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青少年品德的发展第三节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第四节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关键词:品德、道德、品德不良据南方网2007年9月12日报道,11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北大青鸟珠海前程职业培训学校(非学历)一学生在课堂上突然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6名同学砍伤。6月,某高校一女生被一群女同学围着连打数百巴掌被有关媒体曝光。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早在今年5月份,“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事件传遍各个媒体,有视频显示了当时的情况: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另有同学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不停地哄笑、打闹。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心理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第二节青少年品德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对: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在1930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2)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3)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定的。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对的,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错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判断善恶时,根据行为是否有满足自己或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不注意行为的客观结果。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2)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总是尽量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为坏。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又称为原则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发现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他通过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的实验等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稍后的另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儿童分为3组,甲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玩具娃娃,一个成人给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过来打了他一顿,以示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录像片上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后来,这些儿童一个个被领进游戏室,里面有大孩子攻击过的玩具娃娃。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些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主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2、品德教育的实验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学生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第四组的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
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可望而不可及”其影响社会受到限制。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它影响人的智力和气质类型。它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2、环境教育的影响
(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
最初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家庭的气氛:良好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说理诱导的方式;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校风和班风的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素质教育与德育:德育课程、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开展各种活动
(3)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人物榜样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3、主观能动性因素
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品德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这种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的桥梁;在这座多层次的桥梁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人品德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得较为完好。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三类。1、直觉的道德情感:指由情境直接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是指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和意义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培养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的过程:决心,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信心,是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坚信行为的正确,树立信心的阶段。恒心,是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阶段。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第四节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质押贷款合同模板5篇
- 二零二五版白酒市场调研与分析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便利店区域代理合作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花卉市场花卉供货与品牌孵化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环境监测地形图测绘与污染防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影影视基地建设赞助合同3篇
- 2025版金融机构出纳人员现金担保责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建材城商铺租赁合同环保及安全责任承诺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间借贷合同管辖权变更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买卖居间合同模板(含税费缴纳)下载3篇
- 餐饮行业智慧餐厅管理系统方案
- EGD杀生剂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MSDS)zj
- GB/T 12229-2005通用阀门碳素钢铸件技术条件
- 超分子化学-第三章 阴离子的络合主体
- 控制变量法教学课件
- 血压计保养记录表
- 食品的售后服务承诺书范本范文(通用3篇)
- 新外研版九年级上册(初三)英语全册教学课件PPT
- 初中中考英语总复习《代词动词连词数词》思维导图
- 植物和五行关系解说
- 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