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讲义_第1页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_第2页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_第3页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_第4页
科技论文写作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科技论文的写作

——以对中国地质的来稿要求为例《中国地质》编辑部王学明提纲一.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种类及选题概述1.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2..地质科技论文的种类3.地质科技论文的选题二.《中国地质》概况1.基本情况2.办刊宗旨3.办刊特色4.刊物现状三.来稿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素1.总体要求2.基本要素四.写作中有关规范表达的若干问题

1.正文及标题的层次2.图件3.表格4.文字和标点符号5.外文字母6.量、单位和数字

一.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

种类及选题概述

1.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知识的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学术成果的交流、推广和应用,科技人才的发现以及单位知名度的提高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科技工作者自身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写论文;而对于单位的领导来说应鼓励本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多写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以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今后承担更为重大的科研项目。

2.地质科技论文的种类

据北京大学徐备教授依科技论文的性质将其分为3种类型:创新类,跟踪类,综述类。1)创新类

这类论文在刊物中可能非常少,不能轻易说我们写的文章都是创新类的。创新应该体现新理论、新发现、新实验及新方法等。例如:谢学锦,刘大文,向运川,等.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J].中国地质,2002,29(3):225-233.新理论;刘铁庚,张乾,叶霖,等.自然界中ZnS-CdS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2004,31(1):40-45.

新发现;顾连兴,郑远川,汤晓茜,等.无外加流体、350℃和差异应力条件下硫化物再活化实验研究[J].中国地质,2008,35(6):1054-1058.新实验;

2)跟踪类

大量的论文应属跟踪类。跟踪类研究论文又体现为:①某些原理在具体地区的扩展应用。如李通国等发表于《中国地质》上的一篇文章(李通国,李文胜,刘建宏,等.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方法——以甘肃省地球化学块体为例[J].中国地质,2003,30(2):192-198.)就是谢学锦院士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在甘肃省的具体应用。2)跟踪类②扩展原有的基础,原来的某个理论可能在有些方面不是很完善的,通过你的研究,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如侯增谦等在Sillitoe等提出的“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汇聚边界的岛弧或陆缘弧环境,岩浆起源于被俯冲板片交代的地幔楔形区,并在相对封闭体系发生结晶分异和/或地壳混染,形成含矿斑岩,发育岩浆-成矿系统”的基础上,指出斑岩铜矿不仅在岛弧环境产出,也在碰撞造山带环境发育,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侯增谦,钟大赉,邓万明.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J].中国地质,2004,31(1):1-14.)。

2)跟踪类

③补充事实,有些东西,开始时是不完善的,但它是很新的,通过补充一些事实来完善。如李才等发表的有关西藏双湖地区蓝闪片岩原岩Sm-Nd同位素定年的论文(李才,李永铁,林源贤,等.西藏双湖地区蓝闪片岩原岩Sm-Nd同位素定年[J].中国地质,2002,29(4):355-359.)就属此类。④修正错误与开展讨论,这也是跟踪类论文的一种。如王仁民等的文章(王仁民,倪志耀,童英.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J].中国地质,2002,30(3):281-285.)针对华北古陆北缘的单塔子群和南缘的太华群用“构造-岩相杂岩体带”填图法来取代以地层为骨架的变质岩区地质制图,这有助于确定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进程。

3)综述类

这类文章是就某一方面或领域中的问题开展综述和评论,要求作者对所谈的题目具有较全面的把握及一定的评述能力,要有述有评,使读者不但了解基本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又知道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综述类文章举例

比如《中国地质》刊登的翟裕生院士一篇综述性文章(翟裕生.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J].中国地质,2003,30(4):337-342.)就相当不错,作者从中国的区域成矿特色出发,提出近期应注意的几种地质环境,并提出了找寻新矿床的若干途径。又如《中国地质》刊登的张旗研究员写的一篇有关埃达克岩研究的综述性文章(张旗.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中国地质,2008,35(1):32-39)就很有代表性。该文回顾了中国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埃达克岩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这对有关研究人员很有参考价值。

