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秦川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苏格拉底曾说:“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险是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他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性质的原始性C.参政方式的落后性D.民主后期的严重性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用抓阄方法选择国家领导人,结合所学可知,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吴用,体现了参政方式的落后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范围狭隘指的是真正享受民主的人很少,是少数人的民主,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雅典民主性质的原始性指的是这种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叙述雅典民主的严重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图11反映的是1949~1990年间我国

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C.人民公社入社人数基本状况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粮食产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3.“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参考答案:D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问题,君权与相权互为节制,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皇权战胜相权的选项。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而后来设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军机处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所以答案选择D项。4.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二钱,令厥子人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材料主要说明A.政府重文轻武

B.社会重视教育C.科举制度完善

D.民众负担沉重参考答案:B考查古代中国的教育。材料“尚日那—二钱,令厥子人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表明北宋时期社会普遍重视教育,故应选B。5.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意识到了新经济政策的错误参考答案:B6.一首诗中写道:“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驰过不晃荡。”这首诗

)A.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迅速发展生产的愿望

B.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民众中的存在表现

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

D.是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最常见的现象参考答案:A7.“人只有一种大赋的权利,即与牛俱来的自由。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南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牛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参考答案:P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B解析:材料中“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说明认得自由应该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的自由,“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没有真正自由;C与材料意思不符合;D与材料关系不大。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法律范围内自由的正确理解。8.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等,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参考答案:A9.1852年,马克思曾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在此,他旨在说明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

B.无产阶级将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C.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阶级斗争学说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认识的结晶

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关大道·马克思主义·内容【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1)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思想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并总结工人运动经验。10.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可知钱穆意在强调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国情。A、B项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传统一概否定,排除;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制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中国无法成功。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11.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参考答案:A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C.三大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胜利后参考答案:B13.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各项成就,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A、能源的开发成就突出

B、重工业建设开始起步

C、航空工业从无到有

D、完成“两弹一星”研制参考答案:A1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参考答案:B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材料大意为: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了豪华的园林,又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乐不思蜀,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15.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16.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参考答案:D苏联工业化。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在注重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民生的改善,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7.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理性、公平、重视证据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等信息可以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重视证据,而且判决还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名师点睛】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所以,自然法效力高于实在法。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因为“恶法非法”,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据此,西塞罗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主张,这种主张也影响了日后罗马法的面貌。1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参考答案:B1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名师点睛】《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内容危害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使馆区,准许外国驻兵保护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办“首祸诸臣”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0.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参考答案:A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正确;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B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信息得出,新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以此作答。21.张謇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份。”据此推断,张謇的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

A.政治和实业

B.思想和实业

C.政治和思想

D.实业和教育参考答案:D22.“陵”,其原意为大土山,并不专指古代帝王陵寝。中国古代帝王之墓开始称“陵”始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由此而成为帝王墓的专称。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本质()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诸子百家争鸣,思想解放C.各国变法图强

D.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参考答案:D23.1928年,傅斯年先生在谈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时,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研究古代社会的学者,谈到历史家在历史写作中的角色时,说:“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对于这两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分别表现出对史学研究的乐观精神和悲观心理

B.两者重点分别是史料和史家,彼此并无关联

C.两者资料都否定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D.两位学者都受到近代欧洲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参考答案:C24.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参考答案:B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材料的核心意思是荀子认为正直的君子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根源;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与稳定。分析、比较选项,可知,A项理解不准确,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C项表述明显错误,属于无关项;D项表述,不符合荀子的主张,荀子强调的是礼法并施,而非废除法律。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25.如下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A.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D.欧盟、日本|俄国、中国参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以及题干中图示,可以判断出美、欧和日属于一个三角体,而美、俄和中属于另一个三角体,故本题选择D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格局形势的理解。2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C.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参考答案:C27.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参考答案:C28.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汉朝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汉朝以后儒学的经学成为正统的学问,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各种注释与阐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种风气的蔓延导致经学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而成为繁琐的和无关正统的学问。可见这种经学的泛滥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相关,故选D。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反映了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故排除。29.《资政新编》“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至生别事。惟许牧师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法也。”材料所反映的洪仁玕的对外态度是(

)①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②与外国交往有益于太平天国③主张与外国进行平等交往④希望外国人帮助太平天国的反清斗争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参考答案:C30.冷战既是一种对外政策,又是一种双方对抗的手段,还是一种国际格局态势。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A.杜鲁门主义

柏林墙

北约华约对峙B.雅尔塔体制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C.一边倒

越南战争

多极化格局

D.马歇尔计划“铁幕”演说

欧盟与经互会

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提高市场竞争力,英国1623年制定的《垄断法》规定:“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发明必须是新产品;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独占制造和使用发明的物品和方法;专利权16年;专利权人不能抬高物价以损害国家利益、破坏贸易”。该法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完整的专利法。在英国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有22个国家先后建立了专利制度。1883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摘编自熊英《知识产权法原理与实践》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1859年,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凡是“益民”类的发明都应受到鼓励并给以保护,仿制者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是我国最早的专利立法思想。1881年,郑观应向朝廷上书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得到光绪帝的赐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专利。1898年光绪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发明、制造船械枪炮等超出原有产品者,或用新法兴办大工程者,皆准许集资设立公司,享专利50年”。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I944年,国民政府颁布并施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摘编自任建新《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利制度实践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立法确立专利制度;源于英国并逐渐影响欧美;制定国际公约。建立国际机构;时间早,具有开创性。意义:有利于重知识、维护社会公正;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欧美各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世界各国建立专利制度及国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2)背景:欧美专利制度的影响;进步人士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3)措施:加大立法保护。不断完善专利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遵守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英国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立法、英国影响、国际公约、国际机构、开创性等方面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知识、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专利制度、国际合作等方面简析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意义。(2)背景,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洪仁玕……发明都应受到鼓励并给以保护……光绪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美影响、个人推动、政府重视、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材料二“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I944年,国民政府颁布并施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保护、专利制度、宣传力度、国际公约、国际合作等方面指出专利制度实践中应当采取的措施。32.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3(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8分)材料二:图4、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8分)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8分)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②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③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④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⑤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满分)(2)(10分)整理: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每点2分,共6分)(3)(8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2分)。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2分)。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任选一种:4分)试题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现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趋势的叙述围绕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来展开,如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2)第一小问整理抓住图片中的信息,联系所学归纳出知识点即可,图片中的信息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第二小问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解释,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可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角度来归纳。(3)第一小问评价依据材料四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的信息可归纳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原则依据材料四中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判断出是历史的评价原则,即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第三小问任选一个观点即可,重点阐述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即可,如关于戊戌变法的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新大陆的白银看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旧大陆(欧亚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的。把世界各相隔遥远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民族工业脚下的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上摘自《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产自美洲新大陆的白银对欧洲、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参考答案:(1)对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扩大了欧洲市场;同时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封建贵族势力。对亚洲:欧洲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对世界: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商品贸易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地区联系成一个整体。(2)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机器大生产冲跨了落后地区的传统手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廉价商品,征服落后地区;资产阶级强迫世界各民族都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等西方文明。【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可知,其经济影响是对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扩大了欧洲市场;还可以补充其政治影响,即同时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封建贵族势力。对亚洲:根据材料“新大陆的白银看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旧大陆(欧亚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欧洲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对世界:根据材料“把世界各相隔遥远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世界影响是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商品贸易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地区联系成一个整体。(2)主要影响: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可知,其影响是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开始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