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_第1页
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_第2页
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_第3页
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_第4页
上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江南温庭筠渔家傲范仲淹

江城子

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

辛弃疾词五首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今天我们就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走进课文望江南温庭筠

温庭筠:

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词风艳丽华美,是“花间派”词的先导,与当时词人韦庄并称为“温韦”。温词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简介温庭筠: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作者简介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凭栏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思念的人的归舟,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再看看那当年同爱人分手的白蘋洲,不由得愁肠寸断。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也写出盼归的殷切心情,以及心中充满希望。动态描写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说明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写尽了她的孤独落寞和期盼。

静态描写

过尽千帆皆不是一艘艘驶过的客船,表明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心的痛苦。过尽千帆皆不是使全词情感上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写出思妇怎样的心理变化?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变化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人影不见,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落日流水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运用联想类比、拟人,预示她还要不停地等下去,其孤独生活也将不断持续下去。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写出了主人公失望与希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驶来,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越发紧张,心中的希望也愈发高涨,可是船儿却继续昂首前行,她才发现,这不是她等待的船儿,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下一艘船上,就这样,从早上一直盼到夕阳西斜。而那斜阳尚且脉脉含情,可她等待的人却是那样的薄情,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的流水,是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与惆怅啊。二句融会了叙事、写景、抒情各种手法,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意境。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怎不肠断?含蓄

细腻时间清晨黄昏楼头千帆斜晖白蘋洲江水肠断感情希望失望景物这首词写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这首小词,只有二十七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写到;就景物而言,从写到,又写到;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到以至最后的。白蘋洲希望失望“肠断”清晨黄昏楼头、千帆斜晖、江水主题: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武陵春李清照李清照简介: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了解背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大意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暗指: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赏析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心灰意懒浓重的哀愁由景到人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风住尘香花已尽交待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在地上残留着花的芬芳。说明已是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该句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出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初而泪先流。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一层。内心的悲哀不可触摸,不仅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达了她内心浓重的哀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春色还不错,使人也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赏析下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闻说”、“也拟”“只恐”

欲抑先扬,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出来。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动自己内心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流水,(斜晖脉脉水悠悠)比作展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独辟蹊径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创意出奇《武陵春》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题材上:风格上:语言含蓄而圆润、精丽而清新;音律都比较婉约、柔美;结构深细缜密。课堂总结(两首词的异同)写生活中个人情趣、恋情、愁思。抒发的思想感情:个人的荣辱悲喜,离愁别绪。相同点婉约派李清照、秦观为代表不同点1.《望江南》对夫的思念。《武陵春》还包括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2.《望江南》反映由希望到失望到肠断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轻松,终究愁重难遣。3.《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知识拓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知识拓展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其他名作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期快乐生活如梦令歌曲欣赏渔家傲范仲淹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作者简介:

解题: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角连声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统领全词景物特点。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你联想到其他写边塞条件艰苦的诗句吗?四面边声连角起,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西风呼啸,战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空间更显辽阔。表明战事吃紧。

你听到了怎样的情境?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孤城闭”显示出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的气氛,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暗示敌强我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联想到哪句诗?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表明边塞生活艰苦,借酒消愁,“家万里”表现思乡之切。“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结合词句赏析表达的情感.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北宋当时积贫积弱,也表达自己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夜寒霜浓、悠悠羌音,更使征人惆怅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互文。“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悲怆的情调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异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抒情苍凉悲壮,沉郁雄浑《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总结赏析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写景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一想1.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2.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极写塞下天气之寒冷;塞下特异的声音;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家乡风景进行对比)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抒发了将军及征夫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太守的激情,,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白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定将拉开那一如圆月的雕花弓,向西北望去,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

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想一想:1.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延伸学习破阵子辛弃疾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辛弃疾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破阵子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梦回吹角连营

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其作用是什么?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塞外战歌。(另说: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军营连军营,处处都是炊烟烤牛肉,部队供养充足,官兵们同甘共苦,为战斗做准备,而鼓舞士气的悲壮乐曲更加激励着将士们,整个军营何等壮观!)牛军旗下指军营烤奏沙场/秋/点兵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

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球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翻”有什么含义?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翻”弹奏的意思。同“五十弦”(泛指军乐)相照应。可以理解为“沸反盈天”,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更有气势。小结: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3、“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工整,含义丰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深刻含义?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可怜/白发生!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小结: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读小序:1、小序突出了一个什么字?2、从词的内容看,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壮)运用了以“壮”写“悲”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理。7、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想一想: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你能说说哪里体现了“壮”吗?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醉态——词的结构梦境——现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实实虚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主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二,结构奇特巧妙。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被免官闲居的愁懑。一个“愁”字对比概括了一生体验。内容课题

写景或叙事

抒情总体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景: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相同: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江城子密州出猎打猎:

雄壮开阔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