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 精品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 精品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 精品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 精品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 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原理题库绪论马克思主义是于无产级和类解放科学一、单项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A.逻辑学B.自然哲学.历史哲学D.辩证法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A.唯物论B.认识论C.历史观D.理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D)A.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B.前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后者否认这点.前者坚持辩证法,后者坚持形而上学D.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B)A.吸取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B.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把新的科学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观点D.经常改变基本原理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D)A.革命性B.科学性C.阶级性D.践性7.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8.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A.博大宽宏B.吐故纳新.与时俱进D.学严谨9.人生观是D)A.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B.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D.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10.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析和综合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二、多项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是说(BCE)A.它迟早要为新的思想体系所取代B.它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C.它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D.它不需要少数天才人物指手划脚就能自发地取得进步E.它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不断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ABD)A.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C.扩大自己的知识面D.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E.带着问题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现成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CDE)A.牛顿的力学B.康德的星云假说细胞学说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D)A.英国经验论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狄慈根的唯物主义D.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E.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表现在(ABCDE)A.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正确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D.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E.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问题【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A.D5.B6.D7.B8.C.D.C二、多项择题1.BCE.ABD3.4.AEABCDE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4.凡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派别认为(D)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统一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精神的产物D.事物是运动发展的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D)A.诡辩论B.二元论C.唯心论D.可知论6.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A)2

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B.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D.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D)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B.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世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般和特殊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9.认为世界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派别是(A.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A)A.“原初”的物质B.理念C.存在D.灵魂11.客观实在性是)A.运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C.存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唯一特性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A.唯心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1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C)A.属性B.形式主体源泉16.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主观形式C.内部结构唯一特性17.时间和空间是(C)A.物质的唯一特性B.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整理感性材料的主观形式18.所谓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9.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A.时间的连续性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间断性D.时间的重复性2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B)3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世界统一于)A.实践还是认识运动还是静止C.物质还是精神D.存在还是非存在2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A)A.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24.否认相对静止、只认绝对运动的观点是(DA.唯心主义形而上学C.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5.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C)A.时空的主观性时空的有限性C.时空的客观性D.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26.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27.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28.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C)A调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29.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反映特性,这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30.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B)A.从理论原则出发B.从客观实际出发C.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3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A)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33.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BA.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D.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3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35.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36.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是()A.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B.系统论超越了辩证法4

C.系统论深化了辩证法D.系统论否定了辩证法37.发展是指(C)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B.事物运动中的数量的变化.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D.事物的任何方向的变化38.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变动或场所的变更3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B.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4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C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41.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B)A.人们制定和必须遵守的规则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42.以观点属于辩证法的是(C)A.“白马非马”之说B.“亦彼也,彼亦是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天不变,道亦不变”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A.联系的形式B.趋势和道路.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4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C)A.对立和统一B.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46.下列各项中全面反映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B.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对立面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47.唯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由偶然向必然转化D.由简单向复杂变化48.矛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指()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49.矛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CA.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必然和偶的关系50.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5

A.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B.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D.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5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52.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5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关于(A)A.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5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55.中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56.“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5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58.质的特点就是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种同一是指(A)A.事物的质存在,该事物就存在,丧失了自己的质,该事物就变成他物B.事物是几种质的总和C.事物的质是不能改变的D.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该事物的不存在5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C)A.内在动力和源泉B.方向和道路.形式和状态D.原因和结果6

60.区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A.速度的快慢B.状态的显著与否.范围的大小D.是否超出度的范61.“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6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63.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C)A.该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B.破坏现成事物的方面.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64.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C)A.诡辩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65.辩证的否定是(A)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外力的否定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6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C)A.抛弃B.继承.扬弃D.循环67.形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C)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6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D)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9.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7

