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态农业_第1页
第三章生态农业_第2页
第三章生态农业_第3页
第三章生态农业_第4页
第三章生态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生态农业第一节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一、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其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二、基本介绍

生态农业,简称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纵观人类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至今约20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面对以上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生态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三、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一)探索阶段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二)关注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发展阶段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四、基本内涵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五、主要特点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六、生态农业的特征(一)生物多生态农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一般农业的2-3倍,甚至是3-5倍或更高。(二)环境佳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和基础是环境优良,只有在环境良好的地方才能发展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农业生态环境改造、改良和优化过程;发展生态农业的结果,应使地力常新壮、生态有改善、环境变优良。(三)结构良一是物种结构良。二是时间结构良。(如间种、混种、套种等)三是空间结构良。(立体种植)四是营养结构良。(四)功能强一是具有强大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增值功能。二是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同等条件下能产出更多更优的农产品。三是具有强大的抗灾抵御逆境能力。(五)质量优一是安全。产出的均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二是营养。产品营养很高,对改善人们的膳食营养非常好。(六)效益高一是经济效益高。是一般经济效益的3-8倍。二是社会效益高。提供的产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三是生态效益佳。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强调生物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七)低排放生态农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特征,提倡节肥减药、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明显是一种典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八)可持续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效益好、深受国内外欢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八、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有利于防治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因为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无污染,所以生态农业技术无论是栽培技术、施肥技术,还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加工技术等。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相反,还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在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同时,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监控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这是生态农产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必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保护生态环境目的的实现。(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还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九、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一)从农产品的多级利用和内部循环转向多产业开放性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应逐步改变自给性生产理念,而转向与工业有机地结合,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网络型链条。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构建产业化的种养加工及废弃物还田的食物链网结构,有效利用资源、信息、设施和劳力,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结构框架。(二)从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向多功能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通过多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应将农村人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排在重要位置。(三)从传统知识的继承为主走向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当前的生态农业侧重于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强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户较多;种植业提倡立体种植,强调多种经营,提高土地生产力;注重大农业系统的农、林、牧、渔等各业的有效综合。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重点是加大高科技含量。(四)从关注数量走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生态农业的理念重视在源头尽量缓解化肥、农药、禽畜粪便等污染土壤和水的可能性,其在生态关系调整、系统结构功能整合等方面的微妙设计,利用各个组分的互利共生关系,使其在发展高品质农产品时具有天生的优势。比如在解决温饱时我们种植水稻能够高产就好,而现在我们不仅要产量高,而且还要营养高、口感好、味香、色亮等。(五)从着眼生产环节为主向规模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寻求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六)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文化传承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的重点在于发掘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是为创造新的农业文明,重点是通过市场需求,通过差异性的规划,通过创造性的策划,将文化农业作为持续性、永续性的事业发展起来。我国的生态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并决策,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的生态农业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了中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符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从无到有,起步于农户,试点示范于村、镇、县,重点发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第二节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生态及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以下基本原理:一、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存与统一体中。一方面:生物为了生存与繁衍,必须经常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光、热及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在生物生存、繁衍和活动过程中,也不断通过释放、排泄及残体形式将物质及能量归还给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而受生物影响得到改变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使两者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生态农业遵循这一原理,可通过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用养结合,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中运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首先根据地域生态环境条件,安排生态适应性较好的生物种群,获得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并要特别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否则,环境破坏会导致生物与环境的失衡,如水土流失问题,土壤沙化退化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生物种群减少或消失,使农业生产力降低甚至衰退。二、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营养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由于食物链的量比关系,促使处于相邻两个链节上的生物,无论个体数目、生物量或能量均有一定的比例。生态农业常以农牧结合作为农业结构的核心,首先就要调整农牧之间的营养关系,寻求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物质供给平衡。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一般应利用各种生物种群的相生相克原理,组建合理高效的复合系统(如立体种植、混合养殖等),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我国普遍运用的多熟制种植(间作、套种、混种、复种)及立体种养等都是利用各物种间的竞争互补关系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高效生产的目的。同时利用生物种间的相克作用,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三、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传递链,又是一条物质转换链,同时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根据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法则,食物链越短,结构越简单,净生产力越高。生态农业就是要合理设计食物链,物质分层分级利用,促进光合产物转化增值,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农业要尽可能适量或较少的外部投入,通过立体种植及选择归还率较高的作物,以及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尤其要注意物质再生利用,使养分尽可能在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实现无废弃物生产,提高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利用效率。四、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必须保持协调的物质投入和物质输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某种物质投入量过大,则可能在生态系统中产生滞留并带来结构的非稳定态;反之,如果物质输出量过大而补偿不足,则可能使生态系统的资源耗竭,导致结构崩溃。五、生态位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丰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多样化,并使系统稳定性强、生产力高。但实际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常存在许多空白生态位,应当由人工去填补;而这种填补是否成功,则取决于人们对该生态位的生态条件及其周围关系认知的程度。六、整体效应原理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及价值流进行着转化、传递、交换及各种补偿活动,各组分间还进行着正、负反馈作用。而促使这一系统的整体纳入良性循环轨道,是人们决策的目标与调控的方向。即能流的转化效率高、物流的循环规模大、信息流的传递通畅及价值流的增值显著。同时整体功能高又意味着系统的稳定性高。七、食物链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较短而简单,不利于能量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而且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农业要根据食物链原理组建食物链,将各营养级上因食物选择所废弃的物质作为营养源,通过混合食物链中的相应生物进一步转化利用,使生物能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如用谷物喂鸡、鸡粪还田,蚯蚓喂鸡、鸡粪喂猪等形式都是食物链原理的应用。八、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只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达到共同最佳点,才能发挥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第三节生态农业的类型、模式及其技术体系48一、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选择能协调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组配各项生产,协调各项技术,促进农业向高效和持续方向发展。二、生态农业模式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沼气池出料口沼气池猪圈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养10头猪即可提供足够的发酵原料,且发酵后的沼渣和沼液可满足75x7.5平方米温室蔬菜种植的氮肥需求。“四位一体”模式进行生产时基本上不需要使用化肥,可保证作物、蔬菜、水果或花卉的质量,并能够保持地力。塑料薄膜把种植和外界隔离开来,害虫可以得到更好控制,这就使得温室生产的杀虫剂用量极少,甚至根本不用。(二)南方“猪-沼-果(菜、鱼)”生态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技术简介“猪-沼-果(鱼、菜)”生态模式技术是以农户为生产主体,通过发展养殖业,将畜禽粪便直接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利用发酵残余物种果(或养鱼、或种菜),来提高产量和品质,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利用沼液喂猪,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猪的育肥周期,降低成本。该模式操作简单,投资少,生产出的农产品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可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内容:建一“三结合”沼气池、养一栏猪、种一园果(或养一塘鱼、或种一园菜)。技术要点及操作方法:

