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第1篇-第四章)_第1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第1篇-第四章)_第2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第1篇-第四章)_第3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第1篇-第四章)_第4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第1篇-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国民经济流量循环的有关概念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的流量循环第三节三部门与四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引言:1.从宏观上来看,国民经济就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收入和支出的不断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2.国民总收入(总产出)是由总需求(即总支出)决定的;3.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4.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对外贸易的变动都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5.国民收入不能达到该国潜在生产能力水平(即充分就业水平状况下),根源在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内在原因决定的不足。从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参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经济主体或经济部门有四个:(1)居民户(公众)----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参与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2)企业(厂商)----通过组织生产、向市场提供商品参与经济活动,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3)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参与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4)对外经济----通过出口和进口参与一国的经济活动。国民经济流量循环:不同经济主体间收入和支出的不断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一、生产者和消费者1.在产品市场上生产者是厂商:市场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消费者是公众:市场产品的需求方。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要素的供给方是公众(提供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需求方是厂商。3.厂商和公众的关系公众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才能;厂商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报酬,如: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这种交易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公众因提供生产要素而得到的全部货币收入就是国民收入。因此,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在一年内家庭所得到的全部货币收入。公众和厂商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厂商购得生产要素以后,生产出最终产品或劳务并销售给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家庭用出售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去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这种交易便形成最终产品市场。这个两部门的经济循环模型可用图表示。国民经济流量循环家庭企业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总支出总收入工资、租金和利润收入出售产品和服务购买产品和服务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生产要素图中的红线代表省货币的流动,而黑线则代表着实物(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能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劳动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与GDP--------(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的GNP中,又计入()的GDP?)GNP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或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意思:(1)它是一个生产价值的概念,即必须用货币加以衡量。生产价值就是该年度的货币价值。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使用货币加以衡量。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上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2)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最终产品:指最后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品。中间产品:是作为半成品和原料再投入生产的产品。GNP的计算中不包括中间产品,只包括最终产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如,一个面包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三个环节:种麦、面粉、面包,其中只有面包是最终产品。(3)GNP是一定时期所生产,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价值。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为统计的期限。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思考:2000年拍卖了一幅张大千的画,价值100万元,算不算2000年的GNP?二手房、二手车等算不算今年的GNP?

(4)它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的量。存量是某一时点的量。(5)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创造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生产市场活动的利益不计入GNP。(6)GNP的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如旅游、理发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其所得报酬也应计入GNP。2.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几种方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方法包括产品流动法(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1)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支出法是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NP

的方法。这种办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来计算的。是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总,得出最终产品的货币。国民生产总值由以下部分构成:①消费支出(C):是居民为满足自身需要,购买全部消费物品的支出,具体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等支出。②私人总投资支出(I)是一定时期内民间或个人用于购买投资品的支出,它既包括更新旧机器设备的重置投资,又包括净投资。(即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私人总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③政府购买(G)是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④净出口(X-M

)是指出口(X)和进口额(M)间的差额所以从支出方面看:GNP=C+I+G+(X-M

)支出法通常被作为宏观经济中计算GNP的最常用办法。利用支出法计算GNP

,简单易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一些问题。思考:下面支出项目应计入GNP

中?①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②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③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④住房购买----?住宅购买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

(2)收入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经济申循环流量的另外一种形式——收入来测算GNP的。主要是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非生产要素。因为企业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所有者的收入,因此产出总等于收入。从收入角度,国民生产总值包括: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其他补助、福利等非公司型企业的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合伙企业等),利息收入(个人所得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包括房屋、土地出租的收入等),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由股息、公司未分配利润和非公司利润---个人或合伙经营企业的利润收入以及农民所得收入)。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企业间接税(能通过产品价格转嫁一部分给消费者的各种税收如销售税、周转税、进口关税等),资本折旧(在产品和劳务的总收益中为维护原资本存量的费用支出)。即: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

