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清代美术(第一部分)_第1页
10第十章 清代美术(第一部分)_第2页
10第十章 清代美术(第一部分)_第3页
10第十章 清代美术(第一部分)_第4页
10第十章 清代美术(第一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著:张培义制作:史浩英中国美术史课件第十章清代美术

(1644——1911)概述1644年,满人入关,灭明,建立清帝国,对中国实行了260年统治。清代在思想上对汉人进行严厉控制压迫,但也积极推行汉化。清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重要时代,城市手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条件。清初画坛继承前代,呈现流派纷争、风格多姿的局面,其中有重传统的“四王”,有创新倡个性的“四僧”,有面向自然的“金陵八家”,有在城市经济繁荣条件下产生的“扬州画派”,“沪上画派”等,此外工笔人物画、界画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一、明末清初山水(一)明末清初画家1.蓝瑛(公元1586年—约公元1666年),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明代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画山水,早年笔墨较为秀润,力求入古。画中的青绿山水,取没骨法,鲜艳夺目。后来经过南北,风格一变,中年作画则下笔苍老坚劲,气象崚嶒,颇负盛名。但稍嫌刻露。他画人物、花鸟,有“浙派殿军”之称。传世作品有:《红树青山图》轴,《丹峰红树图》轴,《仿倪云林山水》轴,《飞云千山图》轴,流入日本。

《寒香幽鸟图》、《梅花书屋图》。

仿古山水仿李唐山水图轴仿李唐山水轴仿张僧繇山水图轴华岳高秋图轴江皋话古图轴水榭山林图松岩观瀑图轴云壑高秋图白云红树图轴

是图系没骨青绿山水,此法相对于勾勒填彩的青绿山水,其功力不在工笔勾线、细笔填色,而在于意笔勾廓,以粗笔敷染青绿,这是盛行于明末的山水画新艺。因青绿山水起于六朝,南朝梁的张僧繇长于青绿山水,蓝瑛为表明他的没骨山水画的根柢,故标举“法张僧繇”,这种手法在明末十分普遍,甚至有人将此类山水画添上张僧繇款来牟取暴利。图上有作者自题:“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1658)清和,画于听鹤轩。西湖外民蓝瑛。”铃“蓝瑛之印”一方。

仿董源山水图轴

作者假托仿董源画法来施展他晚年的个人画风,与其说他是法董源之迹,不如说是效法明代文人画家的笔意和意境,表现出文人生活的理想境界。如树下有两位老翁拄杖过桥,崖下溪畔的草庐便是他们的栖身之地。程式化的竖式构图呈“5”形运转,与山泉一起显示出动感和节奏感。树石的线条短劲有力,用笔频频停顿;山体的结构棱角分明,起伏剧烈,实为北方的石质山。山石的笔法方硬劲利,极为随意,设色浅淡和谐。图上有作者自题:“法北苑太守画似社兄正。蛙叟瑛戊戌(1658)秋中。”溪山秋色图卷

这是蓝瑛早年初学黄公望画风时期的佳作,并汲取了赵孟頫的青绿画法。细细分解此图的笔墨构成,可以看出作者借鉴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的构图,将坡上诸林木横向散落在长溪两岸,行笔松快干淡,山石的用笔轻淡,树木用墨浓重,对比分明。画中的设色深得赵孟頫米个克《洞庭东山图》轴的画艺,坡脚等处染上赭石,坡上施以青绿,两色过渡得颇为自然且十分丰富。蓝瑛把黄公望、赵孟頫两家的艺术风格融合得十分和谐。卷尾作者自题:“癸丑(1613)新秋日仿松雪溪山秋色图仿大痴笔意,蓝瑛”,时年二十九岁。卧云草堂图卷局部之一卧云草堂图卷局部之二仿元人兰竹石图卷局部之一仿元人兰竹石图卷局部之二

