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_第1页
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_第2页
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_第3页
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_第4页
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其他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第一节失业保险失业的类型失业保险的含义与特点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一、失业与失业率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按照失业的性质分类:自愿性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按照非自愿性失业的形态可以分为: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也是失业中最严重的失业形态,非短期所能解决问题。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如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结构性失业:又称为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第一是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偏好的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第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就短期而言,这种失业对个人带来经济损失,但长期来看,则会增加社会整体的生产能力。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产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应切的失业。除以上的分类外,还有: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简称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数量占劳动力总人口数量的比率,是反映失业动态的经济指标。

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在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口)×100%二、失业保险的含义与特点失业保险的含义构成失业的条件定义:是指通过国家立法筹集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失业补助制度复合式失业保险制度(双重失业保险制度

)强制性失业保险与失业补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补助制度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与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特点针对的社会经济风险不同:失去的是工作机会,而不是工作能力;间接目的不同:提高劳动技能、工作机会、促进再就业享受条件不同:与工龄、保险费缴纳、劳动意愿有关属于短期保险项目三、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覆盖范围七个方面不在失业保险范围内。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计算失业津贴的三种方法:薪资比例制、均一制、混合制上下限的规定基本在原工资的50%-70%。缴费有多档次逆相关性标准失业保险给付期等待期给付期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失业保险管理机构的三种类型四、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企业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稳定经济、社会的目标五、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多重保障、复合保障强调失业保险的给付条件标准化给付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之上促进就业作为失业保险的重要内容英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瑞典的失业保障制度六、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86-1992)初建期第二阶段(1993-1998)发展期第一阶段(1999——)完善期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保险的范围资金来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个人:工资的1%享受条件:缴费满一年的非本人意愿而中断就业的领取期限:缴费1-5年:最长领取12个月缴费5-10年:最长领取24个月重新就业、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低于最低工资、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支付项目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死亡丧葬补助金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其他停止发放的条件失业保险的管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局限可能改革的几个方面七、《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与《失业保险条例》的主要差异在适用范围上,上海增加了“国家机关”及其在职职工。在享受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上,上海增加了“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限制。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上,上海细化为“累积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2个月,累积缴纳失业保险费年限每增加一年,期限增加2个月。在失业保险金标准的计算上,上海明确规定“第13~24个月”领取标准为第一年的80%。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能否同时申领“低保”方面,上海没有规定。在待遇上,上海明确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患病的,可以向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因就诊所发生医疗费用的70%”之医疗补助金,如费用较大,本人及家庭承担有困难的,可申请增加。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颁布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19990205

【实施日期】19990401

【发文号】上海市人民政府〔99〕7号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基金来源)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一)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三)滞纳金;(四)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的地方财政补贴;(五)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第四条(失业保险登记)凡属本办法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均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单位和在职职工失业保险登记手续。

新建单位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或者批准建立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登记手续。单位发生分立、合并、破产或者被撤销时,应当在30日内向原受理登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第五条(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单位按其当月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在职职工按其当月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应缴失业保险费基数按照养老保险费基数确定。

第六条(缴费时间和方式)单位应当每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费。在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其所在单位按月代为扣缴。

第七条(失业保险费的列支渠道)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按照下列规定列支:(一)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从行政费或者事业费中列支。第八条(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单位与在职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或者工作关系后,应当告知其按照规定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在15日内到单位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办妥退工手续。失业人员应当在接到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或者工作关系通知后的30日内,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失业人员在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时,应当递交证明本人失业的有关材料。

在职期间被劳动教养或者被判刑收监执行,现被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人员,可以在回到原户籍所在地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第九条(申领的审核)就业服务机构应当自受理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之日起15日内对其失业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对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核定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和标准。

第十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二)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三)本人在职期间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四)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或者工作关系前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五)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并有求职要求。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第十一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的计算)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其失业前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扣除已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缴纳失业保险费年限)计算。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不满2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为2个月;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年限每增加1年,期限增加2个月。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不满5年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5年不满10年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10年以上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失业人员连续缴纳失业保险费不满1年,但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不满2年的,可以视作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

第十二条(剩余期限的合并计算)失业人员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保留。重新就业且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后又再次失业的,核定其期限时,应当将其剩余期限合并计算。合并计算后,失业人员连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第十三条(失业保险金标准的计算)失业人员第1个月至第12个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根据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确定;第13个月至第24个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其第1个月至第12个月领取标准的80%。失业保险金标准应当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高于本市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十四条(失业保险金的领取)失业人员在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后,可以自审核确认其具备条件的次月起领取失业保险金,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起始时间应当自办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之日起计算。