),税收(T)。

所以GNP=C+S+T

(3)增值法这种方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由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构成的,是各部门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时所新增的价值总和。即是根据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产品的增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用各部门产品的增值总和来计算的,即销售产品与劳务得到的收益与生产该产品或劳务购买中间产品的支付之间的差额。从理论上讲,三种方法计算出的GNP应该是相等的。即:

GNP=C+I+G+(X-M)----(支出法或产品流动法)=要素所得+间接税+折旧----(收入法或成本法)=各部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中间产品(增值法,或称生产法或部门法)但是由于现实很复杂,三种计算方法结构很难一致。第二、三节的内容结构前提:总供给不变(短期)一、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及均衡条件

1.两部门经济中的流量循环及均衡条件

2.三部门经济中的流量循环及均衡条件

3.四部门经济中的流量循环及均衡条件二、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二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影响国民收入变化的三要素:在整个经济流量循环过程中,总支出与总产出中包括许多变量,这些变量都为流量。其中消费、储蓄和投资是最基本的。四类经济主体:公众(消费者)、厂商(生产者)、政府和国外部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循环及均衡的分析前提:只包含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税收、政府购买及进出口。两部门经济的含义:两部门经济是指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政府参与的完全封闭型经济模式。假定前提:(1)所有的消费支出都是由居民户或家庭进行的,家庭是唯一的消费主体。(2)所有的投资支出都是由厂商或企业进行的,厂商是唯一的投资主体。(3)没有政府部门的存在,即政府对经济运行不发生任何作用和影响。(4)没有任何对外经济往来关系,对外贸易和外国资本不起作用。是一个封闭经济。一、流量循环在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和生产者既是买者,也是卖者;既是收入主体,又是支出主体。他们之间的支出和收入往来,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流量循环。从支出角度(即从总需求)来看,国民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从收入角度(即从总供给)来看,总收入中一部分用做消费,其余部分则当做储蓄,即Y=C+S。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1)假设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居民户企业提供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报酬)提供产品和劳务消费支出实线代表货币形式循环、虚线代表实物形式循环提供生产要素(2)假设消费者把全部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时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居民户企业收入(生产要素报酬)提供产品和劳务消费支出金融机构投资储蓄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但这种恒等是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定义得出的会计角度的恒等,它并不是实际经济中社会意愿的或计划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实际经济中的总量不均衡,将引起经济的收缩或扩张。二、储蓄、消费与投资1.消费(1)消费:指消费者为了满足一定的消费需要而产生的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需求。(2)消费函数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消费者收入水平、商品价格、利率水平、收入分配、习俗等。凯恩斯主义认为,现期消费支出由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如果将消费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确立函数关系,便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反应人们的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f(Yd)C表示消费支出,Yd表示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同于国民收入。消费函数可写成:C=f(Y)Y是国民收入。消费函数的特征: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幅度大。(3)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公式表示,当消费超出收入水平时APC>1,相反则APC<1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也就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如以△C

代表消费增量,以△Y

代表收入增量,即:关于人们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消费的增加比收入的增加要慢,即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幅度大,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0<MPC

<1)。(4)消费曲线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45oC=c(Y)CBY0图1.4.2消费曲线该直线斜率=APC该直线斜率=MPC说明:在图中,45度线表示收支相抵线,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即C=Y)。B点是消费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表示这时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B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C>Y),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C<Y)。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与45°线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本身增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斜率是这一点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都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2.储蓄(1)储蓄的含义:储蓄是指没有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以S表示,则S=Y-C。(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储蓄函数就是指储蓄与人们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公式是:

S=S(Y)储蓄函数的特点: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变动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3)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分为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APS)在一特定的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其中所占的比例,以公式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PS)在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公式表示: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所以,在收入增加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小,而用于增加储蓄的部分越来越多。(4)储蓄曲线用来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BS=s(Y)YS0图1.4.3储蓄曲线该直线斜率=MPS该直线斜率=APS储蓄曲线如图1.4.3所示:B为收支相抵,此时储蓄为零,B的右边为负储蓄,B

