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_第1页
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_第2页
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_第3页
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_第4页
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作者:邹统钎任课教师:任瑞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介绍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T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负责人,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战略管理在《旅游学刊》、《资源科学》、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国内主流期刊中均发表过论文。E-mail:ztq64@126.com参考书目黄其新.旅游景区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马勇.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钟永德,陈晓磬.旅游景区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阚如良.新编旅游景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Whydowehavetolearnthiscourse?旅游景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的精华,是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窗口。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旅游景区是吸引游客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主要场所,是我国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创收创汇的主要来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旅游业都是依附于旅游景区而存在的。因此,旅游景区管理在整个旅游业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成败得失从宏观方面而言,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微观方面看则会直接影响到相关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美誉度。第一章旅游景区概论第一节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与特征第三节旅游景区的分类和等级划分第四节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第一节相关概念辨析1、旅游资源2、旅游产品3、旅游目的地4、旅游景区1、旅游资源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定义,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构成旅游资源的三个基本条件是:①有用性: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观光与休闲;②可用性:可以被开发;③有效益:可以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旅游产品林南枝、陶汉军在其合著的《旅游经济学》一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产品予以定义。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项经历。谢彦君认为林和陶的定义比较宽泛,将旅游产品定义为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辨别出旅游产品是由哪一个具体企业生产出来的。他认为旅游产品宜取狭义而且单一的视角,他将其定义为:旅游产品是指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综合。按照这一定义,最典型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形式就是已经被开发出来的旅游地。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看,旅游产品是由企业所生产的,直接出售旅游产品的企业就是旅游地的开发者和经营者,而一些中间商仅以旅游批发商或旅游零售商的身份转销旅游产品生产者的产品。现实生活中我们购买的旅游产品是否只包括“旅游地”???尽管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在出售其旅游产品时也可以提供旅游产品核心价值以外的利益,但只有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实行多种经营的旅游生产商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现实生活中更为多样的利益(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及其他)追加是通过中间商的努力实现的。中国十大旅行社

由此看来,旅游产品的价值并非单纯到仅仅拥有旅游愉悦的成分。利益的复合型不仅是产品价值构成的属性使然,也是现代社会激烈的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所以,将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整体产品来看待,就得到如下的利益构成模型:旅游产品从构成上看可以分为两种:①核心旅游产品(coreproductoftourism)旅游产品的原初形态,具有能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的效用和价值。②组合旅游产品(packageproductoftourism)旅游产品的终极形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企业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而做的多重价值追加。3、旅游目的地

--国外定义

①Webster辞典定义:目的地是“旅途的终点”。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完整体验的旅游产品综合体。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感性概念,它为游客提供一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合成品,一个组合的体验经历。

②Buhalis(布哈里斯)认为:旅游目的地由6“A”构成: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s)、交通(accessibilities)、上层设施与服务(amenities:构成旅游6要素的设施与服务)、包价服务(availablepackage)、活动(activities)、基础服务(ancillaryservices)。他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这一区域被旅游者理解为一个具有用作旅游营销和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的独一无二的实体。

Buhalis把旅游目的地分为:城市、海滨、山地、乡村、真实的国家和世外桃源(unique-exotic-exclusive)。

--Buhalis

Dimitrios.Marketin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oftheFuture.TourismManagement[J],2000,21(1):97~116.

--钟行明,喻学才.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Management近10年文章[J].旅游科学,2005,19(3):1-9.③Leiper(利珀1995)认为:目的地是人们旅行的地方,是人们选择逗留一段时间以体验某些特色或特征--某种感知吸引力。④Cooper(库珀),Fletcher(弗莱彻),Gilbert(吉尔伯特),Shepherd(谢泼德)和Wanhill(汪希尔

1998)把目的地定义为:设计用来满足旅游者需要的设施和服务的集中。--钟行明,喻学才.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Management近10年文章.旅游科学[J],2005,19(3):1-9.旅游目的地

--国内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从区域范围来看,其大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区域;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旅游目的地的指向性并不相同。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定义为: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①张立明、赵黎明(2005)提出: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②林峰(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区域经济概念,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