7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二、多项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BE)A.宗教唯心主义D.自然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2.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有(AC)A.一切唯物主义者B.一切唯心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所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ACE)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中世纪的唯名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或阶段是(ABC)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哲学是(ACEA.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思维方法的反省C.世界观又是方法论D.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基本问题是(CE)A.人生的目的和意义B.精神和肉体是否是统一的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前者与后者是否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在(BCDE)A.它是从各种具体科学成果中抽象概括出来的B.它强调哲学能够改变思想,改造人自身,进而能改造世界C.它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D.它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E.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发展凡唯物主义都主张(AC)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具有能动的作用C.世界是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E.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哲学史上,往往交织着(A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D.一元论和多元论的对立和斗争E.各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观念之争10.在哲学史上,辩证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它往往同(CD)A.可知论相结合B.不可知论相结合唯物论相结合D.唯心论相结合E.形而上学相结合8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表现在(ABCDEA.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正确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D.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E.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问题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CE)A.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坚持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D.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B)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C.人们感觉的复合D.看得见、得着的东西E.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1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E)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D.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15.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ABCDE)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E.自己应做事,宜早不宜迟16.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BD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何学牛顿力学D.相对论E.唯能论1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B.运动是物质的动力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是运动的基本形式E.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BDE)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C.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D.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E.对事物进行分析的前提19.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是(ACE)A.不可分离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形式和内容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C.无限和发展的统一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21.意识是(ABCD)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社会劳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9

E.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22.意识的本质可以归纳为A.人类思维的产物B.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具有特殊结构的独立实体E.特殊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机能2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ACBCE)A.三思而后行B.饿了就要吃东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D.趋利避害的本能E.手被火烫立刻缩回来2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意识活动能改变和创造规律B.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C.意识能动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D.人的思想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无客观基础的东西E.意识能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大脑是(AEA.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工智能的结晶思维的机器D.自我感觉的产物E.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26.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E)A.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B.抹煞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D.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E.把意识视为人的大脑的分泌物27.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ABCDE)A.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B.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劳动使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D.劳动使思维的物质外壳即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E.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28.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是因为(ABCD)A.它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它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它不能科学地解释意识的起源问题D.它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E.它对于唯心主义力量估计不足,对唯心主义理论缺乏研究2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CDA.世界只有一个本原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运动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世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E.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30.二元论的错误在于(ACD)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B.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C.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D.不承认世界的统一性E.主张世界上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31.为了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ABCDEA.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恰当的估计B.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C.坚持实践这个基本途径D.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E.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ABCDE)A.它坚持世界统一性原理,同二元论和多元论划清了界限10

B.它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C.它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统一观的缺陷D.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E.它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根据33.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事物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4.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ABDE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35.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把握事物,这是(BD)A.形而上学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唯心主义观点D.不把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绝对化的观点.抹煞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的观点36.“断手非手”的比喻说明了(ABDE)A.部分依赖于整体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失去了部分就没有整体了.研究部分是没有意义的D.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脱离整体研究部分或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37.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生事物,要看它(ABCA.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是否尽善尽美E.是否比旧事物强大3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DBCA.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运动变化的趋势B.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E.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39.规是事物的()A.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必然的联系D.稳定的联系客观的联系4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BCEA.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B.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片面的观点还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用社会的观点还是用自然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DEA.它揭示了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动力B.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它可以代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4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A.就是对立统一B.就是相反相成.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11

.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43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BCDE)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对立起来4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CEA.普遍性B.特殊性.同一性D.稳定性.斗争性45.矛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ABD)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斗争性与同一性直接同一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4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A.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相对和绝对的关系E.个性和共性的关系4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作用是()A.将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统一体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使矛盾双方消除分歧48.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DE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乐极生悲,苦尽甘来49.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A.外因是变化的根据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条件不同,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50.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EA.矛盾无处不在B.事物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有D.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E.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51.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表现为(ABCDE)12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个别必然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D.个别与一般是存在区别的.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5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C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53.下各项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BD)A.实事求是B.提纲挈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牵牛要牵牛鼻子E.眉毛胡子一把抓5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根据是(

)A.量变和质变复杂性的原理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55.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的有(BCE)A.白马非马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极必反D.眉毛胡子一把抓E.失败是成功之母56.事物的质与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B.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人为确定的.在质不变的情况下,某些属性是可以变化的D.质是个别的,属性是一般的E.质是偶然的,属性是必然的57.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E)A.有多样性的B.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固定不变的13

