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诗曲五首PPT_第1页
初二语文诗曲五首PPT_第2页
初二语文诗曲五首PPT_第3页
初二语文诗曲五首PPT_第4页
初二语文诗曲五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五首目录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赤壁三、过零丁洋四、水调歌头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痛苦、寂寞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手法: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心情:百感交集(感慨万分)阅读理解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归来感慨世事变迁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感谢赠言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恋、怅惘豁达、进取积极、昂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比喻富有哲理积极进取、乐观豁达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ji),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销:销蚀。将:拿起。前朝:三国时期。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全诗最精彩的是哪句?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曹操和周瑜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和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概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介绍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时代背景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疏通文意一经: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代指战争四周星:四年早年刻苦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世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疏通文意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疏通文意前者“惶恐”“零丁”表地名。后者两个表心绪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疏通文意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指史册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永照史册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理解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哪两层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千古名句)舍生取义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阅读理解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比喻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叙事抒情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作者简介词是诗歌的一种,是古代适合歌曲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所谓的“倚声填词”。在音节和句型的长短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律。源于唐而盛与宋。所以词在唐、五代时,词多称为曲或曲子词,从宋开始,词又被叫做乐府、长短句、诗余,还有琴趣、乐章等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称词牌。定词调主要是定音乐,也定了作为歌词的字数、句式、韵位等。词的段落叫阕,也叫片。词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什么是词?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怀念。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依然不能时常见面,所以孤独之余,不免伤感嗟叹。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廷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圆,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讨论理解

“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讨论理解词人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的写了出来,暗指政治遭遇,想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脱身。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讨论理解是作者苏轼。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讨论理解苦闷——矛盾——豁达——祝愿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3、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人生感悟的句子是?你从中读出什么?讨论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讨论理解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饮酒望月(写景)对月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内容上阙

下阙练

习请在《水调歌头》中找出:●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作者简介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曲牌名题目元代曲作者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山坡羊

潼关怀古luánchóuch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

第一句写山,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

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波涛如怒:第二句写河“如聚”

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的地势如此险峻。山河表里潼关路暗示它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层(四至七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望西都”

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解析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达千年之久。

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许多王朝的兴亡带给老百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意踌蹰”踌蹰,本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