--马勇,张祥胜.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世界地理研究[J].2008,17(1):144-173.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要素1)具有旅游吸引物;2)人类聚落,要有永久性的或者临时性的住宿设施,游客一般要在这里逗留一夜以上。一般不能够留宿的景点不应该算作旅游目的地。总得来说:人们逐渐认识到目的地也可以是个知觉概念,消费者可以主观地理解它,这种理解取决于他们的旅行路线、文化背景、游览的目的、受教育程度及过去的经历。例如,对德国商务旅行者来讲,伦敦可以是一个目的地,而欧洲可以是个两周游览6个欧洲国家的日本休闲游客的目的地。一些旅行者会把游船作为他们的目的地,而在同一游船上的其他旅游者可能会把旅行期间访问的港口理解为目的地。目的地经常被人为地划分成地理障碍和政策障碍,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偏好或旅游业的作用。4、旅游景区

--国外定义

国外更多地采用“旅游吸引物”这个概念来代表旅游景区,强调“磁性”含义。比如:①梅特利克(Medlik)

定义:Adesignedpermanentresourcewhichiscontrolledandmanagedforenjoyment,amusement,entertainmentandeducationofthevisitingpublic.

--MedlikS.DictionaryofTravel,Tourism,andHospitality[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93.②LewAlan定义:包括能够吸引旅游者离开家的所有因素,包括可供观赏的景观、游客参与的活动以及值得回忆的体验。

--LewAlan.AFrameworkofTouristAttractionResearch.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3):533~575.③Pearce定义:拥有特定的人文与自然特征的、有特定名称的地点。

--PearcePL.Analyzingtouristattractions.JournalofTourismStudies,1991,2(1),46~55.④《世界智商词典》定义:Atouristattractionisaplacewheretourists,foreignanddomestic,normallyvisit.Someexamplesincludefamoushistoricalplaces,zoos,museumsandartgalleries,botanicalgardens,buildingsandstructures(e.g.,castles,libraries,formerprisons,skyscrapers,bridges),nationalparksandforests,themeparksandcarnivals,ethnicenclavecommunities,historictrains,culturaleventsandrareoddities.⑤Leiper(利珀)定义: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综合系统,由三个要素所组成,有旅游需求的人(person)、游客希望参观的、具有特质的地方的内核(nucleus),以及关于内核信息的标示(marker)。

--LeiperNeil.TouristAttractionSystem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2):367~384.旅游景区

--国内定义①一般指由若干地域上相连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网络及旅游服务设施组成的地域单元。其内部具有一致性、关联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它可以受行政区域的约束,也可因地貌、景观、社会文化关联、经济关系而突破行政区域的约束。它的空间跨度差别很大,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乡村。②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定义,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该标准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

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③本书作者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本概念的几个基本含义是:是一个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从事旅游休闲活动;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相互关系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用于交换是它存在的前提。旅游资源,它的本体的存在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决定这种资源何时可作为或可视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经济上的价值总是潜在的。所有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来作为商业性旅游观赏地的旅游资源,称为旅游产品。现实生活中,很多被用来开发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可能还留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还可以称为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能留宿的旅游景区也可称为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与特征1、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2、旅游景区的特征1、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1)Gunn(耿德华)的同心圆模型(theConcentricRingsModel)

Gunn(1985)认为一个旅游景区包括内核(nuclei):吸引物的核心;保护带(inviolatebelt):保护内核的空间;以及包围区(zoneofclosure):旅游基础设施。这个内核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任何属性,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等。--GunnClare.TouristPlanning[M].NewYork:TaylorandFrancs,1985.旅游景区的同心圆模型2)Canter(坎特)的地方感模型

(aSenseofPlaceModel)

Canter(1977)总结了心理学、地理学、规划学与设计理论,提炼出地方感模型。他提出地方感的三要素是:背景的自然属性、各种活动以及顾客带给背景的概念与含义。要完全理解与体验某个特定地方的独特地方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CanterD.ThePsychologyofPlace[M].London:TheArchitecturalPress,1977.旅游景区的地方感模型3)MacCannell(麦坎内尔)系统模型(AttractionSystem)

MacCannell(1976)指出旅游景区是游客(tourist)、风景(sight)与解说(marker)的经验关系(anempiricalrelationshipbetweenatourist,asight,andamarker—apieceofinformationaboutasight),它是一个包括游客、风景与解说三要素的系统。

--MacCannellDean.TheTourist:ANewTheoryoftheLeisureClass[M].NewYork:SchokenBooks,1976.4)Leiper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模型