D.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造成的E.客观的58.唯物辩证法认为质与量的相互关系是()A.对立统一的B.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质就是量,量就是质D.质是绝对的,量是相对的.没有无质之量的事物,也没有无量之质的事物59.事物的度是(A.临界点或关节点B.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D.事物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和范围60.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ABCDE)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D.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在实践活动中严防“过”与“不及”6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转化62.辩证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表现在()A.新事物把旧事物包容在内B.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新事物和旧事物合而为一D.新事物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新事物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63.辩证的否定是(ABCDE)A.事物的发展环节B.事物的联系环节.“扬弃”D.既克服,又保留E.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4

64.“扬弃”是指(

A.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部分保留B.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部分否定D.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旧事物中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某些特征65.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BCD)A.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的交替作用B.经过两次转化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D.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周而复始的运动66.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BCD)A.直线论B.循环论.悲观主义D.左倾冒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67.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ABE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界限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D.二者的转化是无条件的.二者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68.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必然性(AC)A.存在于偶然性之中B.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D.总是受偶然性支配.同偶然性没有任何联系69.对可能性具体分析应该(BCE)A.重视可能和不可能的相互转化B.把不可能性排除在外.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D.使一切可能性立即转化为现实.分析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70.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说来(CD)A.内容依赖形式,形式不依赖内容B.内容和形式同步发展变化.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15

D.内容的发展决定形式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决定内容,内容随形式的变化而变化7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BDE)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性的.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D.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现象可以由感官感知,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7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在(ABDA.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B.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只有真象才与本质是统一的D.假象也是对本质歪曲的颠倒的表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也决定本质【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择题1.A2.B..D5.D6.A7.D.B9.C10.A11.B12.B13.AB15.16.A17.CD19.B21.B22.C23.A24.26.A28.29.A30.B31.D32.A33.B34.AB36.38.C41.B42.C43.BD45.46.D47.B48.DC50.51.B52.D53.A54.D55.B56.A57.DA59.D61.D63.64.A66.68.D69.A70.D二、多项择题1.2.AC3.ACE4.ABC.6.7.8.AC.AB.CD11.12.13.AB14.ABCDE16.BD17.CEABDE19.20.DE21.ABCD22.CEAC24.25.AE26.AE27.ABCDE28.ABCDACD30.DE31.32..ABDEBD36.ABDE37.ABCABCD39.ACDEABCE41.ABDE42.ABCDBCDE44.45.16

46.AD47.ABDADEBCDE50.51.52.53.54.BCDBCE56.AC57.58.ABE59.CE61.62.BD63.ABCDE65.BCD66.ABCD67.ABE68.ACBCECD71.ABDE72.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5.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D)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6.认识的客体指的是(D)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自然界存在的事物.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D.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7.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17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4“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B)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B.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18

.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1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C)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感觉、知觉、表象.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7.概念、判断、推理,这是()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8.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唯物论B.认识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形而上学D.认识论的唯心论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22.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A.经验主义B.教条主义.相对主义D.诡辩论23.认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19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24.人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25.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A.诡辩论的观点B.折衷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A)A.完全一致的B.没有关系.根本对立D.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27.真理是(A)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没有人反对的认识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2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29.“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B)A.唯物主义真理论B.主观真理论.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30.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20

31.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有(C)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二者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32.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主要是因为(B)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中包含着谬误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33.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也就承认了()A.真理的不确定性B.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可变性D.真理的绝对性34.相对真理是指(B)A.不包含绝对真理性的认识B.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正确认识.包含谬误与不足的认识D.包含绝对真理颗粒的错误认识3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3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3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B)A.客观独立性B.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D.自觉能动性3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B)A.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B.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C.认识是否和理论相一致D.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39.实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B.有些认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21

.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40.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多项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DE)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CDE)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的主观精神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CDE)A.实践关系B.主从关系C.认识关系D.价值关系E.审美关系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A.人类的纯思维活动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的、历史的活动D.动物的本能活动.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5.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ABE)A.纺织工人在工厂织布B.法官在法庭审案.运员在赛场比赛D.医生在医院诊病E.实验在实验室做实验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DE)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CDE)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22

