美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开放状况,基于汉族与边疆民族政权并存的现实,这一时期美术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了文化史上全面对外开放活动的重要意义。魏晋时期的艺术家将书画艺术作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将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书画表现得以升华,使视觉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内向化的开端,指出后世文人画家要努力的方向。第一节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中国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和佛教绘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些画佛像的名家,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壁画----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嘉峪关砖墓壁画
写意线描为主。多用弧线,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疏简粗狂。色彩以红黑搭配为主,也是信手涂抹式,色面与线形常不合,艺术效果朴拙生动。拼镶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拼镶砖画是一种从画像砖演变而来的、有江南地域特色的艺术品种。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1960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簏发掘的一座巨幅拼镶砖画。两壁对称,各绘出四个人物,各有榜题姓名,每两像之间用树木分隔,一侧为嵇康、阮籍、山涛和王戎,另一侧为阮咸、刘伶、向秀及荣启期。他们纵酒放达、超然洒脱的生活,是当时弥漫于社会的“清谈玄学”之风和新的人生观的形象反映。拼镶砖画由于尺幅巨大,用多砖拼成,按事先勾勒的粉本,制成多块印模,再印到砖上。砖画上人物形象与顾恺之的几件传世作品相当接近,线条虽然比卷轴画笨拙,但也能体现出“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风韵,甚至树的造型也与《洛神赋图》中的同类树种如出一辙。
墓室壁画——娄睿墓壁画
中国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该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室墓。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壁画共71幅,无榜题,总面积200.55平方米。内容分为:①墓道、天井、甬道及墓室四壁下层,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②甬道、墓门及墓室中、上栏,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娄睿墓壁画--出行与归来早期佛教艺术
这个时期,佛教美术兴盛成为主流,深深地影响我国民族艺术。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好。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石窟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明的西域特色。
新疆克孜尔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鸠摩罗什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克孜尔石窟在认识和表现人体方面,壁画上的裸体形象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采用外来的粉本画样,类似阿旃(zhan)陀石窟的壁画风格;二是描绘本地的民俗民风,和南疆的一些寺院遗址出土的壁画上出现的吉祥天女人体形象,特点相像。阿旃陀壁画于田丹丹乌里克废寺壁画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个佛教的文化宝库,被誉为“沙漠中的明珠”。位于祁连山下,靠着山上融化的雪水,形成了沙漠中一块美丽的绿洲。敦煌莫高窟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代表作品:《尸毗王割肉贸鸽》、《王子舍身喂虎图》、《鹿王本生图》等经变故事:就是用绘画手段把佛经中文字描述的佛国乐土景象和各种故事,演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简称“经变”。代表作品:《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题材
《尸毗王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绘制于北魏前期第275窟。)所描绘故事是尸毗王为了把鸽子从鹰的嘴中救出,不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换取鸽子的命,于是画面中出现了天平,那是用来量取尸毗王割下的肉是否与鸽子等重的工具。无论尸毗王怎样割肉,肉几乎都已割光了,可是天平始终无法平衡。最后在万般无奈下尸毗王跳上了天平,这才使得天平与地面平行。不过当尸毗王跳上天平后,他割下来的肉又回归本身,自已的身体完好无损。画中尸毗王端坐,双目下垂,安详镇定地被人割下左腿上的肉。周围配以各色表情的弟子眷属,菩萨在天上飞舞,鲜花在空中飘散,像音乐和声般地衬托庄严的主题。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
敦煌《九色鹿王本生图壁画》在莫高窟257窟,是北魏本生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连续画之一。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以连续画幅的形式安排在长带形构图中,构思十分巧妙。画面以土红色涂地,分别将蓝、绿、黑、白、赭色错杂其间,具有浓丽、淳厚、热烈、质朴之美。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著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我也?’鹿闻人唤声,即走往水边,语溺人言:‘汝可勿怖!汝可骑我背捉我角,我相负出上岸。’鹿大疲极,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为大家作奴,给其使令采取水草。鹿言:‘不用卿也,且各自去。欲报恩者,莫得道我在此间。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于是溺者受教而去。“尔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托病不起。王问夫人言:‘何以不起?’夫人答言:‘昨夜梦见非常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衣裘,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当死矣!’王告夫人:‘汝为且起。我作一国王,何所不得!’王即便募于国中,若有能得九色鹿者,当与分国治,赐其金钵盛满银粟,赐其银钵盛满金粟。溺人闻王募重,心生恶念:‘我说此鹿可得富贵。鹿是畜生,死活何在。’便语募人言:‘我知有九色鹿处。’募人便将至王所言:‘此人知有九色鹿处。’王闻大欢喜,王言:‘汝得其皮角来,报之半国。’于是溺人面上即生癞疮。溺人言:‘此鹿虽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将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兵,往恒水边。“乌在树上遥见王人众来,疑当杀鹿,即呼鹿言:‘且起!王来取汝。’鹿故熟卧不觉,乌复言:‘知识且起!王将兵至。’鹿故复不觉,乌便下树,居其头上啄其耳:‘知识且起!王兵围汝数重。’鹿方惊起,四顾望视,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鹿即言:‘莫射杀我!假我须臾,我有恩于国。’王问:‘有何恩?’‘我曾活王国中一人。’即长跪重问王:‘谁道我在此?’王言:‘车边癞面人也。’鹿举头看此人,眼中泪出不能自胜:‘大王,此人本溺在水中,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著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我?我时不惜此命,自投水中,负此人出,本要誓不相道。人无反覆,不如水中浮木也。’