3.地质科技论文的选题

地质科技论文的选题应从自己所承担的地调或科研项目出发,结合国际国内当前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佳的课题,同时可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提出来的一些优先资助领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因为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多方面的调研及论证提出的地球科学方面的前沿领域),这样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具有科学性。选题基本原则我们选题,既要讲究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这样写出的文章被发表的机率要高一些。有些选题虽具科学性,但由于工作量太大,实际较难完成,可操作性不强,因而也就难以如愿。有的选题虽具可操作性,也确实做了一些野外和室内工作,但写出的文章只是一些数据和资料的简单堆砌,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没有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地质规律,也即缺乏一定的学术性,这样的文章肯定难以发表。还有一些文章,在介绍某种方法时,通篇都是深奥的公式推导和运算,而实际应用只是一笔带过,这样显然难以满足读者了解该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需要,故被发表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

选题举例如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是有关地球科学方面优先资助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地质》上发表的涉及此内容的蔡学林等的文章(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等.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中国地质[J],2002,29(3):234-245.)引起了地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又如赵琦有关城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文章(赵琦.成都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双层采样的效果[J].中国地质,2002,29(2):186-191.)发表后对人们进行类似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因而也被同行广泛引用。选题举例还有毛景文等注意到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重要性,写出的文章(毛景文,周振华,丰成友,等.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中国地质,2012,39(6):1437–1471.)发表后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全文下载量达43000多次(仅据《中国地质》一个网站/,实际远超此数据)。潘桂棠注意到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对研究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极为重要,他的文章(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36(1):1–28.)发表后,反响强烈,迄今为至已被引用363次(据《中国知网》)。再有陈衍景的有关造山型矿床的论述(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型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2006,33(6):1181–1196.)也受到了广大地质同仁的广泛关注,其SCI引用已超过100次(据作者查找有关引用文献)。选题举例另外,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新的矿床类型及其成矿模式、某一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某一岩体的年代学研究、某一断裂活动的时空限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某一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对某一名优特产产地农业地质环境的调查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获取材料并阅读足够的文献

选题基本确定之后,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大量地阅读本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以便了解本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状况。同时把搜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拟定专题安排文章的内容。从地质角度讲,涉及研究区域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一定要浏览一遍,直接相关的更要详细阅读。

提纲一.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种类及选题概述二.《中国地质》概况√三.来稿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素四.写作中有关规范表达的若干问题

二、《中国地质》概况

1.基本情况

1953年4月创办《中国地质》杂志的前身是《地质通讯》;1955年把《地质通讯》和《地质知识》合并为《地质月刊》;1958年《地质月刊》更名为《中国地质》;1966年6月起被迫停刊达16年之久;1983年1月正式复刊;2001年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2002年开始,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打造更为知名的中国品牌,《中国地质》开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她一改过去机关刊的形象,在全盘继承原《中国区域地质》内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拓展,无论是在刊物的内容上还是其外在的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可谓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2006年改为双月刊至今,内容和形式上了一个台阶。

2.办刊宗旨

《中国地质》的办刊宗旨是: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区域性为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的研究成果,推出一大批地学科研人才。

《中国地质》主要报道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研究成果。3.办刊特色

本刊的特色就是秉承原《中国区域地质》的某些特点,以区域地质(含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环境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区域成矿作用等)为主线,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的传播与推广,着重反映地质大调查和科研中的创新性成果,对反映中国地质特点的成果给予特别关注。3.办刊特色本刊与《地质学报》的区别是:突出区域性并强调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兼顾。本刊与《地质通报》的区别是:本刊测重“高、深、全”及区域性的特点,即办成层次高、有一定学术深度、能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地调和科研成果的地质学术期刊,并秉承原《中国区域地质》的某些特点;《地质通报》则侧重“短、快、新”的特色,即办成篇幅不太长、刊出成果速度快、所刊载的内容新(新发现、新进展、新信息及新方法)的通报类地质月刊。4.刊物现状发行量名列地质学术类刊物前茅;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网;被北京大学2008年、2014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的《化学文摘》(CA)、《地学文献数据库》(GRP)、《剑桥科学文摘(网络版)》

