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_第1页
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_第2页
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_第3页
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_第4页
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的诗歌与戏剧初期的现代诗尝试派: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胡适:《鸽子》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住,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刘半农:《落叶》秋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上,它只能悉悉索索,发几阵悲凉的声响。它不久就要化作泥;但它留得一刻,还要发一刻的声响,虽然这已是无可奈何的声响了,虽然这已是它最后的声响了。康白情:《和平的春里》遍江北底野色都绿了。柳也绿了。麦子也绿了。水也绿了。鸭尾巴也绿了。茅屋盖上也绿了。穷人底饿眼儿也绿了。和平的春里远燃着几野火。初期的现代诗文学研究会的诗歌创作:主要诗人有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王统照等。因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其中多数作家并非以诗歌创作为主,所以创作特色各异。但大体上,仍以“为人生”为主旨,是一种“为人生”性质的诗歌创作。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也被认为是诗体大解放的代表作,同时还是现代诗当中最早采用象征主义手法的诗歌作品之一。朱自清:《北河沿的路灯》有密密的毡儿,但却是我们唯一的慧眼!遮住了白日里繁华灿烂。他们帮着我们了解自然;悄没声的河沿上,让我们看出前途坦坦。满铺着寂寞和黑暗。他们是好朋友,只剩城墙上一行半明半灭的灯光,给我们希望和慰安。还在闪闪烁烁地乱颤。祝福你灯光们,他们怎样微弱!愿你们永久而无限!朱自清问题:诗歌的散文化还是散文的诗歌化?以《匆匆》为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现代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作品:诗集:《雪朝》(与他人合著)、《毁灭》、《踪迹》(诗文合集)散文集:《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匆匆》、《伦敦杂记》等。周作人:《过去的生命》这过去的我的三个月的生命,哪里去了?没有了,永远地走过去了!我亲自听见他沉沉地缓缓地一步一步地,在我床头走过去了。我坐起来,拿了一支笔,在纸上乱点,想将他按在纸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一行也不能写,一行也不能写。我仍是睡在床上,亲自听见他沉沉地他缓缓地,一步一步地,在我床头走过去了。周作人:《小河》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堰下的土,逐渐淘去,成了深潭。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想同从前一样,稳稳的向前流动。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怜的小草,我喜欢水来润泽我,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仍然稳稳的流着,向我们微笑,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他本是我的好朋友,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他在地底里呻吟,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被轻风搀着走上河滩来时,快活的声音。我只怕他这回出来的时候,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他从前清彻的颜色,现在变了青黑,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他只向下钻,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我生在小河旁边,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冬天冻不坏我的根。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将我带倒在沙滩上,拌着他卷来的水草。我可怜我的好朋友,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个的话,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水只在堰前乱转,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王统照:《小诗》多年的秋灯之前,一夕的温软之语,如今随著飞尘散去,不知那时的余音,又落在谁的心里?郭沫若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女神》,1921年。《瓶》,1927年。《前茅》,1928年。《恢复》,1928年。《战声》,1938年。《蜩螗集》,1948年。《雨后集》,1951年。《雄鸡集》,1959年。《潮汐集》,1959年。《骆驼集》,1959年。郭沫若:《晨安》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啊啊!你在一个炸弹上飞行着的D′annunzio呀!晨安!你坐在Pantheon前面的“沉思者”呀!晨安!半工半读团的学友们呀!晨安!比利时呀!比利时的遗民呀!晨安!爱尔兰呀!爱尔兰的诗人呀!啊啊!大西洋呀!晨安!大西洋呀!晨安!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呀!晨安!华盛顿的墓呀!林肯的墓呀!Whitman的墓呀!啊啊!惠特曼呀!惠特曼呀!太平洋一样的惠特曼呀!啊啊!太平洋呀!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郭沫若的诗歌艺术郭沫若写诗强调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主张形式绝对自由,重视灵感,还归纳了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这使得他的诗,读来流畅自由,韵律和谐。郭沫若的诗歌擅长使用排比句,感情激烈充沛,但在用词上过于重复,显得冗长繁多。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激越的情调,急骤的旋律,是郭沫若诗歌的主要特色。如果说《尝试集》是中国现代诗的开端的话,《女神》则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成型的标志。霁月淡淡地,幽光我身上觉着轻寒,浸洗着海上的森林。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森林中寥寂深深,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我眼中莫有睡眠,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穆木天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穆木天穆木天对法国文学资源的“别择”:倾向于象征主义,而不是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滞后性”。穆木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洲象征主义影响的诗人。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穆木天:《雨丝》节选一缕一缕的心思织进了纤纤的条条的雨丝织进了淅淅的朦胧织进了微动微动微动线线的烟丝织进了远远的林梢织进了漠漠冥冥点点零零参差的尾梢织进了一条一条的电弦织进了滤滤的吹来不知哪里渺渺的音乐穆木天:《水声》节选水声歌唱在山间

