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一)总绪论、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_第1页
中国文学史(一)总绪论、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_第2页
中国文学史(一)总绪论、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_第3页
中国文学史(一)总绪论、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_第4页
中国文学史(一)总绪论、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与七段分期依据:主要以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一)上古(公元3世纪以前):是中国的文学体裁、思想基础的孕育期,文学思潮的形成期,文学的创作、传播及接受基本格局的奠定期。先秦:创作主体由群体向个体转变;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秦汉:创作主体由分散游说各诸侯到聚集形成作家群体;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为风尚;乐府民歌出现(二)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在此时候具备并成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学语言由古奥转浅近;诗、词、曲处于鼎盛时期;小说已经具备并成熟;文学传播出现各种新形式;创作主体与对象多层次。魏晋——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近体诗的发展鼎盛时期;

创作趋于个性化;宫廷对文学创作起核心作用;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唐中叶——南宋灭亡:古文运动确定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诗歌从中晚唐开始到宋代另辟蹊径;曲子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元代——明中叶:叙事文学占文坛主导地位;大批文人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标示着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三)近古(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在这一阶段文人市民化、创作主体商品化成新趋势;创作主体的个性主体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俗文体(特别是小说)生机勃勃。

明嘉靖——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并发生论争;戏曲和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受肯定;报刊文体出现并通俗化。先秦篇绪论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歌谣简单质朴,神话的原始形态没很好保存下来。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辞(《礼记·郊特牲》)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吴越春秋》卷九)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音初篇》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三、诗、乐、舞紧密结合:《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散文文史哲不分,无纯文学。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1、历史散文在史官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诸子散文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

2、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的过程。三、作者与年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一、由巫到史夏商为鬼神崇拜时代,巫觋为主要作者。二、西周:崇尚道德、礼乐制度(等级出现),贵族文化产生;民间歌谣作者为平民。三、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产生壮大,文化知识转移到士的手里。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与当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祭祀诗、部分《易》卦爻辞等诗歌和散文(完整散文代表作为《商书》)。二、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礼乐文化成了主流,其理性精神以人为本。三、战国百家争鸣,但都有共同文化气质: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期的“天命”等思想。对社会现实认识深刻,批判尖锐。士人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四、楚地文化与楚辞: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的产生原因: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功能:1、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2、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3、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二、文献资料中国上古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但资料零散不全。《诗经》、《楚辞》保存神话较多。史书中的神话大多经过改造。诸子中《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三、《山海经》的神话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创世神话

1、盘古开天地: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二、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和造人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风俗演义》三、洪水神话

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鲧禹父子为代表。四、战争神话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野战争:炎黄部族融合。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涉及祈雨、求雨及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发明。五、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时代。自然神被人类神所代替。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炎帝神农氏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帝擒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豸区、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六、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意识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2、具体、形象的思维3、情感体验4、隐喻和象征#41.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