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各旅沿革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1.gif)
![新四军各旅沿革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2.gif)
![新四军各旅沿革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3.gif)
![新四军各旅沿革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4.gif)
![新四军各旅沿革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a0cf67f1e11972fa63f5014a29340b4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2新四军各旅沿革原创于:2011-10-0713:05:37标签:
第一师
第一旅:ﻫ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l纵队改称。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11月张藩任副旅长兼参谋长,阮英平任政治部主任,李一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辖第1、第2、第3团和特务营。同年4月,兼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1942年9月,将第l、第2团与特务营合编为第1团,从原第l团抽调1个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将第3团与泰东警卫团合编为泰东警卫团,归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指挥;另成立特务营和教导队。第1旅在苏中进行了反击日伪军"扫荡"、”清乡”的斗争,1944年3月参加车桥战役.12月,以第l团、特务2团(原挺纵2团)、江高独立团编成第1旅,后改称1师教导旅,由叶飞率领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
第二旅:ﻫ
ﻫ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改称。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对夫。辖第4、第5、第6团和特务营。1942年9月,兼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将第4、第5团和特务营合编为第4团,第6团第1营改为特务营,第6团其余部队与台北、兴化地方武装合编为台北独立团和兴化独立团.同年12月3l日,第2旅旅部率第4团渡江南下,免兼第2军分区.1943年1月16日在苏南与第16旅合编,仍称第16旅。
ﻫ
第三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称.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后吉洛,即姬鹏飞),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7、第8、第9团和特务营。1942年10月,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以第7、第8团各两个营与特务营合编为第7团,以第9团和第7、第8团各1个营充实地方武装.1944年底,以第7团和特务第1、第4团编成第3旅,渡长江南下,1945年1月改称苏浙军区第3纵队。
第二师
第4旅:ﻫ
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改编。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后张劲夫),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詹化雨(后黄序周),政治主任王集成兼(后李世焱)。辖第10、第11、第12团。1942年2月,撤销第12团,所属3个营分别编入第11团和第5旅第14团、第6旅第17团。1943年9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陈光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政治委员,朱绍清任副旅长兼参谋长。1944年6月,免兼路东军分区,先后由梁从学、朱绍清任旅长,高志荣任政治委员,秦贤安任参谋长,徐海珊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初恢复第12团.1945年l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仍称第4旅。ﻫ
第5旅:
ﻫ
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5支队改编.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詹化雨,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13、第14、第15团.1942年春,撤销第15团,其第l、第3营分别编入第13、第14团,第2营编入第6旅第17团.1943年2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9月回到路西,改兼津浦路西军分区,第6旅的第17团改为第5旅的第15团。此时张翼翔任副旅长,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13月免兼路西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鲁南,改编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1946年6月返回淮南,与第6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
第6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张翼翔,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16、第17、第18团。年底,第18团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1943年2月,第6旅兼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黄岩任副政治委员,邓少东任政治部主任。9月,第16团调归第7师,第17团改为第5旅第15团,第6旅番号撤销。1944年12月,重建第6旅,并兼路西军分区,旅长陈庆先,政治委员黄岩,副旅长李国厚,副政治委员刘额标,参谋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辖第17、第18团和淮西独立团、巢北支队、定合总队、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定凤嘉总队、滁县总队、全椒总队.1945年10月第2师师部北上鲁南,第6旅隶属淮南军区.1946年6月与第5旅、淮南军区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参加解放战争.ﻫ
第三师
