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埃及文献《人与灵魂之辩》的文本解读马方圆,李晓东
(1.吉林医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22;2.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对灵魂的探索和认知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自古以来,灵魂被看作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部分,灵魂一直被视为身体的主宰,与人密不可分。在古代埃及历史文献《人与灵魂之辩》(TheDebatebetweenaManandHisSoul)中,首次出现了“人”与其“灵魂”辩论的场景,“灵魂”与“人”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关系和统一性,两者针对现世生命与死后永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1)RaymondO.Faulkner,“TheManWhoWasTiredofLife,”JournalofEgyptianArchaeology,Vol.42(1956),pp.21-22.“与灵魂辩论”现象的诞生不仅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变革和矛盾心理,更重要的是其折射出新思想、新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人与灵魂之辩》中“人”和“灵魂”各自的观点,以及文献中描述的社会事件,试图揭示这种“辩论”的历史背景和隐含意义,探究其在心理学层面的重要意义。
目前,未见国内学者对《人与灵魂之辩》文献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除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解释之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文学或艺术层面。埃尔曼(Erman)最早对《人与灵魂之辩》进行研究,从自传体角度对文献进行了翻译和解释,其研究成果于1896年发表,(2)AdolfErman,GesprächeinesLebensmüdenmitseinerSeele,ausdemPapyrus3024derKöniglichenMuseen,Berlin:VerlagderKönigl,AkademiederWissenschaften,1896.被认为是对该草纸文献翻译和研究的标准版本,之后很多学者在研究该文献时都以埃尔曼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除翻译和解释外,学者们大多认为文献中反映出“人”的身心在面临“死亡”时处于矛盾状态,但对这种矛盾进行解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赫尔曼(Hermann)从自传体角度对《人与灵魂之辩》进行解读,认为文中的“人”是一个临终的病人。(3)AlfredHermann,“DasGesprächeinesLebensmüdenmitseinerSeele,”OrientalistischeLiteraturzeitung,Vol.42(1939),pp.345-352.肯尼斯·基钦(K.A.Kitchen)认为《人与灵魂之辩》是一首诗歌,将标题译为《死亡的赞美诗——“一个厌倦生活的人”》,他对草纸文献中的四首诗歌进行了翻译,认为这是一个生活在灰暗世界的人想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内心产生的矛盾和斗争;(4)KennethA.Kitchen,“PoemsinPraiseofDeath:‘AManTiredofLife,’c.2100BC,”PoetryofAncientEgypt(DocumentaMundi:Aegyptiaca1),Jonsered:Paulströmsförlag,1999,pp.79-88.福克纳(R.O.Faulkner)和艾伦(J.Allen)则翻译了文献全文并做了详细分析和解释,认为文献涉及自杀的主题且有教谕目的;(5)RaymondO.Faulkner,“TheManWhoWasTiredofLife,”pp.21-40;JamesP.Allen,TheDebateBetweenaManandHisSoul,AMasterpieceofAncientEgyptianLiterature,Leiden,Boston:KoninklijkeBrillNV,2022,pp.9-10.托宾(Tobin)和帕金森(Parkinson)将《人与灵魂之辩》看作戏剧,一部关于死亡观念或死亡意义的悲剧;(6)VincentTobin,“ARe-assessmentoftheLebensmüde,”BibliothecaOrientalis,Vol.48(1991),pp.341-363;RichardB.Parkinson,“TheDialogueofaManandHisSoul,”TheTaleofSinuheandOtherAncientEgyptianPoems1940-1640BC,Oxford:ClarendonPress,1997,pp.151-165.利息特海姆(M.Lichtheim)和约翰·福斯特(J.Foster)对《人与灵魂之辩》草纸文献全文进行了翻译。(7)MiriamLichtheim,“TheDisputeBetweenaManandHisBa,”AncientEgyptianLiterature,VolumeI:TheOldandMiddleKingdoms,Berkeley,LosAngeles,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5,pp.163-169;JohnL.Foster,“TheDebatebetweenaManTiredofLifeandHisSoul,”EchoesofEgyptianVoices:AnAnthologyofAncientEgyptianPoetry,Norman:TheUniversityofOklahoma,1992,pp.11-18.学者们多把该篇文献作为戏剧、自传等文学作品来解读,几乎没有学者将这篇文献纳入历史文献范畴并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心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三、新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心理
《人与灵魂之辩》中“灵魂”认为死后世界是未知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视现世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生活,这体现了与古埃及人传统宗教观和生死观相违背的新思想的萌芽。这种新思想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在古埃及社会中形成的群体性社会心理。
(一)新思想的萌芽
《人与灵魂之辩》中“灵魂”与“人”辩论的焦点集中在“人”是否能够通过死亡获得解脱,“人”死后是否能进入永恒的“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灵魂”与“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灵魂”代表乐观、积极、探索的新思想,“人”代表悲观、消极、固执的旧观念。人们对待世界和看待人生的态度和方式常有不同,“不同”源于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思维习惯和经历境遇,但就一个时代而言往往会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这个主流意识形态是乐观还是悲观、积极抑或消极,折射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现象及现实生活对人们的影响。《人与灵魂之辩》不仅表现出古埃及人对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个人选择,还说明当时古埃及人对于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迷惘,缺乏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出现新思想和旧传统间的对抗。
“人”的思想观念代表古代埃及传统的宗教观和世界观。首先,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继承并践行自古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传统习俗,如崇拜诸神并修建神庙,对神进行祭祀,举行与神相关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以及死者的丧葬事宜、对死者供奉祭品等。其次,古埃及人对人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的观念深信不疑。古埃及人历来重视死后的来世,在世时就对死后生活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如修建坟墓,准备陪葬品,准备制作木乃伊,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埃及人一出生就开始为来世做准备。古埃及传统观念认为死亡仅是现世生活的结束,人死后通过了神的审判就可以进入“西方世界”,在那里获得永生。《人与灵魂之辩》这一文献的内容本就是“人”与“灵魂”围绕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而展开的数次“辩论”,“人”一直秉承着古埃及人的传统观念,希望通过死亡到达“西方世界”,从而摆脱现世的苦难,在来世获得永生和安宁。