CSA(Natural

Science),荷兰的《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地学数据库》(GeoBase),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和英国的《动物学记录》(ZR)等收录。4.刊物现状自2002年改刊以来,《中国地质》在依托地质大调查、充分宣传和反映地调和科研成果、推动学术成果交流、开拓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提升刊物的质量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地质》影响因子随年份变化趋势图《中国地质》被引频次随年份变化趋势图2014年度地质及地球科学类期刊前30名影响因子排序表注:表中数据引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自2012年开通

《中国地质》

网站以来,

访问量不断攀升

自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先后获得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百强报刊”等称号

提纲一.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种类及选题概述二.《中国地质》概况三.来稿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素√四.写作中有关规范表达的若干问题

三、来稿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素

1.来稿的总体要求

来稿要做到齐、清、定。齐是指文稿、图件及附录材料等要一次性交齐。文稿顺序为:题目,作者,作者所在单位、省(市、区)、城市及邮政编码,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目,作者,作者所在单位、省(市、区)、城市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基金支持等。清是指文稿要打印清楚,图表中的内容清晰。定是指内容正确无误,文字通顺,作者不准备再修改(编辑部经审阅要求作者作补充修改则另当别论)。来稿忌规格不一(如文章层次规格不一致,图序、图注规格不一致,公式序号不一致的情况要避免)、忌文字及标点混乱、忌不用法定计量单位、忌不审查图件、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不完整。来稿可直接通过网站(网址:)投稿。

2.来稿的基本要素

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与讨论、致谢、参考文献

1)文题

基本要求:文章的题目应力求主题突出、简明、新颖,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即用最简洁、最恰当的词语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把文章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便于检索和容易认读,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1)文题

举例:如“得尔布干成矿带成矿区划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可改为“得尔布干成矿带成矿区划研究新进展”,因“新进展”已包括了“新认识”的含义。又如“中国稀有金属不稀有”的题目就比“中国稀有金属矿产丰富”要新颖。再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9月1日刊发了题为“‘最后通牒’到期

伊朗意‘铀’未尽”的文章,该题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法制晚报》2011年8月10日刊发了题为“骆家辉周末‘出使’中国”的报道,同样该题目颇具新意。

1)文题

有时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内容,如“卤素在银成矿中的作用——以额仁套勒盖大型银矿床为例”、“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又如“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找矿工作的战略意义——以阜新煤矿为例”,原稿中的题目为“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找矿工作的战略意义”,而文中谈的都是阜新煤矿的事,显然如不加副标题“——以阜新煤矿为例”就不太合适,故我们在编辑时就加上了副标题。

1)文题

从结构上来看,文题一般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多为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如“北京石花洞第四纪钟乳石剖面的年代学研究”、“湖南锡矿找矿方向探讨”、“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等等。

2)摘要

概述:摘要一般为200~300字,现为了检索需要,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文章的内容,故往往超出上述字数限制。摘要应包括研究背景、方法、结果、结论或讨论4部分内容。分类: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报道-指示性摘要。

