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_第1页
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_第2页
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_第3页
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_第4页
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主讲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什么是古典主义?德国古典主义的背景是什么?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有哪些不同的时期?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古典主义的含义古典主义(德语:Klassizismus)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古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古典主义出现于中世纪后的欧洲,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古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古典主义出现于中世纪后的欧洲,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7世纪的法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旧封建等级正趋于衰亡,近代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还不能以绝对优势压倒另一方。在这种暂时妥协的政治局面下,王权需要依靠资产阶级的财力来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资产阶级也需要依靠王权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正是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政治结构而产生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得到王权的保护、鼓励和培植。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笛卡尔把理性解释成为人类“善于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他认为理性就是良知,并强调以理性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和盲目信仰,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当时的一些文艺理论家们也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也应该强调理性,并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原则。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两种不同时期

启蒙时期德国启蒙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世纪40年代为界,前期代表是高特舍特,推崇古典主义和“理性”,反对“想象”;后期代表是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两种不同时期狂飙突进时期“狂飙突进”这一名称来自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同名悲剧。作为一场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叶的德国。“狂飙突进”作家反对启蒙作家提倡的理性及道德教育,而代之以疾风暴雨式的激烈的反抗。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狂飙突进”推动了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歌德

Goethe,1749—1832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建树。早期创作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相联系,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晚年重要作品有《诗与真》(1814),成长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1795—1829),诗集《东方与西方合集》(1819),诗剧《浮士德》(1749—1832)。《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歌德文学《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歌德文学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英国感伤小说、卢梭作品的影响。“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歌德文学小说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主题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叙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充满时代精神,触发和引爆了淤积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对现实不满的火药,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这正是当时形成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因此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艺术上,小说仿佛给文坛吹来一阵新风。他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拒绝一切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书信体的形式功能,让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双方直接产生交流和共鸣。成就与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歌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获得世界性的成功。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现在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但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诗与真》)DieLiedendesjungenWerthers席勒与他的文学之路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原名: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欢乐颂》、《唐·卡洛斯》《阴谋与爱情》作者简介席勒简介:席勒,J.C.F(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外科医生,后在部队里当军医。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阴谋与爱情》内容简介《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封建小邦。各邦统治者大公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在某一个大公园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尔迪南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但是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既遭到作为平民的米勒的反对,也遭到作为贵族的宰相的破坏。米勒反对他女儿爱上一位贵族公子是因为他认为门第不当,贵族公子不可能真正爱平民姑娘。宰相反对他儿子爱上平民的女儿,除了门第观念外,主要原因是宰相要他的儿子立刻取大公的一位情妇为妻,以博得大公的欢心,以牺牲儿子的爱情为代价来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和飞黄腾达。宰相为拆散这对恋人,在威胁与利诱都失败后就同他的秘书乌尔姆定下一条阴谋毒计:宰相下令将露伊斯的父亲米勒和她的母亲投入监狱,然后乌尔姆利用露伊斯救父母心切去劝说露伊斯放弃对费尔迪南的爱。在乌尔姆的压力下,露伊斯为了救父母出狱,在乌尔姆口授下违心地给宫廷总管卡尔普写下了一封假情书并立下誓言不道出真情。乌尔姆拿到这封露伊斯亲笔写的假情书,利用一次集会假装丢失,让费尔迪南“偶然地”拾到它。费尔迪南看这封假情书,果然中计,他认为露伊斯以前对他的情意全是假的,他的真正的爱受到了欺骗,而露伊斯又立下了誓言,不能道破真情。费尔迪南在绝望的情况下往果汁中下了毒药。露伊斯喝下了放了毒药的果汁,终于在临死之前告诉了费尔迪南那封情书是假的,是为了救父母在宰相的压力下写的。费尔迪南得知真情后悔恨不已,在他心爱的人的遗体旁饮恨服毒身亡。一对年轻人为了纯洁的爱情双双殉情,成为阴谋的牺牲品。席勒与他的《阴谋与爱情》《强盗》(1781)充满批判热情和抗暴精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对封建专制的反抗。《阴谋与爱情》(1783宰相的儿子裴迪南、平民女子露伊斯的爱情遭到宰相的阴谋破坏,酿成悲剧。反映贵族与市民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特点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对王权的态度也存在矛盾,不是一味地颂扬。

