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1页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2页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3页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4页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成员的低龄化、犯罪方式团伙化、犯罪类型多元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点。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社会化的进程。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会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界定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各国法律对少年犯罪的年龄规定不尽相同按照我国的刑法规定,已满14岁至未满18岁的个体的犯罪为未成年人犯罪或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4岁。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概念,而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问题行为,既包括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包括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严重程度,但对自己他人或社会都会造成伤害的问题行为。二、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相关理论(一) 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运用最多的一个理论派系,与其它众多的理论相反,社会控制理论不问人们为什么会犯罪,而是问人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为什么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法律。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如果这种社会控制一旦失效,人们就会违规犯法。人们这种违规犯法的倾向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犯了法而又不会受到惩罚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犯法。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关系的弱化,父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子女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青年研究,2000第4期(二) 亲子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犯罪起保护性作用,儿童与父母关系越密切,越有可能认同和依恋父母,越不可能出现犯罪行为。(三)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人的犯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观察学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最重要来源。包括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同的价值观念、犯罪的方法和技能、克服对犯罪的内疚和不安的中和技巧等等,都是从与其亲密交往的人或者社会上的其他犯罪榜样身上学习得来的。这一理论强调家庭成员的示范和对犯罪的鼓励,父母的攻击行为和言语表情,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蒋索,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3).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大量学者关注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有研究表明,与中国家庭常模相比较,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都较低,而矛盾性则较高。(杨曦,张旭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第7卷第2期)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特别重要,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未成年人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而混乱冲突的家庭氛围,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家庭结构,包括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二是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三是家庭成员行为,包括教育方式、家长不良行为、家庭暴力(一)缺陷家庭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青少年的家庭结构就是指与青少年有直接亲缘关系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造成的家庭现状。健全的和谐的家庭结构会可以带给青少年安全和爱,能够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相反不健全的残缺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隔代家庭)则不能够提供这些,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家庭教育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1、 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因缺少母爱或父爱而在幼小的心灵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并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江晓敏也指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中父职或母职缺失,则会导致子女教育上的缺陷,由于缺少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和监督,家庭子女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如果对单亲子女教育力度不够,缺乏关爱,就会使他们对家庭、社会、人生丧失信心,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另外,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容易产生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逆反等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外界不正当的引诱,就可能会发生违法的事情。李亦民、晗曦在《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中就指出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三种逆反心理,一是自卑和孤僻。二是嫉妒和报复,三是娇横、自私说慌。逆反心理的最终发展是多疑、犯罪。2、 再婚家庭调查显示,再婚家庭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性很差,为40.5%,再婚家庭中21.6%的青少年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青少年精神紧张,有56。8%的青少年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正常家庭、单亲家庭等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甚至受到更大的伤害面对新的家庭结构中陌生的父亲或母亲,他们往往对继父、继母难以接受,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在新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等均与过去不同,因而容易产生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负面情绪3、空巢家庭(留所家庭、隔代家庭)是指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出外打工或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被抛弃而不得不与(外)祖父母居住的家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大规模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背后,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制造出来。由于他们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由于存在隔代亲的现象,大多数老人对孙辈宠爱有加,教育不足,对孩子根本无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而父母偶尔短暂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引导反而指责老人不会教育孩子,从而更加纵容了孩子这类孩子极易走向犯罪。杨曦、张旭等在对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300民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33.7%犯罪者父母离异,而包括了父母亲其中一方或双方死亡以及离异所导致的家庭破裂者的比率,则高达42.7%。关颖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不与父母双亲共同生活的占一半以上,因父母离异和父母感情不好比例居前两位。据2010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逾八成隔代或亲友监护,2011年北京市房山法院公布的一项调研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占了六成。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并不是破裂家庭本身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而是破裂家庭的出现导致其家庭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发生,而离异前后家庭本身存在的冲突或问题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更强的预测性,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加。柯力也说破裂家庭中的青少年之所以易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破裂家庭本身,而在于家庭结构完整性的破坏给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心理上造成损害,以及家庭正常教育的缺失。王铁凡在《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中通过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来自XX儿童教养中心的120名青少年进行随意概率抽样,深入探讨了家庭结构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他收集到的数据统计66.1%的受访者的父母是合法结婚,即生活在一起。