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_第1页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_第2页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_第3页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_第4页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作文教学■何君实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重要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性是毋庸赘述的。问题是,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不像另外三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具有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另外三者是是外化的,显性的;而思维是内化的,隐性的。它将外在的表象、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它只是人类大脑里精神活动的过程。惟其如此,就不易操作,不好具体落实于课堂或课外活动。于是也就常被人在阅读课上走过场,在写作课上更是唯利(分数)是图,信马由缰。有些老师在处理为落实思维训练而设置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时,照本宣科,毫无思维深度和个性可言;在作文课上更是以考代练,以分代评。只讲“引——议——联——结”、对称分论点、增分亮点等新八股式的套路,毫无思维价值可言。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对这无色无味,无声无形的思维进行发展和提升呢?

本文就重点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分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个性化的以读促写

教材里的阅读文本理所当然是写作最好的例子。针对思维培养,教材里设计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但我们不能只是依据教参照本宣科地讲解,而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突出重点,作个性化的解读与写作运用,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比如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共收录了《劝学》和《反对党八股》等六篇文章。大家都能将其核心定为“学习之道”,都会讲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都会讲其中两课涉及的驳论,甚至还有人分为文言文、现代文进行群文阅读。这是求同思维,但从求异思维的角度看,应该把另外四篇定位为立论文,而把《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定为驳论文。而且要大张旗鼓地讲析被人们忽略的驳论及蕴含其中的思辨分量,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运用驳论。比如,材料中有对立的观点就先驳后立(详见笔者发表于2022年4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不破不立不辨不明——〈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群文教学新思考》)。

说起《寡人之于国也》,大家都会在语言学习之后分析层次,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可笔者却要在个性化的层次解析之后带领学生探究以下两个同样有个性的问题:1.既然惠王发问,孟子直接回答七条措施即可,但孟子为什么要先讲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呢?2.回答完七条措施后,孟子为什么还要批评惠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呢(详见笔者发表于2022年12月《语文建设》的《〈寡人之于国也〉论辩艺术探微》)?这样的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孟子气盛词达的语气和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这还不够,笔者在分析思路层次后又让学生在大致能背诵的情况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文本的思路层次(先驳后立),用文言文仿写一篇关于校园生活的文章。下面是其中一篇(老师和班级皆虚拟)。

本宫之于班也

俐师长发飘飘,茫然曰:“本宫之于班也,尽心焉耳矣。班内乱,则立班规于班墙,守早读以防抄袭;做操差,则督操于操场。余者亦然。观他班之治,无如本宫之用心者。然他班之分未加少,吾班之分未加多,以至流动红旗未得,何也?”

林子对曰:“师好听写,请以听写喻。谨然听之,纸笔既接,交本而退。或错一十,或错二十耳。以错一十笑二十,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错二十耳,是亦重听者也。”

曰:“师若知此,则无望分之多于他班也。”

“不违睡时,学习劲头不可胜用也;责做操不用心者,流动之帜不可胜得也;精力与敏思不可胜用,是学习劳逸结合两不误矣。足眠责操,此强十班班风之始也。”

“小小之十班,树之以榜样,则三年后全达一本矣;作业背书之事,若可适少,则学子之精神压力锐减矣;学习之事,忌啃之多而嚼不烂,当避繁就简,强质量甚可超师附矣;重礼仪之教,立班级之新风,则粗口无望再暴于班内,且班风即成矣。然而不得流动之帜者,未之有也。”

“上课捣乱而不知检,考试作弊而不知责,挂科,则曰:‘非吾也,试卷也。’是何异于流动红旗不得则曰‘非吾也,他班之贿赂者也’?师无罪生,斯十班之流帜常驻矣。”

这决不只是文言语言的仿写。文章以发问开篇,在设喻反驳的基础上作正面论述,结尾又从反面批驳所存在的问题。驳立结合,有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又有正反对比。语言犀利,环环相扣地分析,层层深入地推理,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性和周密的思辨性。这样独具个性的文本解读和写作运用才是实事求是的以读促写。也惟其如此才能在读写结合中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思辨性的审题立意

写作之前的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而准确与否又在于思辨。不管是命题作文、漫画作文、情境式任务驱动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读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辨阅读的过程,而审题立意的思辨过程更是一个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2022年全国8套试卷的高考作文题由前几年渐成主流的情境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集体转身为材料作文,从形式上就增强了思维的价值,因为前者的情境、文体和旨意时指定的,而后者的材料旨意不易把握。更不用说上海卷(对“时间沉淀是否影响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发表看法)、浙江卷(对“得与失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发表看法)和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强弱+感悟思考)本身就是理性思辨型的作文题。这些自然都需要审题时加强思辨。

以浙江卷作文为例。审题的过程中首先是一个思辨性的选择: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当然先排除“终点”,可以是“起点”,最好是“过程”吧。其次要对“得与失”的关系作理性思辨。它们既矛盾又统一,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人间万象、世事百态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说白了,得即为失,失即为得。既如此,第三层意旨就应运而生:怎样对待“得与失”(基于转化)?浙江卷的审题立意至少饱含上述一个思辨性选择和三个思维过程。上海卷和新高考Ⅰ卷作文也一样需要在思辨中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即便偏思想性的作文题也必须经过严密的思辨才能准确立意。这里就以2022年全国甲卷(引导材料+“可为与有为”主题)为例加以剖析。这道题显然不能脱离材料泛泛地写古今中外的“可为与有为”。它其实包含以下几层逻辑判断和推理: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斗争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这些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使我们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而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所以我们可为也应该有为。