(2)唯理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的文学。

(3)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中影响圈套的是“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布阿洛说过:一部“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这就是说: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在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饮食的时间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的概况耶拿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柏林浪漫派和士瓦本浪漫派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浪漫主义-简介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政治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影响深远。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德国、俄国等封建专制国家,剌激了这些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推广到全欧。民族解放和革命在欧洲各国掀起高潮。

经济上,各邦国资本主义已有很大发展,但分裂导致矛盾加剧,

思想上,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表露出来。探求一种精神寄托;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内容。

文学上,崇尚大自然、追求个性解放、注重感情抒发等特色已经为浪漫主义文学做好了文学方面的准备。耶拿浪漫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形成于德国。1798年德国浪漫派的一些成员在耶拿创办文学杂志《雅典娜神庙》标志着德国耶拿浪漫派的正式诞生。此杂志由施莱格尔兄弟领导,出版了三年1798-1800.撰稿人还有诺瓦利斯、蒂克及谢林、费希特和施莱马赫。雅典娜神庙是德国最早的纯文学杂志之一。施莱格尔认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而这即是他所理解的浪漫,文学必须浪漫。他主张诗人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

诺瓦利斯和蒂克是耶拿派的主要创作家。诺瓦利斯作品极力美化中古,鼓吹天主教,仇恨动荡,歌颂黑夜和死亡。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夜的颂歌》。他还有一篇重要政论《基督教还是欧罗巴》,文中他认为宗教史国家的基础,宗教改革前在宗教统一下的欧洲(中世纪)本来是很美好的理想的宁静的社会,但宗教改革带来了自由思想,自由思想分裂了世界,从而带来了动荡。所以他认为自由思想是破坏之源,他反对新教,主张用旧教来统一大家的认识和思想。这本书实际上是帮助宗教与当时革命动荡中的欧洲做斗争,因此也成了复辟时期欧洲警察狱吏人手一册的读物。《夜的颂歌》这一作品完成于1800年初,一年以后,诗人不幸逝世,这部作品成为了他的绝唱。这是一部歌颂死亡、歌颂黑夜的诗作,作品由六首诗和散文片段组成,创作的起因是诗人的未婚妻——索菲的夭折,表达了诗人失去恋人的极度痛苦。在作品中,诗人超越了死亡,不断探索着生与死,爱与永恒之间的关系,把死亡看作步入永生的门栏,从而获得了现实中无法拥有的永恒与无限《夜的颂歌》《夜的颂歌》第三章在这里世俗的荣耀,我的眼泪和他一起逃脱——哀痛在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里汇集——你这夜的热情、天堂的假寐降临于我——光亮的区域温柔地升起,我那摆脱束缚的、新生的灵魂在上面流淌。小丘没入尘土的飞扬——穿过云气我看到心上人那神采飞扬的脸,在你的眼中安葬着永恒——我抓住你的手,泪水像一条闪亮的、扯不断的绳索,远方千禧的大典像暴风雨一样在向下扩展,靠在你的脖子上我为新生的生命流下欢喜的泪水。——这曾是最早的和惟一的梦——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夜的天国永恒不变的信仰和我的爱人,你的光。在这里世俗的荣耀,我的眼泪和他一起逃脱——哀痛在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里汇集——你这夜的热情、天堂的假寐降临于我——光亮的区域温柔地升起,我那摆脱束缚的、新生的灵魂在上面流淌。小丘没入尘土的飞扬——穿过云气我看到心上人那神采飞扬的脸,在你的眼中安葬着永恒——我抓住你的手,泪水像一条闪亮的、扯不断的绳索,远方千禧的大典像暴风雨一样在向下扩展,靠在你的脖子上我为新生的生命流下欢喜的泪水。——这曾是最早的和惟一的梦——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夜的天国永恒不变的信仰和我的爱人,你的光。海德堡浪漫派

1805年,德国中部的海德堡有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作家创立了一本刊物《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浪漫派。主要作家为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与长于理论的耶拿派想比,海德堡派比较注意德国民间文学并重视整理“国故”。阿尔尼姆在文学史上的功绩,是他在海德堡与布伦塔诺合作整理并合编出版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他汇集了从中古一直到19世纪的约700多首民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许多作曲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马勒等都为这个民歌集中的民歌谱了曲。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埃及的伊莎贝拉》叙述的就是人与精灵、精灵与黏土人之间的恋爱,对世上流浪的吉卜赛人充满同情,已有中译本。

