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质量评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3·黄冈中学高一期末)《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大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的继承人“益”登上了天子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解析:A、B两项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无关。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答案:C3.(2023·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解析: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任免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全部”错误。C项正确。答案:C4.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稳定 B.监督周王权力C.巩固宗法制度 D.扩大统治疆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答案:A5.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解析:材料表明,分封制是各封国“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6.(2023·济南高一期末)《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解析:材料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7.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解析: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D项正确。答案:D8.(2023·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而当时的各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观点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秦汉以后的皇帝是天下的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即皇帝独揽大权,包括任免官吏的权力,故B项正确。答案:B9.(2023·广州高一检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主要反映皇帝个人专制独裁和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A、B两项属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C项属于专制主义的含义,故选D项。答案:D10.(2023·绵阳高一诊断性检测)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根据“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可知该时期为秦朝;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接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③错误;这一国家管理体系与严密的户籍制度相联系,④错误。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11.(2023·汕头高一期末)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强化君主专制”意指皇帝独揽大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12.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 B.将相权一分为三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意图解散中书省解析:A项“废除相权”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是指分为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太宗患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项说法错误。答案:C13.(2023·北京市东城区高一期末)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时期的做法的目的是()A.重视文臣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C.解决武将擅权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解析:由题干中的数字信息可知,宋代任官有重文轻武的特点,其目的是遏制武将擅权、加强皇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答案:B14.(2023·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 B.西汉C.唐朝 D.宋朝解析: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A项错误。西汉的中央官制为内外朝制,B项错误。唐朝的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宋朝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答案:D15.(2023·石家庄高一联考)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选D项。A项是古代廷议制度的目的之一,排除;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C项是君主专制独裁的结果,排除。答案:D16.(2023·镇江高一联考)“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解析:根据“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表明中正官在各郡长官中推选,而且由现任官兼任。A、D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B项“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与“各使诸郡选置中正”相悖。故C项正确。答案:C17.(2023·成都高一期末)《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后汉”“征聘举召”等可知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材料表明的是袁闳屡次因“孝”而不应举召,并未体现C中说法;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A项。答案:A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A.扩大了官员来源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解析:根据“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可判断该制度是科举制。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观点本身也正确,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D项观点对材料理解错误。“为中国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意即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牢牢掌握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答案:C19.(2023·云南学业水平测试)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A.废除了丞相制度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解析: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答案:A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解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21.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事务繁重,于是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明成祖朱棣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大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A、B、C三项说法均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22.(2023·哈尔滨高一期末)“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解析:“免死牌”是封建特权的重要体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是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会危及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②③正确,④错误。铁券是君主权力随意性的表现,并非法律制度,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①说法不正确。故B项正确。答案:B23.(2023·哈尔滨高一期末)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解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答案:B24.(2023·北京高一检测)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④清朝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①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故②正确;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故③④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答案:C25.(2023·青岛高一检测)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①宋代设立枢密院②元代设立中书省③明成祖设立内阁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④解析:明成祖设立内阁和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典型的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而①②都不具备这个特点。答案: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周公、大(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太)师职之。——《左传》材料二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4分)(3)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由先秦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第(1)问,要立足材料一、二,多角度概括。第(2)问,要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来回答。第(3)问,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尚未实现高度集权。(4分)(2)原因: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峻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4分)(3)积极方面: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消极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6分)27.(2023·福州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三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4分)解析:第(1)问,抓住“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信息,概括先秦时期宰相一职的特征;秦朝丞相一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对比得出“不同”。第(2)问,抓住“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官僚制度、制约皇权等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从中国历史上君权、相权的斗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有的执掌国政,有的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4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4分)(2)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6分)(3)君主专制空前加强。(4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