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⑤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选自《沙地》,有删改)11.第①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本文的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祖先还“活着”?(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第①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析概括。答案: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惋伤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3分)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寂寞埋下伏笔。(3分)(意思对即可)12.解析: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答案:第一处:表现了对祖先去世的伤感之情,对平凡而辛劳的祖先的怀念之情。(3分)第二处:表现了对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护佑后代的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2分)13.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其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答案:第一问:作者运用了想象(以虚写实或拟物)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2分)第二问:通过想象祖先们幻化为鸟和风,回到曾经的家园,(1分)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一草一木及劳动成果的珍视,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关心,(2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分)14.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支撑着我们的生命”等,然后在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答案:①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气神仍激励着后代,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2分)②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3分)③祖先虽已逝去,但祖先是子孙生命的源头,子孙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承续),祖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3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人类为何要自圆其说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为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落成员都明显的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锁”,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虽然苏丹南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破伤风了,但努埃尔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着拔掉孩子门牙的习俗。事实上,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他们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他们的新书《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中说,这种奇怪的风俗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在努埃尔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们“选择”认为没有门牙在审美上来说是令人愉悦的,以此说明他们给孩子带来这种痛苦是正确的。在你嘲笑这种习俗原始或者野蛮之前,想想离你更近一点的例子,比如一个丢脸的俱乐部入会式。还有什么比让入会式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经历更能培养人们的忠诚感?毕竟,如果你自愿让自己经历某种屈辱的或者痛苦的仪式,那它必须是值得你这样做的,对不对?事实上,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所表示的那样,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感,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个领域是我们不会“把事情摆平”的。今年是这一理论提出50周年,它是由阿伦森的导师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这一观点经过了多次理论上的验证以及3000多次试验测试。虽然这一理论很有力,但费斯汀格从来没有阐明为什么认知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者,为什么这种不适感会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看法或态度,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这种不适感或心理冲突泰然处之。新一代的心理学家正在把这一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探讨我们一些奇怪的看法或者做法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家甚至已经开始首次从复杂的神经化学的角度探索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和自圆其说的行为。这种失调理论的修正者之一是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的心理学家埃迪·哈蒙-琼斯,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试验。在他看来,冲突的不仅仅是抽象的“认知”。哈蒙-琼斯认为,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特别是在我们每天的决策、选择和承诺上。每当生活迫使我们选择一条道路,但我们又不能完全肯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换句话说,当我们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本能的找出证据,证明我们做了一件聪明事。如果你作出了一个真的很糟糕的选择,而你又无法隐瞒,你会怎么办?我们的思维应对一个巨大错误时采取什么战略?正如塔夫里什和阿伦森指出的那样,从基辛格到里根,再到足球明星里比和冈萨雷斯,这些公众人物都选择一个简单的短语来规避责任——犯错了。但是同样普遍的是,不愿意坦白地承认错误的人们一旦他们的信念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反而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选自2007年6月25日《参考消息》)6.根据文意,下列对“认知失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看法发生冲突时,人们陷入两难境地,此时人们感到心理极端不适的状态。B.苏丹南部两个部落的成员从小拔去门牙就是他们处于不拔门牙一旦患上破伤风,牙关紧闭无法进食只能等死,拔去门牙又十分难看时陷于“认知失调”的一个典型的例子。C.人们在认知失调时常常会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圆其说。D.在参加一次让自己经受某种屈辱或痛苦的俱乐部入会仪式时,人们陷入“认知失调”,常常会以培养人的忠诚这种想法,使自己得以解脱。7.下列对书名《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犯错误了,但不是我犯的”这是在“认知失调”时寻找一些心理安慰,摆脱心理不适感的方法。B.“让孩子经受用鱼钩拔牙的痛苦是野蛮的,但不是我的错,我是为了孩子好。”此说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注脚。C.这句话很容易导致固执地坚持错误。苏丹南部已经多年没有破伤风了,但部落成员仍然坚持拔牙的陋习就是明证。D.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固有的心理状态,说明人类在“认知失调”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自己泰然处之。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丹南部两部落成员从小被拔去门牙的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好看,有门牙看上去像豺狼。B.新一代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失调”时自圆其说行为是人体神经化学物质所致。C.“认知失调”论的反对者认为:冲突不仅是抽象的“认知”,失调基本上是行动上的。D.深入探讨“认知失调”理论对我们做出重大决策时寻找充分的证据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参考答案:6.B(“拔去门牙又十分难看”当改为“用鱼钩给孩子把门牙又十分痛苦”。属偷换概念)7.D(“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使自己泰然处之”一说不妥,与文末列举的一些公众人物选择“认错”,相矛盾。)8.D(A项拔去门牙是便于患破伤风时救治。B项所述是新一代心理学家探索的方面,未成定论。C项观点不是反对者的观点,是修正者的观点。D相符合文章倒数第二段末句的观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反拨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时出现了疲态,导致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B.文章正面起笔,第二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C.文章三、四、五、六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D.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作者需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B.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C.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与电视传播的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D.《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节目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有融入感。参考答案:1.D

