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景毛乡联合学校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参考答案:2.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在北魏极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众僧侣的坐禅入定实际是痛苦和勉强的,他们只能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B.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C.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在神像面前匍伏着的是蝼蚁般的生命。D.南朝佛教信仰与思辨结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不二选择,给了这些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E.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均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13.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14.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15.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4分)

参考答案:12.(5分)BD(B.绝对化。原文是“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D.篡改原意。原文是“最佳选择”,不是“不二选择”。)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3.(3分)A(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B.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C.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D.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B.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C.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D.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参考答案:1.C

解析:A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B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2.C

解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3.B

解析: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项,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柳宗元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z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jiǎo):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17.概括第①段的内容。18.赏析第②段画线句。19.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也 B.耳 C.矣 D.者20.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21.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17.说明建亭的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

18.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

19.C

20.D

21.本文通过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赞美了二兄的德政,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7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段落层次结构,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交代了作亭的时间、地点;“昭其俭也”交代了亭子俭朴的特点。【18题详解】本题考查精彩的语言艺术。赏析题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几个角度赏析,也可结合内容及结构分析好处。“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意思是“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的景色交错呈现”。“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用拟人手法;句式长短结合“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是长句,“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是短句,长短结合;内容上写出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结构上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要结合句意体会语气,再分析选项进行比对。“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意思是“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里应用一个表示陈述的句末语气词。A项“也”通常表判断;B项“耳”往往表感叹;D项“者”通常用于句中而不是句末;C项“矣”是用于句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本题D项,“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错,原文“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这段写柳宗元的二哥施行德政,治理得很好,并没有显示他不留恋官场。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第一段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第二段写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第三段赞美了二兄的德政;第四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在推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景色交错呈现。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选项依次是(6分)①初辟丞相府史 A.征召

B.开辟

C.躲避

D.透彻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A.照顾

B.回头

C.拜访

D.只是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A.真诚

B.如果

C.确实

D.真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分)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A.①④⑥

B.②④⑤C.②③⑤

D.①③⑥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4.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概括。(3分)15.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参考答案:10.①A

②D③C11.B12.D13.C14.(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15.(1)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2)在这道门之内(在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的句意进行推断。本题中涉及的几个句子,①“初辟丞相府史”大意理解是“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可见“辟”的意思是“征召”;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大意理解是“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可见“顾”的含义是“只是”;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大意理解是“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可见“诚”的含义是“确实”。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而”是连词,表修饰;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B项两句“所以”都是“……的原因”。C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连词,因为。D项前句“见”表被动;后句“见”为代词,“我”。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内容,注意使用排除法。②句表现的是卓茂为官情况,不合题意。④句表现的是卓茂自身的修养,不合题意。⑤句是从侧面烘托其“宽仁恭爱”的效果的角度侧面烘托品质,不合题意。如此排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是对原文“谢”字的错误理解。“谢”在这里显然是“道歉”之意。B项是对“遗”字的错误理解。由卓茂和乡民的对话可知,“遗”的含义是“赠送”。D项“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解错误。司马光认为卓茂被重用是因为光武帝要为世人树立醇化世风的榜样。1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的原因,要从卓茂在密县的诸多行为中进行。卓茂在密县具体涉及的事件有二。其一,乡民赠送了官吏米肉又前来告发官吏。卓茂告诉他“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以此来教化百姓;其二,卓茂刚到密县时,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甚至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面对这样的局面,卓茂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这两件事都印证了他在密县时“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的评价。结果经他的治理,密县“教乃大行,道不拾遗”。如此百姓才会在他离任时哭泣相送。1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要确定考点,要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凡”大概;“所以”……的原因;“贵于……”理解为比……尊贵;“因”因为;“敬事”互相敬重。(2)“小者、大者”作名词,小的事情、大的事情;“论”判罪;“且”暂且、姑且;“念”考虑。【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从相府外出,有个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说:“您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把马认错了,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你发现这匹马不是你的,希望你来丞相府把马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匹马,于是他来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卓茂,向卓茂叩头道歉。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个人曾来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边的人后询问那人:“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办而送给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自愿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又来告发他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财物。而今我因为害怕他,所以给他送些米肉,亭长最终既然接受了,所以我来告发他。”卓茂说:“你是见识浅陋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之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用来相互亲近的礼节啊,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大凡人生息之地,总是和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人情礼仪上的互相交往。你却不想在人情礼节上加强修行,难道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平素是个好官吏,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则,礼仪则要顺乎人情。如果我用礼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就会不知所措了吧?(如果随意)往一门法律之内拉扯,从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杀头的。你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都接受了卓茂的教导,官吏也很感激他的恩德。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那时光武帝刚登帝位,于是下诏表彰说:“先前的密州县令卓茂,严格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纯洁的节操始终不变,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今任命卓茂担任太傅,封他为曪德侯。”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表闾立馆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臣司马光说:孔子称“举荐贤能的人来教化百姓,没有才能的就会勤勉”,所以舜帝举荐皋陶,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实行德政的缘故。光武帝登上王位之初,精通随机应变谋略和能够欺诈巧辩的士人,正被世俗所尊重,然而光武帝偏偏能选取忠厚的臣子,表扬遵守贤良的官吏,皇帝在位才久远。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弱岁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每读书,玄解旨奥,结甚重之。无何,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何士干镇武昌,辟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竞出之。御史中丞韦绦闻之,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始通西南蛮夷,酋长异牟寻贡琛请使,朝廷方命抚谕,选郎吏可行者,皆以西南遐远惮之。滋独不辞,德宗甚嘉之,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南诏使。未行,迁祠部郎中,使如故。来年夏,使还,擢为谏议大夫。俄拜尚书右丞,知吏部选事。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以宽易清简为政。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专以慈惠为本,人甚爱之。然百姓有过犯者,皆纵而不理。擒盗辄舍,或以物偿之。征拜金吾卫大将军,耆耋鳏寡遮道不得进。杨于陵代其任,宣言谓百姓曰:“于陵不敢易袁公之政。”然后罗拜而诀。