第7旅: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编成.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19、第20、第2l团。4月,汪克明任政治委员。7月,田维扬兼参谋长。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冬,配合第8旅粉碎日伪军对盐阜区的”扫荡"。1943年春,将第21团1个营编入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其余两个营及团直属队分散编人盐东、盐城、建阳总队,加强地方武装。9月,胡炳云任副旅长。12月,郭成柱代政治委员。1944年春,取得合顺昌等地作战胜利。10月,西调参加涡北反顽作战.1945年4月,配合第7师和第2师一部取得津浦路西反顽作战胜利。9月28日,恢复3个团的建制,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8旅ﻫ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编成.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22、第23、第24团。1942年4月,李雪三任政治委员,第24团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大队。10月,胡继成任参谋长。11月,第8旅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1943年3月18日,旅长田守尧在赴延安途中与日军战斗牺牲,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兼第8旅旅长、政治委员.9月,张天云任副旅长,第23团开赴山东省赣榆(今属江苏省)地区活动.l
2月,向明任政治委员.1944年9月,张爱萍调任第4师师长,张天云任旅长,李雪三任政治委员,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8月,第8旅免兼盐阜军分区.9月,第23团留在山东作战,将盐阜军分区射阳警卫团编为第23团,全旅开赴东北。同年11月编人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9旅:ﻫ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编成。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辖第25、第26、第27团.9月,调归第4师建制.韦国清任旅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10月,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冬,参加淮北反"扫荡”作战。12月,兼淮北军区第1军分区。1942年以后,张震球任副旅长,刘清明任参谋长,张震寰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3月,参加山子头战役。1944年9月,韦国清调任第4师副师长,滕海清任旅长.12月,免兼第1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山东,改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ﻫ
独立旅ﻫ
新四军为加强皖江地区组建的机动部队.1945年4月由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第3支队编成。旅长覃健,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涣。随后南下皖江地区,配合新四军第7师作战。9月,独立旅调归第3师建制,吴信泉任旅长兼政治委员。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ﻫ
第四师
ﻫ
第10旅: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编成.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28、第29团。9月,划归第3师建制,由皖东进入淮海地区。lo月,兼淮海军区,金明任政治委员,参加程道口战役。1942年实行主力地方化,将第28团第l、第3营并入第29团,第2营充实到淮海独立团、滨海大队和沭河大队。11月,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将第29团及第7旅第2l团与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g:第1支队辖第1、第2、第3团,第2支队辖第4、第5、第6团,第3支队辖第7、第8、第9团,第4支队辖第lo、第ll、第12团。1945年4月,第2、第3支队合编成第3师独立旅,第l、第4支队一部与地方武装合编成新1、新2团。8月,免兼淮海军分区。9月,新2团调归独立旅建制.9月28日,钟伟任旅长,王凤梧任政治委员,辖第28、第29、第30团,全旅开赴东北,并于11月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
第11旅: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改称.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31、第32、第33团。4至6月间,第33团编入第10旅,第12旅第35团编散补充第31,32两团。1942年12月,第11旅兼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1月,以原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2、第3营与陇海大队舍编为旅独立团。1945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
第12旅:ﻫ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改称。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兼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34、第35团。4至6月间,萧县独立旅编入第12旅;第34团归师部直接指挥,第35团编散补充第11旅。7月,第12旅番号撤销。1945年8月13日重建第12旅,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张太生,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辖第34、第35团(由宿东游击队改编)、第36团(由萧县、铜山县两个独立团合编)。11月第34、第36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35团开往津浦路西,接替原第11旅担任坚持路西地区的战斗任务,后扩大成为独立旅。
ﻫ
第五师
ﻫ
第13旅:ﻫ
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支队改编。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后黄林),政治部主任栗在山。所辖第2、第3团依次改番号为第37、第38团.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5团改番号为第39团。参加了白兆山作战和礼(山)北战斗。参与粉碎日伪军1942年冬季”扫荡"。1942年12月周志刚任旅长.1944年夏,主力保卫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以西大悟山,一部向河南挺进,转战豫南和豫中.1945年4月,参加白兆山战斗。10月,攻克桐柏县城,并编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3旅。