看阿宿鱼儿急急的逃走了水声歌唱在石隙

那里荡漾着我们的灰影与纤纤的小桥水声歌唱在墨柳的荫里月亮的银针跳跃在灰色的桧梢水声歌唱在流藻的梢上月亮的银针与鹅茸般的涟漪相照妹妹你知道不看阿宿鱼儿急急的逃走了哪里是水的故乡那里荡漾着我们的灰影与纤纤的小桥月亮的银针跳跃在灰色的桧梢月亮的银针与鹅茸般的涟漪相照新月社新月社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的文学团体,1926年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新月社名称以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CrescentMoon)命名。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着重现代格律诗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徐志摩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新诗主要描写个人的感情,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浓艳华美而妩媚,具有一种温柔清新的风格。他受西方世纪末唯美主义、印象主义思潮较多浸染,因而有些诗写得晦涩、神秘,情绪感伤,语言过于雕琢,诗作呈现比较复杂的面貌。他的新诗受英美诗歌影响,着重格律的建设,西方诗人中,学习雪莱和哈代。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徐志摩诗歌艺术上的六个缺陷:一、土音入韵二、骈句韵不讲究三、用韵有时不妥四、用字有时欠当五、诗行有时站不住六、欧化得太生硬《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节选迷惘,迷惘!也不知来自何处,囚禁着我心灵的自然的流露,可怖的梦魇,黑夜无边的惨酷,苏醒的盼切,只增剧灵魂的麻木!《希望的埋葬》节选我唱一支惨澹的歌,与秋林的秋声相和;滴滴凉露似的清泪,洒遍了清冷的新墓!我手抱你冷残的衣裳,凄怀你生前的经过——一个遭不幸的爱母回想一场抚养的辛苦。恋爱,欢欣,自由——辞别了人间,永远(《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想赞美那别样的花酿,我曾经恣尝(《沙扬娜拉》)向着她我转过身去(《在那山道旁》)在青草里飘拂,她的洁白的裙衣(《在那山道旁》)为什么迟疑,这是最后的时机,在这山道旁,在这雾盲的朝上(《在那山道旁》)闻一多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闻一多早期诗歌多属自由体,后期诗歌形式整齐。他较早提出新诗的格律问题。他的新诗具音乐美,讲究音尺、平仄和押韵,重视音尺的节奏和旋律的美,押韵方式丰富多采;具绘画美,形象丰富,色彩秾丽;具建筑美,重视节的对称和句的均齐,主张诗节匀称和诗句整齐。闻一多新诗善于创造比喻,想象力丰富,善用拟人法,强调暗示,意在言外,善于使用典故,增强了诗的繁富,语言精炼,精于炼字,善于自铸新词,并在实践中作可贵尝试。他依西洋格律而创作,但跟徐志摩不同的,是他的诗歌气势雄浑豪迈,善用北方口语。诗集:《红烛》、《死水》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与清华大学我这意见讲出来,恐怕有点骇人,也有点得罪人。但是这种思想在我脑筋里酝酿了好久。到现在我将离开清华,十年的母校,假若我要有点临别的赠言,我只有这几句话可经对他讲。我说:清华太美国化了!清华不应该美国化,因为所谓美国文化者实不值得我们去领受!美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据我个人观察清华所代表的一点美国文化所得来的结果是:笼统地讲,物质主义;零碎地数,经济、实验、平庸、肤浅、虚荣、浮躁、奢华——物质的昌盛,个人的发达……或者清华不能代表美国,清华里的美国人是不是真正的美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清华里的事事物物(我又拿我那十年的经验的招牌来讲话),我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我敢于说我讲的关于清华的话,是没有错的。我现在没功夫仔细将清华的精神分析出来,以同所谓美国化者对照,我只举其荦荦大者数端。——《美国化的清华》闻一多与清华大学清华学生不比别人好,何尝比别人坏呢?很整齐、很灵敏、很干净、很有礼貌——很过得去,多数不吃烟、不喝酒、不打牌、不逛胡同——很规矩。表面上看来清华学生真令人喜欢,但是也只是真令人喜欢,不能引起人的敬爱,因为他们没有惊人之长。……以上所述的这些,哪样不是美国人的底色?没有出洋时已经这样了,出洋回来以后,也不过戴上几个硕士、博士、经理、工程师底头衔而已,那时这些底色只有变本加厉的。美国化呀!够了!够了!物质文明!我怕你了,厌你了,请你离开我吧!东方文明啊!民主的国魂啊!“盍归乎来”!让我还是做我东方的‘老憨’吧!理想的生活啊!——《美国化的清华》闻一多马悦然:“闻一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闻一多:《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朱湘朱湘朱湘(1904年-1933年12月5日),字子沅,中国现代诗人,新月派重要作家。安徽太湖人,生于湖南沅陵。清华大学毕业,在校时参加文学研究会,开始新诗创作。1927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劳伦斯大学,学习西洋文学。因个性直率、自尊强烈,不能容忍白人教授、同学歧视,后转学至芝加哥大学,又转俄亥俄大学。1930年回国任安徽大学英文文学系主任,1932年因与校方有冲突而辞职,从此他以写作卖文为生。由于他个性孤傲,长期失业,又患上脑充血病,最终在上海往南京的渡轮上投江自杀,死时年仅29岁。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文集:《中书集》、《文学闲谈》朱湘朱湘与中国现代诗的“诗体重建”

