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述与特定穴应用_第1页
中医概述与特定穴应用_第2页
中医概述与特定穴应用_第3页
中医概述与特定穴应用_第4页
中医概述与特定穴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概述及特定穴应用提要: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阴阳学说

3.五行学说

4.八纲辨证

5.望、闻、问、切诊

6.经络

7.特定穴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朴素的整体观(1)人体是由个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

“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二.阴阳学说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阴阳变化的规律:1.阴阳的相对性

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三】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2.相克规律3.五行制化4.相乘规律5.相侮规律【四】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就是把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表里:(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寒热:(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虚实:(一)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二)实证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阴阳:一)阴证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二)阳证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切诊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闻诊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六】经络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理论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归纳起来,最为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分经辨证”:即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及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各种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二是“循经取穴”:是指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这是针灸治病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强调针灸治疗必按病变部位、病变脏腑的不同来分析和确定属于哪些经脉,然后顺藤摸瓜,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

三是“药物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某经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有医家提出了“引经报使”的理论,就是治疗某经病证时加入有关药物作为引导(或称向导),使整个处方的药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七】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一)五腧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如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荥主“身热”,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俞主“体重节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经主“咳喘寒热”,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二)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十二经原穴表手三阴经肺经太渊心经神门心包经大陵手三阳经大肠经合谷小肠经腕骨三焦经阳池足三阴经脾经太白肾经太溪肝经太冲足三阳经胃经冲阳膀胱经京骨胆经丘墟

(三)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手三阴经肺经列缺心经通里心包经内关手三阳经大肠经偏历小肠经支正三焦经外关足三阴经脾经公孙肾经大钟肝经蠡沟足三阳经胃经丰隆膀胱经飞扬胆经光明任、督、脾大络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大络大包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五)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

十二背俞穴表

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六)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

十二募穴表脏腑募穴募穴脏腑肺中府膻中心包肝期门巨阙心胆日月中脘胃脾章门石门三焦肾京门关元小肠大肠天枢中极膀胱

(七)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八会穴表八会穴名经属脏会章门脾经募穴腑会中脘胃经募穴气会膻中心包经募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

(八)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厥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跷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跷

(九)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