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反思小说一、反思文学的概念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的又一个文学思潮,它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先是与“伤痕”文学交错并存但很快取代了“伤痕”文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文学思潮。它是借文学表达对历史悲剧问题的思考,探究历史悲剧的根源,进而总结现实经验教训。它表明新时期文学逐步走向深化。二、反思文学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反思文学超越了“伤痕”文学的文革叙事,历史纵深感更强,上升到反“右”和解放前各段历史时期,艺术视点也复杂多样,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拓展。2、理性思辨色彩浓厚。不同于“伤痕”文学泛滥式的情感倾诉,反思文学则以冷静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灾难,从历史主客体双方来寻找原因。3、文体意识增强,是新时期文学自觉的开始。反思文学进行了新时期最早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推动了新时期小说文体的解放。主要作家作品一、归来者的历史沉思短篇:《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高晓声)、《月食》(李国文)、《小贩世家》(陆文夫)、《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我是谁》(宗璞)、《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中篇:《布礼》、《蝴蝶》(王蒙)、《河的子孙》、《绿化树》(张贤亮)、《美食家》(陆文夫)、《人到中年》(谌容)、《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洗礼》(韦君宜)。长篇:《芙蓉镇》(古华)、《活动变人形》(王蒙)等。二、知青反思小说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等。
1、王蒙1)王蒙简介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中学时代参加革命,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划为“右”派,下放新疆伊犁劳动,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作品有《最宝贵的》、《布礼》、《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坚硬的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1993)、《踌躇的季节》(1997)、《失态的季节》(2003)、《狂欢的季节》(2003)),以及2004年的长篇小说《青狐》等,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布礼》(1979)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理现实主义作品。《活动变人形》(1986)
这是一篇文化反思的力作,作品以一位出身中国传统家庭、却又接受过西方教育而怀抱着矛盾的生活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来揭示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的身心困境,有些类似于钱钟书《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都是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多余人”。之所以“多余”,是因为他们有生不逢时的命运,学到了一点西方文化的皮毛,但其生活观念与思想意识,在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生存土壤,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倪吾诚的一生即是在这样的错乱的逻辑中度过的,他留学归来,虽然生活足以无忧,好的时候还曾有两份大学的教职,但持守着传统生活观念的妻子姜静宜一家,却将他牢牢地捆绑在一种旧式生活中,使虽屡屡试图反抗,最终却无力挣脱,甚至连自杀都没有将这个家庭的枷锁拆开。最后他不得不在1946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他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归来,终于得以抛弃了他原来的家庭,但新的环境很快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最终将他整垮。失去了他最后的那点自尊。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人物关系:倪吾诚、姜静宜、姜静珍、姜赵氏王蒙小说创作特征1、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2、宽容的历史态度。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教训。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2、张贤亮1)作者简介:张贤亮,(1936—),男,祖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成长于宁夏。1957年因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复出,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作品集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改编成电影。
