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教材整理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士活跃起来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3)文化基础: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含义(1)“百家”:是指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韩非子。4.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整理2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主张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儒学完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教材整理3道家和法家1.道家(1)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发展:战国时期的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深度点拨]对“无为而治”的认识“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所谓“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发展,不要横加干涉,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实际上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3.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探究点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解读史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根据关键词“政”“刑”“德”“礼”“仁”“克己复礼”来归纳孔子的思想。史料二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抓住关键词“仁政”,来分析其与孔子的“仁”的关系。史料三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注意省略号,分析以“德”“力”“富”兼人者的区别,根据关键词“重法爱民而霸”分析荀子的思想特点。【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提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2)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有何关系?【提示】主张:“仁政”。关系:①联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②区别:孔子的“仁”即“爱人”,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史论拓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较保守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荀子性恶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主张社会进步相同点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点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解读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结合史料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史料三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由史料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的治国理念。【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根据史料三回答,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史论拓展】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内涵派别主张内涵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反映了随着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挽回奴隶制统治的愿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以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观点道家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反映了面对春秋奴隶制度崩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人们消极、没落的情绪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反映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以人为本”“无为”“押情损欲,克己自励”等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判断排易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与唐太宗的治国主张不符,由此排除A、C、D三项验结论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这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和道家主张——无为、寡欲【答案】B1.(2023·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流派繁多。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学派是()【导学号:71640000】A.道家 B.法家C.墨家 D.儒家【解析】由题干中的“克己复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该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这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答案】D2.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C.“仁义”的思想 D.“法不阿贵”的思想【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C项。【答案】C3.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答案】B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吻合()A.老子 B.庄子C.韩非子 D.墨子【解析】题干整个的宣传主题是“勤俭节约”,这与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主张最为吻合,故选D项。【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材料二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韩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23》,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的治国策略。(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据。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位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解析】第(1)问注意抓住“治国策略”一词,不要回答所有的思想主张。第(2)问要从孔子思想的影响来回答;列举代表人物要注意“文化形象”这一要求。【答案】(1)①儒家:以德治国;②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依据: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列举:孟子等。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解析】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项。【答案】A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答案】B4.(2023·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导学号:71640001】A.老子 B.孔子C.荀子 D.墨子【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答案】C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解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主张仁政,是儒家思想;C项主张严刑、重罚,是法家思想;D项主张兼爱,是墨家思想。故选A项。【答案】A6.(202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 B.法家C.道家 D.儒家【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答案】B[能力提升]7.(2023·泉州高二检测)《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解析】A项主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B项主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C项主张有利于君民的和谐,D项商鞅主张国家要弱民,必然会激起人民和国家的矛盾,故选D项。【答案】D8.(2023·南充高二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道家学派主张消极避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材料中思想的特点,故A项错误;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关键词可知符合儒家学说的特点,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的思想特点不符合,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与材料中强调道德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分析,可以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需求、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10.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根据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原因”可以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材整理1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积极有为(1)原因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形成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教材整理3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探究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解读史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省略号前的关键词是“受命”,省略号后强调“承天意以行事”。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关注史料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史料应用】(1)在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提示】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君权,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暴政。(2)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提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论拓展】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2)评价主张评价“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该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对此部分应该弘扬探究点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解读史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班固《汉书·主父偃传》从关键语句“今诸侯”“骄奢”“合从以逆京师”可知诸侯形成反叛中央的势力。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即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史料的第一句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第二句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汉朝面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提示】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容易犯上作乱。应对: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2)根据史料二,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提示】董仲舒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史论拓展】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②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有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2)影响①当时影响:对维护和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②深远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导学号:71640002】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排易误“独尊儒术”是讲“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材料中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故A项错误;“大一统”指的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指的是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验结论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答案】C1.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王国威胁 B.边境不宁C.土地兼并 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A、B、C三项都是当时西汉面临的社会问题。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逐步确立的,故当时不存在其地位动摇的问题,故选D项。【答案】D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汉代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答案】C3.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太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诗》《书》《春秋》都属于儒家经典,故①②④入选;《墨子》属于墨家学派的著作,故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C4.(202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儒学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导学号:71640003】A.战国 B.秦朝C.西汉 D.宋朝【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并付诸实行,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BC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26日电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开幕,以纪念孔子诞辰2566年。今年的孔子文化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为主题,目的就是追忆先贤圣哲,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董仲舒的主张;结合这一主张分析其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第(3)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进行分析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答案】(1)A.孟子(孟轲);B.荀子(荀况);C.孔子(孔丘、孔仲尼)。(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地位开始上升成为正统(主流)思想。(3)意义:儒家思想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或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或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史书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答案】B2.(2023·淮安调研)《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A.出现土地兼并 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说明当时官吏依靠财富进行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官民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答案】A3.