2.A

3.B【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出现了疲态”并不是导致“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的原因。语境是说“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是“出现了疲态”的表现。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分析有误,原文没有提到“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强调的是“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故选A项。【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不一定产生相应结果,可将“只要……就……”,改为“只有……才……”。故选B项。【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吏部,历考功、文选郎中,与陆光祖并为尚书所倚。旋移疾归,起督漕运兼巡抚凤阳。黄河南侵,淮安告警,世达请修石堤捍城;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岁漂溺,请开越河杀水势。俱报可。迁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吏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俄召为刑部尚书。中官张德殴人死,世达请置于理,刑科唐尧钦亦言之,德遂属吏。大兴知县王阶坐挞乐舞生下吏,帝密遣两校尉侦之,谳日为巡风主事孙承荣所拒。校尉还奏,帝怒诘世达。世达言侦伺非大体。承荣竟夺俸。东厂太监张鲸有罪,帝曲贷之。世达执奏,帝乃屏鲸于外。驸马都尉侯拱宸仆毙平民抵法,世达请并坐拱宸。乃革其任,命国学肄礼。罪人焦文粲法不当死,帝怒入之。会朝审,命户部尚书宋熏主笔。世达言于熏,薄文粲罪。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帝卒不从。时帝燕居多暴怒,近侍屡以非罪死,世达因灾异上书以讽。浙江饥,或请令罪人出粟除罪。世达言:“法不可废,宁赦毋赎。赦则恩出于上,法犹存。赎则力出于下,人滋玩。”识者韪之。改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虐死三人,御史刘思瑜庇之。世达劾奏,帝镌思瑜秩。复劾罢御史韩介等数人。帝深恶言官,下诏申饬,责以挟私报复。世达言: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报闻。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孙垅同主京察,斥政府私人殆尽。其秋,吏部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世达白其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疏诋世达,遂连章乞休去。归七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敏肃。(节选自《明史.李世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B.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C.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D.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隋代设置考功郎,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沿袭之。B.中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也可指专供皇帝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宦官,本文指宦官。C.国学,本文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基础,涵盖经学、玄学、道学、理学等内容的文化、学术体系。D.京察,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规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世达能力出众,为民谋利。在吏部任职时他就受到尚书的倚重。在督察漕运兼凤阳巡抚期间,他修河堤、防黄河水患以保卫淮安,因此受到皇帝赏识。B.李世达秉公执法,不惧权贵。任刑部尚书时,他不顾皇帝的偏袒,执意将犯罪的东厂太监张鲸交给司法官吏处治,驸马都尉侯拱宸也受他弹劾被革职。C.李世达善于进谏,识见深远。皇帝容易暴怒,经常无故处死侍从,李世达趁着灾异上奏讽谏。对于让罪犯捐粟免罪的建议,他认为这会破坏法律的威严。D.李世达为人仗义,一心为公。吏部侍郎赵用贤因拒绝婚事遭人攻击,李世达为他辩白;李世达与吏部尚书孙垅主持京察时,将官府中的私人几乎驱除干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宝应汜光湖风涛险恶,岁漂溺,请开越河杀水势。俱报可。(2)世达言于熏,薄文粲罪。忤旨,诘问,复据法以对。参考答案:10.B