第14旅:ﻫ
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政治部主任夏农苔。原平汉支队第1团改番号为第40团,黄冈地方武装合编为第4l团,第9团改番号为第42团。11月,吴林焕任旅长,第40团编入第5师特务旅第1团,广济独立团改称第40团。1942年4月,撤销第14旅番号,部队以团为单位相对固定在第5军分区活动,属第5军分区指挥.1945年10月,原第14旅一部编人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一部编入鄂东军区独立第2旅。
第15旅
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新四军第5师。1941年4月5日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一部改编。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6、第10、第8团依次改番号为第43、第44、第45团。7月,张执一任政治部主任。8月,与第5师第1游击纵队合编,原纵队司令员杨经曲任第15旅旅长,王海山任副旅长.12月至翌年2月,参加诛儒山战役,在第13旅配合下,全歼伪定国军第l师5000余人。1942年4月,以第15旅部队和活动区域成立第3军分区,第15旅番号撤销。1943年3月成立新的第15旅,旅长吴林焕,政治委员方正平,辖第39、第44、第45团。5月,主力进入襄河以南、洪湖以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9月,第15旅领导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
特务旅
1941年11月由第14旅第44团、第3游击纵队一部编成.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辖第l、第3团.1942年4月,第5师特务旅撤销.ﻫ
第六师
第16旅:ﻫ
1941年4月由新四军第2支队(新2支队)改编。旅长由第6师参谋长罗忠毅兼任,政治委员廖海涛.辖第46、第47、第48团.1941年lI月28日,日伪军出动3000余人,突然包围第16旅旅部和中共苏皖区委机关.经激战数日,一部突出重围,罗忠毅、廖海涛等270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由第46团团长黄玉庭、第46团政治委员钟国楚代理旅长、政治委员。不久,新四军军部任命第6师师长谭震林兼旅长,钟国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江渭清为政治委员,钟国楚改任旅长。11月,第16旅划归第l师指挥。1943年1月,第2旅南移与第16旅合并,仍称第16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副旅长钟国楚,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魏天禄,副参谋长陈铁君。辖第46、第47、第48团。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第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l纵队。
第18旅:
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3支队(原江南抗日救国军)改编。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张英。辖第52、第53、第54团。5月又将第52团1个营和丹北等地方武装合编为第5l团。9月底,第53团撤销,其第1、第2营分别补充第52、第54团。1941年10月北渡长江,到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执行开辟新区任务,并于11月改属新四军第l师。1942年3月兼苏中军区第l军分区。4月,温玉成任旅长。10月,以第52、第54团各两个营合编为第52团,以第52团一部与江都警卫团合并为江都警卫团,以第54团一部与高宝地方武装合编为高宝独立团,第51团划归第16旅指挥。12月,刘先胜任旅长,韦一平任政治委员,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冬,刘飞任旅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1945年6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第2旅.
第七师
第19旅:
1941年4月15日成立。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由第7师政治委员曾希圣兼任,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由第7师政治部主任何伟兼任。辖第55、第56团.9月成立第57团。1942年4月,第19旅番号撤销,所辖3个团分别编入第7师含和、沿江、皖南支队。1945年6月16日重建第19旅,旅长林维先,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熊应堂,政治部主任余明,仍辖第55、第56、第57团.1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仍称第7师第19旅。ﻫ
第20旅
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皖南支队扩编成立.旅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后李相庭),政治部主任高立中。辖第58、第60团,后成立第59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0旅。1946年1月改称ﻫ
山东野战军第7师第20旅。10月与第2l旅合编。11月改称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7旅。
第21旅ﻫ
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含和支队和沿江支队一部编成。旅长马长炎,政治委员黄先,副旅长傅绍甫,副政治委员何志远,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杨汉林。辖第6l、第62、第63
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l旅.
10月与第20旅合编。
新四军独立旅ﻫ
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l15师教导第5旅改编。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榨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原辖第13、第14团依次改编为第l、第2团。第l团团长胡大荣(后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2团团长江曼元,政治委员叶绍贤.又以淮海地区的淮河大队改编为第3团,团长吴觉(后吴德政),政治委员晏成山(后袁功庭).参与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程道口战役。1942年12月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
第115师教导第5旅番号.