的右边储蓄为正。特征:随着储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即为即MP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为即为APS。储蓄与消费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收入。即

C+S=a+bY+[-

a+(1-b)Y

]=Y(2)APC与APS

二者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即:APC+APS=1

(3)MPC与MPS

二者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

即:MPC+MPS=13.投资(1)投资的含义投资是指资本形成,即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注意:人们对股票、债券、土地等的购买不是投资,只是财产的转移。并没有形成新的实际资本。此处的投资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有所不同,是指意愿的或计划的投资,不包括存货投资。(2)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很多,如:①投资的未来收益率;

②可贷资金规模;

③实际利率水平;

④投资风险。(3)决定投资的可操作性准则投资的可行性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比较。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实际利率时,投资才有利可图。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使资本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产价格的贴现率。即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就是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贴现是指将未到期的收入变换为现期收入的过程。即找出未来金额的现值叫贴现。例如:某项经济活动投资140万元,运营两年。第一年净收益为44万元,第二年净收益121万元。目前市场利率为8%。由:利用插值公式计算得到:即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实际利率,这项经济活动可以运作。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因素是资本品的价格和投资者对资本品带来收入的预期。投资准则:

资本边际效率>利率,投资需求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利率,投资需求减少;资本边际效率=

利率,投资需求不变。(4)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投资函数式:I=I(i)投资与利率之间具有反向变化的关系,反应在图形上,投资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如下图所示:

投资量I利率i0I=I(i)i1i2i3I1I2I3假设:投资函数为一个线性的形式,可表示如下:

I=I0

-

di(或I=e

-

di)其中:I0(或e)----自发投资;

di=d×i----为引致投资;d

----投资的利率弹性,即是指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i----利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1的,人们不会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来消费。因而储蓄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品支出的部分”(漏损)。由定义中可见,储蓄必须注入到非消费品的支出(注入)----用于投资品支出中才能得到平衡,即I=S4.投资和储蓄消费储蓄意愿多数产生于公众,公众的储蓄动机千差万别。投资主要是由企业进行,企业投资的目的——利润最大化。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由于意愿储蓄和投资意愿是由不同的人人,在不同动机下进行的。投资动机和储蓄动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投资和储蓄间经常出现不平衡,且市场并不会将储蓄和投资自动的、快速的协调而趋向一致。管制经济中:经济不稳定;失业现象(隐形失业)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三、总产出、总需求及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支出----AE或

AD):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亦指有效的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经济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构成: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和净出口。总供给(总产出,总收入----AS):是指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总产量或总产出,描述的是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收入水平。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总供给(总收入)=总需求即:AS(Y)=AD(或AS=AE)产品市场:即消费品和投资品构成的市场。凯恩斯:生产和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假设条件

短期-----所以,总供给不变即AS不变。两部门经济----所以,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即AE=C+I产品市场均衡----所以投资不变和利率不变,即I不变结论: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即AD(或AE)决定,进而由消费需求决定。即Y=C+I

1.均衡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假定计划投资是不随收入变化的自发投资。(1)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从需求曲线角度得出45oY(总支出)YC

YC+I

AD(AE)总需求C+IEC+IECC0图1.4.5均衡国民收入(a)分析:EC+I点为从消费角度(消费曲线)下,考察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点。在EC+I的左边,C+I>Y,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扩大,从而总供给增加,直至均衡收入为止。在EC+I的右边,C+I<Y,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收缩,从而总供给减少,直至均衡收入为止。在扩大和收缩的调整中,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得以实现。(2)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用储蓄函数来求得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和储蓄,I为投资曲线,它与横轴平行是因为假定投资为既定水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只有储蓄增加,才能有更多的货币转化为投资,才能促使国民收入增加。YYS