87.9%的受访者父亲从事最低报酬的工作,10.8%失业,66.1%的受访者的母亲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而33.9%的受访者的母亲从事最低工资的工作这些统计数字揭示了普遍经济困难的状况。这项研究证明与普遍认同的青少年犯来自单亲家庭的观点不符,本文认为大多数罪犯来自双亲家庭,但也证明了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因为父母宽容的管教方式、来自最低的经济社会阶层、父母工作时间限制很少陪伴子女等原因造成的。有些学者还认为生活在抱鸡婆式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以及“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的青少年容易犯罪。家庭经济李玉萍等以太原市小店区为调查样本,查阅了2000年以来该区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记录。在调查中也发现上述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中41%的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因财物犯罪的比例占所有犯罪的66%。首先,家庭经济收入低,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寻求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经济收入低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父母的痛苦和家庭冲突来破坏有效的教养实践,降低父母给孩子提供社会或情感支持的能力,而且低收入或者父母都是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家庭将对暴力行为持更宽容的态度(如鼓励反击,特别是对男孩),这将会无形中纵容和培养孩子的暴力行为,进而增加孩子从事暴力行为的可能。再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会减少给孩子提供社会控制的机会,青少年更有可能居住在处境不利的社区,在低教学质量的学校就学,接触不良同伴,观察社会和学校暴力,所以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大。沈惠章,杨春黎、张革新也指出,贫困家庭的孩子内心深处藏有自卑的心理,性格孤僻,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容易出现了攀比、嫉妒心理,而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及时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最终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享受,走上了偷抢乃至仇恨社会而不惜枉杀无辜的犯罪道路。二家庭关系家庭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处在特定的联系和作用之中,因此家庭内部也就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家庭关系如何,直接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影响程度、家庭的稳固程度、各项家庭职能的履行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并以不同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娜妮.J.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情感上不和谐,以及社会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1、家庭氛围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一种相互信任、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一种安全、信任、幸福的感觉,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自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冲突不断、存在敌意和强制的家庭气氛,往往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青少年子女有的只是恐惧和不满,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暴躁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动手对孩子打骂,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为逃避这种家庭气氛,青少年极易离家出走。由于家庭气氛原因引起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案件也很常见。2、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间的和谐气氛、亲子间的沟通融洽对未成年子女具有凝聚力作用,而家庭冲突及其成员间的紧张关系则往往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对于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夫妻之间的关系,如果夫妻感情不睦,经常发生争执、纠纷,家庭中失去温馨,充斥着指责、谩骂,青少年的内心怎能感到安全?他们只会不时地处于紧张状态。为避免看到双亲无休止的冲突,青少年便会离开这个家,在外游荡,加上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养成各种不良习惯,于是逐渐靠近犯罪的边缘。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放任、粗暴的手段,使青少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步步远离。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不理解,却又缺乏应有的沟通。如果在家中能和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保持好的情感交流,在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青少年才能形成端正的品行,自然就远离了犯罪。反之,恶化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打骂、置之不理,使青少年子女根本就没有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或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时,就可能逃离家庭,在社会上寻求支持和慰藉。三、家庭成员行为1、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及所采取的态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家庭环境诸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最主要的家庭因素。赵山明,赵汗青,张喜转,以某省少年教养管理所在册的少教学员86名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86名作为对照组,分析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正常青少年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问题时发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3个明显不足:即缺少情感温暖、沟通和理解;极端化;父母教养方式严重分歧。(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1卷第17期2007-04-29)不同类型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归纳起来分四种类型。溺爱型,用盲目的爱去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用过分的爱护和帮助来骄惯孩子,容易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专横霸道非法谋取的恶习。忽视型,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接触,容易出现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易怒和低自尊这类青少年容易出现酗酒逃学交友不良性早熟等行为;专制型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要求,常命令或训斥孩子服从自己,容易形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拒绝型父母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导致父母与子女感情破裂,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教,产生反社会情绪与行为,一旦遇到不良引诱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父母教养方式严重不一致对青少年犯罪也有影响。造成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与父母参与子女日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与父母的性别角色和抚养子女的不同看法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当差异可以产生一种互补作用,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如果差异过于显著,会使子女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产生神经质行为。2、 家长不良行为规范暗示和模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机制。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一言一行、思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行为端庄正派,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父母形象不良、行为不轨,将误导孩子走上歧途。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不良嗜好,违法犯罪行为,无疑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深圳对犯罪人员家庭状况的调查发现,父母有抢劫、盗窃、吸毒、贩毒、嫖娼、婚外情、赌博等违法犯罪记录或不良嗜好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人家庭的“问题父母”达22%,高于成年组家庭的“问题父母(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青少年导刊,2002,(1).)3、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家庭成员人身、精神方面的暴力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夫妻暴力、父母对子女的暴力以及虐待老人等。何银松在《论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社会对策》中,将家庭暴力分为夫妻暴力和父母对子女的暴力两方面,并详细分析了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他指出夫妻暴力,一、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人格、二、会迫使青少年离家出走,使其成为社会黑恶势力利用的对象,三、可能导致家庭残缺和家庭教育功能减弱;而父母对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