上始监国,与杜黄裳俱为相,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会韦皋殁,刘辟拥兵擅命,滋持节安抚。行及中路,拜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百姓立生祠祷之。征拜户部尚书,连为荆襄二帅,改彰义军节度、随唐邓申光等州观察使。逆贼吴元济与官军对垒者数年,滋竞以淹留无功,贬抚州刺史。未几,迁湖南观察使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尝读刘晖《悲甘陵赋》,叹其褒善惩恶虽失《春秋》之旨,然其文不可废,因著《甘陵赋后序》。

(摘自《后唐书·良吏下》)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

重:慎重

B.转工部员外郎

转:转任

C.擢为谏议大夫

擢:提拔

D.然其文不可废

废:废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然后罗拜而诀

学而不思则罔

C.竟以淹留无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滋少年时善于治学,每每读书,都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他的表兄元结很看重他.

B.朝廷里很多官员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而害怕去,袁滋为了获取德宗的赞许,表示愿意出使。

C.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不受朝廷节制,袁滋不顾危险前往安抚,百姓们都立生祠为他祈祷。

D.刘晖的《悲甘陵赋》虽失《春秋》的旨意,但袁滋感叹其扬善惩恶而写了《甘陵赋后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

译文:

(2)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

译文:

(3)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

译文:

参考答案:4.A(重:重大)5.C(A.代词;语气词B.而,表修饰;表转折。C.以:连词,表因果关系。D.因:因为;通,由。)6.B(袁滋是因为愿意出使而获得了德宗的赞许)7.(1)他部署里有一个邑长,(被)一个小吏诬陷盗窃银子,袁滋察明了他的冤情,最终把他解救了出来。(4分,“察”“出”“竟”各1分,句意1分。)(2)从其他地方来到他管辖的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3分,“至”“名”各1分,句意1分。)(3)袁滋擅长篆书、籀文等书法,很有古人法度。因出使之行,著有《云南记》五卷。(3分,“工”“雅”各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少年时善于治学,因表兄道州刺史元结有很大的名声,常过从往来依附他。每每读书,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因而元结很看重他。没多久,黜陟使赵赞把他作为处士予以推荐,应试授官教书郎。何士幹镇守武昌时,征召他为从事,后任詹事府司直。他部署里有一个邑长,被一个小吏诬陷盗窃银子,袁滋察明了他的冤情,最终把他解脱了出来。御史中丞韦縚听说后,推荐他做了侍御史,后转任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开始打通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酋长异牟寻进献珍宝给朝廷,并请求派大使去。朝廷下令前往抚慰晓谕,正挑选可以胜任大使的郎官,结果都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害怕去。唯独袁滋不辞荒远,德宗很赞赏他,即让他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之职,持节充任前往南诏的使臣。还没有出发,迁任祠部郎中,依旧为使臣。第二年夏天出使归来,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授官上书右丞,主管吏部的铨选事宜。出京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为政宽简清廉。从其他地方来到他管辖的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他专以慈惠为行事根本,有时还赏给他们东西。后征召授官吾卫大将军,他离任赴京时年老寿高的人及鳏夫寡妇拦住道路挽留他,使他不能前行。杨于陵代替了他的原任职务,大声对百姓们说:“于陵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人们这才围绕着袁滋下拜与他告别。