布伦塔诺诗才出众,能即兴赋诗。但他的诗才却消耗在无谓的宗教诗歌上,歌颂天主教以及宗法制度,把理想化的中古视为宁静和谐的社会。他的叙事诗《罗累莱》,罗累莱是传说中莱茵河边某悬崖上一个美丽女妖罗累莱,在太阳下山时,以美丽的长发和迷人的歌声吸引来渔夫,使其在忘情中被附近的激流漩涡所吞没。后来不少德国诗人纷纷效仿,最有名的就是海涅的名诗《罗累莱》最引人入胜,经谱曲后今天几乎成了德国民歌。下面来欣赏一下海德堡的风景柏林浪漫派和士瓦本浪漫派:

柏林浪漫派是一个按地域划分的文学派别。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在柏林举行“基督教德国聚餐会”,并在柏林创建“柏林晚报”。在柏林的作家克莱斯特、沙米索及埃辛多夫都参加了这个聚餐会。此后,后人就把生活在柏林的克莱斯特和沙米索等浪漫作家称为柏林浪漫派。E·T·A·霍夫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并且有世界影响的浪漫派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瓮兄弟》,模仿卜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集中的《斯居德丽小姐》可以被称作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性侦探小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童话剧《胡桃夹子》也取材于霍夫曼的这部小说集。

过去的士瓦本为今巴伐利亚的一部分。所谓士瓦本浪漫派也是一个由地域划分的文学流派。他的中心人物是诗人乌兰德。还有很有才华但英年早逝的童话作家豪夫。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荷尔德林在组织上不属于任何流派,但他的作品却和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想合拍,又和歌德、席勒追求古希腊民主精神相通。他一生充满悲剧性,生前并不受重视,死后才获殊荣。他早年在图宾根教会学校读书时,曾和谢林、黑格尔为同学,并且同住一室,后来在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特处任家庭教师三年,与女主人苏赛特相恋,被迫辞职,30岁左右开始有精神病症状,36岁被关入精神病院。一年后被图宾根的一对木匠夫妇收留近40年。在这40年中,荷尔德林毫无创作。荷尔德林一生贫病交加,没有财产,没有家庭,没有生活保障,没有社会地位。抒情性长篇《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是他的代表作。书中的“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是荷尔德林的一首名诗,它充分表达了在那压抑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及普通人只能为命运摆布,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的一部书信体小说(第1卷1797,第2卷1799)。初稿片断曾在1794年登载于席勒主编的《新塔莉亚》上。小说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许佩里翁是一个希腊青年,生长在18世纪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每当回忆起古代雅典的光荣,他就为祖国被侵略的耻辱而忧伤。他渴望与大自然融合,但感到对倏忽即逝的人们来说,不可能做到与一切生命之源的自然永久结合。他认识了狄奥提马,恢复了信心,并参加1770年反对土耳其的解放战争。在战争中看到士兵的抢劫烧杀行为。狄奥提马又不幸死去。他变得孤独、悲伤。在悼念她时,忽然听到她的声音,使他重又得到宁静。狄奥提马(即苏赛特)体现了荷尔德林对美的理想。小说第2卷有著名的《许佩里翁的命运歌》和最后第2封信中对德意志民族的批判。致狄奥提玛〈致狄奥提玛》德/荷尔德林作张祈试译Beautifulbeing,youliveasdodelicateblossomsinwinter,美丽的生命,你活着,如同精美的花朵在冬日绽放,Inaworldthat'sgrownoldhiddenyoublossom,alone.在一个逐渐老去的世界里,你把自己的花瓣孤独地隐藏。Lovinglyoutwardyoupresstobaskinthelightofthespringtime,爱恋打开你紧闭的花蕾,去沐浴那春日的明媚,Tobewarmedbyitstill,lookfortheyouthoftheworld.感觉它依然还在的温暖,去寻找那世界的青春时光。Butyoursun,thelovelierworld,hasgonedownnow,可你的太阳,那更可爱的世界,现在已经落下,Andthequarrelling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