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貌及第四纪概述第一节地貌概述一、地貌形态1.地貌形态地球表面任何一种地貌都是由多次重复,彼此互相交替的各个地貌形态所组成的,而每个形态又都是由地貌要素构成。
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1)几何形态要素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三种: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地貌面根据其产状可以区分为平面(倾角小于2度)和斜坡(倾角大于2度)。地貌线两地貌面相交形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地貌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
(2)组成物质要素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貌的要素中间,分析地貌的要素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3)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基本形态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称为地貌基本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
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例如:陆地—平原—流水地貌—冲积平原—河漫滩、阶地。
例如,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2.地貌形态的描述和测量地貌形态特征的研究是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地貌形成,发展的基础。因此地貌形态特征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地貌形态特征如何测量,又是用何指标反映它们的呢?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地貌形态的描述和测量方法。
(1)高度高度是描述地貌形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分为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两种地貌的相对高差。
(2)地面坡度坡度对研究现代地貌过程和了解地貌发育有很强的重要作用。根据坡度可以对地貌进行分类。定性表示——用相对陡缓的文字描述。
定量表示——用地形面的坡角表示。一般的划分等级为:陡坡:坡角>50°;中等坡:坡角25~50°;缓坡:坡角<25°。※高度+坡度——反映地貌形态。
(3)地面破坏程度一般有两种表述方式: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切割程度。地面切割深度——分水岭与邻近平原的高差。
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百分比,如水域面积/总面积。
二、地貌的成因地貌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作用力和物质基础。1.作用力类型作用力可分为内地质营力和外地质营力。内地质营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如构造力、地球自转力等。外地质营力来自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能,太阳、月亮对地球引力等。
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地貌。3.物质基础组成
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地貌的岩石和地质构造。(1)岩石的地貌效应是由其抵抗风化和剥蚀程度决定的,岩性坚硬的岩石(如石英砂岩)一般形成突起的正地貌,岩性软弱的岩石(如黏土岩)一般形成下凹负地貌。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
岩石的坚硬和软弱、抗侵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样都是花岗岩出露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如华山、泰山等),而在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前者地形起伏明显,后者地势变化和缓。
(2)地质构造的地貌效应比较复杂,可分为顺构造地貌和逆构造地貌。
顺构造地貌指的是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貌。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构造地貌(也称地形倒置)则指的是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三、地貌成因分类根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规模和特征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巨型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大型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中型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小型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
(一)巨型地貌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大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大洋地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主要为硅镁层(Si占49%,Mg和Fe占18%,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武岩层,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大陆地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最厚可达70km左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厚度可达15-40km。陆壳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硅镁层(玄武岩层),上部称硅铝层(Si占73%,Al占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又称花岗岩层。
(二)大型地貌
山地平原盆地1.山地(1)山地的高度分类昆仑山玉珠峰我国划分标准:海拔>5000m:极高山3500~5000m:高山1000~3500m:中山500~1000m:低山
<500m:丘陵青藏高原雪山青藏高原雪山珠穆朗玛峰8848.13m(中国,19750723);8850m(美国,1999);8844.43m(中国,20051009);1300万年前,最高达12000m.中山黄山莲花峰,1873m中山恒山北岳山西恒山,2017m恒山如行泰山东岳山东泰山,1545m华山西岳陕西华山,2200m华山如立嵩山中岳河南嵩山,1590m嵩山如卧衡山湖南衡山,1290m南岳独如飞丹霞山低山丹霞山,最高618m鼎湖山低山鼎湖山南京钟山丘陵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南京紫金山丘陵紫金山天文台广州白云山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丘陵(2)山地的成因类型①构造山地