朱湘在新诗形式建设上所作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对于他的这些努力的成败得失,虽然还可以讨论,可以各持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新诗发展史上,除了朱湘,还找不出第二个诗人,曾经像他那样诚笃地来对待过新诗形式建设工作;也找不出第二个诗人,曾经像他那样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去为新诗的形式建设做过那么深广的探索。——罗念生英国古典诗歌对朱湘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诗歌形式与意象运用上的“中西合璧”朱湘:《泛海》我要乘船舶高航水蔚蓝蕴碧玉青璆;在这汪洋——沫溅珍珠;看浪花丛簇耀珊瑚日落西流。似白鸥升没,我要拿大海为家看波澜似龙脊低昂;月放灯花——还有鲸雏碧落为营幕,戏洪涛跳掷颠狂。流苏缀星宿;我要操一叶扁舟绡帐前龙女拨琵琶;海底穷搜——酗酒高呼,水黄如金屋,任天风播入无涯!就中藏宝物;朱湘:《情歌》在发芽的春天,

在浓绿的夏天,我想绣一身衣送怜,

我想折一枝荷赠怜,上面要挑红豆,

因为我们的情,还要挑比翼的双鸳——

同藕丝一样的缠绵——但是绣成功衣裳,

谁知道莲子的心,已经过去了春光。

尝到了这般苦辛?在结实的秋天,如今到了冬天,我想拿下月来给怜,我一物还不曾献怜,代替她的圆镜,只余老了的心,映照她如月的容貌——象残烬明暗在灰间,可以月又有时亏,被一阵冰冷的风,不能常傍桌绣帷。扑灭的无影无踪!李金发李金发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又名李权兴,笔名金发,中国第一位现代主义诗人、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和中华民国外交官。李金发新诗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是法国象征诗的模彷者,以隐喻、暗射的技巧,企图造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感,在意境创造和语言选择上,努力追求意象的朦胧,也特别注意语言的铸炼,神秘、幽暗、隐约,充满异国情调。他的诗作隐晦难懂,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能明了。诗句上常夹有文言字眼,非常不自然。李金发被当时文坛称为“诗怪”。他的诗基本都是在1920-1928年期间所写;一般意向怪诞、诡丽、新奇;结构晦涩朦胧;审美上借西方象征主义“以丑为美”、“美丑对应”的理论,常用神秘、死亡、悲哀为主题;句法以西文语法夹上文言文助词。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李金发

