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_第1页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_第2页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_第3页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_第4页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多元并存、多向互补的格局:30年代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人群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诗派及以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人群40年代以胡风和艾青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穆旦、袁可嘉为重要代表的九月诗派一、三四十年代的诗歌概况普罗诗派蒋光慈(《新梦》《哀中国》)郭沫若(《前茅》《恢复》)殷夫中国诗歌会(蒲风)密云期诗人群臧克家后期新月诗派、现代诗派一、现实主义派诗歌1.

殷夫的诗歌:(1909——1931),原名徐伯庭,笔名白莽、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特点: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创作主张(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群众中去。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②写反帝抗日。(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歌》等)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人生态度。②描写了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新的天地。③内容广泛A、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如《老马》、《难民》B、表现自我人生体验到的“永久性真理”如《生活》、《希望》C、表现反帝情绪,如《罪恶的黑手》D、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如《自己的写照》、《运河》。①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②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③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④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特点:《老马》: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装车(实写)扬鞭出发(虚实结合)老马(农民):倔强、坚忍、悲愤、无望主人(统治者):贪婪、残忍、凶狠、无情作者:同情、不平、愤怒、诅咒二、现代诗派与戴望舒1.产生过程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创办了纯文艺刊物《现代》,致力广泛介绍文学的世界新潮并偏重于现代主义创作理论的倡导,同时大量发表诗作。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和何其芳为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戴望舒是主情派代表,卞之琳是主智派代表。2.诗歌主张其一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其二是“现代的词藻”,指的是能表达“现代人”情绪的词语;其三是“现代的诗形”,指的是现代口语式自由体诗。3.基本特征

①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现代诗派以诗歌作为痛苦灵魂解脱、净化的途径,表达的是“浊世的哀音”。②从诗的体式上看:A、审美原则:朦胧美B、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汉园三诗人”的诗作:“汉园三诗人”是因《汉园集》而得名。《汉园集》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位青年诗人的诗作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如果说“新月派”与现代派诗人主要是从西方汲取艺术养料,则《汉园集》诗人堪称是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后的“新生代”。何其芳

何其芳

(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如《预言》。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40年代,其诗作则以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为特色。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等代表作品,显示出热情明朗、乐观向上的昂扬基调。卞之琳

1910年生,江苏海门人。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如《酸梅汤》、《叫卖》、《几个人》,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如《断章》、《鱼化石》,也写过爱情如《无题》。卞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当时的自己,意即:“茫然”于时代风云,“敏感”于诗歌艺术。卞曾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底试验”的艺术家。李广田

1906——1968,山东邹平人。诗集主要有《地之子》、《窗》等,其诗风是浑厚朴实。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笔名有江思、郎芳、常娥、戴月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并塑造了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雨巷》系其初期的代表作。该诗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诗人从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向现代派诗的过渡。以《雨巷》为代表,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用传统意象,注重诗的结构的匀称和音乐性,呈现出呼应新月诗风的特点。《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诗作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而寂寥的“雨巷”,那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抒情主人公,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把“雨巷”理解为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把“丁香姑娘”理解为理想,联系《雨巷》创作的时间,对诗的这种理解应该说是有依据的。《雨巷》的艺术特色:1、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创造象征性的意象。诗中那撑着油纸伞的抒情主人公,那寂寥悠长雨巷,那象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抒情意象。2、借鉴古典诗歌传统,创造朦胧的意境美。《雨巷》明显地体现了诗人受古典诗词艺术陶治的痕迹,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3、和谐悠扬的音乐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全诗共七节,首节和末节重复言唱,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从戴开始,中国的象征派诗终于结束了简单模仿外国的稚幼阶段,不仅找到了民族传统的“根”,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道路。七月派是在胡风理论的引导和组织下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因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的《七月》杂志而得名。这一派别的阵地,除《七月》外,还有《希望》、《诗恳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这一个诗派的活动贯穿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时12年。这一诗派的重要诗人有:胡风、艾青、田间、鲁黎、绿原、冀汸、阿陇、曾卓、牛汉等。三、七月诗派与艾青1、田间诗歌特点

澎湃激昂的格调,闻一多称之为“擂鼓的诗人”。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象的大规模进入,使政治抒情诗更加成熟。形式上受马雅可夫斯基楼梯式影响,诗句短促,有力。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节选)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一、艾青的创作道路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在新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即以《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引起了诗坛的注目,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艾青

1、主要诗集忧郁的北方组诗(1937年前):《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北方》明朗的太阳组诗(1938年后):《向太阳》《火把》《吹号者》《黎明的通知》二、艾青诗歌的美学特征1、独特意象与主题主要意象:土地和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如《土地》;“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如《向太阳》此外,乞丐、大堰河、手推车都具意象性2、忧郁的诗绪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在他的诗里,一再回旋着的调子:“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啊”(《旷野》)等。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被称为“艾青式的忧郁”。3、诗的艺术与形式

首先是从“感觉”出发,抓住那种刹那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加以渲染,并且用恰当的诗句描画出来。其次,艾青十分重视诗里的色与光,通过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4、提倡诗歌的散文美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主张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他的诗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乞丐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呐喊着痛苦

说他们来自灾区

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学会憎恨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1938年春陇海道上四、九叶诗派与穆旦一、九叶诗人

九叶诗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这个诗人团体的成员有九位,他们是:辛笛、陈敬容、唐祈、郑敏、穆旦、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唐湜。这九个诗人,大多从30年代就开始了诗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视为异端,长期受到文学史研究者的漠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人们便称他们为“九叶诗人”,或九叶诗派。穆旦等九位诗人出版诗合集《九叶集》而得名,手法上他们沿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轨道,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国传统诗歌、民族情绪多重作用下,成为当时中国诗坛崛起的新军。也称“新现代派”。

这九位诗人,大多出身高等学府,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有的直接受到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当时在西南联大执教的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的教诲,多数还受到30年代现代诗风的熏陶,因而接受了现代主义。1947年以前,他们只是分散的个别活动,1947年7月,《诗创造》创刊,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方、唐祈开始集结在一起,1948年6月,《中国新诗》出版,九位诗人开始集中,九叶诗派正式形成。

二、九叶诗人的艺术成就1、对新诗历史与现状的反思与超越。40年代诗人社会意识的觉醒、使命意识的增强,追求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体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统一。如杭约赫《最初的蜜》:

准备着:随时献出自己有多少好兄弟,好姐妹在我们面前走过去了。跟上,去完成这伟大的历史使命!

2、寻求感性与知性的溶合,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统一,将内在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是九叶诗人追求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3、新诗戏剧化,是九叶诗人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因为捕捉表达复杂的现实,单一的感伤抒情或空洞的说教都是无能为力的。穆旦(1918—1977)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穆旦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最具现代主义特质,而且,还因为他“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35年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朱自清、闻一多、等著名诗人的影响下,穆旦与郑敏、杜运燮等青年人读艾略特、奥登……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1940年留校任教期间,穆旦发表了关于艾青和卞之琳的诗评《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并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1945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年5月,自费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这期间,他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可以看作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和成熟期。“文革”中,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衰退期,却是他翻译的高潮期。“文革”结束前夕,停止写作多年后,穆旦心中郁积已久的诗情得到了一次突然的喷射,一口气创作了近30首作品,主要有《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是他在生命的晚期对人生的回顾和总结,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于1977年2月26日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