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高岗中学2022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A.人类大脑的特征B.对称性C.分辨左右的意义D.不对称性7.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诀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参考答案:6.D7.B8.C9.A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魏的微笑薛林荣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那么,她的原型是谁?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5.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参考答案:4.C

5.①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节奏徐缓有致。②用词精当。“荡漾”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微笑”带给麦积山和游客的影响。③以此句做结,收束有力,呼应前文,引人思考,升华主题

6.①从审美角度看,“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具有很高成就的诠释②从历史角度看,“微笑”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③从人伦角度看,“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之心的体现。④从价值观角度看,“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认可。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很多,如语言的品味、手法的分析、情感的概括等。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考查的角度,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C项,“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错误,从文中来看,“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到佛教中国化后渐趋女性化,这其实是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转变,如文章倒数第二段所说“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选项对作者陈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这一材料意图的分析有误。A项,侧重考查对描写手法的分析,正确;B项,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D项,侧重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佛陀,作者抓住佛陀的笑意使用“荡漾”一词进行刻画,“荡漾”意思是“飘荡”“起伏波动”,此处是说佛陀的微笑给麦积山以及来此的游客带来的影响,“荡漾”让这影响有了形态之感,这是从用词的角度品味;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划线句有长句,如“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有短句,如“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句式使用非常灵活;从句子所在的位置来看,这句话处于文章的结尾,“笑意”与上文以及标题“西魏的微笑”呼应,收束全篇,升华主题。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设题句处于文章的结尾,故可以先从结尾的作用上考虑,然后分析该句所写的内容,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分析。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要求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这就需要考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挖掘。首先理解“微笑”的表层意,“西魏的微笑”指的是“西魏的雕像”呈现出的状态,然后到文中圈出写“微笑”的内容,结合“微笑”的对象以及传递出的情感分析其意蕴。“微笑”本指人的笑容,从文中来看,第二段“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此处的“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成就的诠释;如第五段对乙弗氏的介绍中让我们感受到此处的“微笑”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如第六段“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此处的“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之心的体现;如倒数第二段“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此处的“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认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15.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宣歙(今皖南地区)、浙东、浙西在唐代中叶同属于“江南道”管辖。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E.在唐人的概念中,“江南”是“江淮”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F.因为唐朝人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所以当时的两浙之地不都被看成江南的典型。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3分)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17.《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今年初曾在网上联合调查“何处是江南?”,在全国引起有关江南的热烈讨论。根据文意,楚霸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扬州是否唐人心目中的江南,为什么?(4分)答:

18.文章开头说“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应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奇妙”二字?请分条叙述。(5分)答:

参考答案:15.C、F(A项应同属于“江南东道”管辖,B项误在“地理位置”,D项“则简称”不当,E项应是“江淮”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16.A、B、C(A项“江左”只是“江东”的雅称,B项是“我们”发现而不是“唐人”,C项对杜诗的理解不当)17.“江东”属于江南,可根据文中“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推知“江东”即是后来的“江南”;(回答属“江南”给1分,分析正确给1分)扬州不属于江南。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以北,属于“淮南”,尽管富庶繁华,但在唐人的概念中,仍不属于“江南”(“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回答不属于“江南”给1分,分析正确给1分)18.“奇妙”在于“江南”不仅属于自然、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1)“江南”这个地名虽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它所指的地域范围与后来大相径庭。(能谈到地理区域的变化,给2分)(2)“江南”这个地名变化大,从“江东”到“江左”到“江南”等。(能谈到名称的变化,给2分)(3)“江南”从地理位置上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与“塞北”对举是因为它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处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质量的另一极端;(能谈到中国人把“江南”看作经济富庶、风景秀丽、人文昌盛、风月繁华的象征即给2分)(4)“江南”在唐初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简称为“江西”,但“江南东”仍叫“江南”;(能指出人们对“江南”地名的情有独钟给1分)(5)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能指出“江南”有广狭两义给1分)(学生可以把(4)(5)两点合起来答,算一大点可得2分。因分值只有5分,如果答出3大点即可给5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4分;1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室

清·唐甄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ē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溺于俗者无远见

溺:沉湎B.过市而窜其市

窜:驱逐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

狱:监狱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

进:送上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忽焉拊几而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①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

②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③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④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⑤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⑥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译文:

(2)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4分)译文:

