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1)“仁”
,“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③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大祭典礼一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国家做官没有怨恨,在家族做事也没有怨恨。”⑤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仁”的内涵1.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2.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3.“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以“仁”为核心,引申出的儒家道德观点【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慧】如何成“仁”①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孔子说:“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②“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离开仁德,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这样,颠沛流离坎坷落魄的时候也要这样。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有志之士和仁义的人,不会苟且偷生损害仁德,宁愿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具有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自觉坚守“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说:“为政,就是要正(含有为人要正),你自己先正直为人,谁还敢不(正)听从政令?”
“仁”用于治国——爱人(2)“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颜渊》)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③“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学礼,不能做好人。”“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的心理基础,否则,“礼”就是虚假的文饰。“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君子”
①“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会失去威严,如果努力向学则不会固执蔽陋,行事以忠信为主,假若发现朋友的某些修为超过自己时,应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以达无友不如己者之境界;万一真有过错的话,则不能怕改正,应有勇气来改过。②“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既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倾向,也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冷漠、疏远,只以恰当的原则与方式来对待一切人事。”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为了义而勤苦,小人为了利而劳苦。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⑦“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君子坦荡荡思想独立、态度平和言行一致以“义”为准则,以“礼”为标准⑧“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⑩“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⑾“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强调修身强调内省以求学问道为上,过程中安于贫穷探究1、联系实际谈谈儒家的“仁”与“以德治国”的关系;2、“仁”与“礼”、“和”与“礼”的关系;3、如何看待孔子的“君子观”名校名题【师大附中等六校联考】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调和、和谐、协调。(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1)有子认为“和“与“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4分)(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我们如何看待儒家所主张的“和“与“礼”之间的关系。(5分)【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参考答案:(1)答: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2)答: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孟子(1)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自暴自弃)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伤害君王)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发扬光大)之矣。若火之始然(就会蔓延),泉之始达(流到远处)。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孔子“仁”
孟子“仁义礼智”(2)施仁政、行王道①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⑤“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平治天下之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秩序的保证人民期盼仁政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行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实行仁政的方式——推己及人行仁政的思想基础——民本思想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孟子的义利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的思想可用“义”概括记忆【正义】【道义】【仁义】【骨气】【尊严】
探究1、如何看待孟子的“性善论”和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行仁政与法治的关系;3、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①,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注】①与国:盟国。(1)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
、
、
(各写二字)三方面的才能自诩。(3分)(2)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⑴军事、外交、财政(财经、经济)(3分)⑵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这样的君臣,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3分)参考译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按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2、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孟子·宪问篇》)注:①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②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2)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②艾③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注: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③艾:同“刈”,取。(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从而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治国平天下。B、君子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上层社会和人民群众得到安乐;只有日积月累,才能臻于圣贤的境界。C、君子启示我们,对于资赋优异、认真学习的学生,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就能深刻领会。D、孟子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包括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内容,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的看法。(3分)
参考译文:(1)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2)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B项,“只有日积月累,才能臻于圣贤的境界”无中生有,因而错误。(2)“修已”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与提升,“安百姓”才是君子的最高道德境界,他们所为惠及社会上每一个人。儒家以天下为已任,将天下人的安乐、幸福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意思对即可)老子——道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1、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2、政治之道——无为而治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民心自然匡正。我无事,我民自然富有。我无欲,我民自然纯朴。
反对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反对提倡仁义、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3、处世之道——自然无争(柔弱、谦下、自足、不争)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②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③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④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曲则全,枉则直④物壮则老庄子——道天道、圣道、帝道、臣道1、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滞积不通),故万物成。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2、圣道: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所谓“真人”、“圣人”、“至人”、“神人”乃至“天人”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实际都指持圣道而服海內之人,而圣道之根本又在合于天道。3、帝道: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4、臣道:即人道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得道后的表现1、逍遥游:“无待”,绝对的精神自由“无己”“无功”“无名”2、齐物论:齐物——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齐论——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3、超脱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儒道互补政治层面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强调君子“无为”,甚至取消君主的存在,否定“仁”“礼”立身处世上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蔑视、逃避入仕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个人修养上儒家——孔子讲“仁”,孟子讲“仁义礼智”道家——“仁义”是通向“大道”境界的障碍,所以,应该彻底忘掉“仁义”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儒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招工合同样本
- 公司委托技术咨询合同样本
- 个人和劳务公司合同样本
- 2025精简版装修合同范本
- 公司与法人合同范例
- 上海车位出租合同范例
- 临聘人员签约合同样本
- 仓库租赁及配送合同标准文本
- simtrade买卖合同样本
- 产品供货合作合同样本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HY/T 075-2005海洋信息分类与代码
- 全封闭声屏障施工专项方案正文范本
- 颊癌病人的护理查房
- 体外培育牛黄-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课件
- 智能化成品保护方案
-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范本)
- 汉译巴利三藏相应部5-大篇
- 2022年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藏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