2)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用来报道论文所反映的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论文中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尤其适用于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报道性摘要举例文题: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摘要:笔者在对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典型解剖基础之上(研究背景),开展了矿区内与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SHARIMPU-Pb精细定年研究(研究方法),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弱的负铕异常(δEu=0.61~0.91);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亏损Nb、Sr、Ti为特征;获得的15个锆石数据点的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237±2)Ma(MSWD=0.8),形成于中三叠世,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结果)。结合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笔者认为本区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后碰撞演化阶段(研究结论)。指示性摘要即概述性摘要及简介性摘要。例:文题: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指示性摘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研究背景)。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论(研究方法及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大火成岩省研究的深入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论)。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举例文题: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摘要:研究和发现更多的成矿环境和岩石建造,有助于扩大找矿领域,提高找矿成效(研究目的或背景)。笔者试从中国区域成矿特色出发,提出近期应注意的几种地质成矿环境(研究方法)。中国区域成矿的主要特征是:①古陆边缘矿床集中;②多重成矿作用发育;③叠加和改造成矿显著;④热液矿床丰富多彩;⑤有机成矿和无机成矿的复合;⑥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条件。具有较大成矿潜力、可能有所发现的地质环境和岩石建造有:①黑色岩系;②暗色岩系;③复合沉积盆地;④古湖盆区与构造-岩浆带的复合;⑤叠加成矿的多种形式;⑥构造体制转折期和转折部位;⑦地球化学块体的成矿潜力;⑧深部探矿和矿化垂直分带(研究结果)。论文最后提出找寻新矿床的若干方法途径(指示性表达有关认识)。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一般3~8条,要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词。举例文题: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事件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北缘;构造事件;前燕山期;大陆边缘;岩浆作用

4)引言

论文的引言又叫绪论。写引言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唤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言的内容:①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前人对这一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何作用和意义;研究工作的背景是什么。②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③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写作要求

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开门见山、不绕圈子。尊重科学、不落俗套。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

引言实例1:

题目: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引言:地质学家很早就已经清楚特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某些类型矿床的形成。例如,大陆裂解地带有利于铬铁矿、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铂族元素矿床、与火成碳酸岩或碱性岩有关的稀土元素矿床发育,由洋壳俯冲引发的岩浆弧区有利于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发育,海底热液活动(喷流)有利于层状铜锌、铅锌矿床的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有利于巨量铁、锰、铝等金属矿床沉积,残留海盆地常发育巨厚蒸发岩系并蕴涵巨型钾盐等盐类矿床,等等。这种知识已很大程度地被大地构造学家、矿床学家、勘查学家熟悉地运用到成矿预测和勘查战略制订工作中。那么,特定的矿床类型可否指示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可否利用某种或某些类型矿床的发育来反演、重建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史呢?答案是肯定的[1,2],但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说明矿床研究可以促进大地构造研究的一些重要突破,如确定重大地质事件、重要构造边界、重要构造单元的属性等,显示矿床是有效的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探针,初步构建了不同类型成矿系统与构造环境之间的桥梁,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科学方向。

引言实例2

题目:粤中三水盆地构造-岩浆事件与矿集区形成引言:华南褶皱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发育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近年,粤中三水盆地的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三水盆地西南缘1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现了富湾特大型银矿床、长坑大型金矿床、南蓬山-横江及荼山中型铅锌铜银矿床、迭平小型银矿床及西椎山古近—新近纪火山岩型银矿床等(图1)[1-7]。三水盆地多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因而对矿集区内构造岩浆热事件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薄弱。粤中三水盆地在晚白垩纪到始新世火山活动强烈,主要为玄武岩及粗面岩-流纹岩,岩浆来自地幔源区[8],在上升过程中捕获了地壳物质。因此,通过火山岩捕获锆石系统定年,可了解三水盆地构造岩浆热事件,分析矿集区形成条件;分析基底与盖层矿床形成的关系,了解粤中地区深部基底的信息,探讨华夏陆块早期岩浆活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等热点科学问题

[9-10]。

5)正文

正文即论证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故它要占主要篇幅。由于论文作者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差异很大,所以对正文要写的内容不能作统一规定。但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应当符合“提出论点,通过论据(事实和/或数据)来对论点加以论证”这一共同的要求。

