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 全国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 全国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 全国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 全国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 全国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基础]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王回深父(fǔ) 动辄得咎(jiù)有穴窈然(xué) 有碑仆道(pū)B.褒贬分明(bāo) 盖音谬也(móu)庐冢(zhǒnɡ) 仆人(pú)C.人迹罕至(hǎn) 禅悟(chán)非常之观(ɡuān) 何可胜道(shènɡ)D.瑰怪(ɡuī) 西岳华山(huá)遂与之俱出(suì) 无悔(huǐ)解析:B项“谬”念miù,“未雨绸缪”的“缪”才念móu。C项“胜”,作副词用,念阴平声。D项“华”字作名词念去声。答案:A2.下面地名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洛阳、华阴 B.富阳、山阴C.衡阳、淮阴 D.江阴、东阳解析:“华山之阳”“汉之阴”分别指山的南坡和江河的南岸。答案:C3.下列各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此/余之所得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D项的“可以”古今同义,要连读,停顿在“以”后“不”前。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碑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lc\{\rc\(\a\vs4\al\co1(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b\lc\{\rc\(\a\vs4\al\co1(往往有得得:心得,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b\lc\{\rc\(\a\vs4\al\co1(何可胜道也哉胜:尽,盖音谬也谬:错误))解析:A.“文”应释为“文字”。答案:A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做动词,D项为动词活用做名词,到的人。答案:D6.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eq\b\lc\{\rc\(\a\vs4\al\co1(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解析:①②中“观”均为“景象”。③④中“盖”均为表推测的发语词,可译为“大概”。答案:A7.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不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所用来……的。其余均为“……的原因”。答案:D8.下列各项中“于是”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A.于是余有叹焉B.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C.于是辞相印不拜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解析:C项“于是”古今同义,作承接连词。其余都是介词代词相加,作介词结构用。答案:C[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下列句中的“以”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①以:连词,而②以:介词,由于,因为B.①以:连词,不译②以:介词,因此C.①以:连词,而且②以:介词,凭借D.①以:连词,不译②以:介词,凭借解析:①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②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答案:A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何可胜道也哉,有碑仆道))\b\lc\{\rc\(\a\vs4\al\co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lc\{\rc\(\a\vs4\al\co1(何可胜道也哉,不胜枚举))\b\lc\{\rc\(\a\vs4\al\co1(此余之所得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解析:C.胜:尽。A项,说/道路。B项,观察/景象。D项,得到/心得,收获。答案:C1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距其院东五里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其孰能讥之乎解析:D.难道,表反问语气。其他三项都是代词。答案:D12.“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解析:D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答案:D13.翻译下列句子。(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后代的人弄错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里说得完呢?(2)这就是研究学问的人对于学问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取舍的缘故。二、课外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解析:“令”应为“县令”。答案:A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留之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之意))\b\lc\{\rc\(\a\vs4\al\co1(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夫环顾其身无可忧))\b\lc\{\rc\(\a\vs4\al\co1(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君至而为亭))\b\lc\{\rc\(\a\vs4\al\co1(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解析:D项,“以”是用来,表目的的连词。A项,代词,它/助词,的。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C项,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答案: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解析:“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答案:C1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参考译文]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广博高大草木茂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这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表达交流]1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