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林姓_第1页
百家姓之林姓_第2页
百家姓之林姓_第3页
百家姓之林姓_第4页
百家姓之林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百家姓》林姓

(姓氏)

林(姓氏)一般指林姓(姓氏)林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林坚为得姓始祖。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2010年,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林姓总人口达到128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96%,林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列第20位。[1]

林姓名人中,清代有林则徐,民国有林语堂,当代有林毅夫等。中文名林姓外文名Lin类

型中华姓氏得姓始祖林坚郡

望济南郡、南安郡、西河郡等堂

号济南堂、南安堂、九龙堂等代表人物林禄、林则徐、林彪、林森等姓氏排名第二十位发源地中原(卫辉)目录1

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

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2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对联▪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姓氏遗存3

姓氏名人4

研究考证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2-4]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①源自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7]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8]

③源自满族改姓: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得姓始祖

林坚。得姓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因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四个侍女逃到牧野避难。她们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后来,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取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迁徙分布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期,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后来经过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

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截至2010年,林姓人口已达1280万,排在第20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6%。[12]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万增到1400多万,人口增长达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台湾、浙江,这两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总人口的33%,为林姓第1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郡望主要有济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晋安郡、西河郡等。堂号南安堂:以望立堂。晋安堂:以望立堂。下邳堂:以望立堂。济南堂:西汉宣帝时,林遵为博士,官历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13]

西河堂:东周时,林氏三十六世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赵五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为堂号。

[13]

九龙堂: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称为“九龙”。[13]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上联典指林皋,战国时赵国宰相,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字纬乾,莆田人。[13]

九龙衍派;双鹤入云。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林皋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梅鹤风标;露鸟孝瑞。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15]

露禽孝瑞;梅鹤高风。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死后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西河世泽;务本家声。

林姓族谱

(3张)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林放,为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13]

金门羽客;和靖高风。上联典指宋朝林灵素,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门羽客”。下联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御夷励志;助夫解围。上联典指清朝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朝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15]

五言通用联若问梅消息;且待鹤归来。此联为北宋林和靖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林皋事典。[13]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力主禁烟。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尘。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事典,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13]

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13]

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此联为清代林则徐撰自题联。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13]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幼敏绝伦,京都景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13]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家谱文献

谱名编者及编撰方式藏地【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美国【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编者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九牧堂刊本日本、美国【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林尚贤修,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大连图书馆【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林树桐纂,清同治十二年石印本河北青县陈嘴乡大院村【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木活字本常州图书馆【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林宗儒修,民国十五年敦叙堂铅印本北京图书馆【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林汝彰、林生春等续录,清乾隆五十五年录钞本河北大学【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林耘堂修,沈樾纂;民国十三年铅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林竹汀修,萧善鸣纂;清咸丰三年钞本浙江图书馆【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

林凤瑞修,清光绪十二年遗德堂活字本北京图书馆【安徽怀远】林氏宗谱一卷林士琦等修,清同治九年刊本美国【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安徽图书馆【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六卷金可斤修,清光绪三年刊本安徽图书馆【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福建图书馆【福建闽侯】濂江林氏家谱五卷林枝春纂修,清乾隆十一年清白堂刻本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写本台湾【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不分卷林捷云修,清光绪九年刻本福建图书馆【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林齐圣撰,明天启七年重钞本台湾【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不分卷林道坦续修,清嘉庆间续修本福建师范大学【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二卷林道衍修,清光绪八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江西图书馆【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林杏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江西图书馆注:以上为部分林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山东济宁英宪存凡发正祥福建平和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福建石狮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福建厚泽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福建永春

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福建钞坑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广东高州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高瞻辉百粤永世建奇功广东化州

芳朝秀士永可作圣贤名积德恒茂盛子孙万代兴忠义仁爱敬事业倍增成勇登科学顶国家富强定广东揭阳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广东潮安

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广西灵山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湖北沔阳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声显诗书泽堂高日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湖北黄冈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安徽金寨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安徽潜山国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辽宁庄河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山东文登

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河南洛阳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尚书崇文章振兴新中华台湾雾峰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注:以上为部分林姓字辈排行姓氏遗存