失业保险金由就业服务机构按月发放。第十五条(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领取失业保险金;以后重新失业的,可以领取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一)应征服兵役的;(二)考入全日制中等以上学校学习的;(三)从事有劳动报酬工作的;(四)被劳动教养或者被判刑收监执行的。

第十六条(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形)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二)移居境外的;(三)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的。

2009年4月1日起,上海再次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后的失业保险金标准最高为600元/月,最低为435元/月。调整后的第1-12个月失业保险金三档标准分别提高到495元/月、550元/月、600元/月;调整后的第13-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为第1-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标准的80%,并继续按照略高于本市城镇“低保”标准的原则确定失业保险金托底标准。第二节工伤保险工伤及其责任认定工伤保险的含义与特征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国外工伤保险制度中国工伤保险制度一、工伤保险的含义与特征工伤保险的含义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世界上最早的工伤保险建立与1884年7月的德国。工伤责任的认定,决定着工伤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工伤及其责任认定工伤责任的认定,从早期的劳动者个人负责阶段,到现代的无过失责任阶段,经历了从有利于维护雇主利益,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过程。根据工伤责任承担主体和方式的不同,工伤责任认定大体可以分为:劳动者个人责任、雇主过失责任、雇主无过失责任三个发展阶段。劳动者个人责任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风险承担”理论中的“危险自负说”的理论依据,使得劳动者在受到职业伤害后的一切后果由劳动者本人负担。亚当·斯密的“风险承担”理论认为,雇主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所支付的工资中已包含了对劳动者工作岗位危险性的补偿,因此,其所遭遇的风险及经济损失应由个人承担。雇主过失责任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工伤灾害事故的增多,劳动者开始通过法律手段要求雇主承担责任并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因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赔偿法,所以只有当劳动者能够提出证据以证明雇主存在过错时才能够获得赔偿,否则还是后果自负。这就是雇主过失责任阶段。与以上相适应,1884年,英国通过了《雇主责任法》并规定,劳动者只有在法庭上证明雇主有过失,才能获得赔偿。存在的问题:难以提供证据;法律诉讼费高;会被解雇;雇主无过失责任阶段: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确认了“职业风险原则”;“职业风险原则”认为:工业化社会容易发生难以抗拒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劳动者容易受到职业方面的灾害;劳动者在受到职业方面的灾害时,无论雇主是否存在过失,只要不是劳动者有意所为,雇主就应进行赔偿;雇主所支付的赔偿金应是雇主的管理费用的一部分;正是基于雇主无过失责任原则的确立,工伤保险才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普遍发展。工伤保险的原则与特征工伤保险主要补偿的风险:身体受职业病伤害呈疾病状态者;因工丧失劳动能力并因此中断工资收入者;由于永久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工资收入者;由于供养者因公死亡而失去生活费用来源者;工伤保险的原则与特征无过失补偿、无责任赔偿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补偿直接经济损失原则因公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工伤保险的特征最具有强制性不受年龄限制待遇优厚、项目完备三、工伤保险的基本内容工伤范围的认定工伤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工伤范围的认定1964年国际劳工组织第121号《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建议书》第五条规定:每一会员国均应在规定的条件下将下列事故视为工伤事故: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地点或附近,因工作需要而去的地方发生的事故;上班前或下班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劳动者在搬运、清洗、整理或收拾工具等时候发生的事故;在往返工作地点和住宅、用餐等地方时发生的事故;职业病:开放式和封闭式列表法国际——1980年——29种中国——10类——115种工伤鉴定的两种办法:劳动能力鉴定国际劳工组织劳动能力鉴定:永久完全丧失、永久部分丧失、暂时完全丧失、暂时部分丧失中国劳动能力鉴定:完全丧失、大部分丧失、部分丧失致残程度鉴定:国际:按照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医疗依赖三个方面,将工伤、职业病伤残程度分级评价,不直接评价劳动能力的丧失程度;中国采取劳动能力鉴定法:劳动功能致残分10个致残等级,最重为一级;生活自理障碍分3个等级,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部分不能自理;工伤保险待遇医疗待遇:发生的合理医药费用,包括:挂号、住院、医疗、医药、路费等;伤残待遇:一般为本人工资的60-75%,以及必要的护理费;完全永久伤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66-75%,长期发放;部分永久伤残:以66-75%作为100%,按照伤残程度递减;暂时伤残:短期(26-52周),60%左右死亡待遇:丧葬补助:一次性(数月工资量);遗属抚恤:定期或一次性;工伤保险基金原则:雇主缴纳按风险程度征收、调整保险费缴费办法:差别费率:对某一行业或企业单独确定费率;绝大多数国家(中国)浮动费率:在以上的基础上(3-5年后)浮动幅度5-40%;统一费率:1/3的国家筹集方式:当年、阶段、总体平衡式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工伤预防、工伤补偿、职业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体系四、国外工伤保险制度国外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保险范围的变化:突破直接工伤的范围,将非直接工伤也引入,而且,救援活动、工会活动、就业培训活动出现的意外,也被列入;突破了受雇的限制,将非受雇人员也涵盖进入;发展趋势:范围不断扩大;更加重视预防;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日本的工伤保险制度美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五、中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保险范围及对象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待遇规定工伤医疗待遇护理待遇工伤补助金种类及其标准遗属抚恤金工伤保险制度的监管法律责任非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规定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2004年6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第二章工伤保险基金第七条(基金来源)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工伤保险基金在不足支付重大事故工伤保险待遇时,由市财政垫付。第八条(缴费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业人员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第九条(缴费基数)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基数,按照本单位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或者小城镇社会保险费的基数确定。第十条(费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实行基础费率,基础费率统一为缴费基数的0.5%。对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在基础费率的基础上,按照规定实行浮动费率。浮动费率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事故发生率等情况确定。浮动费率分为五档,每档幅度为缴费基数的0.5%,向上浮动后的最高费率(基础费率加浮动费率)不超过缴费基数的3%,向下逐档浮动后的最低费率不低于基础费率。浮动费率每年核定一次。工伤保险费率浮动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拟订,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第三章工伤认定第十四条(认定工伤范围)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条(视同工伤范围)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从业人员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从业人员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从业人员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2009年4月1日起,上海提高两项工伤待遇标准。2008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且致残一级至四级,按《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或按《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规定享受伤残津贴或定期伤残抚恤金(以下统称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的工伤人员,享受的伤残津贴调整如下:致残一级增加360元/月,致残二级增加340元/月,致残三级增加310元/月,致残四级增加300元/月。