S(I)IESS0图1.4.5均衡国民收入(b)YS=0

分析:ES点为从储蓄角度(储蓄曲线)下,考察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点,ES点的左边,I(意愿的投资需求)>S(意愿的储蓄),即价格上升,企业存货减少,就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至均衡收入为止。反之则相反。两部门经济分析中,当意愿的投资等于意愿的储蓄时(S=I),国民经济实现均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均衡同时意味着充分就业的实现。即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则市场机制能自动实现均衡。凯恩斯主义认为:均衡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均衡既可以在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上形成,也可以在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2.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由于总需求的水平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所以,总需求变动,必然引起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即总需求Y=C+I(消费C或投资I的变动会导致总支出的变动)(见图1.4.5a)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AE=YY1E1E0E2AE1=C+I1YAEAE0=C+I2总需求AE变动引致的国民收入Y的变动。AE0=C+I0Y2Y0045o总支出的变动量所能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并非一比一的关系,而是存在倍数关系(乘数)(1)乘数的含义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的比率。(2)计算公式3.IS曲线IS曲线是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投资是利率的函数I=I(i)。假设:I=e-di,其中:

e为自发投资(不受国民收入变动的制约),-di

为引致投资(随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投资)消费函数c(Y)=α+βY,(边际消费倾向MPC=β)则S=Y-C=-

α+(1-

β

)Y,(边际储蓄倾向MPS=1-β)两部门的均衡条件I=Se-di=-

α+(1-β)Y均衡国民收入的公式为:具体内容: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的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图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表示利率,该线上的任意一点所代表的投资与储蓄是相等的,即意味着商品市场实现了均衡。IS曲线也叫投资储蓄均衡曲线。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iI=S=Y-C(Y)YIS0图1.4.6IS曲线理论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投资主要以贷款为主,这样是否投资将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利率高,则投资需求就小,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总需求就越小(因为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国民收入水平就越低(因为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反之则相反。四、货币的供给、需求与利率的决定货币的定义:是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1.货币供给商品货币——符号货币——信用工具各种货币分类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和准货币货币等于银行以外的通货(即不兑换的银行券和辅币,在我国成为现金)和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货币之和。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1)货币供给量: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等于通货加各种存款。(2)构成:货币总量等于通货加各种存款。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这里的货币供给是指M1

(M1=M0+活期存款)的供给。(3)货币供给函数和货币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控制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见下图:P65imm=M/P如果用M、m、P依次表示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则:m=M/P,或M=mP-----货币供给函数0澄清如下问题:第一、中央银行发行或决定的是基础货币。第二、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第三、上述多余的量来自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基础货币(B):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基础货币发挥着流通货币的蓄水池的作用,其创造的渠道:一是当中央银行从对外部门获得官方储备(黄金和外汇)时,就创造了基础货币;二是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可以创造基础货币;三是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再贴现或再贷款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R));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C),即通常所谓的"通货"。法定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C+R(4)货币扩张机制、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货币扩张机制-----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指它通过存贷款业务使一单位基础货币变为若干单位货币。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理: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信用业务——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为了获利,将它从居民和企业那里吸收的存款(原始存款)用于贷款(或金融投资),多吸存就可以多放贷。在贷款以转账形式进行的条件下,客户取得银行贷款通常并不是立即提取现金(现钞),而是转入贷款行或另一家银行的存款账户,相应地产生一笔存款,多贷款就可以多产生存款。多存多贷,多贷多存反复多次的进行,从而派生出多倍于原始存款的活期存款额(即派生存款)。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通过存贷款业务实现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派生存款的总额-------银行派生存款总额等于原始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乘积。商业银行可以创造货币——派生存款,但其能力受制于中央银行。原因是,准备金率中的很大一部分属于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就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施加重要影响。所以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取决于准备金率的高低。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法定准备金率越高,派生存款总额就越低。反之则相反。举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表)原始存款为1000元,法定准备金率为10%。银行层次新存款新准备金(留)贷款11000100900290090810381081729472972.9656.15656.165.61590.496590.4959.05531.45整个银行体系1000010009000派生存款总额为:1000+900+810+……即:由此可见:银行派生存款总额是原始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乘积。(5)货币乘数(m)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s),即Ms等于通货(C)加各种存款(D)。数学表达式:

Ms=C+D基础货币,即B等于通货(C)加准备金(R)。计算式:B=C+R所以,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分子分母同时除以D:C/D:通货—存款比率(取决于公众的行为)。

R/D:准备金—存款比率(取决于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和商行的超额准备率)。决定因素:一是法定准备金率;

二是超额准备金率。2.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需要的三类动机:(1)交易动机(L1);(2)谨慎动机(预防动机)(L1);(3)投资动机(L2)。货币总需求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是收入的函数。把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统记为L1=f(Y)。而投机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无关,决定于市场利率,它是市场利率的函数,记为L2=f(i)。货币需求函数是人们对货币的三种需求的总和,即为:

L=L1+L2=L1(Y)+L2(i)=kY–hi(1)货币需求函数(见下图)iYm=M/POL=L1+L2E图1.4.7货币需求函数

图中,横轴OY代表货币数量(货币需求或供给),纵轴Oi代表利息率,L代表货币需求曲线。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随着利率的下降而上升。所以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图中,凯恩斯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如i*)出现的一条直线,这部分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陷阱,即凯恩斯陷阱。i*(2)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之间关系。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如图1.4.7所示。货币市场均衡。iYm=M/POL=L1+L2E图1.4.7货币需求函数i*

在图中,横抽代表收入,纵轴表示利率,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中的m直线。L代表实际货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于E点,E点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平。3.利率的决定与LM曲线(1)利率的决定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均衡点所对应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如图1.4.7所示。当利率上升时,货币需求量减少;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量增加。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呈水平状“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3)LM曲线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具体内容: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的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如图1.4.8所示:iYLMOL=L1(Y)+L2(i)图1.4.8

LM曲线(2)流动性偏好陷阱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的关系:例:某企业债券,票面价格为100元,票面利率为10%,则年支付利息为10元。当市场利率为20%时,当市场利率为5%时,由此可见,市场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市场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意味着放弃或牺牲利息收入。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或灵活性最大的资产。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这个时候也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利率下降刺激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人们愿意把货币持在手中)。图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表示利率,该线上的任意一点所代表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是相等的,即意味着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所以,LM曲线也叫货币市场均衡曲线。I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上面已经说过,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的,而货币的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假定它是既定的,这时,货币市场的均衡只能通过调节对货币的需求来实现。如果用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则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有:L=m,而L=kY–hi。所以,m=kY–hi。当m为一定量时,L1增加时,L2必然减少,否则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L1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L2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它随着利率上升而减少。因此,国民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时,利率必然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投机需求减少,才能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反之,收入减少时,利率必须相应下降。否则,货币市场就不能保持平衡。

结论: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化。五、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1.

IS—LM模型将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反映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放在一张图上,就能得出IS—LM模型。如图1.4.9所示。LMISiOYEY*i*图1.4.9国民收入与货币的同时均衡

在图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i,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为E。在E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由E点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不仅要以储蓄等于投资为条件,而且要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为条件。即只有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时,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才处于均衡状态。才会稳定下来。IS—LM模型的理论数值证明:设:储蓄函数:S=s(Y)(Ⅰ)投资函数:I=I(i)(Ⅱ)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i)=s(Y)(Ⅲ)

货币需求:L=L1(Y)+L2(i)=kY–hi(Ⅳ)

货币供给:m=M/P(Ⅴ)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L1(Y)+L2(i)(Ⅵ)由:储蓄函数:S=s(Y)=