类型代表性遗存故居林伯渠故居林觉民故居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牌坊林浦木牌坊陵墓林则徐墓林大钦墓林纾墓林修梅墓姓氏名人林默姓名生卒年籍贯主要成就林放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期鲁国鲁国太傅林披733年-802年福建莆田官至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林慎思844年-880年福建长乐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林环1375年-1415年福建莆田有《絅斋集》。林大钦1511年-1545年海阳县(今潮安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9]

林鸿年1804年-1886年侯官(今福州)云南巡抚,曾出使琉球林纾1852年-1924年福建闽县文学家、翻译家林森1868年-1943年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伯渠1886年-1960年湖南常德(今临澧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20]

林觉民1887年-1911年福建闽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21]

林砺儒1889年-1977年广东信宜教育家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平和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22]

林育南1898年-1931年湖北黄冈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闽县(今福州)建筑师、诗人[23]

林彪1907年-1971年湖北黄冈军事家,共和国元帅[24]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台湾苗栗作家林兰英1918-2001年福建莆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太空材料之母凌青(林墨卿)1923年-2010年福建福州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林洋港1927年-2013年台湾南投国民党副主席林元培1936年-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设计师林国恩1946年-福建莆田高工,研究红崖天书专家林毅夫1952年-福建漳州前世界银行副行长[26]

林清玄1953年-台湾高雄作家[27]

林志玲1974年-台湾台北歌手林心如1976年-台湾台北模特、歌手林峯1979年-中国香港演员、歌手(以上,为部分林姓名人)

研究考证

唐朝学者林宝在著作《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即商王太丁,比干之父,其死后其子帝乙即位,帝乙死后其子纣王即位,故比干乃纣王之王叔)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词条图册《辞海》云:”林,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元和姓纂·林》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晋安世谱校正序》载: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坚郡公,命为监,赐姓林氏,食采博陵。《通志·氏族略》所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礼·地官·林衡注》云:“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魏书·官氏志》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鲜卑族人改用汉姓,代北丘林氏改为林氏。关永江,高水然,申万建,等.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林姓研究.淇县史志办公室,2010.《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云:“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Hala,世居瓦尔喀;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Hala,世居蜚优城、乌喇,后多冠汉姓为林氏词条标签:民族