《拒霜秋鸟图》湖石横伸,一枝芙蓉从石后斜出上挺,枝上伫立一只蜡嘴鸟;石旁幽草数枝,拌着两丛秋菊。此图聚于右侧而感平稳,湖石以枯淡之笔钩勒,稍加墨苔;花朵用淡墨双钩;叶子以适度的水墨,恻笔横

,再用深墨勾出叶茎。枝上的蜡嘴鸟,墨彩醒目,栩栩如生。兰石图秋禽图艺

色: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对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石荷图轴萧云从(1596-1673):明末遗民画家。山水主要表现皖南一带的风光,风格多样,功力深厚。开姑熟画派,对新安,宣城等画派也有影响。在中国版画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萧云从:(公元1596年—公元1673年),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石人、梦履、梅主人、钟山老人,明末清初画家。安徽人。他擅长画山水,笔意清疏韵秀,饶有逸致。他的个性耿直,不愿为元朝人作画,后来被迫在太白楼作《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名山壁画4堵,从此绝笔。他还精于画人物,他绘《离骚图》、《太平山水图》,曾雕版印行。传世作品有:《西台恸哭图》轴(写宋末谢皋羽登七里泷西台恸哭文天祥)、《仙台楼阁》轴等,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秋山行旅图》卷,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梅花图册》,藏故宫博物院;《云台疏树图》卷,藏上海博物馆;《设色山水图》长卷,辑入《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他的著作有《梅花堂遗稿》、《易存》、《韵通》、《杜律细》等,均未印制发行。

秋山行旅图山水山水山水山水卷山水卷石磴摊书图轴雪岳读书图问津图扇面项圣谟(1597—1658),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甚多,已知者有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烟波钓徒、狂吟客、鸳湖钓叟、逸叟、不夜楼中士等,秀水(今嘉兴)人。出身世家,祖父项元汴,父项德新,都是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幼承家学,工画善诗,曾以秀才进国子监读书。明亡后,家庭破落,卖画自给,郁郁而终。

大树风号图轴古木竹石图明项圣谟放鹤洲图明项圣谟王维诗意图明项圣谟放鹤洲图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瓶花图轴松石图轴且听寒响图卷之一~二山水图册之一~三山水图轴山水图册梅清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他善诗和书法,并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

艺术风格

白龙潭观瀑图高山流水图黄山图轴黄山图轴之二天都峰图轴天都峰图黄山十九景图册之一黄山十九景图册之二黄山图册之三~四黄山图册之五~六黄山图册之七~八黄山图册之九~十黄山图册之十一~十二黄山图册梅黄山炼丹台图梅黄山炼丹图峭壁劲松图轴为泽翁仿各家山水册之一西海千峰图西海千峰图轴(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

“清六家”中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翬、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烜赫南北。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清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

1.王时敏(1592—1680)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不仕。寄情诗文书画,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反复观摹,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四王吴恽。有《雅宜山斋图》、《夏山图》、《溪山楼观图》等传世。著《西田集》、《西庐画跋》。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幛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王奉常书画跋》等。

答菊图轴仿北苑山水轴落木寒泉图轴山水图轴南山积翠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图(册页)清王时敏《仿黄子久笔意》仿北苑山水轴2.王鉴:(公元1598年─公元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符照、圆照、元,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明末清初画家。江苏人。崇祯六年举人,后任廉州太守,人呼王廉州,明灭以后,不再为官。他擅长画山水,多拟仿宋元诸家,善于青绿设色,皴染兼长。风格华润,纤不伤雅,但较平实。当时和王时敏被推为画坛领袖。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励、王原祁合称“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传世作品有:《仿黄公望山水》轴,现藏天津市艺朮博物馆﹔《夏日山居》轴,藏南京博物院﹔《仿古山水》册,藏上海博物馆。1923年有正书局出版《王廉州山水册》影印本。他的著作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

