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单元质量检测一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单元质量检测一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单元质量检测一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单元质量检测一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单元质量检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匮(kuì)乏 销蚀(shí)虐待(nüè) 匪夷所思(fēi)B.钥匙(yuè) 败露(lù)凸显(tū) 前仆后继(pū)C.烙印(lào) 着(zhuó)意欺侮(wǔ) 令人咋舌(zé)D.档次(dànɡ) 皈依(ɡuī)竹笋(xǔn) 不敢问津(jīn)解析:A项,“匪”应读“fěi”,B项,“钥”应读“yào”,D项,“笋”应读“sǔn”。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渊源潜规则政通人合艰苦奋斗B.阖家敲门砖一视同仁捉襟见肘C.消耗交会处眼花瞭乱相形见绌D.协调中秋节礼上往来竞豪奢华解析:A项,合—和;C项,瞭—缭;D项,上—尚。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已________。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___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________,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A.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B.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熟视无睹C.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焉不察解析: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根据句意选B。答案: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C.从错判冤杀到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D.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长595千米、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解析:A项,偷换主语,根据句意应是“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平凡的世界》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项,结构混乱,“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C项,成分残缺,“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的转变”。答案:D5.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犹如________。每块田池的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一层田里。________,一畦畦平展开,好似神灵于夜半在山上放置的无数面镜子。A.节奏均匀的弹拨乐在梯田里蓄满水B.弹拨乐的均匀节奏蓄满水的梯田C.弹拨乐的均匀节奏在梯田里蓄满水D.节奏均匀的弹拨乐蓄满水的梯田解析:第一处横线,根据上文“流水声犹如”可知其喻体应为名词且与“声”对应;第二处横线,根据下文“好似……无数面镜子”知其本体应为名词,据此可选出答案D。答案:D二、阅读鉴赏(6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6~8题。(23分)车队与红灯徐勤(1)今年的全国“两会”,未开幕就透出了一些新的气息。据新华社3月1日消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在大的平交路口交会处,交管部门将交替放行“两会”车辆和社会车辆。也就是说,以前一路绿灯的“两会”车辆到路口时可能就要等上30秒,让社会车辆通过。(2)按照惯例,就是省一级的“两会”,也大多是警车开道,代表、委员的车队一路绿灯,社会车辆则必须让道。这样,“两会”的车队是畅通了,而市民的正常生活却受到了干扰。对此,许多代表、委员早已提出异议。近年来,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省的代表、委员提出,车队不要有特殊化。曾有代表、委员说,我们是来开会的,不是来“摆谱”扰民的。(3)让车队一路绿灯,是为了保证代表、委员能顺利到达会场,开好大会。“两会”当然要开好,但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记得在北京申奥时,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就向北京代表团提出一个问题:北京是一座有逾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果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如何做到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举办这么一个世界顶尖级的特大型运动盛会,人家却说不希望影响北京市民的正常生活。相比之下,一些会议扰民的理由就不那么充足了。(4)要说,在平交路口让几十秒或几分钟不也就是几十秒或几分钟时间吗?况且,这也是多年的惯例了,习惯早已成自然。然而放在特权与平等的天平上称量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惯例,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则,往往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比如警车开道、社会车辆让路,能说与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避”没有渊源关系吗?(5)在平交路口,谁遇到红灯谁避让,这是交通规则。都说在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人人必须遵守,但却常有事实上的特权,事实上的一部分人无须遵守。1608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突发奇想,提出亲自进行司法审判,过把审案瘾,却当即受到英国法官们的反对。当时的大法官柯克认为,国王非专业人员,不能很好地把握法律,因此不适合进行司法审判。他说:“国王在万人之上,但是在上帝与法律之下。”按照他们的理念,即使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也不能干扰司法。(6)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参政议政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更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6.《车队与红灯》一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引用新华社的报道?(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篇时评的开头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今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2)引用新华社的报道能够增强消息的可信度,也自然就增强了时评的针对性和说服力。7.文章第(3)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赏析。(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段文字使用了例证法。作者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然后以北京申奥时,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例,说明保证市民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与说服力。8.这是一篇时评类文章,文章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请结合本文简要探究。(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小见大。本文作者从“两会”这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大事中敏锐地发现“两会”车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主旨):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写作启发:在写作时,我们不一定非得写重大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把握起来难度很大。我们也可以像本文一样,从小事中挖掘出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大道理。因为“小”题材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挖掘得深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说“俗”道“雅”谈文化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9.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解析:B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答案:B10.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解析:A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项,“‘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答案:D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解析:B项,“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文中无依据。C项,风俗“受人的好恶的制约”错。D项,“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文中无依据。答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8分)国学守望者定之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20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道:“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皇皇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节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相关链接:1.姜先生的说法:“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2.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3.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到对楚辞的研究中。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解析:A项,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人格高尚;D项“守身如玉德之花”错。答案:BE13.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2分)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2分)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1分)概括总领全文,(1分)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14.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②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③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每点2分,共6分。)15.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姜亮夫执着探求,深得学术真谛,爱国明理,笃守为人之道,是他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②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③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每点2分,共6分。)启示(提示):应该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2分)三、语言运用(15分)16.为下面的新闻素材写一篇短评。要求100字左右。(新闻点评是用概括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6分)某中学政教处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人品银行”。“银行”以虚幻的“品币”为单位,学生表现好,“品币”数值就增大;学生表现不好,“品币”数值就减少。期末学校对学生进行操行评价时,就与学生在“银行”存币的数额挂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学校为学生设置“人品银行”,既是加强管理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的要求。设置这一“银行”,使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行,有利于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因此,这种设置值得推广到全国各个学校中去。(示例二)学校设置“人品银行”,存币数额与学生操守评价直接挂钩。学校此举应大力提倡。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长时期的培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不断地积蓄优点、克服缺点。学校此举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且可以用一些量化的指标对学生作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积善的行为,对国家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所以说,学校采用“人品银行”形式来管理学生,值得推介。(示例三)对学生的操守评价以“银行”存币的形式进行量化,这是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功利化,对其成长有害无益。这样的做法,使学生以为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金钱可以主宰一切。而人们的思想品德、人格操守却不是金钱可以评价的。学校这样做,在某个角度,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认为对这样的“人品银行”应该坚决取缔。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