他们要营造一个精神的归宿和灵魂的安息之所,这当然是无法用理智加以实证的,因而认为只有用象征来暗示。……他学习西方象征派诗,但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缺少类似的思想基础,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三部诗集基本只表现一个主题,便显得雷同、乏味。……他的诗总体上是十分晦涩的,一些代词指代不明,一些意象的象征义也难以解读。……由于诗的怪诞、神秘,可读性很差,李金发便被人称为诗怪。——黄修己国内读者认为“他的诗,像法国诗”而为之骇倒。……但是,从总体上看,李金发的艺术探索,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这种贵族化的艺术观,使他不顾民族传统和大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模仿外国象征诗,采用冷僻的意象,大幅度的跳荡和省略,加上国语修养的欠缺,导致许多作品语言芜杂,晦涩朦胧,索解为难。……朱自清的批评很中肯:“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这恐怕就是李金发被目为“诗怪”,诗歌长期被埋没的一个重要原因。——冯光廉、刘增人李金发:《弃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倘徉在丘墓之侧,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永无热泪,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点滴在草地,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为世界之装饰。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戴望舒戴望舒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主观唯心主义。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用象征来沟通两个世界: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崇尚朦胧晦涩:“诗是必须有谜。”马拉美:“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艾略特:《波士顿晚报》《波士顿晚报》的读者们,象一片成熟了的玉米在风中摇晃,当暮色在街头暗暗加快步子,在一些身上唤醒生活的欲望,给其余的人带来了《波士顿晚报》,我登上楼梯,按着门铃,疲倦地转过身,象一人转身向罗什富考点头告别——如果这条街是时间,他在街的尽头,而我说:“哈里特表弟,给你《波士顿晚报》”。戴望舒诗集:《我的回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戴望舒对于中国新诗的贡献:一是他以《诗论零札》建构了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纲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着“散文入诗”的新路,从而突破了新月派唯格律是从的僵硬模式;二是,他大量地译介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给中国的新诗艺术发展以极大的启示,同时他又倡导诗歌的“现代性”,反对用白话来抒写古典诗歌中的那种意象,从而推进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步伐。最重要的诗歌创作主题:爱情。爱情表达上的隐私性。感伤、痛苦的情感基调: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戴望舒:《不寐》在沉静底音波中,

掌心抵着炎热的前额,每个爱娇的影子,

腕上有急促的温息;在眩晕的脑里,

是那一宵的觉醒啊?作瞬间的散步;这种透过皮肤的温息。只是短促的瞬间,让沉静底最高的音波,然后列成桃色的队伍,来震破脆弱的耳膜吧。月移花影地淡然消溶,窒息的白色的帐子,墙……飞机上的阅兵式。什么地方去喘一口气呢?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

