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三单元戏剧长亭送别 优秀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三单元戏剧长亭送别 优秀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三单元戏剧长亭送别 优秀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三单元戏剧长亭送别 优秀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三单元戏剧长亭送别 优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长亭送别》达标训练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妇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B.惊蛰/真挚喟叹/称谓着陆/着急C.蜗牛/女娲灼热/斟酌风靡/奢靡D.簇拥/箭镞倚靠/绮丽纤细/纤维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读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相见恨晚鸿雁传书水土不服B.司马青衫举案其眉娇娇滴滴重重叠叠棒打鸳鸯C.状元及第功名利禄望穿秋水难忘今霄夕阳古道D.衰柳长堤衣带渐宽一时半刻白头偕老金榜提名解析:选A。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3.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晓来谁染霜林醉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①反问②夸张③借代④对偶B.①比拟②夸张③借喻④对偶C.①比拟②对偶③借喻④夸张D.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解析:选C。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比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③句中把花草比喻为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4.下面语句已经打乱顺序,下列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西厢记》的主角是一个使女。②那权倾朝野的当朝一品宰相,那统领十万雄兵的元帅将军,那宰相的千金小姐,那满腹锦绣的著名才子,统统都是配角。③在这一点上,《西厢记》比《水浒传》还好。④毛泽东曾称赞《水浒传》好,说《水浒传》的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些普通人。⑤中国人谁不知道红娘!⑥若问中国自从有文艺作品以来,哪一个女角最出名?红娘!⑦虽是个侍候人的使女,却胜似那身着官服的须眉。A.④③①⑦②⑥⑤ B.⑥⑤⑦④③①②C.①⑤⑥⑦④③② D.①⑤②④③⑦⑥解析:选A。由④,即毛泽东的话引出对《西厢记》的评论,③中的“这”紧承④,①⑦②解释原因,⑥⑤总结观点。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琵琶记•寻夫(改本)【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描画介)【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前腔】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拜辞介)【前腔】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奴家既辞了坟墓,只得背了真容,便索去辞张太公。呀,如何恰好张太公来也。(末上白)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旦)奴家适间拜辞了坟茔,正要到宅上来告别。(末)呀,五娘子,你几时去?(旦)太公,奴家今日就行了。(末)你背的是什么画?(旦)是奴公婆的真容,待将路上去,借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末)五娘子,你孝心所感,一定逼真,借我看一看。咳,画得像,画得像。(作悲介)老员外,老安人。【鹧鸪天】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衣破损,鬓蓬松,千愁万恨在眉峰。只怕蔡郎不识年来面,赵女空描别后容。五娘子,我听得你要远行,将几贯钱与你路上少助些盘缠。(旦)多多定害公公了,奴家又有不识进退之恳:奴家去后,公婆坟茔,早晚望太公可怜见,看这两个老的在日之面,与奴家看管则个。(末)这个不妨。你但放心前去,老夫少不得如此。(拜辞介)【注】《琵琶记》写蔡伯喈新婚两月,受父命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虽再三请求回乡尽孝道,但皇帝不准,只得勉强带上乌纱帽。牛丞相要招他为婿,他再三推辞不下,无可奈何,只好入赘,却时时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子。蔡伯喈上京后,其妻赵五娘独力撑着家庭重担,受尽辛苦,后家乡大灾,公婆皆饿死,赵五娘葬了公婆进京寻夫,沿途弹琵琶卖唱为生。后来历尽磨难,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的旌表。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节选部分的标题答题,因为标题是内容的概括。答案:赵五娘上京寻夫,行前绘公婆画像为念,并在坟前哭别公婆。6.谈谈这段曲词的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元杂剧的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自然,易懂。答案:曲词语言浅显易懂,很少用修辞,平易宛转,自然天成。7.据说高明的《琵琶记》曾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诏令推广,试结合这段戏的内容,简要谈谈明太祖为什么这么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明太祖这样做的原因与赵五娘的孝心有关,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明太祖认为这出戏宣扬了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他的统治,像这段戏中赵五娘对公婆可谓至孝,公婆死后,画像以供纪念,这正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三、语言表达8.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西厢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下图是清朝嘉庆时期描绘《西厢记》中场景的青花瓷大缸。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画面的故事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仔细观察瓷缸上的画面,并结合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情,组织答案,如实反映画面内容。答案:画面表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环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环执壶,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难以举杯。旁有一书童持琴,一书童牵马,他们急切地盼望主人上路。9.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到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是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在“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游子、官员、隐士、离人),这是隐性要求;而化用古诗文是显性要求。答案:(示例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词。(示例2)(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10.“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它由范仲淹的《苏幕遮》衍生而来。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摹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即“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其次,答题内容要做到准确、连贯,具有可读性。答案:(示例)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的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让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请不要独自倚栏,因为寂寞穿心。端起酒想要洗涤愁肠,却滴滴全化为思乡的眼泪。11.下面这段文字包含两层意思,请加以概括。(每层不超过25字)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尽如人意,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有观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价值导向存在分歧,也就是对“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一价值命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出现以下误区:认为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认为拥有大楼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实际上,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好的教育不能一概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不等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应当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