《长松仙馆》《仿高房山云山图》《仿王蒙山水图》仿云林雅宜山图轴《画秋山图》《烟浮远岫图》

仿黄子久山水图轴山水画仿古山水屏之二仿古山水屏之一梦境图溪山深秀溪色棹声图轴虞山十景图册《仿宋元山水图》山水轴仿宋元山水册之一~二仿宋元山水册之三~五3.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鑑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草堂图》轴,绘制于他42岁时,画中山色郁茂,笔法繁密,林壑繁复而不失明爽之致。既传达了王蒙原作的精髓,而细秀的用笔,浓润的墨色又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但晚年的王翬由于名声显赫,求画者日多,所以传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或代笔画。故宫博物院藏其81岁时所画《秋树昏鸦图》轴,写茂林群鸦,高士于水阁中对话。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为晚年精品。宗法王翬画风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早期虞山派的杨晋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晋,字子鹤,号西亭,常熟人,工山水、人物、写真、花鸟,尤擅画牛。王翬作品中的人物、牛马多为其手笔,并常为王翬代笔。曾参与绘制《南巡图》。但画山水用笔较板,无雄厚之气。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牧牛图》扇。虞山派的蔡远、胡节、徐瑢、宋骏业、唐俊、顾昉、释上睿等人,多未脱王翬格式,缺乏新意。

安麓村图仿甘风子渔庄秋霁图仿甘风子渔庄秋霁图仿古山水冊仿古山水冊3仿古山水冊4仿古山水册仿古山水册2仿古四季山水图仿巨然夏山圖仿郭恕先江天楼阁图仿巨然山水圖仿巨然夏山圖仿李營丘古木奇峰圖仿李營丘秋山讀書圖康熙皇帝南巡圖临巨然临安山色图卷臨古山水三、四段卷清王翬《池塘春雨》清王翬《杜陵诗意》清代王翚作《溪山雪霁图》秋林圖山水轴

桃花渔艇竹嶼垂釣圖王翚《山水图轴》溪山红树图溪山霽雪圖夏日煙雨圖3虞山秋色图卷小中見大冊4.王原祁:(1642~1715),清代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官至刑部给事中。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共同编纂大型书画类书《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并任总裁,越3年而成。王原祁自幼得到祖父传授指点,遍临五代宋元名迹,后又得王鉴教导,多方汲取营养,笔墨功力深厚。其画风主要受元代黄公望影响。作画时先笔后墨,由淡而浓反复晕染,最后以焦墨破醒,干湿并用,疏密相生,浑然一体,自称笔端如金刚杵。其设色画多用浅绛法,但构图变化较少,面目比较雷同。论画著作有《雨窗漫笔》及《麓台题画稿》。王原祁能诗,有《罨画楼集》3卷。与王时敏、王鉴、吴历、恽寿平等齐名,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

云壑流泉图夏日山居图溪山深秀图轴为杨晋画山水图轴山水图山水图轴局部山水图轴之二~四山水立轴仿云西乔松修竹图轴仿王蒙夏日山居图山中早春图仿古山水图册之四仿古山水图册之七仿古山水图册之六仿黄鹤山樵图轴仿梅道人山水仿梅道人山水图轴仿倪黄合笔图仿王蒙夏日山居图仿古山水图册之四仿古山水图册之六仿古山水图册之七仿宋元山水图册之六仿宋元山水图册之八仿云西乔松修竹图轴5.边寿民:字颐公,名维祺,号渐僧,自称“苇间居士”。生卒年代至今尚无考证。他的作品最早见于雍正七年(1729)最晚见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他创作最丰的年代,正是清代的鼎盛时期。

芦雁图荷花图花卉八页卷芦雁花卉图册芦雁立轴五松图纸芦雁图册小品扇面墨荷轴杂画册天涯俦侣图(三)吴历、恽格1.吴历: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都很高,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