解放战争后期
第一旅:58师
第二旅、第16旅:70师
第三旅:69师ﻫ
第四旅:61师ﻫ
第五旅:74师ﻫ
第六旅:102师ﻫ
第七旅:127师
ﻫ
第八旅:115师
第九旅:63师ﻫ
第十旅:116师
3师独立旅:117师ﻫ
第十一、十二旅:62师、101师
第十八旅:59师
第十九旅:73师ﻫ
第二十、二十一旅:71师ﻫ
军部独立旅:其主力1团为112师335团ﻫ
第五师:编入江汉军区黄埔一期110名共产党员的归宿原创于:2011-10-0712:55:04标签:
110名共产党员毕业于黄埔一期ﻫ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在广州黄埔创办了培养军政人才的陆军军官学校。5月5日,军校第一期学员入学,同年11月底毕业。ﻫ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创办,先后两次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多选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在此情况下,赵子俊、蒋先云、李之龙、张其雄、刘畴西、张隐韬、唐际盛、陈赓、赵枬、李汉藩、荣耀先、游步瀛、谭鹿鸣、宣侠父、董仲明(董朗)、彭干臣、白海风、郭一予、王逸常、伍文生、黄再新、周启邦、洪剑雄、赵自选、刘云、杨其纲、文起代、江镇寰、樊崧华等29名共产党员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校期间,进步青年蔡申熙、曹渊、陈烈、陈述、陈启科、陈选普、陈子厚、戴文、刁步云、冯达飞(冯洵)、傅维钰、顾浚、郭安宇、郭德昭、韩浚、贺声洋、胡焕文、黄鳌、黄第洪、黄振常、江世麟、金仁先、李光韶、李谦(李隆光)、梁干乔、梁文琰(梁华盛)、梁锡祜、冷相佑、刘进、刘铭、刘楚杰、刘明夏、罗焕荣、马维周(马步益)、彭继儒、史书元、宋文彬、孙树成、孙天放、孙德清(孙一中、孙以悰)、谭其镜、唐澍、唐震、唐同德、王尔琢、王泰吉、文志文、吴展、吴迺宪、许继慎、徐石麟、杨溥泉、叶彧龙、俞墉、袁仲贤、张际春、郑洞国等57人加入中共党组织.
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周士第、薛文藻、贾春林、张伯黄、宋希濂、余海滨、黄锦辉、李默庵、左权、侯镜如、李人干、李奇中、李其实、黄雍、何章杰、杨润身、彭明治、廖运泽、王叔铭、阎揆要、陈浩、徐向前、王之宇、刘立道等24名优秀毕业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110名黄埔一期生在入校前,多数从事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军事工作,革命斗争经验十分丰富。在后来的黄埔军校72位著名弟子中,属于一期的有31人,其中共产党员有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左权(以上五人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蒋先云、李之龙、宣侠父、唐澍、王尔琢、周士第、阎揆要、廖运泽、侯镜如、李默庵、郑洞国、宋希濂17人,约占一期总数的55%。ﻫ
军校毕业后,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有着不同的经历。其中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6人成为人民军队高级指挥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了党、政、军重要职务。他们的经历熟知者甚多,在此不再赘述。现将其他人的去向、归宿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成为革命烈士的有69人ﻫ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期间,有27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成为革命烈士
1925年2月,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发起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在攻打淡水城战斗中,教导第一团副连长陈述(浙江浦江人),教导第二团连长叶彧龙(湖南醴陵人)、连政治指导员江世麟(浙江义乌人)、排长兼攻城奋勇队队长刁步云(山东诸城人)英勇牺牲。教导第一团第六连党代表贾春林(陕西绥德人)以及第九连连长余海滨(湖北光化人)、排长樊崧华(浙江缙云人)分别在兴宁、棉湖战斗中英勇献身。
1925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起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主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英勇作战,第一师副营长谭鹿鸣(湖南耒阳人),第二师四团侦探队长彭继儒(湖南湘乡人)、副连长李人干(湖南醴陵人)、排长刘铭(湖南桃源人)在惠州战斗中牺牲。第一师三团二营营长唐同德(安徽合肥人)、第一团连长陈子厚(湖南湘乡人)分别在海丰、揭阳河婆战斗中牺牲。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兵分三路出师北伐。在筹划北伐时,第六军政治部党务科长唐际盛(湖北黄陂人)因积劳成疾,在广州病逝。
