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坛 地貌篇_第1页
地理论坛 地貌篇_第2页
地理论坛 地貌篇_第3页
地理论坛 地貌篇_第4页
地理论坛 地貌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貌篇地理论坛主要内容一、地貌概述二、山岭地貌三、平原地貌四、河谷地貌陆陆挤压陆陆分离8848.13m(中国,19750723);8850m(美国,1999);8844.43m(中国,20051009);1300万年前,最高达12000m.山地地貌侵蚀搬运河谷地貌化学溶蚀中山黄山莲花峰,1873m华山西岳陕西华山,2200m华山如嵩山中岳河南嵩山,1590m嵩山如卧衡山湖南衡山,1290m南岳独如飞恒山北岳山西恒山,2017m恒山如行丘陵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丘陵紫金山天文台广州白云山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丘陵低丘与台地千岛湖成都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内蒙古高原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1四川盆准噶尔盆地岛屿台湾岛地貌概述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是地质作用在地形上的表现。地貌学是专门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它不仅包括地表形态的全部外部特征,如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空间分布、地形组合及其与邻近地区地形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包括运用地质动力学的观点,分析和研究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

地形:通常用来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如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和空间分布等,一般只用等高线把这些形态特征表示出来就行了,地形图通常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一)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貌都在不断地形成和发展变化,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作用。

1、

内力

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构造变动

不仅使地壳岩层因受到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曲而形成一系列褶皱带和断裂带,而且还在地壳表面造成大规模的隆起区和沉降区。

(2)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根据其作用过程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堆积和成岩等作用,外力作用对由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貌形态,不断地进行雕塑、加工,起着改造作用。其总趋势是削高补低,力图把地表夷平。2、外力(二)地貌分级1、巨型地貌大陆和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大地构造地貌(欧亚大陆、大西洋等)。2、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岛屿等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主要是新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3、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4、小型地貌

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外力作用控制。全球地表起伏图海底构造地貌主要可分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海底高原等不同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底高原海沟大陆上的地貌类型

大陆上的地貌类型有构造山系和裂谷;高原与平原;丘陵与盆地等。二、地貌的分类(一)地貌的形态分类地貌的形态分类,是按地貌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地面的平均坡度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形态类别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平均坡度(°)举例山地高山>3500>1000>25喜马拉雅山、天山中山3500~10001000~50010~25黄山、泰山、庐山、长白山低山1000~500500~2005~10千山、帽儿山丘陵<500<200

闽东沿海丘陵平原高原>600>200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高平原>200

成都平原低平原0~200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盆地低于海平面高度

吐鲁番盆地(二)地貌的成因分类1、内力地貌1)构造地貌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其形态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地质构造形态。如高地符合于构造隆起和上升运动为主的地区,盆地符合于构造凹陷和下降运动为主的地区。又如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五台山)等。2)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成的地貌为火山地貌,如岩溶盖(内蒙古汉诺坝高原)、火山锥(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等。2、外力地貌1)水成地貌是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水成地貌又可分为面状洗刷地貌、线状冲刷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和海洋地貌等。2)冰川地貌是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冰川地貌又可分为冰川剥蚀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如冰斗、冰川槽谷等。3)风成地貌是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风成地貌又可分为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前者如风蚀洼地、蘑菇石等,后者如新月形沙丘、沙垄等。4)岩溶地貌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其所形成的地貌如溶沟、石芽、溶洞、峰林、地下暗河等。5)重力地貌是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如崩塌、滑坡等。此外,还有黄土地貌、冻土地貌等。山岭地貌一、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山岭地貌具有山顶、山坡、山脚等明显的形态要素。

山顶是山岭地貌的最高部分,山顶呈长条形延伸时称山脊。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即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部分称为垭口。一般来说,山体岩件坚硬、岩层倾斜或因受冰川的刨蚀时,多呈尖顶或很狭窄的山脊,如图5-1a所示;气候湿热,风化作用强烈的花岗岩或其它松软岩石分布区,多呈圆顶,如图5-1b所示;在水平岩层或古夷平面分布区,则多呈平顶,如图5-1c所示,典型的如方山、桌状山(图5-2)等。a尖顶;b圆顶;c平顶图5-1山顶的各种形状图5-2方山和桌状山