“王闻鹿言,有惭愧色:‘我民无义。’王即三教其民:‘奈何!奈何!受恩反欲杀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国中:‘若有驱逐此鹿者,当诛汝五属。’于是王便还宫,鹿归故处。是时,国中众鹿皆来依附,数千为群,永不见害,共饮食水草,不犯人菜谷。从是之后,风雨以时,五谷丰熟,民无疾病。其时太平,毕命化去。”佛告诸弟子:“菩萨所行,虽处畜生,不舍于慈,人兽并度。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是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菩萨更勤苦行羼波罗蜜,忍辱如是。”《萨埵那太子本生图》讲的是一只老虎刚生完小老虎后精疲力竭,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死去。萨埵那太子外出游玩正好经过,看到了此情景,他心想肯定是老虎没有食物吃的缘故,于是宁愿牺牲自己去喂那只老虎。可当他跳到老虎面前时,老虎根本没有力气吃他。这可怎么办呀?太子用了各种方法都无法让老虎吃掉他,最后太子用竹叶割破脖子,到老虎面前让其舔舐自己的鲜血。不一会儿,老虎有了力气把太子整个吃了下去。这幅画是用连环图画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有机地穿插组织在一个方形的单幅画面上。以萨埵那太子不断改变饲虎的方式来突出其自我牺牲的决心。青绿灰黑的色调与画面悲伤阴暗的气氛十分协调,把悲剧性的主题烘染得十分突出。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今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创造力。莫高窟壁画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夜叉等形象。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壁画第二节画家和画论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魏晋时期绘画的新特点1、产生了帝王画家和职业文人画家2、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3、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4、中外艺术融合,提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5、绘画技巧进步,刻画形象有了很大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注重传神,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山水画也在此时逐渐向独立画科发展;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专业画家在画史上不仅有了较详细的记载,而且画家论风的风气渐盛,出现了顾恺之等一大批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和一些绘画理论著作。1、著名画家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三国两晋时开始,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这个时期有姓名、事迹、画艺记载可考的著名画家主要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等。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山溪雨霁图》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顾恺之顾恺之以其鲜明的个性,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顾恺之-女史箴图顾恺之-女史箴图【名称】:女史箴图
【类别】:字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女史箴图卷》在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征:一,几乎没有背景,全力投入人物描写。二,注重人物之间动态与神情的呼应。三,空间处理较为成熟,人物有前后远近之别,有的地方还强调了近大远小。四,人物身材大小的处理原则是主要人物、尊贵人物大而次要人物、卑微人物小,这是早期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女史箴图卷(局部)顾恺之(东晋)绢本设色纵24.8cm、横348.2cm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洛神赋图【名称】:洛神赋图【类别】:字画
【年代】: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名称】列女仁智图
【类别】书画
【年代】东晋
【文物原属】顾恺之作品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绢本,墨笔淡着色,纵25.8cm,横417.8cm《列女仁智图》卷旧传东晋顾恺之作。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摩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
南朝刘宋时代的画家中成就最高,江苏人,善画人物肖像,也兼作一些风俗画和宗教画。他创造的人物造型被称为“秀骨清像”,给人以生动传神之感,反映了南朝士大夫特有的审美趣味。陆探微张僧繇
萧梁时期的画家,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画龙点睛”主人公。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画的龙非常殊妙。相传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给其中的二条龙点上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云驾雾地飞到天上去了,而未点睛者仍在墙壁上。据传他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帝王画家画家修养与作品格调——格高而思逸破墨与水墨画效果问题色彩冷暖问题“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萧绎2、画学论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接连问世,以顾恺之《论画》、谢赫的《古画品录》为代表的著述,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著作。宗炳《画山水序》与王微《叙画》是反映这一时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顾恺之的画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迁想妙得;“传神”
二、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
三、宗炳《画山水序》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著作四、王微《叙画》
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
顾恺之论著与绘画思想《魏晋胜流画赞》“以形写神”《论画》“迁想妙得”《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其著作《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理论及史料专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中提出的“迁想妙得”等,影响都比较深远。谢赫与《古画品录》谢赫生活在南齐时代,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文章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指出绘画为封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一、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二、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三、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四、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五、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六、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强调作品不仅要表现出人物外在形色,更要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恪特征,画面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强调通过用笔来提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这是对顾恺之“形神”关系具体生动的解释。后面几法谈的是绘画的观察认识、施色、构图及学习方法。宗炳《画山水序》早期山水画文献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提出了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认为山水画的作用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论及了有关山水画的透视及具体表现技法3、书法魏晋南北朝: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钟繇,被奉为“正书之祖”,由隶入楷