参考答案:12、C(“狱”在句中应解释为“罪案”。)13、B(B项前句“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后句“以”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项两句“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两句“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D项两句“乃”为副词,“竟然”“却”。)14、D(①句说的是杀人并拿走他的布匹粮食的贼的行为,③句说的是古代圣明帝王杀人的两个情形,⑤句说的是帝王称帝的情形。除这三句外,其他三句皆是表明帝王暴虐杀人的盗贼行径,即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5、(1)如果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人之死;如果握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杀他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他杀一人之罪。(4分。“以”“抵”“虽”各1分,大意1分。)

(2)人比起鱼来不止如泰山比起一根毫毛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味,也类似于喜好鱼的美味。(4分。“不啻”“甘”“类”各1分,大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唐子夜晚饮酒,妻子拿着酒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唐子吃鱼而觉得味道鲜美,问妻子说:“这个从市场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妻子回答说:“不是。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这么鲜。”于是大家很高兴地喝着酒。忽然唐子拍案而叹息起来。妻子说:“你拍案而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唐子说:“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一些话,不曾对人说过,恐怕人们认为我说的话惊骇怪异。今天吃这个鱼就想起来了,因此叹息呀。”妻子说:“我希望你试着对我说说。”唐子说:“自从秦朝以来,凡是做帝王的都是盗贼。”妻子笑着说:“为什么你称他们是盗贼呢?”唐子说:“(比如)现在有一个背着几匹布或者担着几斗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杀了他并且劫走了他的布匹和粟米,这个人是盗贼呢,不是盗贼呢?”妻子说:“这的确是盗贼。”唐子说:“杀一个人,拿走他的布匹粮食,还被称为盗贼;那么难道杀天下人而全部占有他们的衣食财富的,反而不该被称为盗贼么?夏商周三代以后,治国有仁道的朝代没有超过汉代的,但当年汉高祖却屠城阳、屠颖阳,光武帝屠城三百。我不忍心做他们的臣子。”唐子妻说:“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怎么能不杀一人而平定天下呢?”唐子说:“要平定天下之乱怎么双脚不杀人呢?古代的君王,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不得已杀人:一是这个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杀;二就是面临战争,不得不杀。犯了死罪的人,尧舜也不能赦免他;面临战争的时候,商汤、周武王也无法避免。除了这两种情况,为什么要杀人呢?如果经过一个城镇,就驱逐这个城镇的居民,进入一个城市就屠杀城中的百姓,这是什么行为?天下已经安定了,不再攻杀作战,可是死者暴露的尸骨还没掩埋,百姓的哭声还没有停歇。在这样的时候,天子却穿戴礼服礼帽,坐在宫殿前,接受群臣的朝贺。盖起巍峨的宫殿,建立广阔的苑囿,来使他的妻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如果让我处置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对付他了。如果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人之死;如果握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杀他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他杀一人之罪。”妻子问:“尧舜是怎样做君主的呢?”唐子反问道:“尧舜难道远远不同于我们常人吗”于是指着盘中剩下的鱼说:“味道鲜美吗?”妻子说:“鲜美。”唐子说:“现在让你从水池中钓一条鱼,扬起鱼竿的时候鱼脱钩,掉到地上还在不停地跳跃,立刻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鱼的尾巴还在摇摆,就煎烹摆上桌,你能吃它吗?”妻子说:“我不忍心吃它。”唐子说:“人比起鱼来不止如泰山比起一根毫毛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味,也类似于喜好鱼的美味。对于鱼就不忍心,对于人就忍心;杀一条鱼而享用鱼的美味就不忍,杀天下的人而享用天下的美味就忍心。这难道是人的本心吗?尧舜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不失去人的本心而已。”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3分)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③吾家亦盈时矣。

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

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3分)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3分)

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贺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无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

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荐、选用

C

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

D

若少假行年,涵洞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④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贺是唐朝宗师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诗文便震动京城。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6分)译文: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译文:

参考答案:4、B(应当解释为“参加科举考试)5、C(②句描绘李贺相貌,说其写字很快;④句描述李贺平时很勤奋,⑤句写李贺表哥自述,因嫉恨李贺傲慢,烧掉他所搜集到的李贺诗文)6、B(韩愈、黄埔湜不相信的不是李贺的年龄,而是不相信只有七岁的李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诗文)7、(1)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2)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所得诗句都高迈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比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老子后所:“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