A.褶皱山地
B.断块山地
C.火山地貌②剥蚀山地I构造山地在研究这类山地时,主要考虑山地的大地构造基础、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而剥蚀作用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A.褶皱山地造山运动产生的褶皱系统控制了本类山地的地貌形态、组合及其空问展布,如褶皱的舒缓与紧密、褶皱轴排列形式和轴的“之”形变化等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在地貌上。褶皱山地主要发育在新生代和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新生代褶皱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该类山地从其褶皱以来未被完全夷平过,夷平面一般发育在山地边部。在褶皱山地中,顺、逆构造地貌多次转化并不同程度地发育,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顺、逆构造地貌在不同时代的褶皱山地中互为主次。
地貌转化的重要原因是由背斜张节理发达所致,因它加快了背斜轴的风化破坏,从而使整个背斜形态及山形迅速下蚀变成谷地。与背斜相反的向斜层,因受压力作用而岩石破裂较少,侵蚀也较为缓慢,最后它反而高出背斜成为山岭。如庐山的莲谷原属向斜谷,现变为向斜山。山弧-地缝合线系1山弧-地缝合线系喜马拉雅山山弧-地缝合线系2珠穆朗玛峰,8844.43m山弧-地缝合线系山弧-地缝合线系3阿尔卑斯山山弧-地缝合线系山弧-地缝合线系4阿尔卑斯山长1200km,主峰勃朗峰4807m。山弧-地缝合线系
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生断层。
断块山地是由一系列断层(或地堑、地垒)构成的块状山与断陷盆地(或断层谷地)相间排列组成盆(谷)岭地貌格局的山地。
B.断块山地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崖山西太谷断层崖火山口它是火山喷发的出口,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火山喷发时,首先是气体把上覆的岩层爆破,造成火山口,然后是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从火山口喷出,随后部分喷出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构成高起的环形火口垣。于是火山口便成为封闭式的漏斗状洼地,内壁陡峭,中央低陷,直径由数十米至数百米,少数超过千米,深几十米至百米以上。口内往往积水成为火口湖,如我国白头山上的天池,面积9.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为373米。C.火山地貌火山锥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组成的山体。形态主要有锥状火山、盾状火山和低平火山等三种。火山锥的形态与喷发的熔岩性质有关。熔岩高原及台地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290平方千米。
台地上除了火山锥分布外,台地面和缓起伏,风化壳薄,有时还见到原始的熔岩流痕迹,还有火山渣、火山弹及玄武岩块等。台地在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只发育出短浅的河谷与沟谷。如果被深切的台地,往往造成顶平坡陡的熔岩方山,如东北的敦化、密山等地的方山,长江下游的江宁方山、句容县赤山、六合县灵岩山等。方山台地气孔熔岩隧道它是埋藏在熔岩台地内的长形洞穴。我国琼雷台地的熔岩隧道分布很普遍,已知最长的是琼山儒玉村隧道,长2000米。隧道的长宽和高度相差十分悬殊,洞顶呈半圆拱形或屋脊形,有熔岩钟乳石、天窗(崩塌)和天然桥。洞底有岩柱(崩落)、熔岩堤(残余的熔岩流),洞壁有绳状流纹和岩阶。
隧道的生成与熔岩流的物理性质有关,它是在温度高、粘度小、含气体多、易流动的熔岩流内产生。当熔岩流冷凝时,由于表里凝固速度不一致,虽然表层已经凝固成岩壳,但里层仍然保持高温和继续流动。如果熔岩来源一旦断绝,里层熔岩就“脱壳”而出,留下了空洞。海口仙人洞海口那甲泉熔岩堰塞湖熔岩流进入河谷后堵塞了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如我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由全新世玄武岩熔岩阻塞牡丹江而成,形成面积为96平方千米,长约40千米的湖泊。II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外力作用超过古构造运动(或岩性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如冰蚀山地、侵蚀山地和岩溶山地等类型。2.平原(1)平原及其高度分类平原是目视距离(30~50km)范围内地势平坦,高差小(1~2m),或微有起伏的大面积地貌组合。平原的高度分类表(2)平原成因分类①构造平原②剥蚀平原③堆积平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内蒙古高原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盆地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它和周围山地是同一构造成因的产物。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1四川盆地四川盆地2四川盆地(三)中型地貌1.山岭和谷地(1)山岭由山顶(或山脊)、山坡和山麓组成。山顶有尖顶、圆顶和平顶。山坡有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复合坡。山麓为山坡与平地相交地带。(2)谷地断层谷、侵蚀谷和冰蚀谷等。2.地质构造和岩性对山地的影响山岭受地质构造影响明显。水平岩层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形成方山或桌状山,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状台地。单斜(或褶曲一翼)岩层倾角小于30°时形成顺向坡缓和逆向坡陡的单面山;倾角大于30°且夹有抗蚀性高的夹层时形成“猪背岭”。水平岩层地区多阶状山坡,单斜岩层地区多直线坡。