(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正文的立意就是把论文的主题思想在正文部分确立起来;正文的谋篇就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选择好正文的材料,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论文的主题。(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对主题的要求主题,即作者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的体现,对论文的价值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主题新颖,就是要研究、解决、创立和提出前人没有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题深刻,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总结出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使主题深刻,就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描述现象,堆砌材料,和盘托出实验或观测、统计数据的阶段上,而应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分析材料、整理实验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见解,将实践知识上升为理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对主题的要求主题集中,就是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凡与论文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应涉及,更不能过多阐述。主题鲜明,就是论文的中心思想地位突出,除了在论文的题名、摘要、引言、结论部分明确地点出主题外,在正文部分更要注意突出主题。(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材料的要求

所谓材料,就是为了表现主题而收集到的各种事实、数据和观点等。按来源分材料有3种:①直接材料,即作者亲自通过调查或科学实验得到的材料;②间接材料,即作者从文献资料中得到的或由他人提供的材料;③发展材料,即作者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材料。(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材料的要求选择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必要而充分。必要即必不可少,缺此不能表现主题。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这类材料,而不要采用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充分即量要足够,必要时的材料若没有一定的数量,有时难以论证清楚问题,即所谓证据不足。如研究相关关系一般要有15件以上样品方可,否则可信度较低。(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材料的要求②真实而准确。为此,调查方式和实验方案的选取要合理,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采集、记录及处理要正确,才能获得真实而准确的材料。写作时要尽量用直接材料;对间接材料要分析研究和核对,引用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原意;形成发展材料时,要保持原有材料的客观性。(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材料的要求③典型而新颖。典型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要获得典型的材料,调查和研究工作必须深入,应从众多、繁杂的材料中取其具有代表性的。新颖即新鲜不陈旧。要使材料新颖,关键是要做开拓性的工作,不断获得创新性成果;同时,收集资料面要广,量要大,并多作分析、比较,从中选取能反映新进展、新成果的新材料。

(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结构的要求

正文以至整篇论文的结构,是指节、段的层次及其划分。不同内容的正文,有其各自合理的结构,但总的要求是,层次清楚,节、段的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服从读者的认识和思维规律。

对于不同的科学技术问题,阐明或论证的方法可能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采用合适的结构顺序和结构层次,组织好段落,安排好材料。使全文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达到结构严谨的要求。

(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论证的要求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其作用是说服读者相信作者论题的正确性,“以理服人”。常用的论证方式有:①举例。即“摆事实”,用具体事实(包括数据)来证明论点。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②事理引伸。以人们已知的道理为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③反证。从反面来证明论点,如数学上的反证法。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论证的要求常用的论证方式④类比。将甲类事物与乙类事物作对比,以乙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来证明甲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思维形式是类比推理。⑤对比。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证实一方面的存在或正确。思维形式是类比推理。⑥因果互证。通过事理分析,提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1)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对论证的要求

论证必须遵循如下一些逻辑规则:①论题应清楚、确切,不含糊,无歧义。②论题应保持同一。③论据应是真实的判断。④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⑤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2)正文的内容

①理论分析

也称基本原理,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作者经过改进的,须交待清楚。

(2)正文的内容

②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的表达主要是指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

方法的表达主要是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

写作要点是: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目的,使用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

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如果是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如果是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如果是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2)正文的内容

③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在整理数据时,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与自己料想不符和相反的数据。有些结果异常,尽管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它们确属错误之后才能剔除。结果分析时,要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结果,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说明存在的问题。

(2)正文的内容

④结果的讨论对结果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指出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最主要的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研究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3)正文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对正文写作的具体要求有以下5点: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6)结论与讨论

结论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它又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其作用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为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6)结论与讨论结论段的内容与格式其内容要点如下:(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2)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和否定;(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要的,而(2)和(3)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可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6)结论与讨论举例题目:粤中三水盆地构造-岩浆事件与矿集区形成结论:(1)粤中地区深部地壳中含太古宙及中新元古代残余锆石,华夏陆块基底存在与GRENVILLE造山运动相对比的岩浆构造事件,在新元古代发生了较强烈的岩浆活动。(2)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是三水盆地矿集区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盆地边缘同生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3)华南褶皱带既发育燕山期矿床,也发育喜山期矿床,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的盆地边缘是重要的找矿靶区。