艺术特色

《湖天春色图轴之二》《静深秋晓图》《石钟山松涛图》仿吴镇山水图轴枫江群雁图(册页)湖天春色图拟古脱古晴云洞壑图轴泉声松色图山水夕阳秋影图轴书画合璧兴福感旧图卷之一兴福感旧图卷之二云白山青玉洞桃花图2.恽寿平:恽寿平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这其中惟有恽寿平兼擅山水、花鸟;尤其是在花鸟画方面,敢于创造,从而成为清初影响较大的花鸟画家。恽寿平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瓯香散人等,江苏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生坎坷,饱经困苦,他幼年聪颖玲利,遭遇战乱,与兄皆被俘,与父亲失散,后遇灵隐寺方丈相救,才得以与家人团聚,归家后,发奋读书学画。经刻苦钻研,于古文、诗词、书画无不精擅。他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少时的忧患,留下深深的创痛,一生未尝忘情。

紫藤图页禹穴古柏寻梅图页夏山图雪残春光图轴夕阳图溪山行旅图页层峦幽溪图轴长林平岫图轴狄平子题池塘仿北苑夏山图页仿古山水冊(1)仿古山水冊(2)仿古山水冊之一仿古山水冊之二仿古山水冊之三仿古山水冊之四仿古山水冊之五仿古山水冊之六仿古山水冊之七仿古山水冊之九仿古山水冊之十仿古山水冊之十一仿古山水冊之十二仿巨然烟浮远岫图页仿倪瓒古木丛篁图仿燕文贵溪山积雪图轴富春大岭图轴高岩乔木图轴孤月群鸠图临洪谷峭壁飞泉图页密翠通前领墨戏山水册墨戏山水册之二墨戏山水册之三墨戏山水册之四秋山雨晚圖(2)秋山雨晚圖(1)山水图册(2)山水图册(1)五清图立轴山水扇面山水花鸟图《牡丹》《锦石秋花图》国香春霁图花卉晴川揽胜图荷花图(册页)花卉图册(2)花卉图册(3)花卉图册(4)花卉图册(5)花卉图册(6)花卉图册(7)锦石秋花图花坞夕阳图莲花图墨牡丹武陵春色设色花卉图册之一设色花卉图册之二山茶腊梅图轴雪残春光图轴寻梅图页禹穴古柏(四)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1.弘仁/渐江(1610—1663年)僧。俗姓江,名舫,字鸥盟。《浙江传》说他名韬,字六奇,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浙江学人,又字浙江僧、无智,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甲申后,弃发为僧。

工诗文,擅长山水,喜仿云林,深造妙境,虽学宋、元各家,但又直师造化,自题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画有卷册多种,笔墨秀逸,风神洒落,还有设色山水和墨笔山水长卷,均为精绝之作。他的画布局奇兀,近景大岩壁立,远山缥渺朦胧,掩映生姿,当时极有声誉。休宁古为海阳,他和查士标、汪之瑞、孙逸,被称为“海阳四家”。学他画风的有祝昌、高翔、秦涵等人。作品多画黄山,构图简洁,山石方折近几何体,奇峰壁立,奇松倒挂,笔墨秀逸凝重,意境宏阔淡远,气势峻伟。亦善画梅,得梅花疏枝淡蕊、冷艳寒香之韵致。渐江的绘画在当时及后世皆享誉极高,后人将其与石谿、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代表作有:《乔松羽土图》、《松石图》、《黄山蟠龙松》、《梅屋松泉图》、《黄海松石图》等。1656年由闽返设后每岁必游黄山,曾作黄山真景50幅。其《黄山松石图》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是其晚年代表作。笔墨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兼能诗文,后人辑得其提画诗148首,编成《画偈集》。《黄山天都峰图》,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右上弘仁自题:“历尽□□霞满衣,归筇心与意俱违。披图瞥尔松风激,犹似天都歌翠微。为去疑居士写图并题正。渐江学人弘仁。”钤印“弘仁”、”渐江”、“家在黄山白岳之间”。这幅画反映了弘仁山水画中最典型的面貌:其一,构图奇纵稳定,层峦陡壑,空旷幽深。主峰奇兀高耸:其二,几乎所有山石都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有的大几何体(长矩形或横矩形)中套中几何体,中几何体中又套小几何体,大几何体和中小而繁多的几何体相间组成,疏密有致。往往于两块简单、迹近抽象的空白大石(几何体)当中画上一些碎石和小树。其三,石多树少,山下坡上或水旁画上几株大松树,或于山头上倒悬一松,或于峭壁悬瀑旁伸出一些虬枝。在笔墨处理上,其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空勾,没有大片的墨,没有粗倔跃动的线,除了少量坡脚及夹石外,山石上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弘仁画黄山和其他地方的景色,方法是不同的。他一画黄山,就显出其突出的风格和独到的本色。广州美术馆收藏的《始信峰图》是他上世这一年(五十四岁)中最精致之作。始信峰是黄山第一奇峰,从南坡登黄山,至此峰,始信黄山之奇,故名。此图画黄山实景,用大大小小的几何体构形,不皴不擦,纯用线空勾,却能见出其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较之前一阶段画黄山,小儿何体增多,用线更加清细秀稚,但刚劲已稍减。