这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逻辑链条。写“可为与有为”时必须关照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和“大有可为的时代”。也就是说要写置身“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在红色文化滋养下的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可为的是时代,有为的是青年。同时可为与有为又是条件(基础)和目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考虑到这一点,审题才具有深度和准确度。

同样是以思想性见长的2022年新高考Ⅱ卷(漫画“人”+思考、评价)也是满满的思辨性。书法过程中的“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既是漫漫人生道路上由初创、发展到施展才华的人生之道,也是为人处理好藏露偏直、轻重缓急,处世不偏不倚,扬弃之后的中庸之道。

其实,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题尤其是理性思辨型的命题都是审题最好的资源。必须如前文所示,挖掘其中的哲理(如近几年上海卷),厘清概念,思辨其既对立统一(区别联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平时作文教学中要加强思辨性尤其是关系型作文审题。再理性的思辨也超不出哲理的范畴,即便近两年上海卷、浙江卷的作文也是如此。理性思辨型的作文要求我们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加强辩证思维训练,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辩证地看待以下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与实践,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发展与变化,偶然与必然(如2022年上海卷),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普遍与特殊,主观与客观。作文材料中常出现以下关系:得与失(如2022年浙江卷),强与弱(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利与义,苦与乐,公与私,严与爱,美与丑,德与才,发展与保护,纪律与自由,民主与集中,法律与人性,守旧与创新,求美与求真,奉献与索取,成功与失败,现实与未来,勤奋与技巧,减负与增效,顺境与逆境……这些关系型的命题,既要辨析概念的不同内涵,又要思考两者的联系。审题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两者既矛盾(对立)又统一,或既区别又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思维环节(如前文对“得与失”“可为与有为”的审题分析)。

其它命题作文、漫画作文、情境式任务驱动作文也一样,审题的过程中都需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礼记·中庸》)。这一思辨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也只有这样经过思辨的审题,才能准确地立意。

三、反模式化的作文指导

写作课不能听之任之,不能以考代练,也不能只教些套路。在作文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反模式化,反套路,给思路。葛福安、李园园老师在谈及时下写作教学类型固化时说,“考生只会按‘套路’出牌。往往体现为审题论点化,论点分列化,结构套板化,增分亮点化。”的确是切中要害。长此以往,流毒无穷,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在一次关于某大学动员新生给家人写书信,引发网络时代是否需要写书信的讨论的材料作文指导中,我只是启发学生说,作文有法而无定法,你们可以写某某模式、某某模式的文章,但反问有气势,关联词是用来推理的,你们是否有人愿意尝试一下用反问拟题,用关联词结构全文,写一篇不只是并列论证结构的文章呢?有些同学就一改文风,尝试成功。在此节选展示一篇佳作。

网络时代不需要书信吗?

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我看见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跨过千山万水向我们款款走来。那是鸿雁带来的云中锦书,是游子心尖上家人的牵挂,是天涯海角知交的心语。

那么,网络时代还需要书信吗?答案是肯定的。

诚然,网络通讯方便快捷,但他乡游子真的能通过一通电话委婉细致的传递对家人的思念吗?能表白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某些心意吗?他们往往……

反观材料中某大学让新生写家书的行为,正是让学生提笔写信,才能用文字的温度传递对家人的思念,定格人生新高度上的思考……因此网络时代的书信仍旧有网络通讯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书信近年来广为推崇,不仅是因为手写带来的温度和仪式感,更因为古往今来大师们在书信中真情的流露和雅致的文字。李清照遥望“云中谁寄锦书来”,那锦书不只是远方的信息,更是她与夫君间心照不宣的深爱的色彩。夫妻锦书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杜甫“家书抵万金”……汪伦寄信李白“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仅是盛情的邀请,更是知己的戏谑。被文坛传为千古佳谈;林觉民的《与妻书》《禀父书》……

另外,书信更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一笔一画,写的是汉字,散发的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温情。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忘记书信的重要作用。给家乡的父母寄去一封信,……;给远方的友人寄去一封信,……;给心中的佳人寄去一封信,……。

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我看到“鸿雁传书”“鲤传尺素”恒久的温度。难道还有人会说网络时代不需要书信吗?

虽然是节选,但思路和大致风貌是清晰的,没有开头的比喻、排比,没有美化的小标题,没有并列的分论点。一句话,没有一丝惯用的套路。标题、内容、结构都令人耳目一新。反问拟题,有力度,观点明。开头扣题紧,轻快秀美有形象。另起一小段设问作答,论点鲜明。主体部分用“诚然”让步,先言网络通讯的优势,转折分析其不足之处。这是辩证分析。“反观”领出一段提笔写信的好处,与上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书信的好处更加突出。这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和结构(而不是一味地并列)。下一段通过引用,列举古往今来大师们书信中的真情实感,并评价其文学价值。选材贴切,内容丰富,颇有书卷气。“另外”一段用“更”字递进,引用歌词,深入一层论述汉字书写过程中的文化意蕴。不仅用了引证法使文章充满艺术气息,更用层进(而不是一味地并列)的结构,使思维深入一步,从而深刻彰显书信在书写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接着用“正因为如此”总结前文,联系现实发号召。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强化观点。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用关联词串连全文,逻辑思路清晰。主体部分对比分析,层进推理。段内句子之间衔接自然,思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