7)致谢

对参加过本研究部分工作(但不是主要工作)但未列入作者名单的人员、对本研究参加过相关讨论或提出过指导性建设性意见的人员、承担本研究实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给予帮助或提供方便的人以及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个人予以感谢。

8)参考文献

所谓“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论文或图书资料。引用的内部资料则应以页下脚注的形式予以标出。参考文献的作用(1)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有利于区别论文作者与前人的成果。(3)起到索引作用。(4)有利于节省论文的篇幅。(5)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参考文献要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其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期刊:[序号]作者姓名(不超过3人者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al”).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讫页;专著:[序号]作者姓名.书名[M].版次(第一版略).出版地:出版者,年:起-讫页;论文集:[序号]作者姓名.析出题名[C]//编者名(ed./eds.).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如所引用的文献为中文,则在其下应列出相应的英文,并在括号内注明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等。8)参考文献

期刊(中、英文)、专著、文集等

在参考文献表中的著录格式举例[1]袁学诚,任纪舜,徐明才,等.东秦岭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02,29(1):14-19.YuanXuecheng,RenJishun,XuMingcai,etal.ReflectionseismicprofilefromDengxiantoNanzhang,easternQinlinganditstectonicimplication[J].GeologyinChina,2002,29(1):14-19(inChinesewithEnglish

abstract).[2]KudoAM,WeillDF.Anigneousplagioclasethermometer[J].Contr.Miner.Petrol.,1970,25:52-65.[3]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青藏高原地质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82-91.ChangChengfa,PanYusheng,ZhenXilan.GeologyandTectonic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M].Beijing:SciencePress,1982:82-9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4]许志琴,杨经绥,陈方远.阿尼玛卿缝合带及“俯冲-碰撞”动力学[C]//张旗主编.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85-189.XuZhiqin,YangJingshui,ChengFangyuan.TheA'nyemaqensuturezoneandthedynamicsinsubductionandcollision[C]//ZhangQi(ed.).StudyonOphiolitesandGeodynamics.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1996:185-18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8)参考文献

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只列于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未在文中引用处标出相应文献的序号;或者在文中引用处仅标出了部分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另一部分文献则未标出。应做到文中出现的序号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的序号一一对应。(2)文中带方括号的参考文献序号是上角标还是正文部分未分清。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者,须作右上角标处理。

8)参考文献

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文后参考文献表中著录项目不全或者个别项目有误。如有多名作者时只写第一作者就写“等”,或者作者的姓名有误,对有多名作者的文献应列出前三名再写“等”,并最好进行核对;出版的年、卷、期、页等不齐全,题名、刊名张冠李戴,甚至有误。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一是未对所引文献的各项内容进行核对;二是间接引用以致以讹传讹。(4)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标点符号错误百出。如将“,”写成“、”和将“.”写成“。”等。

8)参考文献

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5)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同一序号下的中、英文不对应,或者英文中错误频出,刊名或出版社名称不规范。如将地质科学(ChineseJournalofGeology)的英文名写成了“GeologicalScience”;又如将地震出版社(SeismologicalPress)的英文名写成了“SeismologicalPublishingHouse”或者“EarthquakePress”、“EarthquakePublishingHouse”,将地质出版社(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的英文名写成了“GeologyPress”等等,不一而足。提纲一.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意义、种类及选题概述二.《中国地质》概况三.来稿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要素四.写作中有关规范表达的若干问题√

四、写作中有关规范表达的若干问题1.正文标题层次

正文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应力求立论准确、内容充实、材料可靠、文字通畅、图件清晰。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正文中的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均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左起顶格书写。四级以下一般不设专门标题序号,可用1)、(1)、①等划分层次(图1),这些层次不必单独列一行,可在段落的首句出现,也可在段落中出现。不用一、Ⅰ、A、a等编号。1.正文标题层次

