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的发展_第1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_第2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_第3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_第4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第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概述一、概念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第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小资料:延迟满足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等人——延迟满足实验将一个4岁的学前儿童带到一个房间,房间的座位上有孩子们吃的东西,比如一盒巧克力。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房间一会儿,在回来前,幼儿可以吃掉那盒巧克力;但是,如果她没有打开那盒巧克力的话,幼儿可以得到两盒巧克力糖。结果发现,部分幼儿立即吃掉了那盒巧克力,但又一部分幼儿能耐心地等待,甚至还想出各种方法控制自己的注意。20年后的追踪研究表明,那些能耐心等待的幼儿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挫折承受力等方面优于其他儿童。第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第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第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是如此。第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第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行为。第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更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第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第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第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第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第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1.民主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儿童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第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专制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第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放任型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第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父母教养方式第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家庭结构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对于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问题,应作具体分析。

第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1)婚姻关系;(2)教养方式;

(3)自身素质。第二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每个孩子从新生儿期起就开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有的强壮,有的弱小,等等。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

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同伴关系(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阶段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筒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儿童自身:性格、气质、脾气等个性特征能力(认知、社交)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力气)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和对社交失败的归因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外界因素:(主要是家长和教师)社会环境:独生子女、高楼住房等

对儿童的态度与评价同伴儿童

对儿童的基本对待方式(引导?讲理?解释?——

不搭理?不理解?强制、命令?简单粗暴?)

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重视、允许、创造条件、指导)

交往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行为、能力)

自身特征:性格(急/慢性,内/外向,热情)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1、受欢迎型儿童

13.3%女>男2、被拒绝型儿童

14%男>女类型特征:同伴排斥、拒绝,同伴关系紧张,在群体中地位低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缺乏适宜社交策略,消极行为多类型特征:同伴喜欢、接纳,非常愿意与他交往,在群体中地位高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社交能力强,亲社会行为较多攻击型:退缩型:易形成外部化问题,如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易形成内部化问题,如恐惧、焦虑、退缩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被忽视型儿童

19%女>男4、一般型儿童

52.94%女~

男类型特征:同伴忽视、冷落,很少被提到,在同伴群体中没有地位自身特点:交往态度消极、拘谨、退缩,社交能力弱,不知如何交往

主动性、友好性、策略一般。在同伴中地位一般,没有特别受欢迎但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斥,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5、矛盾型儿童

幼儿园极少

被接纳和被拒绝的分数都高,是指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四)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菁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幼儿的自我意识第三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部分:概念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认识成分(自我认识)2.情感成分(自我体验)3.意志成分(自我调控)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概念有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它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自尊有着复杂关系。)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我”等问题。她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

生理自我婴儿时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无法辨认外界和自己到7,8个月产生“我”的概念,到青春期躯体我逐渐成熟社会自我3岁开始,社会化开始萌芽,个体与外界开始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别角色,社会规范,个体不断要求自己符合社会的要求,“社会我”形成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心智逐渐成熟,个体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发达,价值体系逐渐变得复杂化,个人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开始形成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自我意识的诞生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二、实验过程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擦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三、实验结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知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自己。第二阶段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是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着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的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岁以前自我意识的发展总结:11岁婴儿最初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统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8月大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2自我意识的发展时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1岁左右的婴儿学会走路,开始有了区分自己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3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专题:独立性的发展

在婴儿个性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独立性的发展。 独立性的主要标志是有主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遇事总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它是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能动性的最初表现。

1~3岁是儿童独立需要发展的关键时期。

a.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和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为儿童的独立活动提供了可能. b. 严格界定独立与任性的关系第四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我自己来”、“我要”、“是我的”、“我不”等词汇频繁出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此时,孩子急需证明自己并不是毫无用处、软弱无力,他在尝试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和积极的解决,日后较易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如果父母给予过多的“不准”、“不许”来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可能因此变得消极、没有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训练孩子的自主吃饭、自主系鞋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即使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满满的一杯牛奶。(对于那些担心孩子总是选择半杯牛奶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可以从大半杯牛奶开始。)四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选择是要半个苹果还是一整个苹果。六岁的孩子能自己决定煮鸡蛋是要老一点的还是嫩一点的。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和情绪性。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4岁之间。(2)自尊感产生。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3)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期逐渐发展,4~5岁是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关于自我的久哈里窗 美国有两位教育专家,Joe与Harry共同推出“久哈里之窗”的说法。人的心中有四个区域:公开区(别人和自己都看得到的)盲点区(别人看得到,而自己毫无知晓)隐藏区(因为本性害羞或隐私知故而无公诸于世)未知区(神秘莫测,为潜意识或无意识)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别人和自己都看得到因本性害羞或隐私而不公于世别人看得到而自己毫不知晓神秘莫测潜意识或无意识第四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第四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大多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她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认识越来越清楚,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第五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第五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岁时就对照看比她们小的婴儿感兴趣。还有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力方面也发现男孩优于女孩。第五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第五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话题辩论】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是做女人好?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师?第五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第五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因此,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有人曾对幼儿期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方式进行过这样的描述:给幼儿上课的既有女老师也有男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有汽车、动物等,也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允许(虽然不鼓励)所有儿童都弄得很脏;教师一视同仁地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师尊重和鼓励独立自信的行为。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第五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社会性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二)攻击性行为