昏昏的灯/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的愁怀占住——戴望舒:《凝泪出门》节选泪珠飘落萦心曲/迷茫如雨蒙华屋/何事又离愁/凝思悠复悠。——魏尔伦:《泪珠飘落萦心曲》节选中国早期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是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创始人李叔同、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马绛士、谢抗白、庄云石、陆镜若等人。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进化团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它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镜花、王勾身、肖天呆、钱逢辛、顾无为、查天影、陈大悲等。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任天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社会问题剧中国早期的社会问题剧受到了欧洲同类型话剧的影响,尤其以易卜生的影响为最深。胡适:《终身大事》。中国现代最早的一部社会问题剧,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其“出走”主题对以后的中国话剧影响很大。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剧:叶圣陶:《恳亲会》欧阳予倩:《回家以后》、《泼妇》、《屏风后》余上沅:《兵变》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湖南省浏阳县人,1889年5月出生;1902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1910年回国后组织新剧同志会;1916年起做京剧演员,创造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1919年创办南通伶工学社;1925年底步入影坛;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29年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时期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抗战胜利后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1962年9月去世。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主要作品:《运动力》、《回家以后》、《泼妇》、《屏风后》、《不要忘了》、《同住的三家人》丁西林丁西林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发表的剧作共10部:《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根据凌叔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丁西林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戏剧集》。丁西林的喜剧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和《等太太归来》中。丁西林的喜剧艺术风格平淡自然中见真奇,质朴典雅中见谐趣。情节简单,人物少,场景少,但意味隽永,耐人寻味。简单中求变化,语言常常声东击西,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他追求的是幽默,而不是滑稽,所达到的效果,是让观众会心一笑,而不是捧腹大笑。洪深洪深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剧作家,中国话剧和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洪亮吉的六世孙,洪述祖之子。著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时代特色鲜明。如《卖梨人》、《贫民惨剧》、《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还与别人一同创作由他执笔的多部独幕剧如《咸鱼主义》、《走私》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其中(《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他的《农村三部曲》。洪深与《赵阎王》《赵阎王》是洪深创作的一部9幕话剧,1922年冬写成,1923年2月在上海笑舞台上演,由洪深亲自担任主演。《赵阎王》的评价分歧:一方面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洪深最好的、最有灵气的话剧作品;另一方面在演出之后遭受到强烈的非议。《赵阎王》的艺术特色:非理性的、表现主义手法的引入;对奥尼尔话剧《琼斯皇》的模仿。田汉田汉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湖南长沙人,是中国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是现代戏剧运动的开创人,和戏剧改革的先驱者。在他的戏剧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充满著丰富的戏剧性,又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话剧代表作有《咖啡店的一夜》、《名优之死》、《月光曲》、《乱钟》等。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话剧作品还有《获虎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曹禺曹禺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繁体“萬”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萬”就成了“曹禺”。曹禺戏剧喜好暴露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爱憎感情强烈,善于描写悲剧人物及悲剧性的生活内涵,情感丰富细腻,戏剧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紧凑,情节曲折,精心布设悬念,引人入胜地展开戏剧冲突。曹禺把话剧由着重情节,转为较重人物性格,善于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剧中人物说话生动口语化,又富于个性,经得起咀嚼。语言真切明白,简洁易懂。他喜借鉴外国戏剧,与中国国戏剧传统结合。曹禺的戏剧,标志中国话剧艺术渐趋成熟,推动了话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他从大量外国文学汲取现实主义的营养,创造众多呼之欲出的人物,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曹禺《雷雨》(1933年)。《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全民总动员》(1938年,与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蜕变》(1939年)。《正在想》(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改编自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镀金》(1943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943年,翻译作品)。《桥》(1946年)。《明朗的天》(1954年)。《胆剑篇》(1961年,与于是之、梅阡合著)。《王昭君》(1978年)。曹禺曹禺的话剧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最高水准的代表,曹禺的创作,既使得中国现代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巅峰。《雷雨》内涵的丰富性,提供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观众都可以从中读出、看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方面引起共鸣,有自己的发现,不仅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从根本上,更是对自我的发现……——钱理群《雷雨》“郁热”的意象贯穿始终。

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曹禺《雷雨》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英雄命运之转变不应由不幸到幸福,反之,应由幸福到不幸,其不幸之原因非出诸任何罪恶,而系他的本身有某种重大过失。——亚里士多德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命运悲剧。《雷雨》《雷雨》的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二、诗性的戏剧。三、紧凑而集中的剧情,强烈的戏剧性。

《雷雨》这个戏的时间,发生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时间统一,可以写得很集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一个城市里,这样容易写些,而且显得紧张。还有一个动作统一,就是在几个人物当中同时挖一个动作,一种结构,动作在统一的结构里头,不乱搞一套,东一句西一句,弄得人家不爱看。这里说的都是“三一律”在艺术上的好处。四、内涵的丰富性——以序幕和尾声为例。《日出》《日出》结构和形式上有意与《雷雨》不同,情节结构淡化,重心放在了情绪、情感和思想结构上。陈白露形象的塑造——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空前复杂而饱满的一个人物形象。

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日出》陈白露悲剧的实质:社会像一口深井,无辜的人即便怎样挣扎,也无法逃脱被吞没的命运。方达生:竹均,你听着,你已经忘了你自己是谁了。陈白露:你要问我自己是谁么?你听着,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父亲死了,家里更穷了,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怎么这么一套好身世,难道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方达生:你好像很自负似的。陈白露:嗯,我为什么不呢?我一个人闯出来,自从离开了家乡,不用亲戚朋友一点帮忙,走了就走,走不了就死去。到现在,你看我不是好好活着,我为什么不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