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行政诉讼法在案件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第51条~第53条)小组分工:查找资料:王倩谢斌制作PPT:胡浅浅主讲:郭清源目录立案登记制(第五十一条)123“飞跃起诉”制度(第五十二条)变具体行政行为为行政行为(第五十三条)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1.新法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原法第四十二条
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2.与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相比,立案登记制有什么特点?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意见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区别:一是诉讼起点不同。立案审查制下,诉讼起点是法院决定立案时。立案登记制下,诉状提交给法院时,诉讼就开始了。二是立案条件不同。立案审查制下,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三是对当事人起诉权的保障不同。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当事人依法无障碍行使诉权,体现了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护。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3.1立案登记制的审查内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四)生效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属于受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五)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作出的赔偿、复议决定或者对逾期不作为不服,提出赔偿申请的。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3.2不予登记立案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立案:(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二)诉讼已经终结的;(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四)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3.3立案登记程序(一)实行当场登记立案。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二)实行一次性全面告知和补正。起诉、自诉和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应当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在指定期限内经补正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对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应当先行立案。(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的处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应当依法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并载明理由。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复议。禁止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四)严格执行立案标准。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设定受理条件,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土政策”。(五)强化责任追究,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责任。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4.案例【案情】
张某和李某系西南某高校的学生,两人为男女朋友关系。2010年某日,热恋中的两人在无人的自习教室内发生了亲密关系,而这一幕恰好被教室里的监控所拍摄记录。学校以张某和李某违反该校《大学学生行为守则》为由,依据该校《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作出了不授予对两人学士学位的决定。张某和李某不服,以学校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认为高校不具有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裁定不予受理。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4.案例【分析】根据修改以前的立案审查制度,法院应当对该高校能够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进行审查从而决定是否立案受理。就本案而言,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在行使学位授予权时,它是被教育部授权的组织(事业单位),实质是代表国家形式教育管理权,因此学生不服高校对其作出的处分时,可以以高校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本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依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立案登记制度来看,本案满足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些条件,因此法院应当直接进行立案受理,而无需在立案前对被告是否适格来进行审查。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5.修改利弊利:(1)从微观角度来说,立案登记制有利于保障人民诉权、减少涉诉信访。现行诉讼制度对立案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法院从办案压力、纠纷解决、机制运转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以不符合立案条件为由对部分起诉不予受理,这就使得部分当事人对于法院的司法救济丧失信心,转而去寻求其他的救济途径,于是涉诉信访事件频繁发生。但在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也就是说,不管诉讼标的大小,也不管纠纷复杂程度,只要当事人选择诉讼渠道解决,除了依照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就产生约束法院的诉讼系属,这符合当事人诉权保障的应有之义。人民法院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将纠纷引入法治轨道解决,涉诉信访自然不会作为矛盾化解的主要出口而频繁发生。(2)从宏观角度来看,立案登记制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司法作为纠纷解决的最后途径,是当事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保护的重要机制,因此司法的大门应始终向公众敞开,不得故意设置障碍。立案登记制降低了这座大门的“门槛”,从事前监管改为事后审查,先将符合形式要件的所有案件一律登记受理,不再进行实质性审查。这既实现了当事人启动诉讼程序的诉讼主体地位,也是法治思维的体现:在法治社会中,司法正义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让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得到。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5.修改利弊弊:(1)实行登记立案后,法院极有可能出现的案件数量增加,大量案件积压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法院要大力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完善便民服务机制,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网上登记立案平台建设,加强对立案登记的管理,让当事人更加方便地行使诉权。加大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力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
其次要改革审判执行机制,完善先行调解机制,探索庭前准备程序。大力开展案件分流、促进和解、指导调解、诉调对接和案件速裁工作。探索建立民事庭前准备程序,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促进双方和解,强化审前案件管理和程序管控,让更多的案件解决在审前。
最后法院要在发挥审判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减轻当事人诉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在诉讼服务中心为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搭建平台,落实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作用。完善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引导更多纠纷通过仲裁程序解决。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5.修改利弊弊:(2)立案门槛降低,可能出现的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等行为。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或者冒充他人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虚假诉讼,人民法院一经发现,都将驳回其请求,并给予司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扰乱法庭、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以及编造事实、侮辱诽谤审判人员的,依法进行处罚。对聚众围攻、缠访闹访、冲击法院等干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行为,人民法院将加大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力度,依法予以制裁,维护正常立案秩序。
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5.修改利弊弊:(3)立案监督力度和配套制度有待提高和完善,否则将无法实现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全面落实。