《绿化树》(1984)内容概要:这部作品是作者的精神自传。在饥饿的60年代西北地区,右派分子章永璘刑满释放,被安排在与劳改农场紧邻的农场工作,整天饿的头昏眼花,象饥饿的狗一样,用尽种种方法获取食物,甚至不惜坑骗。这让整天读《资本论》确证自我知识分子身份的主人公感到是自我堕落。后来,他得到了暗中羡慕其气质身份的农场女子马缨花的食物接济,对其产生好感,甚至与其情人海喜喜发生冲突并在事实上战胜对方,赢得马缨花的爱情。当章永璘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退缩了。在马缨花面前,章永璘感到非常自卑。他不断从《资本论》中汲取精神力量,自我超越。当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切变化都与马缨花的巨大人格有关时,在谢队长和海喜喜的推动下,他决定与马缨花结婚。但马缨花却从现实的利益角度考虑,暂时拒绝了他。同时向他表示::“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呢!”后来政治风云突变,章永璘再次遭难,厄运不断,被转移出农场,与马缨花失去联系,永远失去了她。二十年后,主人公再次回农场考察,一切都面目全非,马缨花已去青海,感慨不已。作品欣赏:这是一个现代的女性拯救男性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精神自传。马缨花把章永璘从饿的要死的动物般的野人还原为一个健康正常的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满足他食的需要、性的需要,但最终无法满足他得精神的需要。马缨花作为一个地母般的形象令人可敬,但作者及其主人公身上的那种知识分子的自我优越感却始终挥之不去,只是在落难时被收敛压抑而已。他们最后的爱情悲剧,既是时代所造成,但更是男女主人公精神鸿沟所必然。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演绎的其实是一个落难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恋情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5)主要内容:右派分子章永璘在压抑禁欲的年代中,丧失掉性功能,成为半个男人。在他所遇见的女子、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黄香久的悉心照料下,性功能逐渐恢复,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章永璘通过不断地读《资本论》确证自我,而黄香久则是一个离过几次婚在性关系方面有污点的普通女子。她心地善良,颇具女性风韵,却无法弥补与章永璘之间的距离。最终,二者离婚。女方满腔柔情,男方则满怀愧疚。这是一个女性拯救男性,男性对女性始乱终弃的现代故事。作品影响1、作品中的性描写比较大胆,引发广泛争议,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身体写作的先河。2、新时期知识分子话语写作的开端。性描写并非作品的重心,作品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受难史、成长史和心灵史,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叙事。张贤亮创作的局限这两部作品体现了张贤亮一贯的自传风格,典型地代表了张贤亮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局限,这就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公子落难,女子相救”及“男尊女卑,始乱终弃”的情爱叙事模式的套用,和对“读书人”精神上的优越感的标榜与凭借知识以求闻达的人生愿望的肯定。3、谌容的《人到中年》(1980)谌容(1936~)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谌德容。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主要作品有《万年青》、《人到中年》、《减去十岁》、《太子村的秘密》等,属于问题小说作家。内容概要:作品以一位因过度劳累而病倒的眼科大夫陆文婷病中的幻觉,表现了中年知识分子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工作责任重大,生活压力沉重。陆文婷是一位优秀的眼科医生,业务精湛,任劳任怨,工作责任心强,是单位的顶梁柱。但由于文革的阻挠,她一直未能评上主任医生的职称,和同样是业务骨干的中年知识分子丈夫傅家杰一起,一家四人挤在12平方的小房子里,拿着五十六块半的工资。工作繁忙,孩子无人照料。特别是在单位工作时,给焦副部长看病,受到他的妻子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百般刁难,最后终于累倒。而她的同事姜亚芬则和她的丈夫移民出国。陆文婷则在岗位上默默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中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赞歌。作品对中年知识分子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文本解读:1、表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重负,引起社会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关注。2、与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形象相比,该作品在新时期之初,是对知识分子的正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3、较早地探讨了私人生活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很多的时候,国家集体利益是对个体私人生活的漠视和侵犯。4、作品采用了意识流技巧,以主人公的幻觉来结构全篇,具有现代主义文本特征。5、问题小说的写作思路,具有社会轰动性效果,但作家个性风格不明显,女性意识不突出。陆文婷是作为中年知识分子而不是作为女性形象出现的,文本具有局限性。6、理想主义具有时代性,某种程度上流于虚伪。4、陆文夫的《美食家》(1982)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和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主要内容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我”——高小庭,从解放前到新时期初长达几十年间与食客朱自冶的交往。通过朱自冶食客生涯的几起几落,以及“我”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命运浮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在这变迁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其中,关于苏州美食的书写极为精彩,具有民俗和社会学价值。朱自冶是一个资本家少爷,别无他恶,对美食情有独钟,不但爱吃,还会吃,吃得讲究吃得有品位,是一个十足的社会寄生虫。解放前他肆意地吃,解放后不同时期他的嗜吃则受到限制,他的肚子的起伏则也成为时代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在食物紧张的五六十年代,他为了吃,与同为剥削阶级的地主姨太太孔碧霞苟合。而新时期到来后,随着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兴起,饮食文化受到关注,而相关专业人才却很少。在此情况下,朱自冶犹如出土文物,以美食家身份,到处给人做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而相比之下,“我”则显得落伍保守了。对朱自冶和“我”之间的价值错位,到底该如何评价?二、知青反思小说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等。