中国文化史上备受称道的成就之一是“晋字”。其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将个人的价值完美地表现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出现,开辟了表现个人风格的新纪元。《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书法书法家钟繇其书法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气象,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其书法特点是字型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疏郎,笔画富有意趣。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第三节石窟造像和陵墓雕刻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从秦汉到隋唐之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分立对峙,中外文化的冲撞汇合,成为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大背景。魏晋时期的士族制度,使名门望族在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上,按等级享有特权。家学渊源与文化艺术素养,使士族豪门成为中古时代主要的精神贵族。中外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促成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倾向。儒学信仰的动摇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彼此关联。魏晋玄学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流。玄学与清谈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批评力量,“魏晋风骨”成了玄学名士精神境界的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造成了道教的大繁荣(“天师道”),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全面传播。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带来的泛希腊化艺术融入佛像制作,形成了“犍陀罗风格”,标志着佛教艺术史上一个巨变。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风格反映在佛教造像上的主要特点是:身着希腊式披袍,衣褶厚重,富于毛料质感;人物表情沉静;面部结构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鼻直而高,薄唇,额部丰满,头发自然波卷;装饰朴素,庄严稳健。公元1世纪以来,佛教文化的东进序曲主要分海路和陆路展开。对于佛教文化的冲击,汉族士大夫主要是接受佛学义理,引申出新的价值取向。(如引进印度的因明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更加周密和逻辑化;在表现佛教绘画、雕塑题材方面,突出思辨性与山水的观念。)和南朝文人士大夫的倾向不同,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则重视功德,把佛学义理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感动广大的信徒。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北魏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大规模兴建佛教石窟寺,由于是皇室投资,所以规模巨大。原型:由印度次大陆的僧人带到中土的造像样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原型。条件:认识北方佛教艺术遗迹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有汉唐之际本土艺术的各种遗存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北朝各地的佛教艺术,可以和印度、阿富汗等地的佛教遗存相互参照。投资者:商周青铜器象征着国家的权力,是统治集团宗庙传续的表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向了石窟的制作。精神追求:开凿石窟,首先服从信仰的需要(由鬼神转向外来宗教);还要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礼佛敬神的需求。把外来宗教变为中土的民众信仰,并整个社会参与,这确立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总方向。石窟建筑是外来的艺术形式,是寺庙建筑形式之一,兼礼佛和修行的功能。洞窟类型主要包括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类。支提窟安排为礼佛的场所,毗诃罗窟则为禅堂僧房。支提窟毗诃罗窟大凡兴建于花岗岩地区的石窟,建筑与雕像是一同设计的;石窟内供奉的佛像,根据地质状况,如果不是砂岩,则多采用雕刻。在不具备时刻条件的砂岩地区,泥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石窟中的书法创作:洛阳龙门石窟中,北朝众多无名氏的书迹,虽出于礼佛的目的,但在风格上自成系统,对唐代楷书的确立意义重大,并构成了后代“碑学”运动所崇尚的对象。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以西15公里的云冈堡武州山,为云冈石窟所在。云冈风格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昙曜五窟开凿时期;第二阶段是第7、8双窟开凿时期;第三阶段是第5、6双窟开凿时期;第四时期是开凿第11—13窟外檐上方各龛等末期窟龛的时期。昙曜五窟这五窟的主要佛像衣服式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行业客服工作总结耐心服务提升时尚感
- 服装纺织行业会计工作的难点
- 医药原料行业采购工作总结
- 礼品行业助理职责介绍
- 食品饮料行业技术职位总结
- 快餐店服务员工作感悟
- 幼儿园大班开学第一课教案(合集三篇)
- 课堂教学读后感
- 房地产顾问的职业成就总结
- 污水处理行业营销工作总结
- 【MOOC】中国文化概论-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5年蛇年年会汇报年终总结大会模板
- 新编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册(典藏版)
- 沟通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微机原理与应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 MOOC 天气学-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二上册期末英语试题(附答案)
- 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就在你我身边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 交通标志结构计算书
- 厂房结构设计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