Leiper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模型提供了一个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旅游的机会,它由三部分组成:游客、核心和解说。其中,旅游地吸引物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有显著差异的,从行为上看,有多种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种类的内核,有不同类型的解说。

2、旅游景区的特征1)综合性

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构成旅游景区的每一个要素的质量都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要素质量的低劣,都会破坏游客的旅游质量,造成低质量的旅游活动。2)不可分割性

旅游活动发生的同时也发生了消费行为,这是旅游活动的特征之一。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也是如此。旅游景区是旅游行为的发生场所,也是消费行为的发生地。也就是说游客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为。3)多用途性

旅游景区的设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为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所用,也供游客临时使用。4)地域性

任何的旅游景区必然受到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认识和理解地域性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景区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地方风格,突出特色。5)可创新

旅游景区的可创新是指旅游景区并不是一成不变、呆板的,一些旅游景区是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和自然的规律进行创作、制作而再生、再现的。第三节旅游景区的分类和等级划分1、旅游景区的基本类型2、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

1、旅游景区的基本类型(一)功能分类法(二)属性分类法(三)成因分类法(四)等级分类法1)观光游览型(一)功能分类法2)历史遗迹型3)休闲度假型4)风情体验型5)科考探险型6)康体娱乐型(二)属性分类法

1)自然型自然型景区是指以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生成的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它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自然景观单元。如: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西藏纳木错风景区2)人文型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各地的文化也是千差万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并促使旅游者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人文型景区就是这种文化的结晶,反映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成就。如:西藏布达拉宫景区、龙门石窟3)自然人文复合型自然人文复合型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游客不仅能观光游览,而且能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山东泰山风景区、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4)人工型人工型景区主要以人工建造为主,依托现有国内外高科技水平,根据一定的需要修建一些世纪工程,因其含有人类活动的色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旅游价值而开发成为景区。如:三峡大坝旅游景区、深圳锦绣中华(三)成因分类法(四)等级分类法主要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分别按照以下三个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评价:

①《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价细则》

包括8项: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②《景观质量评价细则》

包括2项:资源要素与景观市场价值③《游客意见评价细则》

包括17项:总体印象、可进入性、游路设置、旅游安排、景观设置、路灯指示、景点介绍牌、宣传资料、讲解服务、安全保障、环境卫生、旅游厕所、邮电服务、购物、餐饮、旅游秩序、景物保护2、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一、实行景区等级管理的必要性二、A级景区的划分与评选三、其他几种典型的景区等级管理体系一、实行景区等级管理的必要性可以向市场明示旅游景区的资源和服务质量等级,有利于旅游消费者进行选择和购买。有利于旅游景区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二、A级景区的划分与评选

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景区的规范化发展,1999年6月,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国家标准。此后,国家旅游局又制定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条例。根据规定,我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质量等级标识为A,由高到低分别为5A、4A、3A、2A、1A。我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分为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和游客满意程度四个方面。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景观质量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并不占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旅游景区即使资源价值很高,但如果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也不能取得很高的质量等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实行动态管理,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状况进行升降。(一)评定对象(二)评定工作的组织(三)评定方法和程序(四)质量等级的复核三、其他几种典型的景区

等级管理体系(一)风景名胜区的分级与管理(ScenicAreas)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截止2007年12月,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187个,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约480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1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名胜网):http:///Masterpiece/?ID=4(二)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的分级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该条例还规定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ain/template-view.action(环境保护部)名单(三)森林公园(ForestPark)的

分级与管理(四)地质公园(GeologicalPark)

的分级与管理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国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构成的特定地区。国家地质公园http:///chinese/sjdzgy/zggjdzgy//zwgk/zytz/201111/t20111118_1028892.htm第四节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旅游景区的出现和开发远远早于包价旅游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其发展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步,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历程。

1、古代旅游景区的发展

2、近现代旅游景区的发展

3、当代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1、古代旅游景区的发展一、宗教朝圣与旅游景区发展二、寻知求学与旅游景区发展三、娱乐保健与旅游景区发展一、宗教朝圣与旅游景区发展