黄海松石图此幅山水笔墨取法于倪黄之间,而自具面目。山石尚简,用乾笔淡墨勾勒,线条爽利,转折处或圆转或露棱角,少皱擦而有册石方硬的形体,严石间松树清姿朗,大山斜立,顶部转折,欹正以取势,山侧水口溪流,自然成趣。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无板滞之感,得风神懒散,气韵荒寒的奇致。款题:“渐江学人画为惟敏先生写。”右下角有“闵旷齐”,“集兰齐”等收藏印。松壑清泉图弘仁-雨余柳色图弘仁-秋柳孤棹图弘仁-疏泉洗研图弘仁-山水图弘仁明、清江山无尽图(部分)1~2图片弘仁明、清江山无尽图(部分)3~4图片山水山水册颂斋书画小记·渐江松石图2.髡残(公元1612-1692年),清畫家,本姓劉。明末遗民,入清为僧。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奚,白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等,湖廣武陵(今湖北省常德)人,好游名山在川,後寓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擅畫山水,師法王蒙,用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蒼渾茂密,意境幽深。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清初四畫僧”。精山水,特点是章法稳妥,繁复严密,景色不以新奇取胜,作品以真实山水为底本。

髡残(1612——约1692),俗姓刘,字石谿,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天壤残道者,湖南常德人。寓居江苏南京。幼孤贫,明亡后参加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落发为憎。性耿直,寡交识,与程正揆友善,并称“二谿”。他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个板滞,郁茂而个迫塞,善写平凡景致,平淡中见幽深。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崇山叠嶂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山间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远山峰顶,以少许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峰恋浑厚,笔墨苍茫,意境深幽。画面右上方自题诗曰:“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居摩崖立,花明倚涧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请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人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

山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山峦显得浑厚

书画卷(之一局部),松林、树木则用焦墨勾点。画上方有长篇题识,其中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从这段话中,可知髡残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

髡残作此画时,正隐居于南京城南幽栖寺,潜心于佛理研究,时年五十八岁。大自然的美景引动了画家的绘画兴致,遂作成此画。画中近景,长松立于山脚下,旁有山溪潺湲,溪上有一水轩,有人凭栏远眺。轩外绿树垂荫,黄鸟啼鸣,其上云烟缭绕。嘉木成荫,山重水复,逶迤远去。此画构图繁密,直追王蒙。但他“虽从古人窠窟,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并不拘泥古人陈法。他用短促的牛毛皴表现山石,林木勾出树干,树叶则随意点染,山石上以焦墨点苔,整幅画中以溪流、云气以及山石的向阳处留白,使画面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极富节奏感与层次感。设色以淡赭为主,辅以花青,清雅喜人。图的上部有画家自题:“绿荫初集北窗下,黄鸟时鸣高树间,安得心如墙壁似,一炉柏子对青山。一春为风雨摧折,余亦因老病困之,开眼见新绿黄鸟,忽忽动笔墨之兴。日染数笔,画口颇自适,青溪司空曰:得失寸心,非可向人道也。黄鹤山樵深得此意,虽从古人窠窟出,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枯劲之中发以秀媚,广大之中出其琐碎,讲尽生物之妙。司空家藏真迹可为甲观,近来临摹家往往鞭策皮毛,未得神理。况稍顷便欲弃去,盖不得古人意耳。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韫居土不但鉴赏具眼,其为人也高远有致,以此赠之,后之观画而得人知余不谬。庚戌三月电住残者识于幽栖之大歇堂。”髡残对此画十分珍爱,此画原为自藏,后由作者赠与独具法眼的高逸之人韫居土。