在两湖战场上,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兼总政治部北伐战时宣传队长洪剑雄(海南澄迈人)病逝于湖南郴州;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长胡焕文(湖南益阳人)、营长曹渊(安徽寿县人)分别在湖南攸县、湖北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第八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其雄(湖北武穴人)病逝于武昌。
在江西战场上,第一军二师五团团长文志文(湖南益阳人),第四团连长赵子俊(湖北武昌人)、连党代表赵枬(湖南衡山人)在南昌战役中英勇牺牲。ﻫ
ﻫ
在福建战场上,第二军五师副营长黄再新(湖南醴陵人)在闽东地区不幸牺牲。
1927年4月,第六军突击团团长荣耀先(内蒙古土默特旗人)壮烈牺牲于黄河故道与运河交叉地区。5月,在武汉国民政府组织的二期北伐中,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蒋先云(湖南新田人)在河南临颍战役中牺牲。
黄埔军校毕业后,部分北方学生返回家乡,在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有3人牺牲:
1925年6月23日,黄埔军校学员参加了广州人民声援五卅运动的省港大罢工.当游行队伍走到沙基时,遭到帝国主义的镇压,军校教导第一团连长文起代(湖南桃江人)为掩护游行群众,不幸中弹牺牲。
1926年2月,津南农民自卫军司令张隐韬(河北南皮人)在由南皮挥师北上时,遭到国民军中反动势力的截击,被俘就义于河北盐山。11月,共青团天津地委组织部部长兼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常委江镇寰(河北玉田人)被奉系军阀逮捕,次年4月在天津被杀害。
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有38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为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ﻫ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埔军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书记杨其纲(河北衡水人)和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驻粤委员、中央兵工试验厂国民党党代表谭其镜(广东罗定人)在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人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在与国民党军及地主反动武装作战时,英勇牺牲的黄埔一期共产党员有:ﻫ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在南下途中,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参谋处长游步瀛(湖南邵阳人)、营长张伯黄(湖南湘阴人),第二十军一师一团党代表伍文生(湖南耒阳人)、第三师经理处长郭德昭(湖北英山人)在江西会昌战斗中牺牲。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团副团长杨溥泉(安徽六安人)在率部协助农军打击广东潮州地主民团时,不幸牺牲。第二十军教导团第一总队队长冷相佑(山东郯城人)、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团长孙树成(江苏铜山人)分别在潮州竹竿山、大埔三河坝战役中牺牲.起义军总指挥部宪兵团团长顾浚(四川宣汉人)在奉命赴南京开展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就义。ﻫ
1927年秋,广东惠阳平山农民联防办事处军事教官罗焕荣(广东河源人)在组织第二次平山起义时,不幸被捕就义。12月,原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联队队长刘楚杰(湖南长沙人)在香港开展工作时失踪。
192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驻东江军事特派员赵自选(湖南浏阳人)在指挥工农革命军第四师配合农军攻打海丰县城时,不幸中弹牺牲.7月,渭华起义后出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的唐澍(河北徐水人),在指挥部队与敌人作战时,牺牲于陕西洛南碾子沟。9月,桑植起义后出任湘鄂西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黄鳌(湖南临澧人),在率领主力部队奔袭澧县反动团防时牺牲于湖南石门渫阳。ﻫ
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保卫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英勇献身的有:
1928年8月,井冈山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湖南石门人)在江西崇义追击叛徒时,不幸牺牲。同年秋,原湘南暴动农军副大队长黄振常(湖南醴陵人)在井冈山保卫战中牺牲.
1930年7月,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三纵队纵队长何章杰(湖南望城人)在指挥红军进攻长沙时,牺牲于金井;10月,留学苏联回国后被任命为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陈启科(湖南长沙人),在赴中央苏区途经武汉时,不幸被捕就义。
1931年2月,左右江地区红七军第二十师师长李谦(湖南醴陵人)在率部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途中,牺牲于广东乳源梅花村.