11.C

12.B

13.(1)宝应的汜光湖风波凶险可怕,每年都淹没不少地方,(他)请求开通越河抑制(或减轻)水势。(神宗)都答复允许。(2)李世达对宋熏说,要减轻对焦文粲的刑罚。(这)违背了圣旨,(神宗)责问他,(他)又依据法律回答。【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效忠持正者(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语”“心”“言”“缄默依阿(闭口不言或曲从附顺的人)”“谠言”“日”“邪说”,虚词“者”“虽”“而”“则”,标志性词“惟”,“语”作“虽过激”的主语,意思是“(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话语虽然偏激”,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心”作“未可知”的主语,意思是“(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心思不可以了解”,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话语虽然偏激,心中实在没有别的意思。即使或许有居心叵测的,但是谏言不能废置,应该一并容纳。只是对闭口不言或曲从附顺的人,此后应加以贬斥,处罚。那么正直的话每天能听到,不正当的议论、主张就会渐渐消失。句子可以断开为:效忠持正者/语虽过激/心实无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废/并宜容纳/惟缄默依阿/然后加黜罚/则谠言日进/邪说渐消/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古代的国学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文中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执意将犯罪的东厂太监张鲸交给司法官吏处治”说法错误,皇帝没有将张鲸交给官府处理,最终将张鲸逐出了京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风涛险恶”,指风波凶险可怕;“岁”,指每年;“漂溺”,指淹没不少地方;“请开越河杀水势”省略主语“他”,翻译时补齐;“开”,开通;“杀”,抑制,减轻;“俱报可”省略主语“神宗”,翻译时补齐;“俱”,都;“报”,答复;“可”,表示允许;“俱报可”,(神宗)都答复允许。(2)中“言于熏”,即“于熏言”,对宋熏说;“薄”,减轻;“薄文粲罪”,指要减轻对焦文粲的刑罚;“忤”,违背;“诘问”省略主语“神宗”,翻译时补齐;“复”,又;“据法”,依据法律;“对”,回答;“复据法以对”,他(指李世达)又依据法律回答。【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世达,字子成,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改任吏部职务,历任考功、文选郎中,与陆光祖一起被尚书倚重(充当得力助手)。随即称病回乡,后被征聘督察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项经济措施)兼凤阳巡抚。黄河向南泛滥,淮安报告发生紧急情况,李世达请求修筑石堤保卫城邑,宝应的汜光湖风波凶险可怕,每年都淹没不少地方,(他)请求开通越河减少(抑制)水势。(神宗)都答复允许。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被提拔为南京吏部尚书,就职后又改任兵部,参与谋划机要事务。不久他又被征召为刑部尚书。宦官张德将人殴打致死,李世达奏请将其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刑科(明清时六科之一,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唐尧钦也主张如此,张德才被交给执法的官吏处治。大兴知县王阶因用鞭子抽打乐舞生(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被交法司处治,神宗秘密地派遣两名校尉侦察此事,审判定罪的那一天被巡风主事孙承荣拒绝。校尉返京上奏,神宗愤怒地责问李世达。李世达称侦探窥伺不合大体。孙承荣最终被罚扣了俸禄。东厂太监张鲸犯罪,神宗曲意宽恕他。李世达执意上奏,神宗才将张鲸贬逐出京城。驸马都尉侯拱宸的奴仆打死了平民被依法惩治,李世达请求将侯拱宸一起治罪。于是革除了侯拱宸的官职,命令他去国子监学习礼仪。罪犯焦文粲依法不应判死刑,神宗恼怒地将他列入死囚之中。遇上朝廷会审(明朝的一种审判制度,在秋后处决犯人之前,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复审死罪囚犯,以表示对人生命的重视),命令户部尚书宋熏主持判案。李世达对宋熏说,要减轻对焦文粲的刑罚。(这)违背了圣旨,(神宗)责问他,(他)又依据法律回答。神宗最终没有依从。当时皇帝闲居,经常大怒,身边的侍从屡屡无罪被处死,李世达趁着灾异(异常的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上奏进行委婉地劝告。浙江发生饥荒,有人请求让罪犯捐出粟以免罪。李世达称:“法律不能废弃,宁可赦免也不能用财物抵罪。赦免就体现了皇恩,法律仍然存在。用物品抵罪求得免于刑罚,则力量来自下面,人们更加藐视(法律)。”有识之士认为他说得对。(后来)(他)改任左都御史。兵马指挥何价虐待三人致死,御史刘思瑜庇护他。李世达上奏检举他的罪行,皇帝降了刘思瑜的官级。他又弹劾并使御史韩介等人受到罢免。皇帝很厌恶言官(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下诏斥责,指责他们心怀私念报复他人。李世达劝谏:“竭尽忠心且持守公正的人,话语虽然偏激,心中实在没有别的意思。即使或许有居心叵测的,但是谏言不能废置,应该一并容纳。只是对闭口不言或曲从附顺的人,此后应加以贬斥,处罚。那么正直的话每天能听到,不正当的议论、主张就会渐渐消失。”