著名以色列旅游学家科恩认为旅游与人类的宗教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宗教朝圣活动的带动下,很多宗教仪式举行地成为当时最早的旅游景区。国外情况古埃及—建于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6世纪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希腊—公元前3世纪雅典巴台农神庙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欧洲开始进入朝圣者带动的宗教旅游时代。君士坦丁大帝333年在伯利恒(耶稣诞生地)建立了圣诞大教堂,从此西方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奔向圣地。中世纪,基督教徒的朝圣旅行已经从自发的小团体行为,发展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潮流。14世纪的旅游指南为朝圣者提供了各地区的详细方位,同时教会还未朝圣信徒开具证明信,以免在东道国遭受流浪罪指控而被捕。8-9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以后,麦加、麦地那或耶路撒冷朝觐开始成为伊斯兰教徒朝圣的目的地。我国情况早期的自然神崇拜是推动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初力量。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山往往被看做是神仙的寄居之所。“五岳”是历朝帝王祭祀的地方。秦汉以后,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崛起,寺庙、道观聚集的地方也逐发展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景区,例如,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举办地仍然吸引着大批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如欧洲的梵蒂冈、中东的麦加、我国的诸多知名寺庙和道观等,它们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支柱的作用。二、寻知求学与旅游景区发展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学习知识,增加阅历,许多奇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在游学者的记录和传播下,成为世人皆知的旅游景区和景点。

国外情况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为了考察和收集历史资料,走遍了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全部沿海国家,还到达了埃及、意大利半岛和两河流域,记载了当时未被毁灭的巴比伦通天塔的壮观景象。欧洲还有一种叫做“大旅游”(grandtour)的游学制度,它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崇尚的追求自由、渴望知识号召下的产物,基督教堂里的学生和手工业行会的学徒都必须在欧洲的各个教堂或城镇中游历学习。在亚洲,日本是最早开展修学旅游的国家之一,起先是组织日本学生团体在日本本地进行修学旅游,到当地著名的文化景区和自然景区参观,学习日本不同地区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促进了这些旅游景区的发展。我国情况

我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了弟子的学识,培养了弟子的品质。在唐朝,漫游蔚然乘风,特别是唐人在入仕之前,都喜欢走出家门,四处游览,在很多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旅游诗句,也推动了这些名山大川向知名的旅游景区发展。三、娱乐保健与旅游景区发展

休闲和旅游即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生活方式。国外情况:--古希腊提供了给人们休闲的机会和设施,重要的休闲活动有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仪式、竞技大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古罗马更盛行消费型休闲,古罗马的公共浴室一般都建在温泉带上,浴室内设有游泳池、健身房、社区活动中心,成为各界人士休闲、保健、娱乐和社交的场所。我国情况:

--在我国的主流社会和上层社会,士大夫阶层以琴棋书画类的文化休闲为主,辅以茶文化、酒文化、诗词文化、堂会文化、把玩文化等。--在世俗社会则保留了原生态的休闲,如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一年中少有几次狂欢节。--在商业经济的带动下,我国古代市民休闲文化也得到了一些发展。

例如,宋代城市商业十分繁荣,都城汴京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人,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繁华的商业区甚至取消了时间的限制,形成通宵达旦开业的盛况,各种商业、手工业和文化活动按照行业聚集分布,形成了一个个特色商业街区。

2、近现代旅游景区的发展(一)工业化刺激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发展(二)大众化旅游景区的创新发展(一)工业化刺激旅游业和

旅游景区发展

在工业革命之前,旅游一直为各个国家的上流社会所独享。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以民间大众为基础的大规模大众旅游首先从欧洲开始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对近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兴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财富增加,旅游消费人群不断扩大。科技发展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并导致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促进了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二)大众化旅游景区的创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众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传统的海滨度假旅游、温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基础上,旅游景区类型和经营规模也在不断创新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在欧美国家开发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其中,观光农业、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是发展最快的旅游景区形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遗产旅游、文化艺术旅游、体育运动旅游、保健医疗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建设,仅在意大利就有4313家矿泉疗养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生态环保价值观念的不断深入,生态旅游景区、科学旅游景区等成为快速发展的旅游景区形式。19世纪后期,欧美机械游乐园得到了一定发展。二战以后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人造游乐型景区得到了快速发展。1955年,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旅游景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传统的依赖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不同,迪士尼乐园把旅游景区的运作和管理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管理工程,游客的体验和满意是这个工程的产品,迪斯尼乐园通过不断地调整服务流程来让消费者满意。从这个意义上看,迪斯尼乐园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已经把管理艺术看做是提升景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并使得旅游景区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科学管理的高度。3、当代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1.早期事业接待型发展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