1932年10月,中共鄂豫皖边区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湖南醴陵人)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时,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仙人洞战斗中不幸牺牲.中共皖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金仁先(湖北英山人)在安徽六安麻埠战斗中牺牲。ﻫ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的有:
1928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委员、广州市委军委书记黄锦辉(广西桂林人)在奉命赴北江地区寻找原广州起义军余部时,在广东清远县被地主民团逮捕杀害。2月,奉命到醴陵组织工农武装暴动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十师团长李光韶(湖南醴陵人),在长沙联系工作时被捕就义;原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北伐军总政治部新剧团主任李之龙(湖北沔阳人),在由日本潜回广州策反海军时,被捕就义.3月,中共陕西华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兼农民协会委员长马维周(陕西武功人)在组织农民武装时被捕,因遭受酷刑,在西安狱中逝世.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李汉藩(湖南耒阳人)在领导湘南农民武装斗争时,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于衡阳。6月,奉命打入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唐震(广东兴宁人),在广州被捕就义。
1930年9月,中共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办事处参谋长刘云(湖南宜章人)在武汉开展地下工作时被捕.蒋介石亲赴汉口提审并劝降未果,最后将他杀害。ﻫ
1932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部领导的上海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组织部部长傅维钰(湖北英山人)在上海石灰巷集会宣传反蒋抗日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
1934年1月,原陕甘红军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陕西临潼人)赴豫陕边做兵运工作,途经淳化通润镇时被捕,3月在西安被秘密杀害.ﻫ
20世纪30年代初,因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发展,导致“肃反"扩大化,被以“第三党"、“改组派"等罪名错杀的有:
1931年春,原中央苏区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学生总队队长、闽西红十二军代军长贺声洋(湖南石门人)被以“阶级异己分子嫌疑”开除党籍,不久被错杀.11月,鄂豫皖苏区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委员兼军委皖西分会主席许继慎(安徽六安人)在河南光山被错杀。ﻫ
1932年5月,湘鄂西红六军军长、红二军团参谋长孙德清(安徽寿县人)被错杀于湖北洪湖.10月,湘鄂西红四军参谋长董仲明(四川成都人)被错杀于湖北江陵.
1933年6月,原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参谋主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吴展(安徽舒城人)在四川通江被错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闽浙赣根据地的红十军团向皖南进军,在江西怀玉山被国民党重兵包围。原闽浙赣红十军参谋长、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彭干臣(湖北英山人)不幸牺牲。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湖南长沙人)负伤被俘,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ﻫ
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抗战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黄埔一期共产党员有4人ﻫ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1942年5月,原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湖南醴陵人)在反“扫荡”中,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于山西辽县十字岭。
然而,在举国上下全民抗战之时,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1938年7月,原抗日同盟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五师师长、第十八集团军高参宣侠父(浙江诸暨人)在西安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杀害。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原红二十二军政委、新四军教导总队负责人梁锡祜(广东梅县人)在掩护部队转移时壮烈牺牲;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新二支队副司令员冯达飞(广东连州人)在突围时被俘,1942年6月在江西上饶茅家岭被杀害。ﻫ
在革命的中途脱离中共党组织,加入国民党或自谋职业的有15人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要求共产党员在退党或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第一军二十师二团党代表李默庵(湖南长沙人)、第一师少校副官孙天放(安徽怀宁人)、特务营连长杨润身(湖南醴陵人)等3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声明退党.李默庵后任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在北京逝世。孙天放后任国民党第四十四师参谋长、苏鲁战区第八军副军长,1951年在“镇反”运动中被杀.杨润身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炮兵团长,1928年在江苏灌云与北洋军作战时阵亡。ﻫ