姓氏

历史历史人物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号明俨,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川氏女,明崇祯三年,成功七岁,自日本加国,在安平求学,取名森。其十五岁入南安县学,为廪生,二十一岁入南京国子监,取字大木。明弘元年五月,弘光政权夭折,六月,芝龙等拥唐王朱奸键为帝,改元隆武,八月,郑森随父朝见,深得器重,赐姓朱,名成功,取号明俨,清顺治三年六月,封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大将军印。永历元年,成功与其叔郑鸿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带重创清军。翌年三月,攻克同安。兵力发展到四万,控制漳泉至广东一线。十一月,永历帝封为延平公。永历四年,清军大举南进,成功亲率大烟,大败清军于揭阳、澄海。翌年初,厦门失陷,成功师厦门,安定金厦后,出师围漳州城达八个月,翌年二月,清军劝隆未果。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十年四月,清军济度水师出泉州遇风暴,成功乘势进击,大败清军于海上,十二月,攻取罗源、宁德。翌年二月,攻取台州,永历十二年正月,封成功为延平郡王。永历十五年,成功见金、厦弹丸之地,终难以持久,决计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自已统率大军25000人,战舰3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翌日至灰澎湖。于四月初一发动进攻,并声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自应归还原主,并通谍荷军24小时内投降。荷军见大势已去,四月十日宣布投降,赤嵌被光复。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发动总功,荷兰总督揆一势穷力竭,于十二月初三投降。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台湾为安平镇,并以此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溪美人,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贽参加乡试中举。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制度,嘲笑考官无能,说自己参加考试,只是当一名誊录生,以后便不应进士考试。30岁时迫于生计,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任教谕。嘉靖三十九年,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到任数月,父去世,回家守制。适倭寇侵闽广,李贽不顾办丧事,率领弟侄,日夜守城抗倭。三年守丧期满,到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没多久,祖父又去世,李贽在共城买几亩地,让妻子黄氏带三个女儿务农为生,只身回泉州料理丧事。三年后回去时,两个女儿已先后在灾荒中饿死。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贽携家眷回北京,补了礼部司务。五年后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间,励精图治,革旧鼎新,反对封建伦理教条的“君子之治”和歧视、欺压少数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恶痛绝。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寻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鲠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必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万历二十五年(1597),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1602),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说:“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莫须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藏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今墓地尚在。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李玉昆,梅山人。幼年在故乡私塾读书,10岁随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学堂学英文、算术,后入养正学堂学中文。光绪三十四年回国,获得清政府公费,入南京暨南学堂。宣统三年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嗣后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1912年回新加坡谋生。初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不久,进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门学校当实习员,同时攻读美国土木建筑工程式学院土木筑工程科,1915年毕业,为侨领陈嘉庚、庄希泉赏识,初受聘于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任英文秘书,翌年应陈嘉庚之聘出任陈氏橡胶公司经理,深为陈嘉庚所信赖。1920年,与陈嘉庚之长女陈爱礼结为伉俪。1927年,光前在麻坡创办南益烟房,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专营橡胶加工贸易。事业迅速发展,业务拓展到橡胶园、黄梨(菠萝)园和罐头制品及金融业。从1932年起,开始扩展业务,在印尼成立合东公司。在泰国创办暹百泰公司。历任华南银行、新华银行董事会副主席、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1927年,光前在麻坡创办南益烟房,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专营橡胶加工贸易。到60年代中期,南益橡胶公司在星马已有20年办事处,15个工厂。橡胶园总面积约18500英亩,实际掌握世界天然橡胶贸易总额的1/8。南益集团还拥有黄梨公司、锯木厂、油厂、饼干厂、印刷公司、土产公司等。光前被誉为星马橡胶大王和黄梨大王。1958年起,他担任新加坡福利协会主席达六年之久,每逢灾害即亲赴灾区视察慰问。光前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并为之作出突出贡献。早在1931年,他就出任新加坡华中学董事会主席直至1956年,除负责该校每年经费和特别费一部分以外,另捐叻币30万元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场,并赠建“国专图书馆”。1941年协助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师范学校。1942年认捐叻币100余万元协助陈六使等创办南洋大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即捐献巨资在芽笼创办光华学校,收容该区儿音上学。1949年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成立,光前捐献叻币25万元,1951年再捐献叻币25万元以作该校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之用。他在献款函中提出:“希望大学当局优先注重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工作。”1952年光前以其大部分资产设立李氏基金,规定其所有收益用于教育、慈善、公益事业。1957年捐献巨资介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并要求购置东方文字的图书,包括马来文、华文、印度文,同时要求取消收费制度,让人们免费借阅,均得政府接受。1958年12月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授予光前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分开为马来亚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光前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1964年马来亚最高元首授予光前“丹斯里”荣衔。在国内,他于1936年即认股5万元协助陈嘉庚购买橡胶园400英亩作为厦门大学基金。1939年在家乡梅山独资创办国专小学。1941年捐款补充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经费。1943年在梅山独资历创办国光中学,负责该校及国专小学每年的经费。1950年委托陈嘉庚制定梅山“国专学村”的建设规划,并由李五香、伍远资负责实施,全部费用由李氏基金负责。1954年建成国光中学校舍,有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体育场、大礼堂、师生宿舍、发电厂等,总建成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设备完善,是全国著名的侨校。同时扩建成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创办幼儿园、医院、影剧院,修街道,建成芙蓉桥,“国专学村”逐步配套完整。此外,光前还先后捐资支持陈嘉庚、陈六使修缮和扩建成集美学堂,捐资帮助厦门大学扩建校舍。

1964年光前回国治病,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总理高度赞扬他的爱国爱乡之心。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6月2日在新加坡逝世。黄仲咸

黄仲咸先生1920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幼承堂训,少怀鸿志,高小修业未满,便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初涉异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初当苦力,继事商务,后办银行。数十个春秋,含辛茹苦,惨淡经营,终成为闻名遐迩的实业家。黄仲咸先生身在异邦,情系故土。他平生俭朴、务实。五十年代始,黄仲咸先生便捐资家乡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