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DE)A.概念B.感觉C.知觉.判断.推理9.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DE)A.仅有数量上的差别B.仅有性质的差别.相互渗透,无法区别D.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区分E.在相互联系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差别性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E)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1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CD)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1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D.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错误E.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的错误13.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ABCDE)A.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B.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D.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E.认为概念、范畴是先验的14.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A.认识来自于实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D.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绝对正确的23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达到理性认识D.取得真理性的认识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16.客观真理是指(CEA.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B.认识主体的客观状态C.主观与客观相符合D.多数人赞同的思想观点E.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7.把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的实质是()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唯心主义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D.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8.“用的就是真理”,这一命题的错误有(ABCD)A.把真理与真理有用性混同B.歪曲了真理的本性.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D.把真理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E.重视实际忽视理论19.真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它们(ACD)A.是相比较而存在B.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界限是确定的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相互转化20.真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21.任何具体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B.它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D.它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E.它包含一些错误成分2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由相对真理机械相加的过程B.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E.真理和谬误不断斗争的过程23.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都要受到(ABCDE)的制A.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B.实践水平.社会地位、阶级地位24

D.客观事物的可知性E.事物本质暴露程度24.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真理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之为“终极真理”25.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CDE)A.主观主义的片面性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否认真理的具体性E.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26.实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特点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2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多样的B.它是绝对的.它是客观的D.它是唯一的E.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28.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A.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B.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D.实践活动有具体性、历史性.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29.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BCDE)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5

30.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D.检验真理的尺度.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择题1.A2.A3.B.B5.D6.D7.D8.A9.C10.B11.D12.C13.D.B.C16.17.D.B.A.B21.D22.B23.24.D25.D26.A27.A.B29.B30.31.32.B.D.B35.36.37.B.B.A.二、多项择题1.2.ACDE.4.BCE5.ABE6.7.ACDE8.ADE.DE10.ABDE11.ACD12.ABDE.ABCDE14.CE.ABCDE16.CE.AC18.ABCD.ACD20.ABCDE21.CD22.CDE.ABCDE24.BCD25.26.ABCDE27.28.29.ABCDE30.ABCDE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是(C)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社会基本矛盾D人类理性2.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B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改进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国家政权D生产方式4.国家的本质是(A阶级统治的工具B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D整个社会的代表者5.国家的起源是(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6.经济基础是(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26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8.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斗争的反映C统阶级意志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9.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能实现自由两是绝对对立的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10.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社会标准1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D)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12.人的本质在于(

B有相对独立性D它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阶级性C人有思想,有理性D它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13.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B体意识的总汇C体实践的产物D体共同意识的产物1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B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B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D于思想上层建筑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D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1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会意识的发展史C产劳动的发展史D级斗争的发展史17.“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B)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史主义D然主义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地反作用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发展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D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循环论观点D史唯物主义观点20.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21.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A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7

22.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D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B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D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2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A)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与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2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C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革命阶级的联合体2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B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2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27.关于人的价的正确观点是B)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C人的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8.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9.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A经济基础B治制度C家政权D识形态3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产决定分配和消费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D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31.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于(决定的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B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D国社会基本矛盾32.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B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33.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D)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B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D在于一切社会形态3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C)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者科技术3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28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主义精神文明36.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在于(C)A它的内部诸环节或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B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D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3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C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38.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B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足轻重的作用决定国民族命运的作用39.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D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基础中4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济基础的发展上建筑的发展4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42.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一切劳动品4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艺术D学思想44.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B社会心理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D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4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46.促使奴隶社会崩溃的最终原因是(CA奴隶的不满和反抗B人口数量的增长C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上建筑的变革47.人民民主专政是(A我国政体的具体形式B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形式D我各阶级联合的组织形式48.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平衡4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A体力劳动者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C步的知识分子包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50.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地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C)A人可以创造社会规律B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5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全部自然界B人口C理环境D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52.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29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53.区分国家的性质主要是根据(B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D学文化的发展水平5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55.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B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56.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D)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和人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

B人和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59.划分两种社会历史根本标准是(D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定社会意识60.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D)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6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C)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治价值和经济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在价值和现实价值63.社会进步是以(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D.社会物质文明为动力6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D.前者人可以废弃和改变,后者人无法废弃和改变6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66.社会进步的含义是(30

A.社会阶级的消灭B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C.社会成员的和谐一致D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改善68.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A.信息传递系统C.动力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D能源系统69.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A.道德

B哲学

C艺术D语言学71.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A)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C.国家阶级性的正确论断72.人类解放就是(

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7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75.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D)A杰出人物B人性C人类之爱D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