山坡是山岭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岭地区,山坡分布的面积最广。山坡的形状有直线形、凹形、凸形以及复合形等各种类型,这取决于新构造运动、岩性、岩体结构及坡面剥蚀和堆积的演化过程等因素。

山脚是山坡与周围平地的交接处。由于坡面剥蚀和坡脚堆积,使山脚在地貌上一般并不明显,在那里通常有一个起着缓和作用的过渡地带,它主要是由一些坡积裙、冲积锥、洪积扇及岩堆、滑坡堆积体等流水堆积地貌和重力堆积地貌组成。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凸形坡:上升>侵蚀;直线形坡:上升=侵蚀;凹形坡:上升<侵蚀或地壳构造长期稳定;S形坡:稳定→上升;二、山岭地貌的类型1、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岭1)平顶山2)单面山3)褶皱山4)断块山5)褶皱断块山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岭3、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岭褶皱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火山口三、垭口和山坡(一)垭口对于公路、铁路以及隧道工程来说,研究山岭地貌必须重点研究垭口。因为越岭的路线若能寻找合适的垭口,可以降低高程和减少展线工程量。从地质作用看,可以将垭口分为如下三个基本类型。1、构造型垭口是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所形成。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1)断层破碎带型垭口(如图5-4)这种垭口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差。岩体的整体性被破坏,经地表水侵入和风化,岩体破碎严重,—般不宜采用隧道方案,如采用路堑,也需控制开控深度或考虑边坡防护,以防止边坡发生崩塌。图5-4断层破碎带型垭口2)背斜张裂带型垭口这种垭口虽然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但工程地质条件较断层破碎带型为好。这是因为垭口两侧岩层外倾,有利于排除地下水,有利于边坡稳定,一般可采用较陡的边被坡度,使挖方工程量和防护工程量都比较小。如果选用隧道方案,施工费用和洞内衬砌也比较节省,是一种较好的垭口。图5-5背斜张裂带型垭口3)单斜软弱层型垭口这种垭口主要由页岩、千枚岩等易于风化的软弱岩层构成。两侧边坡多不对称,一坡岩层外倾可略陡一些。由于岩性软弱,风化严重,稳定性差,故不宜深挖。若须采取深路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边坡的坡角应小于岩层的倾角,两侧坡面均要有防风化的措施,必要时设置护壁或挡土墙。穿越这一类垭口,宜优先考虑隧道方案,可以避免因风化带来的路基病害,还有利于降低越岭线的标高,缩短展线工程量或提高公路线形标准。图5-6单斜软弱层型垭口2、剥蚀型垭口

这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所形成的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此类垭口的共同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露;垭口的肥瘦和形态特点主要取决于岩性、气候及外力的切割程度等因素;在气候干燥寒冷地带,岩性坚硬和切割较深的垭口本身较薄,宜采用隧道方案,采用路堑深挖也比较有利,是一种良好的垭口类型。在气候温湿地区和岩性较软弱的垭口,则本身较平缓宽厚,采用深挖路堑也比较稳定,但工程量较大。在灰岩分布区的溶蚀性垭口,无论是明挖路堑或开挖隧道,都应注意溶洞或其它地下溶蚀地貌的影响。3、剥蚀-堆积型垭口