髡残《绿树听鹂图》[导读]髡残作此画时,正隐居于南京城南幽栖寺,潜心于佛理研究,时年五十八岁。大自然的美景引动了画家的绘画兴致,遂作成此画。画中近景,长松立于山脚下,旁有山溪潺湲,溪上有一水轩,有人凭栏远眺。轩外绿树垂荫,黄鸟啼鸣,其上云烟缭绕。嘉木成荫,山重水复,逶迤远去。此画构图繁密,直追王蒙。但他“虽从古人窠窟,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并不拘泥古人陈法。他用短促的牛毛皴表现山石,林木勾出树干,树叶则随意点染,山石上以焦墨点苔,整幅画中以溪流、云气以及山石的向阳处留白,使画面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极富节奏感与层次感。设色以淡赭为主,辅以花青,清雅喜人。图的上部有画家自题:“绿荫初集北窗下,黄鸟时鸣高树间,安得心如墙壁似,一炉柏子对青山。一春为风雨摧折,余亦因老病困之,开眼见新绿黄鸟,忽忽动笔墨之兴。日染数笔,画口颇自适,青溪司空曰:得失寸心,非可向人道也。黄鹤山樵深得此意,虽从古人窠窟出,而却不于窠窟中安身,枯劲之中发以秀媚,广大之中出其琐碎,讲尽生物之妙。司空家藏真迹可为甲观,近来临摹家往往鞭策皮毛,未得神理。况稍顷便欲弃去,盖不得古人意耳。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韫居土不但鉴赏具眼,其为人也高远有致,以此赠之,后之观画而得人知余不谬。庚戌三月电住残者识于幽栖之大歇堂。”髡残对此画十分珍爱,此画原为自藏,后由作者赠与独具法眼的高逸之人韫居土。[导读]此图绘山岚、松林、楼阁,作于康熙六年重九前二日,髡残时年五十六岁。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山峦显得浑厚;松林、树木则用焦墨勾点,葱郁苍茫,奥境奇关。画上方有长篇题识,其中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反映了石谿的绘画思想,正是追求气韵的佳作。款署:“石谿残道人”,钤“石谿”白文方印。髡残《山高水长图》3.朱耷(1626-1706)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如:《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鱼乐图卷》、《杂花图卷》以及《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以及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八大山人爱画荷花,构图多以一花片叶并留大片令人寻味的“余白”为特色。此画也不例外,画之左侧伸出几片荷叶,大笔重捺,或泼墨大写,荷茎圆转苍劲,曲折舒张,荷花轻柔婉转。与之相对写一倒悬危石,只略加勾皴,石顶一丛芙蓉,墨韵盎然。荷石在上相接,下方留白,中似无物却有空;蒙幽