1.沼气池:做好沼气池的规划,将沼气池与猪栏、厕所连通修建,粪便自流入池,最好将沼气池建在猪栏下面。沼气池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造和试压验收。

2.猪栏、果园(鱼塘、菜园)建设: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建设。操作规程

1.“猪-沼-果(菜)”生态模式:果树和蔬菜根部施肥与常规农家肥相同,量可以更大一些,也可更接近根部,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果树的叶面施肥,可在采果后,连续三次,每隔5-7天喷一次沼液,同时在根部加施沼肥,效果更好。

2.“猪-沼-鱼”生态模式:投肥量按常规投放。沼肥投放量应视水色透明度掌握,5.6.9.10月份其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7.8月份高温季节不低于10厘米;提取沼肥应在正常发酵产气的状态下提取,6-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隔5-7天可提取600-800公斤沼液、250公斤沼渣,不可过量提取,以免影响沼气的使用。注意事项

1.沼气池应是正常发酵产气的沼气池。2.

一次取料不得过量,以免影响沼气池的使用和带出生料。效益与效果

1.“猪-沼-果”生态模式可提高产量9%左右,并能提高糖份,叶面施肥可防冻害;“猪-沼-菜”生态模式可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加产量;“猪-沼-鱼”生态模式,鱼苗的成活率较传统可提高10%以上,成鱼增产可达27%。

2.“猪-沼-果(鱼、菜)”生态模式可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三)、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四)、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五)、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六)、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七)、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九)、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59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类型(1)立体利用型;全方位利用土地资源是生态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也是基本的有效模式之一。比如广东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药种茶,山下养鱼放牧”等。这些立体型生态农业模式,由于简单直观、操作方便、实践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广东鹤山的“林下农”模式60(2)生物共生型;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双赢的关系,将不同生态位、不同生长发育特性的生物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上互补、功能上互惠、效益上互利的复合生态系统。如:稻田养鱼、稻鸭共栖等。(3)多业结合型;多业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将农、林、牧、副、渔“五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利用充分、系统效益全面”的高效良性循环系统,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和基本途径。如:种稻养猪、种草养牛等。(4)产业延伸型;将农业生产中的主产品或副产品进行加工增值,尤其是进行多层次的精加工、深加工。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生产的产业化,促进产、加、销、贸一体化。(5)科技带动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