——格式举例——对层次标题的要求1)同一级标题应讲究排比,即:

●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

●意义相关

●语气一致2)相邻两级标题字面上尽可能不重复如:2实验2.1材料2.2仪器2.3方法

2.图件

图件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故在此想重点谈一谈。1)基本要求。插图件要求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进行计算机制图,使用线段比例尺。如有条件,图件最好用CorelDRAW软件绘制(如用其他软件绘制,则请转成JPG格式),单独拷贝原文件。2)图中符号及文字。图中所用符号的正斜体都应符合有关规定(如地层群组符号为英文小写斜体,岩浆岩符号为希文小写斜体)。图中文字的大小一般较正文的略小,并用不同的字号来体现图件的层次及重要性(如地名)。

2.图件

3)图件的大小。图件的大小一般不应超出版心,即双栏排图不宽于8cm,通栏排图不宽于17cm,整版长不超过23cm,宽不超过17cm。如超过版心则应缩版后再清绘,这样可保证图中的文字大小、线条粗细合适。绘图时,基本上按1∶1的比例(与出刊后的图相比)进行。否则影响制版效果。图件及照片的比例尺要用段来标示,而不宜用数字或放大倍数来表示。4)图的下面应写明图号、图名、图注和图例说明。中文图名、图注置于图的下方,英文图名、图注则放在中文之下。图注说明序号后用一字线与说明连接,图中的所有内容在图例和图注中要有所体现,某些能在图注中直接标示的符号(如地层代号、岩性符号)就直接在图注中体现,而不再在图例中出现。图中的单位应交代清楚。2.图件5)全国性和涉及国界的插图。书稿中有全国性插图和涉及国界线的图件,必须绘制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图上。6)应注意插图内容与正文叙述的对应性。即文稿对插图的说明所涉及到的内容,在插图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对于不是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请作者考虑是否删去,以使插图突出主题。2.图件7)图件的花纹和线条。图中的花纹应简洁明快,忌用易混淆的花纹来代表不同的内容,如不用彩图即能很好表达有关内容就不必用彩色图件,以免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必要时可用彩图来表达。图中的线条应粗细、疏密适当,以保证图件清晰而又能表达其意思为宜。2.图件

黑白图举例2.图件

彩色图举例

3.表格

表格是一种有很强展示能力的表达方式。表格中的内容应力求简明、整洁,表格的特点在于其条理性和对比功能,这些在设计表格时应考虑。表的名称居中写,表号放在表名前,中文表名下写上相应的的英文。表格一般要求三线式。表中的项目和单位之间用短线隔开,表注在表下左起进行标注。3.表格

举例如下:

4.文字和标点符号

1)文字

科技论文要很好地表达研究成果,必须文字准确、生动(文字流畅,符合习惯,词句不生硬),遣字造句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避免写错别字。常见的一些语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来稿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一些别字,现汇总于表2,以便引起注意。

4.文字和标点符号

4.文字和标点符号

2)标点符号

对于一般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只强调一下逗号的降格使用及句号大于分号问题。如:该系统具有数据输入、浏览、计算,报表打印,地下水位过程曲线、平面等水位线图和水位三维立体图绘制等功能。……可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1)…………;2)……。……;3)……,……;4)……。宜改为:

……可能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1)…………。2)……。……。3)……,……。4)……。

2)标点符号现重点介绍一下半字线、一字线、二字线的用法。(1)半字线:①用于两个以上独立的词构成的复合词组。如:“沉积-变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钾-氩法”等;②用来表示元素组合或某一多元体系组分与组分间的连结;如:Au-Ag-Cu-Pb-Zn组合,Fe-Cr-V图解;③用作化合物名称和它前面的符号之间或位序之间的连结,如:α-氨基丁酸;④表示方位或走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