断层和构造软弱带(破碎带、节理密集带)有利于沟谷的形成与发展。构造台地和方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地貌猪背山3.平原次级形态平原区的河谷地带和河间地区与平原中形成时代和成因不同的部分都属平原次级形态,由于平原地势低平,切割不深,天然露头少,研究难度大。对平原研究(包括大型盆地)必须采取地表观察与钻探、物探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钻孔岩芯,选择多种地层与沉积物成因的宏观、微观标志,从地层划分对比入手,搞清楚组成平原各部分地层形成时代、成因、河道变迁、海(湖)侵历史与新构造运动等等,才能使平原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四)小型地貌主要是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小型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如活动断层崖、地震裂缝和火山等。小地貌形态是野外观察研究的主要对象。第二节第四纪(系)概述一、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一)第四纪第四纪一词是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德努尼尔所创。他按当时的科学水平把地球历史分为4个时期,第四纪是地球发展最近的一个时期。1839年莱伊尔把海相地层中含无脊椎动物化石现生种类达90%和陆相地层有人类活动遗迹的沉积物划归第四纪,并把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近代。1869年基尔瓦斯提出全新世一词。1881年第二届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采用第四纪一词。地质学发展过程中,“第四纪”也曾有各种名称,比较流行过的有“第三纪后期”、“冰川期(纪)”、“最新生代”、“洪积统”、“黄土期(纪)”、“灵生代”、“人类纪”等。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显著的地壳运动;
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二)第四纪分期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称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目前正在往四分变化。有关第四纪下限年龄有几种意见,有人采用古地磁极性事件的分界年龄为界来进行划分,将第四纪下限划分在距今243万年。二、第四纪沉积物(一)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二)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和人工堆积物。其中碎屑沉积物在大陆上和浅海地带分布极广,是工作中经常研究的对象,要求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结合。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命名用二元命名法和三元命名法。砂砾沉积物二元命名法以砂(0.05~2mm),砾(>2mm)的含量(%)为依据命名。三元命名以砂粒(0.05~2mm)、粉砂粒(0.005~0.05mm)、粘粒(<0.005mm)的含量(%)为依据,按下表分类命名,或以砂粒、粉砂粒和粘粒100%含量为端元,制成三角图,样品按上述3个粒级含量的(%)投到三角图上的各区命名。第四纪有机沉积物、化学沉积物和火山堆积物依据沉积岩石学方法命名。人工堆积物以堆积物性质命名,如回填砂土、垃圾、碎石、金属物等。地震堆积直接以地震命名。⑴.残积物(e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的产物,一般未经搬运。风化剖面一般由下至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强风化带。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⑵.坡积物(dl):在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的风化产物。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⑶.崩积物(col):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麓堆积的粗粒碎屑物,又称坠积物。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⑷.滑坡堆积物(dp):在重力、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下,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长江新滩滑坡⑸.泥石流堆积物(df)。⑹.冲积物(a1):河流堆积,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内。⑺.洪积物(p1):洪流停积形成的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⑻.湖积物(l):湖水在湖盆里的堆积物,包括机械、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⑼.沼泽堆积物(fl):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堆积物。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⑽.海相沉积:由波浪或海流搬运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包括滨海、浅海、深海和泻湖等地区的沉积物。如珊瑚礁与海滩岩、海成淤泥质堆积物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⑾.化学堆积物(ch):由各种化学作用形成的沉淀物。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⑿.冰碛物(gl):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一般分两大类: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叫运动冰碛;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堆积冰碛。一般所说的冰碛,即指堆积冰碛。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⒀.冰水沉积物(fgl):是冰川融水沉积物,由砾石和砂粒组成。它不同于冰碛,有一定分选性和层理结构,与一般河流冲积层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夹有大漂砾和冰碛透镜体,并且同冰碛层有紧密的接触关系。常是地下水的良好含水层。⒁.冰湖沉积(lgl):冰湖又叫冰川湖。由冰川掘蚀或冰碛堵塞等原因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前者称冰蚀湖,后者叫冰碛湖。冰水搬运的物质在冰湖中沉积,叫冰湖沉积。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⒂.风积物(eol):由风力吹扬作用,形成风成砂和风成黄土(eol—ls)等堆积物。
⒃.火山堆积物(vl):火山熔岩流与火山喷发碎屑在地表的堆积物,如火山弹、火山碎屑物、火山砂与火山灰等。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⒄.人工堆积物(s):由人工作用所形成的堆积物。现在人类活动已成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一个十分活跃的营力,有些变化,在正常的地质作用下,需要几千年,上万年才能实现,人为的作用能缩短到几天时间就能实现。⒅.成因不明堆积物(pr)。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三、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是离人类最近的一个全球性寒冷气候期。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约2.6Ma的全球降温背景上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呈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中、低纬区受高纬冰期、间冰期的影响发生同时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强度从高纬往赤道方向变小,陆地比海洋的变化更明显,气候带的南北(或山地上下)移动,导致一系列地表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人类和生物造成重要的影响。