-

α

+(1-β

)Y

(Ⅰ)投资函数:I=I(i)=e-di

(Ⅱ)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i)=s(Y)(Ⅲ)即:-

α

+(1-β

)Y=e-di得出IS曲线方程:

(A)由:

货币需求:L=L1(Y)+L2(i)(Ⅳ)

货币供给:m=M/P(Ⅴ)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L1(Y)+L2(i)=kY-hi

(Ⅵ)得出LM曲线方程:

将(A)、(B)二式联立,即可求得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B)或两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三部门: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在开放经济下,加入国外部门与生产者、消费者、政府构成四部门。在四部门下,各市场主体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C)、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总支出AE=C+I+G

+(X-M)。各市场主体的收入包括要素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和税收(T)。总收入AE(Y)=C+S+T

政府收入:政府主要通过税收(T)来获得自己的收入。政府支出:政府获得收入后通过支出来进行消费。政府支出方式:一是政府购买(G)即政府出钱购买私人的商品和劳务,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二是转移支付即政府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为目的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退伍军人补贴、军烈士抚恤金、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收入税收国外部门公众金融机构政府厂商进口进口出口储蓄投资进口出口税收政府购买消费支出关税政府购买图1.4.10四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一、流量循环1.厂商向公众出售产品或劳务,公众向厂商支付的这部分货币流量为“消费支出”;2.公众必须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以支付所购买的消费品,即“收入”;3.公众收入没有花费完的剩余部分为“储蓄”,储蓄将通过直接(购买股票或债券)或间接(存入银行)方式“投资”。4.政府部门的收入流量是政府向私人部门征收的税收,支出流量是政府购买(不包括转移支付)。5.国外部门的收入流量是其他部门的金库哦,支出流量是其他部门的出口和政府部门的关税。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消费支出二、政府的经济活动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在三部门经济下,国民经济的均衡。支付工资、利息等税金税金政府公众厂商在上图中,一方面居民户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则从厂商取得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收入。然而居民户在得到生产要素报酬后,并没有全部用来购买厂商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而是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给政府,从而使这一部分收入以税金的形式漏出去了。同样的,厂商销售产品的收入也没有全部用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其中也有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给了政府。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厂商和居民户手中取得的收入一方面向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回到居民户手中。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均衡(1)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总供给(或总收入)的角度来看,三部门经济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得到了税收。这样: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政府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即:AS

(Y)=C+S+T从总需求(或总支出)的角度来看,三部经济在两部门经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需求用政府购买来表示。这样: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AE=C+I+G(2)国民收入均衡的实现条件总需求=总供给AS=AE

C+S+T=C+I+G

I+G=S+T

即总支出等于总收入。这是三经济部门实现均衡的条件。当两边不相等时,可通过调节政府收支差与投资储蓄差来使之相等。但并不要求I=S和G=T。

1.政府的经济活动与国民收入的决定的模型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需求。在短期内,当总供给不变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就由总需求决定。而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总需求为:Y=C+I+G下面用图形来表示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购买G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45oYAEY*E*

Y0

E0

0

ΔGC+I+GC+I+G+ΔG图1.4.11政府的经济活动与国民收入的决定2.政府活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1)在均衡点的E0

左方,总支出大于总收入(产出),市场供不应求,促使经济扩张。(2)在均衡点的E0

右方,总支出小于总收入,市场供过于求,促使经济收缩。在不存在政府的情况下,理论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均衡,但由于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生产的扩张与萎缩并不能恰好到位,总是超过需要,因而所谓的均衡只是围绕均衡点的反复波动,这时政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政府购买和税收来使均衡发生需要的变化。(3)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时,达到了总需求(总支出)等于总供给(总收入),但均衡处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如果经济中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严重,而市场机制短期内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政府就大有作为了。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变动购买和税收政策(减税;增加支出),以外部力量调整总支出,从而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政府实行经济政策的目标。3.财政政策乘数正如投资作为总支出中的自发性变量,其增加或减少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一样。政府购买和税收也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