远之意。整幅画墨气纵横,用笔似游龙盘旋,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

鲻鱼·石鱼·双鸟书画册(之一)朱耷-枯木寒鸦图朱耷-柯石双禽图朱耷-仿董北苑山水图朱耷《荷石水禽图轴》朱耷《荷花水鸟图》朱耷《芙蓉游鱼》朱耷《鹌鹑》杨柳浴禽图睡鸭图轴清·朱耷,花鸟图,鹭石图花鸟图册荷花小鸟安晚册之一、二仿董北苑山水图轴河上花图(局部之九)河上花图(全图十三幅,局部之一)花鸟山水册之二快雪时晴图轴牡丹松石图秋山图轴山水大中堂山水通景图书画册之一~三4.石涛:(1641─1707),清代画家。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石涛山水画名极盛,自成一家,既善借鉴古人之长,又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外师造化。其山水构图新颖奇异,笔墨雄健纵恣,极富变幻。皴法主要源于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一路,根据山石自然结构,使用披麻皴、解索皴、云头皴、荷叶皴、折带皴,或密或疏,或干或湿,随机而化。尤喜用湿笔,运墨清健洒脱,以笔墨之相互渗化融和,表现山川苍茫、朦胧、浑厚之态。其章法一变古人定格,破空而来,出奇制胜。石涛作画讲究气势,于豪放郁勃、宏博奇异的境界之中寓有静穆的气氛。山水画作品传世很多,代表作有《山水清音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云山图》、《海晏河清图》等。

石涛亦工花果、兰竹,多用水墨写意,行笔爽利峻拔,用墨淋漓酣畅,造型丰腴清新。《墨荷图》、《蕉菊图》、《梅竹图》等皆为存世佳作。

石涛精研释、道、儒三教哲理,亦深究画理,着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为清代重要画论。石涛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其山水和花鸟画对扬州八怪及近现代众多画家具有深刻的影响。《松藤图》是画家中年时的作品。画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画面,树皮斑驳,松枝繁茂;松树旁边一棵藤条攀缘而上;墨中略施色泽。右上空处题七绝一首:“吟遍春风十万枝,幽寻何处更题诗。空庭霁后帘高卷,一树藤花夕照时。”此诗也道出了画家当时的心态。画家以画花卉竹石闻名,他起初的画风是较为工整的,后逐渐转为豪放的风格,成熟时期的画风受明代徐渭影响很深,一改过去规矩工整为纵逸潇洒,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卓然庐图竹石图溪阁图墨荷唐人诗意图之一宋窗读书山水册之一\二山水册之四\五杜甫诗意图三黄山游踪之三黄澥轩辕台图金山龙游寺图册之十一临风长啸图金山龙游寺图册之十一(五)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著),故称。见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另指陈卓、吴宏、樊圻、邹哲、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见乾隆《上元县志》。但多以前说为准。1.龚贤:(约1619─1689),江苏昆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半亩。康熙五年(1666)定居南京清凉山,称其居所为“半亩园”,以鬻画课徒为生。在隐居的20余年中,龚贤的绘画艺朮臻于成熟,创作出许多佳作。着有《画诀》、《龚半千课徒画稿》、《香草堂集》。

龚贤晚年创作了许多大幅长卷,其中《千岩万壑图卷》、《山水通景屏》、《溪山无尽图卷》等均为代表之作。这些作品构图宏大,山重水复,烟雾迷蒙,于繁复沉郁之中透出萧索冷寂的气氛。

龚贤明、清溪山无尽图1~4图片龚贤明、清溪山无尽图3~6图片龚贤明、清溪山无尽图1~4图片龚贤明、清千岩万壑图1图片龚贤明、清千岩万壑图1图片龚贤明、清云岭残曛图图片龚贤明、清木叶丹黄图图片2.

樊圻(1616-1694年尚在)字会公,更字洽工,江苏江宁人。山水、画绘、人物无不精妙,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圻洗桐图轴初夏的庭院一角,桐林成荫,遮掩着亭廊、太湖石等,亭廊中主人正纳凉读书。亭外阶前的梧桐树杈上一童攀援其间忙于洗桐,树下又一童正提桶打水。此画以工细的笔触近实远虚、刻画逼真。设色停匀又不失艳丽。

观潮图茂林村居图轴樊圻-柳溪渔山水册秋山听瀑图轴江干风雨图轴寇湄像轴扬子江图3.高岑高岑:字善长,又字蔚生,清代画家。浙江杭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