“灵魂”代表了与古埃及人传统宗教观、世界观相违背的新观念和新思想。首先,“灵魂”认为“西方世界”是虚无而未知的,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生活。其次,《人与灵魂之辩》始终围绕死亡主题展开辩论,文献中多次出现“说真话”“公平”“善良”“正义”和“审判”,但文献却并没有提到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奥西里斯和与公平、正义关系最密切的“玛阿特”这两位在来世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这种现象可能表明,在以作者为代表的古埃及新思想和新观念中,存在对奥西里斯主宰冥界的疑虑,(34)JamesP.Allen,TheDebateBetweenaManandHisSoul,AMasterpieceofAncientEgyptianLiterature,p.2.以及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诚信和正义缺失,使得“玛阿特”对古埃及人的心理约束力丧失,很多人不再信奉“玛阿特”,对代表正义和公平的“玛阿特”感到失望。一个人失去对死后生活的信仰,墓葬和祭祀都无法保障死后所谓的“幸福”,传统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学说体系受到挑战,(35)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第262页。这些对“西方世界”的质疑和对奥西里斯和“玛阿特”的忽视,代表古埃及人对生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这些零散的思想蕴含着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萌芽。
(二)社会心理视角分析
文献的主题通常反映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点,相同时期的诸多文献则能体现出当时总体的社会事件、历史现实和群体观念。同时代的人们耳濡目染,会逐渐形成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普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便在无形之中融入各文献作品中。从心理学视角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古埃及人的思想观念、信仰意识,明确古埃及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古埃及历史做出更真实、合理、完整、丰富的解读。
《人与灵魂之辩》中“人”的观点代表作者最初的想法,即由于厌世产生了轻生的想法,期望通过死亡获得解脱,“灵魂”的观点则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他虽有厌世想法,但对死后的一切皆未可知,担心和顾虑让他踌躇。“灵魂”与“人”之间的辩论,其实是作者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体现,是其抑郁情绪的抒发。作者表现出了心境低落、悲观厌世和自杀想法,这些情绪状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其情绪与处境是部分相称的,且通过作者的行文和修辞可知其思维敏捷,语言流畅。作者处于抑郁的情绪中,内心纠结而痛苦,通过“灵魂”对“人”的引导和劝诫,不断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实现抑郁情绪的自愈。
某一历史阶段人类的普遍社会心理状态可以折射该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人与灵魂之辩》中描写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矛盾、挣扎、质疑,说明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不仅造成群体的抱怨和不满,甚至已经使人们对听天由命和死后进入“西方世界”获得永生的传统信念产生质疑,这种质疑萌发了对生命和死亡、现实和未来的思考。文献中虽未直接提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对,但表现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新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变化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当时古埃及人们的心理,于是在文献中会自然地、隐晦地表达出这种群体性的普遍心理状态。
历史发展不仅是王朝的更迭和王室事件的记载,还包括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平民生活的细节,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人们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对社会各阶层历史发展加以记载和研究,对新思想与传统信仰间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形成完整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诸多文献中记载的社会事件、平民生活,隐含的社会心理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便是其中的“血”和“肉”。古埃及人没有留下史书记载古埃及的历史,有限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古埃及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已有文献,从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等新视角全面透析古埃及文献,研究文献背后的历史真实、隐含的意义和文化特征,为今后古埃及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提供新佐证和新方向。
结语
《人与灵魂之辩》中首次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表述,“与灵魂辩论”并未将灵魂作为独立个体且与“人”相对立,与灵魂辩论的内涵和外延都超越了辩论本身及辩论双方的界限。辩论的焦点指向新的宗教观、价值观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这些新观念的出现说明古埃及人对世界的看法正经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对“现在”的理解和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思考。发生在“人”与“灵魂”之间的辩论正是人类关于“现在”与“未来”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过程的真实写照。灵魂观在人类辩证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从虚幻或饱含美好期望发展到精神、意识和心理层面,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便是在这不断的“辩论”和“对话”中发展起来的。“与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郭沫若石榴课件
- 直播电商运营 课件 项目一 走进直播电商
- 禁毒课件 小学
- 《最高法院施工合同解释》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课件-(共41张)
- 房租入户合同范例
- 店铺租质合同范例
- 开餐饮员工合同范例
- 江苏专用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3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含解析
- 手写订单合同范例范例
- 中小学-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课件
- 2024年秋季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金融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4年菱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操作手册
- 道法珍惜师生情谊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4年高考真题-化学(贵州卷) 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线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居间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 商铺出售回购协议书范本
-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