1、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1981)作者简介: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著有中短篇小说《雨,沙沙沙》、《流逝》、《本次列出终点》、《小鲍庄》、《尾声》、“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景秀谷之恋》)、《神圣祭坛》、《叔叔的故事》、《香港的情与爱》、《我爱比尔》、《乌托邦诗篇》等多种;长篇小说主要有:《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绫下种藕》、《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等。作品多次获奖.主要内容:主人公陈信是一位在安徽淮北插队十年的知青,怀着对上海的无限留恋,他放弃了在农村的教师职业和纯真的爱情,利用顶替母亲工作的机会,返回了上海。但回到上海家中之后,却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因为住房问题,引发了哥嫂分户口的要求、因为占用了本属于弟弟的工作指标,让弟弟在家待业;别人介绍对象不如意,进而引发家庭纠纷、让母亲夹在兄弟三人中间为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不禁感到失落,回来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面对种种困境,主人公依然保持对生活的执着和追求。文本中关于亲情的描写非常感人。写作背景:知青运动结束,关于知青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写作主题:是对知青运动的反思,是知青运动结束后对知青艰难处境的表现与思考。2、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作者简介: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原名梁绍生。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梁晓声从他生活过的北大荒提取创作素材,作品以描写知青生活及知青返城后的命运遭遇著称。他的“知青小说”一反以往某些同类作品凄切、悲怆的格调,肯定知青的人生追求和劳动创业的价值,讴歌青年人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所显示的不屈的意志,褒扬他们为祖国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为知青题材小说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开创了一种雄浑之美。为知青正名、青春无悔是其创作的目的和动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82)小说集中描写了屯垦“满盖荒原”的男女知青——李晓燕、王志刚、“我”及其妹妹梁珊珊壮烈的行动,丰富的情感,美好而辛酸的爱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同性间的纠葛。小说描写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但这不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所在。它着力揭示的,是这一垦荒集体在非常年代跟暴虐的大自然的冲突、奋勇抗争及人与兽的搏斗,从而使李晓燕、王志刚们从身躯到灵魂都闪耀出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使小说成为对奋斗的一代知青的诚挚的颂歌。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鬼沼”、荒原,无不融注了作家的主观感情。一方面,大自然显得如此粗蛮和暴虐——“鬼沼”不仅吞噬过人与兽,而且还吞噬过庞大的钢铁——拖拉机;另一方面,人——当然是“大写的人”,又始终坚强地挺立着,没有屈服于自然的暴力。他们凭着意志和智慧,依靠群体的力量,在荒原上开恳、播种,迎来秋天的收获;他们经历了大自然的肆虐,但并未被它所摧毁。在小说里,跟自然暴力激烈抗争的人的伟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许。同时,作为一种象征的载体,暴虐、险恶的自然现象又使人们联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环境,社会的邪恶势力,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气氛。
《今夜有暴风雪》(1983)作品选取百万知青大返城这一历史背景,通过兵团团长马崇汉因阻挠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2025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
- Unit 2 Shopping Lesson5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5年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计划
- 新闻采辑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安全地玩》说课稿说课稿(第一课时)
- 玻璃微纤维隔热毡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2025年成人高考学习计划
- 商场卫生安全措施实施情况
- 2025年支教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驾驶员三年内工作总结
- 青年你为什么要入团-团员教育主题班会-热点主题班会课件
- 司法鉴定工作应急预案
- 《竹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 微型消防站消防员培训内容
- 大一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钢筋加工棚验算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概念方案模板
- 西南交大毕业设计-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
- 2024年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