第四节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五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分享是指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合作是指孩子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五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五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比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讲,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第六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电视媒介。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个实验表明,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目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第六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家庭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第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例如,民主家庭的父母是支持孩子独立活动的,他们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赏和指导;同时,民主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们制定严格的准则,同时也向他们清楚地说明对他们施加限制的原因。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同伴相互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对此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于成人。同伴的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移情

不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儿童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移情的作用已被实验所证实。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是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孩子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移情及其培养一、什么是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想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二、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为其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2、移情为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3、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移情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如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经常要求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第六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观察自己的表情。当孩子做出高兴、生气、喜欢等表情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镜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这种方法被称为镜像表情观察法。

(2)表情图识别。即教孩子识别一些明显的表情图,如高兴、生气、害怕等表情图,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卡通人物的夸张表情,有时效果也很好。

(3)表情模仿训练。即让孩子做出和同伴相同的面部表情动作,在模仿同伴的各种表情时,能立刻用正确的语言说出这是什么表情,如“高兴”、“害怕”“生气”等。

(4)表情推测。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推测故事中某一角色的表情。如,有一天,小白兔在森林里玩,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现在小白兔的面前,请想一想小白兔心里会觉得怎样?第六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情绪的辨识之后,要求孩子把这些情绪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孩子看到一样新奇有趣的玩具,问孩子:“你看到了这玩具心里怎么想?”孩子能准确地说出“我很喜欢它”,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我很高兴。”又如当孩子做错了事以后,问他:“你现在心里感受怎样〉”他们能说出“觉得难为情”,而不是单纯地说心里觉得不舒服。第六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引导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1)情绪追忆情绪追忆是通过语言唤起孩子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孩子产生共鸣。如,看到邻居家的超超感冒发烧了,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哟,超超发烧了,热度很高呀。我想起来,你前几天也感冒、发热了,好像感觉特别难受,非常不舒服吧?通过引导孩子情绪追忆,使他们能想象出别人当时的感受。第七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情感换位情感换位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感(如家庭——父母——老人——邻居等),让孩子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能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促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如“如果你是一位老爷爷,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如果你眼睛看不见了,你在生活中会感到有什么不方便,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有一天,你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个小弟弟不小心摔倒在水坑里了,假如你是那个小弟弟,你心里是不是特别想要别人能帮助你?”第七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能使孩子吧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移到相应的情景中,并置身其中,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共鸣。

总之,要想孩子富有同情心并乐于助人,首先应从移情入手,让孩子学会移情,这是孩子学会关心,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基础。

第七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1)移情训练.听故事、角色扮演,续编故事(2)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当别人抢你的东西时,该怎么办?武力推开。喊“讨厌”并拒绝。找老师解决。放弃。“别抢,一块玩”游戏:5个孩子分3个苹果,学会分享和谦让(3)善用精神奖励口头表扬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别人,通过故事讲道理,不要频繁使用“红花”和“五角星”第七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移情训练.听故事:孔融让梨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就给哥哥吧。”

第七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冷静沉着:司马光砸缸救友

第七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第七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

桌子上有2个机器猫玩具,三个小朋友都想玩,该怎么办?第七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第七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攻击性的发生发展及特点1、发生:1岁末

发展:量幼儿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到4岁时达到高峰,5岁以后开始下降。)b.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c.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工具性敌意性身体动作言语第七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某些工具性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就有了物主意识,开始表现出争抢玩具等行为。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A、从频率上看,幼儿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到4岁时达到高峰,5岁以后开始下降B、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多数年幼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来进行;随着言语的逐步发展,幼儿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C、从性质上来看,幼儿期虽然仍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也逐渐表现了敌意性的攻击行为。第八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施以更经常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第八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第八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第八十三页,共九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