第二十一师副营长宋希濂(湖南湘阴人)被调离后,自动脱离了组织关系,后任国民党第七十八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华中“剿总"副司令。1949年在四川被俘,获释后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93年在美国纽约病逝。ﻫ
大革命失败后,有11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因种种原因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们虽然加入了国民党,但仍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面对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蒋家王朝即将覆灭,他们最终率部或以个人名义起义、投诚,脱离了国民党阵营,投身于民主运动或社会主义建设中.ﻫ
1927年,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十师二十八团参谋长徐石麟(安徽望江人)、第二十军第三师参谋长宋文彬(河北遵化人)、教导团第二总队队长王之宇(河南洛阳人)在南下途中与部队失去联系,由此脱离了党组织。徐石麟后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团长、豫鄂皖边游击挺进第三纵队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81年病逝于南京。宋文彬任国民党第四十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北平警备司令部高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任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研究员,1961年病逝。王之宇任国民党第九十七军一六六师师长、重庆卫总第三分区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参事,1988年病逝于苏州。ﻫ
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五十一团团长陈烈(广西柳城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因局势剧变而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第十四师师长、第五十四军军长。1940年,在驻守云南富宁时,病逝于抗日军中。ﻫ
1928年,原中共广西临时省委委员兼兵委主任李其实(广西临桂人)因省临委遭破坏而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两淮税警总团第二纵队司令、苏鲁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司令.1943年在江苏泰县与日军作战时牺牲,199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ﻫ
1929年,原国民党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教育长廖运泽(安徽凤台人)因开展兵运工作事泄,被迫辗转各地,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后任国民党骑二军军长、第八绥靖区副司令。1949年策划旧部起义,任民革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7年病逝于南京。原井冈山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李奇中(湖南资兴人)在广州被捕,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昆明防守司令部参谋长、第十六绥靖区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89年在北京病逝.
1930年,原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五团团长刘立道(广西临桂人)奉命赴广西催促红七军开往中央苏区,因遭遇土匪抢劫而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第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秘书长。1949年在百色起义,1981年在南宁病逝。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团长戴文(湖南宝庆人)被捕越狱后,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湖南人民自卫军湘西纵队司令,1949年夏在邵阳起义。后任解放军第五十二军副军长、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1987年在武汉病逝.
1931年,原南昌起义军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中共顺直省委军委委员侯镜如(河南永城人)在上海因顾顺章叛变而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第九十二军军长、第十七兵团司令兼天津塘沽保安司令。1949年在福建起义,后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94年在北京逝世。
1941年,原国民革命军新三师师长白海风(蒙古名都楞仓,内蒙古喀喇沁右翼旗人)被派到靖远活动,从此与党失去联系。后任国民党骑七师师长、内蒙古军副总司令。1949年在阿拉善起义,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学院副院长,1956年病逝。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脱离革命队伍的有20人
1927年,原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四团团长梁文琰(广东茂名人)、一团营长郭一予(湖南浏阳人),第三师八团团长郑洞国(湖南石门人),第二十二师团长刘进(湖南攸县人)等声明脱离共产党.梁文琰后任国民党第十一军军长、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剿总”副司令,1999年在台湾逝世。郭一予后任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徐州“剿总”办公厅主任。1949年初被解放军俘虏,获释后任湖南省政协委员,1982年逝世。郑洞国后任国民党第八军军长、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1948年在长春投诚,后任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91年在北京病逝。刘进后任国民党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一兵团副司令,1950年初被俘虏并处决。ﻫ