宪宗开始代为处理国政时,袁滋与杜裳都任宰相,授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适逢韦皋辞世,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而不受节制,袁滋持节前往安抚。走到半路,授官检校吏部上书、平章事、剑南节度使,百姓们为他立了生祠为他祈祷。后征召授官户部尚书,连任荆州、襄州两地主将。后改任彰义军节度使,随、唐、邓、申、光等州观察使。叛军首领吴元济与官军对垒了好几年,袁滋终因长久无功被贬为抚州刺史。不久,转任湖南观察使直至去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官职。

袁滋工于篆书、籀文等书法,很有古人法度。因出使之行,著有《云南记》五卷。曾读读刘晖《悲甘陵赋》,感叹其扬善惩恶虽有失于《春秋》的旨意,然其文不可废弃,因此写了《甘陵赋后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小明近来有点闷闷不乐,作为好朋友,李涛想宽慰他。下面是谈话前李涛设计的对话要点,请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语句。参考答案:(1)能!(2)那你还担心什么呢?【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图文转换包括图、表转换,看似只是两种形式的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多种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能力,更涉及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图表类题解答: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答题步骤可分为: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本题中,题干中“小明近来有点闷闷不乐,作为好朋友,李涛想宽慰他”可知,最后汇总(2)都是对小明的“安慰”;由图中“你生活中有烦恼吗?”的回答是“有”和“没有”可知,“你能解决这些烦恼吗?”的回答是能与不能,所以(1)的答案为:能!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冯云卿实施了什么“美人计”?其原因和结果怎样?(2)《欧也妮葛朗台》中,在查理被赶到印度后,巴尔扎克写道:“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请简述相关情节。参考答案:(1)①冯云卿在公债市场上栽了跟头,为了挽回败局,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②他把唯一的女儿送给了赵伯韬。③结果,女儿早把此事抛于脑后,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④实际赵伯韬做的是“空头”,⑤最后冯云卿落得个人财两空。(答出1点得1分)(2)查理到了印度后,贩卖人口,放高利贷,走私漏税,变得冷酷、狭隘、无情。他和各种肤色的女人鬼混,把欧也妮忘得一干二净。为了高攀门第,他竟与侯爵那奇丑无比的订了终生。他的思想是葛朗台的翻版,所以作者说“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消失”。9.请各用一句话归纳下述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对此现象进行综合评论。每句归纳不超过25个字,综合评论不超过60字。材料一:国家发改委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2010年至今,东北人才外流情况丝毫没有逆转。据统计,吉林大学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东北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教育机构“家长帮”发布的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东北就业的仅为13.63%,远低于当地生源占比;北京某高校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竟无一人愿意去东三省。材料二:满足相关要求即可落户、租房买房都有优惠、高额的就业创业补贴……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石家庄等20多个城市纷纷给出相关优惠政策,城市“抢人大战”也成为今年毕业季一道独特的风景。以武汉为例,除了毕业能落户、买房租房有优惠的“标配”外,2017年10月,武汉市人社局等多部门还公布了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专科生每年4万元,本科生每年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年6万元,博士研究生每年8万元。参考答案:材料一:近十几年来东北人口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材料二:多个大城市纷纷推出优惠政策,抢夺高层次人才。评论:人才流动方向主要是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东北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或:这是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高层次人才,要想吸引高层次人才,也一定要有优惠政策。或: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东北三省也应多提供优惠政策,留住高端人才。【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结合材料内容“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2010年至今,东北人才外流情况丝毫没有逆转”分析,材料一主要讲东北人口,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结合“满足相关要求即可落户、租房买房都有优惠、高额的就业创业补贴……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石家庄等20多个城市纷纷给出相关优惠政策,城市‘抢人大战’也成为今年毕业季一道独特的风景”分析可知,一些大城市推出优惠政策抢人才。对此现象进行综合评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