一是加强法院内部监督。包括法院加强自查和上级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案不立、拖延立案、人为控制立案、“年底不立案”、干扰依法立案等违法行为,对有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依靠人大、政协、检察机关的监督。
三是自觉接收社会监督。通过全面推行立案公开,将立案活动晒在阳光下,规范立案行为,接受社会监督。
“飞跃起诉“制度1.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审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级人民法院立案、审理。原《行政诉讼法》中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在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有规定:“受诉人民法院在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受理后可以移交或者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自行审理。”由司法解释的规定调整到法律的直接规定,使得这一“飞跃起诉”制度更加明确,扩大了公民的诉权同时也为公民应对法院不立案的情况拓宽了救济渠道。
“飞跃起诉“制度2.1【案情】原告为前北京音响器材厂职工,失业后由被告人实行社会化管理,现已退休。原告原所在企业北京音响器材厂在1992年10月依法对职工实行市场化改制时依劳资部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给原告核定的工龄为22年零10个月,连续工龄从1969年11月起算,并依法向社会化管理的国家机关缴纳费用对此做了不可更改的移交,直到2014年10月上旬原告到被告处提交退休申请时办事员查证的该段工龄仍为22年零10个月未变。2015年1月23日,原告向原告现档案管理部门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社会保障事务所提交报告,请求查询原告原所在企业劳资部门向原告告知并当面入档的认定工龄的文件内容并出证以作为与被告行政纠纷交涉的证据,该事务所人员告知这一段工龄起算点由被告越权改为1972年其年限已变为20年零1个月并在报告上批示表明这一重要文件已由被告撤销。此外,原告档案系由原档案管理部门移交被告,原告从未持有过该档案,且档案文件无一件属于原告所有,但被告却在2014年12月12日在原告去其办公地领取退休证时令原告缴纳档案管理费,否则不给办理退休手续,原告只得于当日缴纳1120元人民币,被迫履行了不该履行的为政府部门对其人身管束给付资金的违法义务。
“飞跃起诉“制度2.1【案情】被告收取原告管理费的行为明显属于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九)项(2014年修正案前第七项)规定的“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原告曾就与被告上述纠纷向被告上级机关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咨询行政复议事宜,该局次日以电子邮件答复,间接告知原告这些行政行为不可以行政复议。原告于2015年2月9日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院接待法官拒绝收案,原告向该院院长投诉并将诉状留在院长接待室,2015年3月11日,因一直未得到立案消息,原告又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受诉人民法院自收案后逾7日既未立案又未作出裁定,原告于2015年4月1日向作为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院以明显于法不合的高院不受理一审诉讼为由拒绝接受诉状,原告随即以邮寄方式将诉状寄达该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收到诉讼材料后并未将原件退回,应视为已经接到起诉状,且早已超过法定的7日期限,既未立案也未裁定。其后原告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仍然被拒绝接洽且为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
“飞跃起诉“制度2.2【分析】
本案发生在新《行政诉讼法》实施以前,根据原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原告在遭遇“不立不裁”的情况后曾依次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可见,不论是修改前司法解释的第三十二条还是修改后《行政诉讼法》的第五十二条,其在具体实施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原告在起诉过程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但仍然能够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上述规定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新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在遭遇受诉法院既不立案也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情况时,原告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但就其中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的级别并没有做明确限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出在遇到上述案件的情况时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最终要如何解决仍然不清楚。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应当在最高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相关规定中加以明确。其次,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上诉权。该规定意味着受诉的上一级法院可以自己审理也可以交由下级法院审理,但在受诉法院自己审理的情况下,如果原告遭遇到上述案件的情况起诉到了最高院,那么他就丧失了本案的上诉权。最后,我们认为缺乏对受诉的上一级法院交由下级法院审理而下级法院仍然不立不裁这一情形的应对措施。
变具体行政行为为行政行为1.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具有对象非特定性、效力的未来性和规范的反复适用性三个特征,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规范性文件:具有规范性(即规定权利和义务)的、适用于不特定对象的各种文件。比如:《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
变具体行政行为为行政行为2.优点: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标志着人民法院不仅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也能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头文件”进行审查。人们对于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红头文件”颇有诟病,但过去由于法律没有授权,法院对此难以予以有力的监督。但是,新行政诉讼法的这一规定,还不能说就是允许可以直接对规范性文件提起诉讼了。因为规范性文件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公众,又带有立法行为的性质,一个单个的个人对他提起诉讼,就不具备足够的诉的利益。只有当以这个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时,公民才可以在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一并请求审查规范性文件,所以这是一种附带审查。第六十四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经审查认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这一条表明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法院有权直接判断,无需假借第三方之手。
变具体行政行为为行政行为3.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查规章的权利。由于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行政效力及于全国范围。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行政效力只及于其所辖的地域。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案件中,所参照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不一致的或者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时候,应当中止诉讼的进行,逐级上报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国务院作出的解释或者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当作为审判的依据。所以此处说的规范性文件仅指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虽然这个规定对于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仅仅是开了一个小口子,口气也不是很坚决,但我认为上述修改仍然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能够得到认真贯彻,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随意作出的限购、限牌等限制公民权利的红头文件游离于司法监督之外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与应对措施
- 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研发合作协议
- 新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合作协议
- 数字化医疗系统建设的施工工艺与措施
- 粗铜买卖合同
- 智慧农业服务应用问题排除与补救协议书
- 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专项资金使用协议
- 体育用品行业赞助协议
- 癌症病人综合治疗管理制度
- 物业管理服务外包协议
- 电除颤操作流程图
- 湖北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 铁路工程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类运输方式、能源碳排放因子、不同植栽方式绿化固碳量
- 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药品养护记录表
- IATF16949包装方案评审表
- 食堂服务外包投标方案(技术标)
- 绿建评分报告模板
- 1 运行方案说明
- 大骨节病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PHILIPS HeartStart XL+操作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