这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开挖后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堆积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这类垭口外形浑缓,垭口宽厚,宜于公路展线,但由于松散堆积层较厚,有时还发育有湿地或高地沼泽,水文地质条件较差,故不宜降低过岭标高,一般以低填或浅挖的形式通过。(二)山坡山坡是山岭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之一,不论越岭线或山脊线,路线的绝大部分都布设在山坡或靠近岭顶的斜坡上的,所以在路线勘测中总是把越岭垭口和展线山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1、按山坡的纵向轮廓分类a、b凸形坡;c凹形坡;d阶梯形坡图5-7各种形态的山坡2、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分类山坡的纵向坡度,小于15°的为微坡,介于16°~30°之间的为缓坡,介于3l°~70°的为陡坡,山坡坡度大于70°的为垂直坡。凹形坡阶状坡直形坡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在地壳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前提下,经风化剥蚀夷平或岩石风化碎屑经搬运而在低洼地面堆积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开阔,地形起伏不大。平原地貌有利于公路选线,在选择有利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设计成比较理想的公路线形。平原按高程分为高原、高平原、低平原和洼地;按成因,平原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一、构造平原

构造平原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其持点是微弱起伏的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堆积物厚度不大。构造平原可分为海成平原和大陆坳曲平原。海成平原是地壳缓慢上升、海水不断后退所形成,其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上覆堆积物多为泥砂和淤泥,并与下伏基岩一起微向海洋倾斜;大陆坳曲平原是因地壳沉降使岩层发生坳曲所形成,岩层倾角较大,平原面呈凹状或凸状,其上覆堆积物多与下伏基岩有关。二、剥蚀平原剥蚀平原是在地壳上升微弱、地表岩层高差不大的条件下经外力的长期剥蚀夷平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形面与岩层面不一致,上覆堆积物常常很薄,基岩常裸露于地表,只是在低洼地段有时才覆盖有厚度稍大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按外力剥蚀作用的动力性质不同,剥蚀平原又分为河成剥蚀平原、海成剥蚀平原、风成剥蚀平原和冰川剥蚀平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前两种。河成剥蚀平原是河流长期侵蚀作用所形成,亦称准平原。其地形起伏较大,并沿河流向上游逐渐升高,有时在一些地方保留有残丘,如山东泰山外围的平原;海成剥蚀平原由海流的海蚀作用所形成,其地形一般较为平缓,微向现代海平面倾斜。剥蚀平原形成后往往因地壳运动变得活跃,剥蚀作用重新加剧使剥蚀平原遭到破坏,故其分布面积常常不大。剥蚀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好。三、堆积平原堆积平原是在地壳缓慢而稳定下降的条件下,经各种外力作用的堆积填平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形开阔平缓,起伏不大,往往分布有很厚的松散堆积物。按外力作用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湖积平原、三角洲平原、风积平原和冰积平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前三种。1.河流冲积平原2.山前洪积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三角洲平原河谷地貌一、河谷地貌的形态要素典型的河谷地貌,一般都具有如图5-9所示的几个形态部分。图5-9河谷要素

河床河漫滩阶地三角洲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三角湾(三角港)冲积平原与牛轭湖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与牛轭湖

河流地貌

跌水(瀑布)河流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新月形沙丘月牙湖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风城黄土地貌——塬、梁、峁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我国黄土地区当地所指的梁,梁顶较狭窄,呈明显的穹形。也可有平顶梁。梁的形成多与条状古地形有关。峁是穹状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不大,呈明显的穹起,整个外形象馒头。另一种是连续的黄土平顶峁,峁顶之间有一个分水鞍地。峁的形成也与古地形有关。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U型谷终碛堤海岸地貌

海岸带地貌营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等。

波浪通过冲刷、研磨、溶蚀等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过程称海蚀作用,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波浪搬运海底砂砾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过程称为海积作用,形成各种海积地貌。潮汐周期性的升降改变海岸带波浪作用的强度,同时也搬运泥沙,对海岸带地貌有显著的影响。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度的称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称为海蚀窗。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崖称为海蚀崖。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波切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称岩脊滩。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称海蚀柱。海岸地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成拱门状,称海蚀穹。

波切台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阶地(古波切台)(岩脊滩)秦皇岛——沙质海岸的形成与改造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垂直海岸运动,这是泥沙的横向运动,以其为主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系列海岸堆积地貌。海积地形海滩地形与波浪分带

近滨前滨倾浪带破浪带激浪带冲洗带

肩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