调整后的最低伤残津贴标准为:致残一级2960元/月,致残二级2800元/月,致残三级2630元/月,致残四级2470元/月。生活护理费调整如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调整为1650元/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调整为1320元/月,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调整为990元/月。已办理退休手续的致残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按有关规定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低于本通知规定的伤残津贴标准的,补足到伤残津贴标准。根据《关于调整本市因工死亡人员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2008年12月31日前因工死亡人员的供养亲属中,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或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抚恤金(以下统称抚恤金)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抚恤金100元。2010年12月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修改: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草案规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认定决定。同时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基金支出项目,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改由基金支付。第三节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的含义与特征国外生育保险制度中国生育保险制度一、生育保险的含义与特征生育保险的含义生育保险是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的生理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为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障受保母子的基本生活,保持、恢复或增进受保妇女身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一项社会保险计划。1919年,《生育保护公约》1920年,《农业女工资劳动者生育前后保护建议书》1952年,《生育保护公约》,《生育保护建议书》生育保险的特征对象是已婚女职工,范围有限;正常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收入损失;生育与医疗的密切关联性;给付从生育前到生育后;二、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国际劳工组织对生育保险制度的规定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生育补助金的享受条件:三种类生育补助金的给付:各有不同假期:生育费用和医疗服务:社会保险机构支付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立法覆盖范围广待遇标准高产假期限较长生育补助金较高生育津贴普遍医疗保健服务有保障儿童津贴较高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待遇的变化:延长-婴儿抚养期收入补偿形式的调整医药费用分担形式的变化三、中国生育保险制度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1955年,《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1986年,《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1988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1994年,《劳动法》1994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社会统筹、属地原则,企业不超过1%,实施范围给付待遇和标准产假:90天,其中产前15天,产后75天;孕期和产假收入待遇:企业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医疗服务及费用:孕期劳动保护: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问题:改革的原则: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促进妇女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或者失业生育妇女。第三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是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统一管理。市和区、县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卫生、医疗保险、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工作。第四条(缴费主体)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第五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应当向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城镇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城镇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第六条(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本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基数。

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0.5%的比例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个人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城镇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第七条(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基金来源)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

(二)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五)其他依法应当纳入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地方财政补贴。第十条(支付范围)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的支出:

(一)生育生活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补贴。第十一条(基金管理)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决算)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由市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市劳动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报市政府批准。第十三条(津贴、补贴申领条件)

申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妇女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二)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

(三)属于计划内生育;

(四)在按规定设置产科、妇科的医疗机构生产或者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第十四条(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期限)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生育妇女,按照下列期限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二)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三)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的,按1个半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四)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者患子宫外孕的,按1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按照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生育妇女,还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一)难产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二)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条件的,增加一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第十五条(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

从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当月缴费基数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个人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不满一年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失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产或者流产的从业妇女已经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不足其应享受的工资性收入的,不足部分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