皇帝答复知道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与吏部尚书孙垅共同主持京官的考核,将官府中的私人(因亲戚朋友关系而为官的人)几乎全部驱除。这年秋天,吏部侍郎赵用贤因为拒绝婚事遭人攻击,李世达辩白他无罪。郎中杨应宿、郑材上奏诋毁李世达,他便接连上奏自请辞去官职离开。回乡七年后去世。赠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敏肃。5.课内文言文阅读(1-4题,每题3分,4题每题5分,共计19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菌不知晦朔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文中指草木。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D.此亦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2.选出与“奚以知其然也”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百岁为春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B.生命极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何足道哉。C.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吗?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了吗?D.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分)译文:(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5分)译文: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C.绝:直上穿过。2.答案C凭借,根据(A.把B.用D.来)3.答案D解析D.目的是论证“小大之辩”。4.答案(1)况且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奋勉,全社会的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沮丧。(2)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8分)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18.下列划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乖违、不顺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等到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狂放、不拘礼法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远19.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20.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长安于日下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B.都督阎公之雅望C.怀帝阍而不见D.俨骖騑于上路21.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屈贾谊于长沙B.宾主尽东南之美C.外连横而斗诸侯D.徐孺下陈蕃之榻22.翻译下列语句:(第一、第二句各3分,第三句4分,共10分)(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参考答案:18.B19.C20.D21.B22.(1)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远大崇高的志向。(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3)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国内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宣传语,请在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或句子,使语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6分)文明走向不同的道路,

。当希腊雕塑遇见中国书法,当罗马帝国遇见

,当达芬奇遇见

,当巴洛克遇见东方水墨。因遇见而超越过去,

,因遇见而发现未来。答:①

参考答案:①却在某一时刻交汇(相遇)②秦汉王朝(中国王朝即可)③倪瓒(中国古代艺术家即可)④因遇见而改变现在。(6分,第一、四空各2分,其余每空1分)。

略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各界人士毁家纾难的历史永远不能遗忘,浴血奋战的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②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我市实际,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就交通设施、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献计献策。③在城市,垃圾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工业生产源源不断的废料,让人难觅栖身之处……“垃圾围城”绝不是危言耸听。④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