1927年底,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湖南祁阳人)密谋率部叛变,在江西宁冈被处决。广州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指导员陈选普(湖南临武人)在广州起义中动摇叛变,后任国民党南昌行营教导队长、浙江保安第六团团长,1936年初病死。ﻫ
1929年,原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团长、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刘明夏(湖北京山人)投靠了国民党,任第九十四师师长,后任汪伪财政部税警总团副总团长、上海特别市第一行政区专员,1951年被逮捕处决。
1930年,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黄第洪(湖南平江人)对革命悲观失望,秘密向国民党自首,并企图出卖党的领导人,被中共中央特科击毙。
1930年,原中共琼崖特委特派员黄雍(湖南平江人)、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补充团营长俞墉(浙江余姚人)、原红八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史书元(湖南醴陵人)等脱党。黄雍后任国民党第五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在北京逝世.俞墉曾任国民党浙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47年病逝。史书元曾任国民党兰州市公安局局长、交通警察总队第四支队司令,1989年在台北病逝。ﻫ
1931年,留苏回国的王叔铭(山东诸城人)投靠国民党,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空军总司令等职,1998年在台北病逝。ﻫ
1932年,鄂豫皖区红三十三师党代表、中共六安县委书记王逸常(安徽六安人)声明退党,后任国民党第三十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一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文史研究馆馆员,1986年病逝.ﻫ
大革命失败后,有5名黄埔一期共产党员在开展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时被国民党逮捕,未能经受住敌人的诱惑,相继自首、叛变。
1927年,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参谋长、湘赣边秋收起义副总指挥韩浚(湖北黄冈人)被捕自首,后任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1947年被解放军俘虏,获释后任湖北省文史专员、省政协常委,1989年逝世.ﻫ
1928年,中共广东海康临时县委书记薛文藻(广东遂溪人)被捕脱党,后任国民党军委会广州分会警卫团参谋长、高雷师管区副司令,1949年秋移居香港。
1929年8月,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副总指挥张际春(湖南醴陵人)被捕自首,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33年病死。
1930年,原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经理处党代表吴迺宪(海南琼山人)在香港被捕后脱党,后任国民党广东省警备司令、闽粤赣边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79年在台北逝世。
1932年,原中共豫陕区委军运委员郭安宇(河南禹县人)被捕自首而脱党,后任国民党暂编第二十师副师长、镇东警备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自谋职业,1964年病逝。
1927年,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梁干乔(广东梅县人),因参加托派而被开除党籍,后任国民党军统局上海区书记长、第十战区政治部主任、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公署专员,1946年在西安病死.ﻫ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原上海引翔港办事处主任、无锡总工会组织部主任周启邦(江苏吴县人),面对革命低潮,畏惧艰苦的革命斗争,潜回家乡隐居,1972年病逝.战俘营中走出的我军将领原创于:2011—10-0713:10:05标签:
我军从建立至壮大的革命过程中,不仅从根据地吸纳翻身农民,以获取兵员,同时更多的直接教育俘虏而培养为解放战士。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成长锻炼为我军的杰出将领。以下仅作抛砖引玉,大家也可广泛举例.当然建国前牺牲的将领也可以,但不包括大量起义、投诚将领.ﻫ
ﻫ
1、参加南昌起义的北江农军新兵谭甫仁误入赣军,1928年在井冈山成为红军俘虏而仅凭《国际歌》为陈士榘发觉,重回革命队伍.37年后,恰与陈士榘分任工程兵政委和司令员,被毛主席戏称为“做窝下蛋”。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却在15年后的昆明军区政委任上惨遭反革命黑手报复,是为解放后最大的反革命枪杀高级干部的凶案。ﻫ
2、红一方面军长征最后一战的1935年直罗镇歼灭东北军109师,被俘的崔建功(原名崔建工)成为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听课评课记录:第5课 三大改造
- 林地长期承包合同范本
- 乡镇精装修商铺出租合同范本
- 储存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广告公司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无子女离婚协议书及子女教育资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会议室场地租赁及配套交通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酒吧租赁合同合同签订后的租赁物维护责任
- 2025年度商铺转让三方合同附品牌使用权及营销支持
- 夏令营代理商合作协议书范本
- 三星SHP-DP728指纹锁说明书
- 预应力锚索张拉及封锚
- 烤烟生产沿革
- GB 1886.2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吗啉脂肪酸盐果蜡
- 毛泽东思想课件-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公共关系效果的评估课件
- 建筑施工安全员理论考核试题与答案
- 高速公路用地勘测定界及放线定桩技术标书
- 华莱士标准化体系
- 快捷smt全自动物料仓储方案
- keysight眼图和抖动噪声基础知识与测量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