“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A.孔子 B.老子C.韩非子 D.董仲舒【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该理论认为人间和天上是平行的,人间皇帝的好坏决定社会的和平或动荡,可知这一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选D项。A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B项老子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项韩非子主张君主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A、B、C三项。【答案】D4.《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解析】汉代儒学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表述符合题干意思。【答案】C5.《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依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约束君主的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项。【答案】C6.(2023·湛江高二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A.法家 B.道家C.墨家 D.儒家【解析】汉武帝时,董仲舒新儒学强调“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能力提升]7.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解析】“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统一,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答案】A8.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本善,由于“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上天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即“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人之性恶”,故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位学者对董仲舒评价的不同。原因何在?(2)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第(1)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1)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2)应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10.(2023·南京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中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二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等。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教材整理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误区警示]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教材整理2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主张(1)“二程”①哲学观(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②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2)朱熹①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影响(1)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纲常名教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学思之窗”,思考: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启发: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教材整理3陆王心学1.内容代表哲学观认识论陆九渊(南宋)“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明朝)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3.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点一程朱理学史料解读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河南程氏遗书》注意“天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史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由史料中关键语句“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来总结朱熹的主张,进而分析其目的。【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二程”的主要观点。【提示】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2)根据史料二,分析在伦理观上朱熹提出的主张。目的何在?【提示】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史论拓展】程朱理学的三大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探究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解读史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由史料中“二程”的“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和朱熹的“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得出他们在认识论上的主张,进而分析其进步作用。史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由史料中关键语句“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来总结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主张:“格物致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2)根据史料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提示】“心外无物”“致良知”。【史论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2023·聊城高二检测)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导学号:71640004】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不用求人更问人”“致良知”“漫从故纸费精神”是解题的关键语句,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排易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反省内心而不是向外部世界探求,故B项错误;“漫从故纸费精神”说明王阳明不主张从书籍中增长知识,故C项错误;“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说明王阳明不主张向人求问,故D项错误验结论由题干中“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体现了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故A项正确【答案】A1.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致力于复兴儒学 B.主张儒、佛、道并重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学说【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答案】A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排除;D项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答案】C3.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 D.致良知【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排除;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朱熹对贝壳的探究,反映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故选C项。【答案】C4.(2023·长春高二检测)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解析】A、C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排除B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D项正确。【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为“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答案】(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最终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答案】C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目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答案】A4.《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可得出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5.(2023·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导学号:71640005】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来就存在那里,人们的学习就是一个感知、体会的过程,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所以是我固然有之;正所谓世间万事万物,都已具备,那些先我得道的人和我今夕所知是相同的。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23·杭州高二检测)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A[能力提升]7.(2023·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①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②说法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④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达到维护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材料三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思想的主要分歧。(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第(1)(2)问可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10.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是非之心……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据“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据“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是成圣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内心、知行合一。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虽足针砭专制”得出批评专制,根据“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据“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得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梏。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自觉提升道德;根据材料二“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开展道德实践,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社会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思想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3)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习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教材整理1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2.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认为是非标准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3)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思之窗”,思考: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教材整理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1.思想主张代表思想主张作用黄宗羲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①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后人概括他的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历史影响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度点拨]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②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李贽抨击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宋明理学和君主专制的弊端进行批判,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探究点一李贽的思想主张史料解读史料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注意连词“若……便……”这一假设转折句,抓住第二自然段句末的反问句。史料二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李贽《藏书》抓住史料中“是非之争”“不相一也”及转折连词“虽……又……”进行分析。【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提示】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2)根据史料二,总结李贽的思想主张。【提示】李贽主张是非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史论拓展】李贽思想的进步性及评价(1)进步性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否定以程朱理学作为统一的思想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具有发展的眼光。②敢于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评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空谈仁义道德;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2)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某些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探究点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史料解读史料一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抓住关键语句“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史料二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注意“以明心见性之空言”的不良影响。【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针对史料二中的现象,顾炎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旧环保设备买卖与运营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合同3篇
- 计算思维课程设计
- 海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伦理及政策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抵债资产转让与受让合同3篇
- 海南师范大学《武术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照明电气设计课程设计
- 2025年度生态农业园区绿化种植与生态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租赁中介服务合同
- 算法课程设计2048
- 2025年首都机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期末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解析
- 收割机转让协议
-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 煤矿煤业掘进工作面班组安全确认工作记录表 模板
- 第8期监理月报(江苏版)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乙丙橡胶电力电缆绝缘一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 中止施工安全监督申请书(范例)
- 世界各国标准钢号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