第四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气候有过多次的冷暖交替变化
1.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第四纪全球性降温期,冰期时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冰雪大量积累,高纬(高山)区冰川大规模活动,并向中纬(低山)部分地区推进。由此引起寒冷气候带扩大,温暖气候带狭缩;生物群从高纬(或高山)区往赤道方向(或低山)迁移,迁移过程中部分消亡。
一个冰期有多次冰川进退,因此冰期又进一步分为冰阶和间冰阶(间阶段)。冰阶(又称亚冰期或副冰期)是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冰川发育阶段,一般其冰川作用范围小于该冰期的最大范围。间冰阶是2个冰阶之间的相对温暖的寒冷气候阶段,冰川作用变弱或有所消融,但未全部消失。间冰期是2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期。此时除极地和高山上部永久性冰川尚存外,其余冰川大量消融,有的消融殆尽。此时寒冷气候带缩减,温暖气候带扩展。生物群往极地(或高山上部)迁移,但非保持原状,有新的种类加入,生物界欣欣向荣。间冰期也有冷暖气候波动,其中的相对更暖期称亚间冰期,间冰期中的冷期没有冰川作用发生。冰期、间冰期具有对立的环境特征。在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历史中,地球各地气温、降水量、冰雪层、气候带和海平面等发生多次不同时间尺度和规模的对立性转化,对生物和人类形成环境的压力。2.干旱期与湿润期及其环境特征第四纪全球性升降温对广大的无冰川覆盖区(其中部分山地有古冰川活动者除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的干湿变化。一般干旱期气候干冷,湿润期气候暖湿。但部分地区也有干暖、湿凉关系。干暖对荒漠的发展关系极大,干冷对永久冻土发育有利。干旱期
是指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区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此时,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内湖群缩小,湖水位降低和干涸或咸化,沙漠扩大,黄土堆积旺盛,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森林减少,草原扩大,荒漠化严重。湿润期
是指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的时期。此时,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湖群扩大,湖水位上升或淡化,红土发育取代黄土,森林发展超过草原。四、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第四纪时间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受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时期。上述各方面构成第四纪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五、新构造运动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而在地震和工程地质领域常用的活动构造,强调的是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如有地震发生。新构造运动和老构造运动并无本质的差别。六、第四纪下限问题第四纪下限问题即上新世(统)与更新世〔统)的分界问题,这是第四纪研究中一个长期未能完全解决的基本问题。众多的研究者都力图用一种全球性事件(如气候或生物)的等时线来定义第四纪下限,但由于这些事件在地球上各部分出现的穿时和时差现象,因而至今国际上关于上新世与更新世分界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因研究者的依据不同,有关第四纪下限问题有下列4种意见:0.7~0.8MaBP按照第四纪首次出现冰川活动作为第四纪开始的原则,早期把第四纪下限划在阿尔卑斯恭兹冰期冰硕层底部,其古地磁年龄为0.73MaBP,或以欧洲“克罗默层”底部为界,其年代为0.8MaBP。以后由于发现比恭兹冰期更老的冰碛物,现在除少数人持这一观点外,大部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都放弃这一观点。1.8MaBP左右1982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的N/Q界线小组委员会根据对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海相地层弗利卡剖面的研究,建议以喜冷底栖有孔虫波罗的饰带透明虫、浮游有孔虫厚壁新方抱球虫(左旋)与可可石类的大洋桥石等的大量涌现和超微钙质化石盘星藻类的大量绝灭层位作为N/Q分界,此分界位于古地磁极性的奥都维亚时附近,为1.7~1.8MaBP。2.4MaBP据对欧洲和俄罗斯地台的植物群研究,在2.4MaBP(斯堪地纳维亚大冰盖形成之前)植物群发生过重要的变化,喜暖的东亚或北美种类大量减少,而欧亚针叶树种和草本大量涌现,标志一次气候显著变冷,提出可以此为N/Q分界,大约与古地极性的布容/松山分界相当。3~3.5MaBP在阿拉斯加发现3.5MaBP(甚至有更早的)的冰碛物,亚洲北部喜暖植物成分(如银杏、枫杨)减少,非洲出现较原始的古人类(如肯利亚1470号人头骨化石下伏图鲁博尔火山灰年龄为3.18MaBP),尤其是古冰碛的发现,可作为Q的底界,冰川地质研究者大多支持这一意见。七、第四纪地层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中国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各区基本特征如下:1.华北区华北区包括的范围是:东至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中部,其中包括华北黄土覆盖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冲积平原。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从全区来看,第四纪堆积类型复杂,地层发育完善。下更新统以湖相沉积的灰泥岩、细砂岩及砾石夹层为主;中更新统以坡积、洪积为主,而局部地区有洞穴堆积;全新统以冲积、洪坡积以及次生黄土堆积为主,砾石仅限于山麓地带。在某些山区,保存有古冰川堆积,冰碛物主要分布于北京山区、秦岭、太行山等处,冰期可分为4~5期。在沉陷区和断陷地带,以巨厚的湖相堆积为特征。华北区岩溶洞穴不甚发育,但在周口店洞穴堆积中找到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却非常丰富。根据其特点,华北区动物群属北方型,与东北区接近,但有比较干旱气候的特征;与华南区动物群比较,差别明显,但亦有自南方迁来的动物。2.东北区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本区主要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一般表面往往有2m厚的黑土堆积,甚至更厚。在松辽平原及三江平原第四纪堆积较厚,以湖相、湖沼相堆积为主,厚约数十米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